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原

卷版+解析版)

机密★启用前

海南省海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一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

自主操控等特征,它不仅自身在快速发展,而且与其他领域紧密互动、

融合创新,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广泛影响。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

为国家治理中的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等提供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它

带来技术规范、科技伦理和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自身也成

为新的治理对象。需及时制定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应用数据并产生新数据的强

大工具。特别是融合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信息形态的新

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模型、大算力支持下可以实时完成数据分析、

生成成果并即时发布,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面向全球的信息发

布与传递,极大提高信息分析与传递效率,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

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治理的精准

性也有较大价值。比如,一些城市运行的数据大脑,基于人工智能强

大的算法和技术,对100多种交通乱象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性,判断

交通的堵点、乱点和事故隐患,并不断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

有效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治理结构

变革。例如,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

超级算力和智慧功能打造出多种多样的平台或服务界面,这将改变政

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以智能化、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构建起新的

治理结构。以往人们办事,需要自己找对相关部门。通过智能化平台,

人们只需明确自己要办什么事,便能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往人

们办理一件事可能需要跑几个部门,而智能化平台可以高效协调各部

门,实现全时空、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服务,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

下移,提高行政能力与效率。一些城市推行的“一网统管”改革,使

用数字技术感知城市运行,通过加强部门协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构

建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人工智能通用型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引发新

一轮智能化浪潮。其“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全书"的特性,加上

越来越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产能力,让其“答复”既有常识

性,又呈现出集成创新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用搜索引擎和办公软

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及迭代升级,让人们看到将其引入政务服务平台

的广阔前景。未来,人机界面沟通方式将极大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

率。它可以调用数字政府后台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向决策者呈现全

面、准确、客观的数据与规范性分析报告,甚至可能助力决策者实现

全息的决策科学分析。

(摘编自潘教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新机遇》)

材料二: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不匹

配,也与多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不均衡,这些因素关联交织在一起。

这些因素呈现出较强的耦合性、级联性和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局

部风险极有可能经过多级链条的传导扩散到整个系统,将会严重阻碍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些地方政府不论是单点服务还是场景

联动,仍依赖传统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针对突发状况和潜在

风险,治理模式属于被动响应,信息反馈链条长、治理速度慢、治理

效能低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数字技术虽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尝试与应用,但这

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局限于少数治理领域,且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深度

整合和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此外,治理体系中的诸多部门均倾向于

独自构建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接口不统一,数据难以共

享、共治,数据孤岛普遍存在,导致诸多地方政府仍然依靠经验和直

觉进行决策,严重影响了治理效能和决策效率。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其治理对象一一业界的数

字技术,迫切需要提升对技术风险的理解来改善这一现状。部分利益

机构或群体的主观偏见和利益诉求或将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算法之中,

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歧视、“信息茧房"。再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

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息,信息的真伪及价值观也可能影

响人们的认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需要鼓励数据开放与流动以打破数

据孤岛,而这势必带来隐私安全问题。数据要素作为数字时代下的新

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为经济建设与社会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企业和个人等数据要素承载着大量信息

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泄露、被滥用、被侵犯、被攻击等安全隐患。

数字化时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系统复杂性,技术发展应用与

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与协调日渐凸显。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与

应用,“人机冲突”不断涌现,人机协同和人机信任难度不断加大。

当前的数字技术在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求专业化的部门

分工,如数据的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同时又对人机协同提出了新的要

求,如人机混合决策、人机综合研讨等。

(摘编自杨晓光等《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挑战及

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的变化及其应用

前景;材料二指出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中显现出来的问题。

B.材料一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

全书”的特性,这将为将来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率提供可能。

C.材料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

息,可信度不高,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D.材料二认为,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安全成为重

要问题,包括决策安全、社会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等,亟待解决。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诸多因素的相互交织,将会严重阻碍国

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B.传统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属于被动响应治理,难以适应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

C.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业界,可能产生群体歧视、信息

茧房,影响人们认知。

D.数字技术发展应用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逐渐明显,这对人

机协同提出新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城市交通事例论证人工智能具有融合语言、文字、

图片等信息形态的特性。

B.材料一将以往人们办事和通过智能化平台办事作对比,来证

明智能化平台非常高效。

C.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如用“孤岛”证明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

数据难共享的情况。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总论言简意赅,分

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4.材料一中,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请简要梳理概括。

5.针对材料中指出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张犁

王祥夫

这种病,怎么说呢?在民间一般都叫疯子,“神经病”是文明一

点儿的说法。这五张犁,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还以为他是园林处

请来的老园林工。可也太老了,园林处怎么会用这么老的老头儿?其

实,在张沟这地方,人们都认识他,知道他就是远近出名的五张犁,

但城里人对他就不熟了。不但对五张犁不熟,恐怕说起张沟也会有许

多人不知道,张沟现在早已经不存在了,和其他许多靠近城市的农村

一样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土地早已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园林处为了好管理,地是分了段的,每人一段各自承包。如果不

是一段一段地承包,人们还不会发现问题。五张犁不是在一片地里做

他的事,他经常出现的那片地横跨了三段地。这就让人们摸不清,到

底怎么回事?

