初中-华政教育_第1页
初中-华政教育_第2页
初中-华政教育_第3页
初中-华政教育_第4页
初中-华政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

招聘初中教师笔试说明

笔试目的: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程度。

笔试重点:现行中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包含

的主干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知识测试和学科专业知识测试两部分。

1.综合知识测试包括时事政治(2016年6月〜2017年5月)、民族

团结、新疆地方史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内容。

2.学科专业知识测试科目包括:汉语文、维语文、哈语文、蒙语文、

柯语文、汉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思想品

德)、历史(含新疆地方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

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

3.除维语文、哈语文、蒙语文、柯语文试卷学科专业知识测试部分

使用民族语言命制外,其他学科试卷(含维语文、哈语文、蒙语文、柯

语文试卷综合知识测试部分)统一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制,考生用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

笔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综合

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综合知识测试说明(各学科考生必考内容)

一、考试目的

综合知识测试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能力和职位要求进行的基础测

试,是参加教师招聘考试考生的必考内容。测试以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民族团结教育、新疆地方史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内容为命题依据,考查考

生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以及履行教师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满分30分。

2.内容比例:民族团结教育约占50%;新疆地方史约占20%;教育政

策法规约占20%;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约占10%(2016年6月〜2017年

5月)。

3.题型:选择题、判断题。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

三、命题基本要求

1.命题关注考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方针的基本素质

和能力。

2.命题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能力立意和对现实生

活现象的分析、判断,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汉语文(汉语)

一、考试目的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汉语

文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各学段内容比例

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要求比例为6:4。

(二)考试能力要求

1.语言积累运用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3500个左

右)的字形并能够正确书写。识记中学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能够默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背诵的优秀诗文。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正

确使用常用词语(包括成语和关联词语)。辨析并修改语病(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

据需要正确使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2.现代文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能力。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和品析重点词、句,概括要点,探究评价有关内容,

领会写作方法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

的阅读。一般文章的阅读,要求能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

点,就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文学作品的

阅读,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

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注重整体感悟和理解。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

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文言诗文阅读理解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材选文为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或用法。能准确点断句读,理解并

翻译文中的句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把握文章大意,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分析文学作

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写作

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层次清楚,情感真实,详略得当;能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说明顺序清楚,说明方法恰当,说明语言简明;

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鲜明正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的需要,

能写常见应用文。能根据所给的文图资料,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能正

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作文形式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话题

作文。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综

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及题型

试卷结构:语言积累与运用约占20%;现代文阅读理解约占28%;

古诗文阅读理解约占12%;写作约占40%。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作文题。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

五、命题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内容命题。

2.命题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

考查。

数学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

度。

二、命题原则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

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现行初中、高中教材为基本内容,

着重考查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基本能力。

三、考试范围

1.各学段内容比例:

初中、高中知识所占比例为6:4。

2.考试范围和内容包括:

初中数学七〜九年级的内容;高中数学必修①〜⑤、选修1T的内

容。

初中数学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部分。

高中数学内容如下:

数学1: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事函数)、函数的应用。

数学2: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的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

方程。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1-1:圆锥曲线与方程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

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

应用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

4.试题难易度: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所占比例为6:2:2O

英语

一、考试目的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英

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英语

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一)各学段内容比例

初中、高中所占比例为6:4o

(-)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

高中:必修教材(必修1-必修5)。

(三)考试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要求

1.词汇方面: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

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能够使用3000

个左右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语法方面: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理解、掌握

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

观点、态度、情感等;学习、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组

织信息,语篇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合乎规范。

3.功能方面:在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

交际功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使用得体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

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

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项目;在实际生活中较熟练地实现信息沟通的

目的,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4.话题方面: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进一步熟

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熟悉

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了解有关

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四)考试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

1.读: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能利用上下文和

句子结构猜测词义;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能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2.写: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

等;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

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学科专业知识分为I卷和II卷。I卷为单项选择题

(约占70%),II卷为非选择题(约占30%)。选择题、非选择题比例为7:

3。试题形式既有考查语言、词汇、语法、功能意念和话题等方面的单项

知识题目,也有考查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题目。题型样式包括选择、填

空、完型填空、转换、排序、配对、命题作文等。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O

五、命题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内容命题。

2.命题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六、附录

语法项目表

1.名词

(1)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2)不可数名词;(3)专有名词;(4)

名词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2)物主代词;(3)反身代词;(4)指示代词;

(5)不定代词;(6)疑问代词。

3.数词

(1)基数词;(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8.冠词

9.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2)系动词;(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助动词;(5)情态动词。

