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_第1页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_第2页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_第3页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_第4页
浅析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PAGEPAGE19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Greeting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论文题目浅析汉英问候语种的文化差异系部外语外贸学部专业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摘要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CONTENTS1Intruduction…………………11.1Backgroundoftheresearch…………11.2The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42GreetingsoverviewofChinaandEnglish……………52.1GreetinginChinaandEnglishreflectsthedifferencesofculture……………52.1.1DifferencesinChineseandEnglishCulture………………52.1.2ThegreetingmodeinChineseculture………82.1.3ThegreetingmodeinEnglishculture………82.2TheuseofgreetingsintheChineseinculture……102.3TheuseofgreetingsintheEuropeanandAmericanculture……112.4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thegreetingontheChinaandEnglishculture……………122.4.1Content…………122.4.2Form……………132.4.3Structure………………………142.4.4Communication………………143AnalysisofdifferencesgreetingcauseinChinaandEnglishcultural…………153.1Artofthegreet……………153.1.1EasytocausemisunderstandingoftheChinesegreetings………153.1.2ThehabitofgreetinginEnglish………163.1.3TopicofconversationinEnglish………173.2ThereasonsforthedifferencesinculturebetweenChinaandAmericagreetings193.2.1Thedifferenceofvaluesandmoralstandards………193.2.2Thedifferenceofunderstandingoftheobjectiveworld…………194Conclusion……………………20References………………………23Acknowledgements……………24Abstract Greetingisakindofphaticlanguagewhichisusedtosustain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Itisemotiveratherthaninformativesinceitisjustforgreetingeachother.Greetingisthefirststepforcommunicationandiswhatthecommunicationisbasedon.Nomatterwhichlanguagecommunityis,greetingisanindispensiblepartoflanguage.However,themeansofpresentationandusageofvariouslanguagesdiffersharplyduetodifferentculturesandcustoms.Ifwedonotknowthedistinctionsbetweenthem,wewillinevitablycausemisunderstandingsbetweeneachother.Hence,thispapercentersonthedifferenceandsimilariti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greetings.Throughcontrast,wewillbefamiliarwiththediffer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greetingsthroughcontent,meaning,structureandappellation,whichisofgreathelpforustousethemfreelyandflexibly.Keywords:Greeting;culture;difference1绪论1.1研究背景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言中。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areyou?”、“Goodmorning”等。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are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心理有关。汉文化中用表达关切之情的许多礼貌说法在西方人看来会感到“爱干涉他人的私事”或“爱给人下命令”,因此听话人会因自己的面子受到威胁而极为反感。这类询问他人行动去向及个人情况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都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行动自由,听话人会感到极为反感,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是礼貌行为。这种差异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就是典型的实用哲学。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也具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色彩。这种重经验、讲实用的思维定式,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特色,也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着眼目前、注重实际的生活习惯。汉语中的各种问候浯,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烙印:从字面上看,汉语的问候语,几乎是着眼于眼前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同时又和对方直接有关的具体话题,很少有抽象化、模式化的用语。英语的问候语则明显带有简单化、模式化和抽象化的特点,这同样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西方人长于抽象,把具体的问候语简化成了几条固定的“公式”;他们又“精于分类”,所以往往把事物条分缕析,论述得相当完备。这种“或繁于此而简于彼,或精于甲而疏于乙”的现象,正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然。汉英问候语的内容差异如此之大,在实际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撞也就更多,假如一个中国人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初次见面就无所顾忌地谈起上述那些话题,会被认为非常失礼。而中国人不仅不会反感,反而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有其历史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耕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安居。