这年春天的时候,人们看到五张犁往地里送了三次粪。一开始,

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又过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

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人们看见他弯了一下腰,又弯一下腰,把

锹一次次插进蓬松的粪堆,然后再直起腰来,那土粪便一次次被扬了

起来,说扬好像有点儿不太对,不是扬,是平平地贴地面顺风一撒又

一撒。撒完土粪,五张犁并不走开,而是坐在了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

远处出神。五张犁那张脸很瘦,皮肉很紧,而且黑,而且是见棱见角,

肩头也是尖尖的见棱见角,那双手也是粗糙而见棱见角,五指总是微

张着,有些攥不拢的意思,这就是干粗活儿的手。

接下来,是下了两场雨,地里呢,草也绿了,园林处种下的花卉

呢,也抽了叶。这时候,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他来了。戴着烂草帽,

穿着很旧的一件军装,袖子那里有两块补丁,领子那里又是一块,下

边是条蓝布裤子,屁股那里是两块补丁。他扛着一张锄,目光灼灼地

进到地里就锄开了,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前一放,再往回一

拉;再往前一放,再往回一拉……到了中午,地里就有了样子了。苗

是苗,棵是棵,好像是用线比过,从南边看苗,是个直线,从东边再

看苗,还是个直线。五张犁已经锄完了,坐在那里,目光灼灼,看着

远处,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人认出他是五张犁了,笑着问他:”地

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你怎么还锄它?"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

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神经病!”这人说了这么一

句,蹬着车子远去了。这真是怪事,他怎么只锄这么一片?好像是谁

给他规定了只是这么一片,春天撒粪也是这么一片,准确无误。五张

犁这时是锄第二遍了,而且,天快黑的时候,他又紧接着锄第三遍,

这第三遍是补锄,是锄两下,把土用锄往苗子下培一下,是一二三、

一二三、一二三这么个节奏,是有着音乐性质在里边。

在这个夏天里,人们看到五张犁在那片地里又是锄地,又是抓虫。

那片地现在可以一下子就让人远远认出来,虽然没有地埋,但那片地

的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花儿也开得格外好。但人们还是奇怪,

这个五张犁,是谁请他来的?是怎么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便有

从张沟过来的人,告诉那些不知五张犁底细的人五张犁是什么样儿的

人,人们又都不信五张犁竟会是个疯子。怎么不是?便有人说五张犁

最疯的那一阵子晚上都要睡在地里,人们就更不信。

很快,秋天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一场霜过,地里的庄稼和蔬

菜的叶子发生变化,该红的红,该黄的黄。也就是这个时候,人们又

看到五张犁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了,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

儿,是镰刀。他想做什么?他是来收割了,这个季节,是收割的季节,

但他怎么可以用镰收割那些花草?花草是庄稼吗?花草怎么会是庄

稼?他弯下了腰,把那花草一把一把地割下来。他割得不紧不慢,割

得干净好看,地里留下的茬子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的高低。从早上开

始,到下午天快黑,这片地就被五张犁基本割完了,远远看去,被五

张犁割过的那片地像是用了堆绣的针法,那鲜艳的颜色,是一撮,又

一撮,一撮,又一撮,好看不好看?好看,尤其是远远看了更好看。

园林处的人是哭笑不得,无论他怎么扬手和喊,五张犁都不搭腔,

两只眼睛,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

“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懂不懂?"

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

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你割吧,你割吧。”园林处的人扬扬手,对五张犁说。他也是

前不久才知道的,这片地早先就是五张犁家承包过的,人们奇怪五张

犁怎么会记着自己那片地,而且会记得那么准确。

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期间,是到了大地即将上冻的时候了,这一天,

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他的前边是一头驴,一头小黑驴,那头小黑驴

拉着一张犁,五张犁在那里犁地了。五张犁按着犁,从地这头开始,

一步一步往地那头走,然后再回来,再一步一步朝这边走。这真是一

片好土地,一旦被犁锌犁开,那黑润润的颜色是多么好看,多么让人

动心。更让人动心的是五张犁的手艺,一道一道的犁沟像是用线拉过,

齐齐的。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这样一

来,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蓬松就有多蓬松!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五张犁不是扬粪,是撒粪,写出五张犁动作专业,表