10.时态

(1)一般现在时;(2)一般过去时;(3)一般将来时;(4)现在进

行时;(5)过去进行时;(6)过去将来时;(7)将来进行时;(8)现在

完成时;(9)过去完成时;(10)现在完成进行时。

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

(1)动词不定式;(2)动词的-ing形式;(3)动词的-ed形式。

13.构词法

(1)合成法;(2)派生法;(3)转化法;(4)缩写和简写。

14.句子种类

(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

15.句子成分

(1)主语;(2)谓语;(3)表语;(4)宾语;(5)定语;(6)状语;

(7)补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主谓一致

18.并列复合句

19.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2)状语从句;(3)定语从句;(4)主语从句;(5)

表语从句。

20.间接引语

21.省略

22.倒装

23.强调

24.虚拟语气

物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物理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

度。

二、考试命题原则

1.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2.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注重理解、分析和运用物理知识能力的考查。

3.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用于考查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比例与范围

初中学段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8~9

年级人教版教材为依据;高中学段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的必修内容和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选修3-2人教版教材为依

据。其中初中内容约占60%,高中内容约占40%。

1.初中段力学部分

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功和机械能。

2.高中段力学部分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相互运动;牛顿运动定律;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

3.初中段电学部分

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信息传递。

4.高中段电学部分

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

5.初中段声学、光学、热学部分

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热和能。

四、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形式。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

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

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选择题约占40%,填空题约占10%,作图、

实验与简答题约占20%,计算题约占30%o

4.试卷难度: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

化学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化学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

度。

二、命题原则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

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现行初中、高中教材为基本内容,

着重考查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能力立意命题,注重

理解、分析和运用化学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与试题内容表述清晰、准

确;结构科学、合理,题量适当;适当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用于

考查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

(-)各学段内容比例

初中、高中的化学知识与能力要求比例为6:4。九年级内容以课标

版教材为依据;高中化学内容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教材为依据。

(二)考试能力要求

考查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初步运用必

备化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如:

1.观察能力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

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考查对这些

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实验能力

具有完成规定“学生实验”的能力。具有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处

理相应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初步处理实验

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能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具有设

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能分析解决有关化学问题。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

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并加以运用,能进

行推理(收敛和发散)创新。能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

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能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通过计

算和推理,解决化学问题。

(三)具体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

子团的定义。②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③理解混合物

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④了解同素异形体的

概念。⑤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

①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②熟悉常见

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

式判断化合价。③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

构简式的表示方法。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

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

式、电极反应式。

(3)化学中常用计量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一

—摩尔(mol),摩尔质量(g-mol')>气体摩尔体积(L-mor')o理解

物质的量浓度(mol・I?)、阿伏加德罗常数。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

子、分子、离子、质子、电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

的相互关系。

(4)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②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概念。

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

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③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

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④了解新

能源的开发。

(5)溶液

①了解溶液的含义。②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的概念。③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④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⑤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

合物、风化、潮解的概念和胶体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

(6)物质结构

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前3

周期)、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晶体、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各种晶体的性质。②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

互关系。③理解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涵义。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①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

族)及其应用。②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

半径、主要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以IA和VD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

关系。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①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

联系。③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

学平衡移动的影响。④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

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9)电解质溶液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②理解离

子反应的概念。③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④了解水的电离、溶液

pH等概念。⑤了解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⑥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⑦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化学电源。了解化

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⑧理解电解原理。了解铜的精

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

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

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碱金属元素——典型的金属

①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②以氢

氧化钠为例,了解重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

(2)卤族元素一一典型的非金属

①以氯为例,了解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从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③掌握

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几种重要的含卤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如:H、0、S、N、P、C、Si)

①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②以Na202

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③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④以硫酸

为例,了解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初步了解原料与能源的合

理利用、“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经济效益问题。

⑤了解常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⑥初步了解常见化肥的基本性质。⑦初

步了解生活用水的净化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4)其他常见的金属(如:Fe、Al、Cu)

①了解金属的通性,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初步了解金属的回收和

资源保护。②掌握Fe、Al和Cu的化学性质。③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

序。④以Fe?.、Fb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⑤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⑥了解合金的概念。

(5)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6)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有机化学基础