由于久居一地,世代繁衍,人际感情自然会特别深厚,这就是中国社会重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中庸”原则也把人的个性心理规范于一个统一“和谐”的秩序之中,更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习惯于就生活问题问长问短,不仅不觉得涉及个人的隐私,还成了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的有效手段。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以私人生活作为寒暄问候的话题了。西方盛行的则是个体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同样有其历史缘由。西方社会的经济很早就不是以农耕为主,而是以手工业和商业立国。当时的人民不是长期安居,而是经常流动,社会充满竞争。这正体现了工商经济的特点,也造成了人们血缘观念的淡薄。不仅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程度比中国人小得多,而且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也远比中国松驰。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体观念十分流行。早在古希腊时期,个体性就已经成为世界观的核心,当时一批哲人无一不强调“个体”、“自己”的重要价值。当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人们讲究自强自立,即便是亲属之间也是界限分明。如老少聚餐,每个人要自掏腰包;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要支付酬金。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在英语国家却习以为常。人们追求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自由,“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试想在这种把个人天地视为禁区的社会氛围里,人们又怎么可能会把私人生活作为寒喧的话题呢?归根结底,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首先,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本质上就是对“礼”的重视。“伦”就是等级、类别之间的次序。“礼”就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律。本质上,“伦理”就是“礼”之根本。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尽管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礼”,与其历史上所涵盖的内容已有很大变化,但不能不承认,它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其初始的印记,区别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的。具体讲,在交际行为的节制方面,“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礼”的具体体现。明白了名分,就明白了社会身份,就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样说,不该怎样说,人际间就没有隔膜、误会。这种等级关系,在现代社会,也是用其体现并维系社会等级差别。而在西方来讲,由于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与个人隐私;人们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前者代表了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后者则代表了以个人为为中心的价值观。正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们说话方式的差异,以及对问候语使用的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候语这类礼貌常规用语使用问题进行英汉对比研究,这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1.2研究意义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中美问候语概述2.1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的体现2.1.1中英文化中姓名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表现在姓名方面,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以下主要不同点。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Stuart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显赫的斯图亚特家族的姓氏。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例如,一个叫Marry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她被称作Mrs.MarrySmith,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Smith。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或尊者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字和称号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上,会遭来杀身之祸。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英国前首相Churchill,其父亲名Randolph,他的一个儿子也叫Randolph,祖孙同名。美国前总统FranklinRoosevelt,他的儿子也叫FranklinRoosevelt。石油大王Rockefeller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Washington、Lincoln、Franklin、Roosevelt等。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姓氏比名字的出现要晚得多。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其中,汉英文化中姓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顺序正好与中国人姓名排列顺序相反。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例如,如果一位名叫陆文浩的先生被不了解中国姓名的美国人称作__“Mr.Jie”(杰先生),那这位“杰先生”一定会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尤其被男士如此称呼时。同样,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把BillClinton称为Mr.Bill,保证会让全场震惊,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这样的称呼既贬损自己的身份,也让对方难以接受,所以在社交场合,此语一出,定让别人惊异连连。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打交道,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植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否则会令自己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让交往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影响未来交往的继续。2.1.2汉文化中的称呼方式(1)敬语和谦称。汉语中有一套敬语和谦称词素,加在称呼、住所等前面代替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恭敬口吻称呼人和事,用谦恭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前缀“贵(夫人)”、“令(堂)”、“尊(君)”等敬称,前缀“鄙”、“敝”等谦称。