明他是个好庄稼把式。

B.作者用“见棱见角”刻画五张犁相貌,突出他的沧桑感,也暗

示了他执拗的性格。

C.五张犁戴着烂草帽,穿着旧衣服,衣服上还有补丁,写出他

艰苦朴素的农民形象。

D.园林处的人看五张犁割下一撮一撮的花草,也被他的坚持感

动了,就不再阻止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叙事过程中多处设问,以此推动故事发展,吸引阅读

兴趣。这种手法在王愿坚的《党费》中也有运用。

B.为了刻画五张犁的“疯子”形象,作者反复写他“目光灼灼"

地站在地头,不说一句话,甚至傻傻地笑的样子。

C.作者在描写五张犁进行第三遍补锄时,突出了其音乐节奏的

美。庄子也曾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过庖丁解牛。

D.文末描绘了五张犁犁地的画面,黑瘦的老人、小黑驴,一遍

遍地走过去,再走回来,充满着仪式感和悲壮感。

8.作者围绕春夏秋冬四季叙写五张犁的农事活动有何用意?请

结合文本分析。

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

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

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

与太宗登柏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

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

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

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

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

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

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

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

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

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

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

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

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

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

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

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

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

H垂于后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

的“壁”意思不同。

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

“敝"意思不同。

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

“御"意思相同。

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

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

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

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

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

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

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14.两则材料对“不战我”理解有何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O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注:此诗为诗人被贬谪到河南府时所作。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风船荡、百花盛开的时节,有人送来一瓶千叶牡丹,于

是诗人作诗以表谢意。

B.面对大好春光,诗人以不出门庭老人自嘲,表现心中的愁闷

和对世事变化的淡然。

C.诗人用“天女”比送花人,用"摩诘”自比,表达内心苦闷得

到别人理解的欣慰。

D.千叶牡丹绽放生姿,诗人怜爱有加,但是细数花期只剩一旬,

又难掩内心的愁怨。

16.本诗尾联用典,语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曾点言志部分,请分析此处用典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客至》中,“_,__”两句表现了乡村淳朴的邻

里关系。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启示我们要

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教育学生,不能忽略其天性。

(3)在全校爱国主义教育大会上,杨校长用“—,—”这句

古诗文名句教育同学们要常怀悲悯之情,心忧天下苍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少平恍惚地立在黄原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①

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繁华热闹的城市震慑住了,甚至忘

记了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对自己发出了疑问。你,

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几乎②来到这里,你

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这一切他自己全然不知道。

他此刻唯一意识到的是,他已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至于到

这里怎么办,他一时的确还难以想象。孙少平发了一会愣,便迈着沉

重的脚步,往前走去。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街道两边的人行道

上,挤满了衣衫不整或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像他一样

可怜的行李。这些人有的③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

着,有的听天由命,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上知道,这

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面句子中“发”与文中加点的“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如果一个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愁,说明他经历的事情比较

少。

B.大年初一早晨,爷爷给孙辈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作压岁钱。

C.这两天老汪嘴巴老是发苦,不知道是不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

D.杨老师在工作之余勤于写作,最近他又在报纸上发了一篇散

文。

20.文中第二段叙述时用了“我”“他"你”三种人称,请分析这

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通知,要求从今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A____o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率逐渐上升,但是“小胖墩”小眼

镜”情况仍然突出,并且呈低龄化趋势。除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

令人揪心外,__B_o让青少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

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让孩子走向操场。每天一节体育课,显然是提升

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而且,—C―,

就出现了应试倾向,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而突击进行高强度的

训练,这样做极大地损害了身体健康。每天一节体育课,就是为了扭

转这种错误倾向。

①其他地方能否跟上深圳,②这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③要学习

深圳的做法,④不仅要补齐体育课师资短板,⑤还要落实场地、器材

和经费保障。⑥而更重要的是,⑦要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引导,⑧让

他们从行动和认知层面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⑨改变以牺牲孩

子健康追求分数的做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

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烦心事,这时候,有的人会找人倾诉,

也有人会选择沉默,不跟别人说。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机密★启用前

海南省海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一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

自主操控等特征,它不仅自身在快速发展,而且与其他领域紧密互动、

融合创新,给我国国家治理带来广泛影响。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

为国家治理中的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等提供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它

带来技术规范、科技伦理和社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自身也成

为新的治理对象。需及时制定规范,引导其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是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应用数据并产生新数据的强