(1)了解有机化合物数目众多和异构现象普遍存在的本质原因。

(2)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能够识别结

构式(结构简式)中各种原子的连接次序和方式、基团和官能团。能够

辨认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了解烷烧的命名原则。

(3)以一些典型的煌类化合物为例,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

构。掌握各类烧(烷烧、烯烧、烘烧、芳香焕)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

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4)以一些典型的烧类衍生物(乙醇、漠乙烷、苯酚、乙醛、乙酸、

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等)为例,了解官能

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5)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

概念。

(6)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7)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8)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9)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

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产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10)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11)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

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

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4.化学实验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

和收集方法及尾气的处理方法)o

(5)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

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6)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7)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

5.化学计算

(1)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

的计算。

(3)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四、考试方式与试题形式

1.考试方式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

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试卷采用问卷与答卷分离的方式。

2.试卷难度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为6:2:2O

3.试题形式

试题题型有:单项选择、填空、实验探究、计算等。

生物

一、考试目的

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

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生物

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初中内容所占比例为60%,高中内容所占比例为40%o

(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2.细胞

分裂基本过程。3.植物体、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4.人体的基本组织、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器官、系统。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6.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7.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

细胞分裂、分化形成。

(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2.生态系统

的组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

断积累。3.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

性。4.鼠妇或蚯蚓的生活环境实验。

(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2.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开花和结

果的过程。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蒸腾作用。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6.光合作用原

理在生产上的应用。7.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四)生物圈中的人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

人体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

3.血液循环过程、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过程、人体其他排泄途径。4.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人体通过耳、眼等感

官获取信息。5.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6.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7.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指

标,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血涂片、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观察,辨别各

种血管。

(五)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2.动物

的社会行为的类型。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观察肌肉、骨骼、关

节的基本结构,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

(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昆虫、两栖动物、鸟的生殖和发

育过程。3.人类(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人的性别决定,

优生优育。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

体、DNA和基因的关系。6.生物的变异。7.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8.植物的杆插或嫁接,观察鸟卵的结构。

(七)生物的多样性

1.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生命起源

的过程。3.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4.植物各类群

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鱼

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6.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7.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8.根

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观察酵母菌、霉菌。

(八)健康地生活

1.青春期的发育特点。2.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

常见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的类型。4.人体的免疫功

能,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计划免疫的意义。5.心血

管疾病、癌症、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6.安全用药常识,常用药物

的名称和作用。7.基本的急救程序操作。

(九)科学探究和生物技术

1.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意义。2.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食品腐败的原因,保存食品的方法。4.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5.酸奶的制作方法。

三、试卷形式与结构

1.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

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

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包括I、II卷。I卷为单项选择题,约占50%;II为

非选择题(识图分析题等),约占50%。

4.试卷难易度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O

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

握程度。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

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约占60%;《思

想政治》约占40%。试卷中初中、高中知识所占比例为6:4。

(2)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

三、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

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一)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①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②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③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

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④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

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⑤主动锻炼

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

活态度。⑥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

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2.自尊自强:①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

然的哺育。②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

自护。③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④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

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⑤能够分辨

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3.心中有法:①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知道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

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③知道法

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

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

高运用法律的能力。④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

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交往与沟通:①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

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②了解青春期闭锁心

理现象及危害,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③体会父母为抚养

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生学会调

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④了解

教师的工作,学生学会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

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⑤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

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

则与尺度。

2.在集体中成长:①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学会主动参

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

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②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

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③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

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④理

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

合作。⑤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

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3.权利与义务:①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

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

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知道公民

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

行受教育的义务。④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

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⑤知道法律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①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

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独立思

考和自我控制能力。②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

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③了解不同劳

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学生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④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

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⑤理解

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

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⑥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

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⑦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2.认识国情,爱我中华:①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

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②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

苦创业、共同发展。③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④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⑤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

民的共同理想。⑥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

的意识。⑦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

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⑧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

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⑨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

望。

3.法律与秩序: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

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

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②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

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

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③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

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④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

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

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⑤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

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思想政治】

(一)经济生活

1.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

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

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

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

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

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7.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8.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

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9.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0.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

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11.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12.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3.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

14.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二)政治生活

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

政治生活的意义。

2.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

确态度。

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

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

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5.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

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

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

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

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

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

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13.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

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14.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

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文化生活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

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

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5.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

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6.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

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

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

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

要标识。

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

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生活与哲学

1.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2.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

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5.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

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6.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

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

排工作。

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

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

要矛盾。

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

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

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1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

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

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历史(含新疆地方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报考人员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历史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

程度。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

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5%(含约10%的新疆地方史),世

界历史约占35%。其中,初中部分占60%,高中部分占40%。

(2)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6:2:2。

三、命题依据

通史部分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实验)》为命题依据,新疆地方史部分以《新疆•地方历