因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习俗,用敬称故意抬高对方,以表示尊重,用谦称有意贬低自己,表现出一种甘居人下的谦虚精神。但是,这种敬语及谦称现在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在日常会话中有被淘汰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2)称呼职务。中国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称呼行政职务是最为常用。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行政职务是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以职务相称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局长”、“主任”、“经理”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李校长”等。与汉语称呼中繁杂的职位敬称相比,英语称呼要简单得多。2.1.3英语的称呼规范为了正确、恰当地称呼对方,必须尊从当地的习惯。英语在社交场合中常用的称谓有以下几种方式:(1)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Ms.(女士)这是最普通和常用的称呼,适用于一般的男子和女子。一般对男性称呼Miste加上姓氏,而对女性则根据婚姻状况,分别称为Mrs.+husbandpssurname(某夫人),Lady+surname(某女士),Miss+surname(某小姐)。这种称呼比较正式,是尊重的,但不是亲密的。在称呼先生、太太或小姐时,可以带上对方的姓名,也可以只带上姓,但不能单独带名而不带姓。例如,可以称“Mr.John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也可以称“Mr.Smith(史密斯先生)”,但不能称“Mr.John(约翰先生)”。如果双方比较熟了,可以只称名而不带姓,那就不必冠以先生、太太或小姐的称呼了。对于一对夫妇来说,先生和太太的称呼可以联用,如称“Mr.&Mrs.Smith(史密斯先生和太太)”。关于Miss(小姐)的称呼,不但未婚的姑娘可以用,单身的老太太也可以称小姐。对于不了解婚姻妆况的女子,也可称小姐。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词“Ms.”,也行。对于年长而婚姻妆况不明的女子,可以称“Ms.⋯”即某某女士。(2)Sir(先生)和Madam(夫人),是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使用时,也可以不带姓名。中国学生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不论她是否已婚。(3)Excellency(阁下)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尊称。例如,对主席、总统、总理、部长、大使等均应称阁下。对女部长、女大使⋯⋯等也称阁下。如系当面称呼,可用第二称“YourExcellency”;如用第三人称时则分别为“HisExcellency”或“HerExcellency”。如在场有数位贵客,可用多数称呼“Excellencies”。但美国、德国和墨西哥,很少用Excellency,在美国,行文中较多使用“YourHonorable”。(4)在英语国家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加上姓来称呼,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他们的头衔。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JudgeHarry(哈利法官)、SenatorSmith(史密斯参议员)、GeneralClark(克拉克将军)、Dr.Brown(布朗医生)、Prof.Green(格林教授)等。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不称呼”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而可以在介绍时说明被介绍者的职务。(5)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自己的名字,视为一种亲切的表示。通常,见面之初,彼此不太熟悉,仍应称呼“Mr⋯”、“Mrs⋯”等,以示尊重。稍熟以后,就改用名字相称,不再冠以“Mr.、Mrs.、Miss”等。有时,对方会主动热情地告诉你:“IpmJamesWilson.CallmeJamesinsteadofMr.Wilson.(我叫詹姆斯·威尔逊,不必叫我威尔逊先生,就叫我詹姆斯好了。)”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5%的称呼只喊名字。但是,对于长者,有身份地位的人,不顾对方的习惯,也不论在什幺场合,就直呼其名,也会失礼,不可鲁莽。因此,如果在介绍中涉及到称呼,一定要注意到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例如,“这是我们的张总经理”,就不能介绍成“ThisisourGeneralManagerZhang.”,而应为“Thisisourgeneralmanager,Mr.Zhang.”又如在刘老师课堂上要提问题,不能按照中国的习惯这样讲英语“TeacherLiu,Ihaveaquestiontoask.”符合英语的说法是“Mr.PMissLiu,mayIaskyouaquestion?”英语中对老师的称呼,要么是Prof.+surname,要么就用Mr.PMiss+surname。2.2问候语在中国文化里的运用中国人认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中国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Sir)”和“夫人(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Miss)”,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Mrs.)”或“夫人(Madam)”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Aunt)”。这在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王老师”、“李师傅”,现在常常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张局长”、“霍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王老师”、“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张局长”“霍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2.3问候语在欧美文化里的运用避免谈论带有争论性的话题。应尽量避谈政治、宗教等可能因为人们的政治立场不同的话题。若议论他人的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这样的话题,有些人虽基于礼貌并不会当场与之争论,但在心中一定十分不舒服,可能说话者无意中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自然地失去了社交的意义。要学会赞美他人的衣着。避免询问他人的穿着、饰物等的价格,此话一出,众人都会感到坐立难安,这点与我们的女性颇为不同,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衣饰价格永远是女人圈内最热门、谈论最多的话题。在西方,可以对他人的打扮加以赞美,但应适可而止,不可太夸张,免得对方以为你在暗讽他。在英语中,赞美也是一种问候习惯,一种学问。2.4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分析2.4.1内容英汉问候语的功能是相似的,但是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始终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见面时通常问“你吃了吗?”。“你吃了吗?”作为一种问候语意义先后也发生了变化,先前人们注重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营养和养生问题。在英语国家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你吃了吗?”会使对方觉得你认为他(她)没钱吃饭或者你要请他(她)吃饭。西方人通常以谈论天气作为聊天的开始,如。“LovelYday。isn’tit?”(天气挺好,是吧?),“It’sveryhottoday,isn’tit?”(天气很热,是吧?)。