大工具。特别是融合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诸多信息形态的新

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模型、大算力支持下可以实时完成数据分析、

生成成果并即时发布,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面向全球的信息发

布与传递,极大提高信息分析与传递效率,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

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治理的精准

性也有较大价值。比如,一些城市运行的数据大脑,基于人工智能强

大的算法和技术,对100多种交通乱象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性,判断

交通的堵点、乱点和事故隐患,并不断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

有效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治理结构

变革。例如,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新一代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

超级算力和智慧功能打造出多种多样的平台或服务界面,这将改变政

府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以智能化、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构建起新的

治理结构。以往人们办事,需要自己找对相关部门。通过智能化平台,

人们只需明确自己要办什么事,便能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以往人

们办理一件事可能需要跑几个部门,而智能化平台可以高效协调各部

门,实现全时空、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服务,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

下移,提高行政能力与效率。一些城市推行的“一网统管”改革,使

用数字技术感知城市运行,通过加强部门协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构

建起“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体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人工智能通用型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引发新

一轮智能化浪潮。其“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全书"的特性,加上

越来越接近人类水平的语言理解和生产能力,让其“答复”既有常识

性,又呈现出集成创新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用搜索引擎和办公软

件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及迭代升级,让人们看到将其引入政务服务平台

的广阔前景。未来,人机界面沟通方式将极大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

率。它可以调用数字政府后台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向决策者呈现全

面、准确、客观的数据与规范性分析报告,甚至可能助力决策者实现

全息的决策科学分析。

(摘编自潘教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新机遇》)

材料二: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不匹

配,也与多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不均衡,这些因素关联交织在一起。

这些因素呈现出较强的耦合性、级联性和复杂性。一旦处理不当,局

部风险极有可能经过多级链条的传导扩散到整个系统,将会严重阻碍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些地方政府不论是单点服务还是场景

联动,仍依赖传统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针对突发状况和潜在

风险,治理模式属于被动响应,信息反馈链条长、治理速度慢、治理

效能低等问题突出。

近年来,数字技术虽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尝试与应用,但这

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局限于少数治理领域,且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深度

整合和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此外,治理体系中的诸多部门均倾向于

独自构建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接口不统一,数据难以共

享、共治,数据孤岛普遍存在,导致诸多地方政府仍然依靠经验和直

觉进行决策,严重影响了治理效能和决策效率。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其治理对象一一业界的数

字技术,迫切需要提升对技术风险的理解来改善这一现状。部分利益

机构或群体的主观偏见和利益诉求或将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算法之中,

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歧视、“信息茧房"。再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

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息,信息的真伪及价值观也可能影

响人们的认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需要鼓励数据开放与流动以打破数

据孤岛,而这势必带来隐私安全问题。数据要素作为数字时代下的新

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为经济建设与社会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企业和个人等数据要素承载着大量信息

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泄露、被滥用、被侵犯、被攻击等安全隐患。

数字化时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系统复杂性,技术发展应用与

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与协调日渐凸显。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与

应用,“人机冲突”不断涌现,人机协同和人机信任难度不断加大。

当前的数字技术在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求专业化的部门

分工,如数据的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同时又对人机协同提出了新的要

求,如人机混合决策、人机综合研讨等。

(摘编自杨晓光等《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挑战及

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的变化及其应用

前景;材料二指出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中显现出来的问题。

B.材料一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活字典”、移动的“大百科

全书”的特性,这将为将来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率提供可能。

C.材料二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

息,可信度不高,还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用作搅乱社会的武器。

D.材料二认为,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安全成为重

要问题,包括决策安全、社会安全和数据安全等等,亟待解决。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诸多因素的相互交织,将会严重阻碍国

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B.传统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属于被动响应治理,难以适应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

C.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业界,可能产生群体歧视、信息

茧房,影响人们认知。

D.数字技术发展应用与社会价值追求的冲突逐渐明显,这对人

机协同提出新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城市交通事例论证人工智能具有融合语言、文字、

图片等信息形态的特性。

B.材料一将以往人们办事和通过智能化平台办事作对比,来证

明智能化平台非常高效。

C.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如用“孤岛”证明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

数据难共享的情况。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总论言简意赅,分

论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4.材料一中,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请简要梳理概括。

5.针对材料中指出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A

3.D4.①提高国家治理的精准性。

②引发国家治理结构变革。

③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助力决策者实现全息的决策科学分析。

5.①协调均衡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多部门协同、

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提高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的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

④针对隐私安全加强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信度不高”错,无中生有,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