史篇》为命题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期

(1)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等原始农耕文化;(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夏商周时期

(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2)西周分封制、宗法制;(3)

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5)

甲骨文、百家争鸣。

3.秦汉时期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2)陈胜吴广起义;(3)

“文景之治”及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4)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5)

东汉的统治;(6)秦汉时期的文化。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鼎立;(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3)江南地区的开发;

(4)北魏孝文帝改革;(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隋唐时期

(1)隋朝的统一及灭亡;(2)科举制的创立和大运河的开通;(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4)文成公主入藏、

鉴真东渡及玄奘西行;(5)盛唐的气象;(6)“安史之乱”;(7)五

代十国局面。

6.宋元时期

(1)北宋的建立及其重文轻武的特点;(2)辽、西夏与北宋的对

峙;(3)金的建立及其灭辽与北宋;(4)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5)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6)成吉思汗的崛起及元朝的统

(7)行省制度;(8)宋元时期的商业贸易、都市生活;(9)宋词、

元曲;(10)四大发明。

7.明清时期

(1)明朝的建立及皇权的强化;(2)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3)

明长城和北京城;(4)《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5)李自

成起义及满族入主中原;(6)清朝对边疆的有效管辖;(7)清朝前期的

兴盛;(8)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9)清朝中期以来的腐败与闭关

锁国政策;(10)《红楼梦》和京剧。

(二)中国近代史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太平天国运动。

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洋务运动;(2)甲午中日战争;(3)戊戌变法;(4)义和

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2)辛亥革命;(3)北洋政府的统

治。

4.新时代的曙光

(1)新文化运动;(2)五四爱国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1)国民革命运动;(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红军的

长征。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4)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5)中国共

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7.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和内战的爆发;(2)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3)解

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8.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张骞及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

变化;(3)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4)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5)

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三)中国现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抗美援朝;(3)

土地改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2)三大改造;(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文化大革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H届三中全会;(2)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5)邓小平理论。

4.祖国统一

(1)香港澳门回归;(2)海峡两岸的交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国防和军队建设;(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外交事业的

发展;(4)新时期的外交。

6.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1)“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2)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四)世界古代史

1.古代亚非文明

(1)古代埃及;(2)古巴比伦;(3)古代印度。

2.古代欧洲文明

(1)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2)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3)希

腊罗马古典文化。

3.封建时代的欧洲

(1)法兰克王国;(2)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3)西欧庄园;(4)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5)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4.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大化改新与日本古代社会;(2)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

(五)世界近代史

1.步入近代

(1)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2)文艺复兴;(3)新

航路的开辟;(4)“三角贸易”。

2.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独立战争;(3)法国大革命与

拿破仑帝国。

3.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第一次工业革命;(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的反抗斗争;(2)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

山大二世改革;(3)美国南北战争;(4)日本明治维新。

5.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第二次工业革命;(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3)牛顿、

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主要成就。

(六)世界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2)列宁与十月革命;(3)“凡尔赛一华

盛顿体系”的建立;(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5)印度和土耳其人

民的抗争。

2.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

(3)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4)第二次世界大战。

3.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1)美苏冷战;(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3)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4)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4.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1)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冷战后的世界格局;(3)计算

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4)生态和人口等问题。

(七)新疆地方史

1.汉代西域

(1)西汉政府统一西域;(2)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3)汉代

西域的经济、文化。

2.隋唐时期的西域

(1)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经营;(2)回纥汗国与回鹘西迁;(3)隋

唐时期西域的经济、文化。

3.清代新疆

(1)清朝统一天山南北;(2)近代新疆各族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

争。

4.民国时期的新疆

(1)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2)策勒村的抗俄烽火;(3)新疆和平

解放。

地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

度。

二、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

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考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地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①。其

中初中内容约占60%,高中内容约占40虬

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2.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辨别

方向、量算距离。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世界地理

1.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

系、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4.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5.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

区分布特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7.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

系,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8.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地理位置、地

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气候对当地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9.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0.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地理位置、

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方面的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

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地理

L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

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

国的主要河流及长江、黄河的概况。

4,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6.能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区域的位置、范围,并能掌握以下内容:(1)

对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评价。(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

征。(3)阅读气候统计图表,说出该区域的气候、降水分布概况,并归

纳出气候特征。(4)根据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

根据资料,描述该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7.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河流在区域发展中

的作用;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国际联系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