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ItiI,,,“He¨o!”,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见面时也习惯问候声“你好!”。中国人很热衷人际关系的培养,在见面相互问候时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除了问“你吃了吗?”以外,还习惯客气地询问“你在忙什么?”、“你去哪?”或“最近怎么样?”,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还行”,作为回答。但是在高度强调人身自由、个人隐私的英语国家,这类问候语会引起人们对你的厌恶,会被看作无礼的行为。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从而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英语问候语则更多地体现平等亲切。所以汉语问候语比较随机,有些甚至是明知故问,譬如,看见你要出门,他(她)会问“出去呀?”,看见你挎着菜篮子,他(她)会问“买菜呀?”。这并不是刻意去打听或者询问,而是一种礼貌性的问候,一种寒暄方式。英语问候语内容多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问候语“Hi!”。“tlello!”。所以在同一语言内部,一种被认为礼貌性的问候语在另一种语言中不一定会被视作是礼貌用语。2.4.2形式一般而言,人们在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经人介绍而认识时,少不了在寒暄过后进行一些话题的议论,但在这种场合(中英人士)谈话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应尽量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以免不经意地冒犯对方,影响交谈的继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忌谈隐私。在英语国家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行为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人们的日常交谈,是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的,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收人的多少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只要谈论这些方面的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常用“Youhavenosedintomy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2.4.3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陈述句,而英语国家则喜欢使用问句,例如,谈论天气,中国人习惯用感叹句“天气真好!”或“天气糟糕透啦!”,用感叹句语气强烈的效果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之情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如“It’stoocoldtoday,isn’tit?”(天气很冷,是吧?)。一些汉语问候语,如“出去呀?”、“洗衣服呀?’虽是疑问句,但是中国人喜欢用陈述句的语气,因为主语将要发出的动作是问话人所知道的动作,没有任何悬念。这类问候语在英语中从未出现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也逐渐简单化,问候语的形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经常会用到“电话联系。”、“网上聊。”、“现在在哪儿干呢?”、“有空再聊。”。英语问候语相比之下显得更加固定和正式。2.4.4交流虽然中西方人们都会把谈论或评论其他事情来作为关心问候对方的方式,但问候内容相差甚远。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群体意识和自谦.以他人为中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因此人们常常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年龄,婚姻,职业,收入.住房,去向,爱好或评论对方正在做的事情等作为关心式的问候语。所以熟人之间见面。通常会这样打招呼:。吃了吗?”干嘛去?”你在忙什么?”等等。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彼此清楚这只是一句寒暄问候语,不必在意对方的具体回答。但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极不礼貌的。他们认为。去哪里或正在干嘛完全是个人自由,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西方价值观认为。礼貌首先就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自主和隐私。在英语文化中,Haveyoueatenyourmeal?(你吃过饭了吗?)说话人可能期待肯定的答复:YesorNo(是或不是)。其潜在含义是一个邀请或一个建议。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特别重视个人隐私权和独立意识。除非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之间,人们不喜欢相互表现的特别亲昵。尤其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个人情况过于关心。年龄,婚姻,家庭,收入,房产,存款,政治倾向及宗教信仰是他们禁忌的话题。只要谈论到这方面的问题.定会谴人厌恶。美国人常常用。Youhavenozedintomy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蔑视。所以英国人用以开始交谈的话题往往集中于一些中性的事情,如天气状况、时间及交通问题等。他们常常会说:。Lovelyday.isn’tit?(很好的天气。不是吗?)。Whatweather!(多好的天气啊!)。Whattimeisit?”(现在几点了?)。Beautifulpark,isn’tit?”(公园很漂亮,不是吗?)3问候语在中美文化的差异成因分析3.1问候的艺术3.1.1容易引起误会的汉语问候语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清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为避免这种情况,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3.1.2英语中的习惯问候语在西方,人们一般比较矜持,除非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听似有干涉意味的问话较为反感,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也说明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的内容具有中性特点,多以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o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tl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HowisyourhusbandPwife(夫人P丈夫好吗)?”、“Iseverythingallrightwi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Isthisyourfirsttimetobehere(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Howlonghaveyoubeenhere(到我国来多久了)?”、“Isthisyourfirstpositionabroad(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Howdoyouliketheweatherhere(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Whatdoyouthinkofthecity(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3.1.3英语中不宜问候交谈的话题初次见面或不是十分熟识的朋友经介绍而认识时少不得在寒喧过后继续进行一些话题,在这种场合谈话的内容就必须加以注意,尽量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误会的话题,以免不经意冒犯对方,中断刚刚开始的交谈。