产生大量的机器生成信息,信息的真伪及价值观也可能影响人们的认

知"可知,文中只是提及机器生成的信息有真有伪,并没有说其可信

度不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将会严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错,说法太绝对,根

据“一旦处理不当,局部风险极有可能经过多级链条的传导扩散到整

个系统,将会严重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可知,数字技术应用

与社会诸多因素的相互交织的问题如果处理好,是不会阻碍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进程。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错,材料二采用的

是层进式论证结构。

故选D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给

国家治理带来的变化及其应用前景,第二至四段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

给国家治理带来具体影响。

由“高效、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治理的精准性也有较大价

值"可以概括为“提高国家治理的精准性

由“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引发治理

结构变革"可以概括为“引发国家治理结构变革

由“未来,人机界面沟通方式将极大提高数字政府的办公效率。

它可以调用数字政府后台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向决策者呈现全面、

准确、客观的数据与规范性分析报告,甚至可能助力决策者实现全息

的决策科学分析"可以概括为“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助力决策者实现

全息的决策科学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

展不匹配,也与多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不均衡"可知,在推进国家治

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不匹配,与多

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由此可提出“协调均衡数字技

术应用与数字化社会发展、多部门协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根据“一些地方政府不论是单点服务还是场景联动,仍依赖传统

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可知,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

在“政府对传统技术依赖使在处理问题时被动响应"的问题,由此可

提出“提高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技术的水平”。

根据“目前我国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其治理对象一一业界

的数字技术,迫切需要提升对技术风险的理解来改善这一现状"可知,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落后于其治

理对象”的问题,由此可提出“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的数字技术"。

根据''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发展,需要鼓励数据开放与流动以

打破数据孤岛,而这势必带来隐私安全问题”可知,在推进国家治理

现代化过程中存在“隐私安全”的问题,由此可提出“针对隐私安全

加强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张犁

王祥夫

这种病,怎么说呢?在民间一般都叫疯子,“神经病”是文明一点

儿的说法。这五张犁,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还以为他是园林处请

来的老园林工。可也太老了,园林处怎么会用这么老的老头儿?其实,

在张沟这地方,人们都认识他,知道他就是远近出名的五张犁,但城

里人对他就不熟了。不但对五张犁不熟,恐怕说起张沟也会有许多人

不知道,张沟现在早已经不存在了,和其他许多靠近城市的农村一样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土地早已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园林处为了好管理,地是分了段的,每人一段各自承包。如果不

是一段一段地承包,人们还不会发现问题。五张犁不是在一片地里做

他的事,他经常出现的那片地横跨了三段地。这就让人们摸不清,到

底怎么回事?

这年春天的时候,人们看到五张犁往地里送了三次粪。一开始,

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又过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

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人们看见他弯了一下腰,又弯一下腰,把

锹一次次插进蓬松的粪堆,然后再直起腰来,那土粪便一次次被扬了

起来,说扬好像有点儿不太对,不是扬,是平平地贴地面顺风一撒又

一撒。撒完土粪,五张犁并不走开,而是坐在了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

远处出神。五张犁那张脸很瘦,皮肉很紧,而且黑,而且是见棱见角,

肩头也是尖尖的见棱见角,那双手也是粗糙而见棱见角,五指总是微

张着,有些攥不拢的意思,这就是干粗活儿的手。

接下来,是下了两场雨,地里呢,草也绿了,园林处种下的花卉

呢,也抽了叶。这时候,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他来了。戴着烂草帽,

穿着很旧的一件军装,袖子那里有两块补丁,领子那里又是一块,下

边是条蓝布裤子,屁股那里是两块补丁。他扛着一张锄,目光灼灼地

进到地里就锄开了,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前一放,再往回一

拉;再往前一放,再往回一拉……到了中午,地里就有了样子了。苗

是苗,棵是棵,好像是用线比过,从南边看苗,是个直线,从东边再

看苗,还是个直线。五张犁已经锄完了,坐在那里,目光灼灼,看着

远处,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有人认出他是五张犁了,笑着问他:”地

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你怎么还锄它?”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

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神经病!”这人说了这么一

句,蹬着车子远去了。这真是怪事,他怎么只锄这么一片?好像是谁

给他规定了只是这么一片,春天撒粪也是这么一片,准确无误。五张

犁这时是锄第二遍了,而且,天快黑的时候,他又紧接着锄第三遍,

这第三遍是补锄,是锄两下,把土用锄往苗子下培一下,是一二三、

一二三、一二三这么个节奏,是有着音乐性质在里边。

在这个夏天里,人们看到五张犁在那片地里又是锄地,又是抓虫。

那片地现在可以一下子就让人远远认出来,虽然没有地填,但那片地

的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花儿也开得格外好。但人们还是奇怪,

这个五张犁,是谁请他来的?是怎么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便有

从张沟过来的人,告诉那些不知五张犁底细的人五张犁是什么样儿的

人,人们又都不信五张犁竟会是个疯子。怎么不是?便有人说五张犁

最疯的那一阵子晚上都要睡在地里,人们就更不信。

很快,秋天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一场霜过,地里的庄稼和蔬

菜的叶子发生变化,该红的红,该黄的黄。也就是这个时候,人们又

看到五张犁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了,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

儿,是镰刀。他想做什么?他是来收割了,这个季节,是收割的季节,

但他怎么可以用镰收割那些花草?花草是庄稼吗?花草怎么会是庄

稼?他弯下了腰,把那花草一把一把地割下来。他割得不紧不慢,割

得干净好看,地里留下的茬子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的高低。从早上开

始,到下午天快黑,这片地就被五张犁基本割完了,远远看去,被五

张犁割过的那片地像是用了堆绣的针法,那鲜艳的颜色,是一撮,又

一撮,一撮,又一撮,好看不好看?好看,尤其是远远看了更好看。

园林处的人是哭笑不得,无论他怎么扬手和喊,五张犁都不搭腔,

两只眼睛,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

“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懂不懂?”

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

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你割吧,你割吧。"园林处的人扬扬手,对五张犁说。他也是

前不久才知道的,这片地早先就是五张犁家承包过的,人们奇怪五张

犁怎么会记着自己那片地,而且会记得那么准确。

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期间,是到了大地即将上冻的时候了,这一天,

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他的前边是一头驴,一头小黑驴,那头小黑驴

拉着一张犁,五张犁在那里犁地了。五张犁按着犁,从地这头开始,

一步一步往地那头走,然后再回来,再一步一步朝这边走。这真是一

片好土地,一旦被犁锌犁开,那黑润润的颜色是多么好看,多么让人

动心。更让人动心的是五张犁的手艺,一道一道的犁沟像是用线拉过,

齐齐的。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这样一

来,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蓬松就有多蓬松!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五张犁不是扬粪,是撒粪,写出五张犁动作专业,表

明他是个好庄稼把式。

B.作者用“见棱见角”刻画五张犁相貌,突出他沧桑感,也暗

示了他执拗的性格。

C.五张犁戴着烂草帽,穿着旧衣服,衣服上还有补丁,写出他

艰苦朴素的农民形象。

D.园林处的人看五张犁割下一撮一撮的花草,也被他的坚持感

动了,就不再阻止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叙事过程中多处设问,以此推动故事发展,吸引阅读

兴趣。这种手法在王愿坚的《党费》中也有运用。

B.为了刻画五张犁的“疯子”形象,作者反复写他“目光灼灼”

地站在地头,不说一句话,甚至傻傻地笑的样子。

C.作者在描写五张犁进行第三遍补锄时,突出了其音乐节奏的

美。庄子也曾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过庖丁解牛。

D.文末描绘了五张犁犁地的画面,黑瘦的老人、小黑驴,一遍

遍地走过去,再走回来,充满着仪式感和悲壮感。

8.作者围绕春夏秋冬四季叙写五张犁的农事活动有何用意?请

结合文本分析。

9.有评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D7.A

8.①使情节更完整巧妙。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五张犁一年四

季的耕作行为,结尾设想明年春天的情景,巧妙地构成了情节上的循

环复始。②突出五张犁耕地认真、执着,手艺好,对土地有着依恋,

是“好庄稼人”的形象。③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五张犁在不属于自

己的土地上按照老规矩犁地,期待春天土地变得肥沃,表明一年四季

的耕作就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失去土地的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

坚守,发人深思。

9.

开篇五张犁被视为“疯子”,有“神经病”,说明在“正常人”的

眼里他的行为有其荒诞之处。

老头五张犁在园林处出现有些不合常情。但现在的园林处曾是张

沟的土地,而五张犁熟悉这个地方,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

去了原有的土地,这是背景的真实。

五张犁不是在一片地里做他的事,他经常出现的那片地横跨了三

段地,地早就不是张沟的了,还锄它,被人说成“神经病”,这体现

五张犁举止的荒诞,但这恰恰反映了他对土地的认真和执着,体现人

物性格的真实。

秋天,五张犁用镰收割被他视为庄稼的那些花草,割放得整齐又

好看,这又是一个看似荒诞的行为,却可见耕作本身就是五张犁习惯

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符合五张犁“好庄稼人”身份的真实。

这片地早先就是五张犁家承包过的,五张犁不仅记着自己那片地,

而且记得准确,可见他对土地依恋之深,这一交代让读者对五张犁之

前的荒诞做法有了理解,这是人物情感的真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也被他的坚持感动了"错误。面对五张犁的紧张和羞涩,由