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1)忌谈隐私。在英语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收人多少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英语国家的人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Youpvenosedintomy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2)避免争论性话题。避谈政治、宗教等可能人人立场不同的话题,议论他人的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这样的话题,有些人虽基于礼貌并不会当场与人争论,但在心中一定十分不舒服,可能说话者无意中得罪了人而不自知,这自然也失去了社交的意义了。(3)学会赞美衣著。避免询问他人穿著、饰物等之价格,此话一出,众人都会感到坐立难安,这点与我们的女性颇为不同,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衣饰价格永远是女人圈内最热门、谈论最多的话题。在西方,可以对他人的打扮加以赞美,但应适可而止不可太夸张,免得对方以为你在暗讽他。请记住:在英语中,赞美也是一种问候习惯,一种学问。(4)切忌恭维高龄。在西方,不可谈及他人之年龄尤其是女士,这是人所共知的。值得一提的是,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的看法与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英语国家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老年人意味着得不到尊重,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在西方,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在初次见面的问候称他们“OldSirPMan(老先生)、OldMadamPLady(老太太)”绝不像在汉文化中表示尊重而被接受,“老”字在中国是尊称,却会触痛西方的老人,可能从此再也不愿意与你交往。而且在与老年人的初次见面,不要有让座或掺扶等我们认为尊重老人的行为,否则会令老人尴尬不堪,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问候他人时,无论在中英哪一种文化中都要注意避免采用一些不合常规的内容,即令人不快的内容、打探隐私的内容和易被误解的内容。3.2问候语在中美文化里的差异产生的原因3.2.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集体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应该服从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公共财物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在包括重要媒体在内的所有舆论界,都会对那些为抢救财产而献身的人们大加赞扬,并号召人们向英雄学习;但是,这件事如果是发生在西方国家,人们就不会这样做,也不会鼓励这样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财产,无论多宝贵,都抵不过一个人的生命更宝贵。3.2.2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及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统,中国人却崇敬龙。中英人民对于这两种动物的心理反应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两种语言中关于动物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在西方,狗是人们所喜爱的宠物,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Sisdirtydog(”这个狗东西),“dogeatdog”(自相残杀)。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或中性含义,如: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topdog(最重要的人物)等。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因此就有了“狗腿子(1ackey)”、狗屁(horseshit)”、“狗眼看人低(bedamnedsnobbish)”等表达方式。而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作为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神圣象征,传说为天上的神物,“龙”也是皇帝的象征,后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褒义表达法。4结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英汉问候语也在相互影响.而且有了相互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探究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才能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交往。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称谓语和问候语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的称呼及问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由于各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了各民族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致使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日常交际领域所涉及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问候语、餐饮礼仪、称呼语、客套语、隐私观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差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习惯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这些差异又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换言之,在掌握不同语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力保证。问候语是日常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恰当的问候语不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增添个人魅力。在国际交往中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求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的正确切换。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总之,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求具有语言能力,而且还应有在不同文化条件下能够做到对两种文化信息正确切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达到对话的目的。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中英文化障碍,学会容忍和尊重两种语言中的问候语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把握文化语境,了解文化背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