“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懂不懂?”“他也是前不久才

知道的,这片地早先就是五张犁家承包过的,人们奇怪五张犁怎么会

记着自己那片地,而且会记得那么准确"看,没继续阻止他,表明管

理人员对失去土地的五张犁的理解和同情,也有无奈。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以此推动故事发展”错误。“这种病,怎么说呢?"可也太老

了,园林处怎么会用这么老的老头儿?”“这就让人们摸不清,到底

怎么回事?"但人们还是奇怪,这个五张犁,是谁请他来的?是怎么

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想做什么?他是来收割了,这个季节,

是收割的季节,但他怎么可以用镰收割那些花草?花草是庄稼吗?花

草怎么会是庄稼?"这些句子是作者穿插在叙述、描写中的议论、抒

情内容,并没有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能力。

本文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的角度赏析。

情节上,''这年春天的时候,人们看到五张犁往地里送了三次粪”

“在这个夏天里,人们看到五张犁在那片地里又是锄地,又是抓虫。

那片地现在可以一下子就让人远远认出来,虽然没有地度,但那片地

的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花儿也开得格外好"很快,秋天在一阵

大热后悄然来临。一场霜过,地里的庄稼和蔬菜的叶子发生变化,该

红的红,该黄的黄。也就是这个时候,人们又看到五张犁了。他目光

灼灼地站在地头了,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儿,是镰刀。他想做什

么?他是来收割了,这个季节,是收割的季节”“秋天向冬天过渡的

期间,是到了大地即将上冻的时候了,这一天,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

他的前边是一头驴,一头小黑驴,那头小黑驴拉着一张犁,五张犁在

那里犁地了……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

这样一来,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蓬松就有多蓬松!"小

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五张犁一年四季的耕作行为,结尾设想明年春天

的情景,形成了一种圆形结构,巧妙地构成了情节上的循环复始,使

情节更完整巧妙。

人物形象上,”一开始,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又过

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撒完土粪,

五张犁并不走开,而是坐在了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出神”“他扛

着一张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

锄往前一放,再往回一拉;再往前一放,再往回一拉……到了中午,

地里就有了样子了。苗是苗,棵是棵,好像是用线比过,从南边看苗,

是个直线,从东边再看苗,还是个直线"那片地现在可以一下子就让

人远远认出来,虽然没有地埋,但那片地的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

花儿也开得格外好”“他弯下了腰,把那花草一把一把地割下来。他

割得不紧不慢,割得干净好看,地里留下的茬子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的高低"更让人动心的是五张犁的手艺,一道一道的犁沟像是用线拉

过,齐齐的”通过写五张犁一年四季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的耕作情

景及结果,突出五张犁“好庄稼人"的形象,他对土地耕作认真,执

着,表明他对土地的依恋。

主题上,具有深化主题,耐人寻味的作用。“他按着老规矩,是

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这样一来,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

会变得要多蓬松就有多蓬松!”五张犁按照老规矩犁地,表明一年四

季的耕作就是农民的生活方式,期待春天土地变得肥沃,表现出失去

土地的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坚守,发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开篇可知,五张犁是人们心中的“疯子”,也就是“神经病”,

在“正常人”的眼里,他的行为有其荒诞之处。

由“这五张犁,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还以为他是园林处请来

的老园林工。可也太老了,园林处怎么会用这么老的老头儿?”表明

老头五张犁在园林处出现有些不合常情。但这样的不合常情的存在也

有其真实性。这从“张沟现在早已经不存在了,和其他许多靠近城市

的农村一样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名字,土地早已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可看出,现在的园林处曾是张沟的土地,而五张犁熟悉这个地方,反

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这是背景的真实。

一开始“五张犁不是在一片地里做他的事,他经常出现的那片地

横跨了三段地”让人摸不清缘故,后来,在地里草绿、园林处种下的

花卉抽了叶的时候,五张犁”他扛着一张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

锄开了,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前一放,再往回一拉;再往前

一放,再往回一拉……到了中午,地里就有了样子了”,被人质疑“地

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你怎么还锄它?”时,五张犁“目光灼灼地

看了那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被人说成“神经病!”

这体现五张犁举止的荒诞,但这恰恰反映了他对土地的认真和执着,

体现人物性格的真实。

到秋天,“他弯下了腰,把那花草一把一把地割下来。他割得不

紧不慢,割得干净好看,地里留下的茬子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的高低。

从早上开始,到下午天快黑,这片地就被五张犁基本割完了,远远看

去,被五张犁割过的那片地像是用了堆绣的针法,那鲜艳的颜色,是

一撮,又一撮,一撮,又一撮"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

懂不懂?”五张犁用镰收割那些被他视为庄稼的花草,这又是一个看

似荒诞的行为。但五张犁是一个“好庄稼人”,耕作本身就是他习惯

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举动符合人物身份。园林处工作人员“他也是

前不久才知道的,这片地早先就是五张犁家承包过的,人们奇怪五张

犁怎么会记着自己那片地,而且会记得那么准确”,这一交代让我们

对五张犁的做法有了理解。他之所以坚持他的耕作方式,将自己那片

地记得准确,是因为对土地依恋之深,这是人物情感的真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

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

与太宗登才百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

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

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

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

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

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

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

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

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

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

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

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

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

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

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

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

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

H垂于后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

的“壁”意思不同。

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

“敝”意思不同。

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

御”意思相同。

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

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

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

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

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

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

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14.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

【答案】10.CEH

11.B12.A

13.(1)(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用计谋来使他

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

(2)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整齐,(双方)怎么敢

轻易交战呢?

14.①都表达了不战的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思想。②对于不战的

原因,材料一强调敌强我弱或者敌人粮饷不绝时不能战。③材料二强

调敌我势均力敌,无机可乘时不能轻易开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为我编辑整理历代善于节制的例子,写详细送上来,我

要选择其中精髓的,流传后世。

“纂述”的宾语是“历代善于节制者”,后面C处断开;

“具图"然后再“上”,意思联系紧密,E处断开;

“朕”是主语,“择”是谓语,“其精微”是宾语,H处断开。

故选CEH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营垒;墙壁。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看见一

只小虫伏在墙壁上。

B.错误。都是损害。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

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

C.正确。句意:我认为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即使骑乘

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D.正确。谋取;画。句意: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

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巧言迎合”错,原文“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

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

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看不出

是“巧言迎合”。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易”,容易;“屈”,使……屈服;"难”,困难。

(2)“节制”,军队严整;“正行伍”,列队整齐;“岂”,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法曰:'不战在我。'"夫不战者在我”可知,都表达了不

战的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思想。

②对于不战的原因,材料一“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

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强调敌强我弱或者敌人粮饷不绝

时不能战。

③材料二“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

强调敌我势均力敌,无机可乘时不能轻易开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对我们非命不利;

或是敌军远道而未,可是粮草却供应不绝,在这些情况下我军都不应

同敌交战,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

他们。兵法说:“不同敌军作战的主动权拿握在我军手中。"唐朝,武

德年间,李世民率兵渡过黄河,向东进攻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

年龄只有十七岁,也随军东征,同李世民一起登上柜壁城观察敌情。

李世民回过头来对李道宗说:“刘武周依仗实力强大,想同我们交战。

你看怎么办呢?”李道宗回答:“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

用计谋来使他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目前只

有挖深沟筑高垒挫杀他们的锋芒。况且这群敌匪也不过是乌合之众,

纪律涣散,不可能持久作战。等到粮草短缺,他们就会自行瓦解,那

时不经战斗,就可擒敌了。"李世民说:“你的看法和我完全一致!”

后来敌军果然粮草耗尽,夜里仓皇而逃。李世民带兵追至介州,只用

一次战斗,就把敌人彻底打败。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两军相对,想要不战,怎么可以做到?"李靖说:

“过去晋军攻打秦国时,双方战马相交后就退兵了。《司马法》中说:

“'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过远,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能迫近。我认为

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

整齐,双方怎么敢轻易交战呢?所以有出击时,战马相交而退,敌人

撤退时不追赶的情况。大家都是为了避免失败。孙武说:“不要去攻

击实力雄厚、阵容整齐的军队,不要去拦截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军

队。”如果两军势均力敌,若一方轻举妄动,被对方钻了空子,就会

大败,战争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领兵打仗,有时不战,有时一定要

战;不战的原因在我方,必战的原因在敌方。"太宗问:"不战在于我

方,是什么意思?”李靖说:“孙武说:‘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

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已

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

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所以说不战在于我方。至于说

必战在于敌方。孙武说:'善于调动敌人的人,就故意给对方以假象,

敌人就会根据这个假象作出和应的举动;给予敌人一点利益,敌人必

然未取。以小利诱动敌人,以严整的伏兵等待敌人进入围套。'如果

敌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他们就一定会来战斗,我们就有机会乘

机击败他们。所以说必战在于敌人。"太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