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6(共9套)(共265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吴某带邻居家的5岁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使孩子在河里溺水死亡。请问吴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问题。这种义务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本题中吴某的作为义务由先前带领小孩到河中游泳的行为所引起。故选项D正确当选。2、某女青年一日下夜班路经一僻静深巷时,恰遇住在巷内的男青年闯出门为其心脏病突发的父亲打电话叫救护车。该女青年以为男青年想要侵害自己,在紧急中抽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将该男青年刺伤,该女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假想防卫。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对主观臆测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的一种行为。假想防卫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行为人主观存在防卫意图,以为自己是对不法侵害人实行的正当防卫。这是假想防卫的前提条件。其二,假想防卫客观上损害了未实施不法侵害或未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假想防卫的本质特征。其三,行为人防卫认识产生,错误,使正当防卫意图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本案中该女青年误认为别人伤害自己而进行防卫,属于假想防卫。3、一天,A潜入一住宅小区盗窃,结果发现是本单位同事家,于是放弃了盗窃的念头。A的行为是()。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犯罪未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犯罪中止。所谓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本案中A在实施盗窃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属于犯罪中止形态。故选项B正确当选。其他ACD选项均不符合本题的犯罪事实。4、下列犯罪中哪项是只能由单位构成的()。A、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C、虚报注册资本罪D、强迫劳动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主体的规定问题。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因此单位犯罪以我国《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故本题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B中的犯罪主体只能由单位构成,其他ACD选项中的犯罪主体没有特殊的要求。5、下列哪一个选项情况不得适用缓刑()。A、张某是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B、杨某因为强奸未遂,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C、谭某因为故意杀人预备,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D、顾某因为放火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不得适用缓刑的对象。根据我国《刑法》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故选项A中张某不得适用缓刑。6、《刑法》第260条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规定属于()罪状。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引证罪状的概念。简单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只简单规定罪名,或者简单描述具体犯罪的基本罪状,对于犯罪构成的特征而不作更多的解释。叙明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比较具体、详尽地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做以描述的罪状。空门罪状,又称为参见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小直接叙明犯罪的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犯罪行为要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以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的罪状。引证罪状,即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可见,引证罪状的条文本身并不描述犯罪的特征,析是引用其他条款已经描述过的某种犯罪的特征来认定该种犯罪。7、某公司的工作人员顾某,见单位档案室里的几包材料上没有标明密级,但根据工作经验他知道这些材料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却仍然提供给台湾的一个组织,其行为如何处理()。A、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B、故意失泄露国家秘密C、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具体适用。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本罪的境外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因此选项A正确。8、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仅仅面向少数的亲朋好友募集资金的行为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B、承诺高回报率的吸收存款行为系传统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C、保证高收益率的受托理财行为系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D、只有个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76条第2款的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9、李某因多次向张某催讨欠款被张某纠集多人打伤,全身多处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对于张某等人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B、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C、张某等人的行为属于正常的要债行为,不构成犯罪D、张某等人的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的区别。根据《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选项A正确当选,选项C错误;选项BD不正确,因为本题中李某的行为不符合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斗殴罪的犯罪构成。10、赵某以请客喝酒为名将高某灌醉,后将高某带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和手机拿走。赵某的行为构成()。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抢劫罪的具体运用。抢劫罪中由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致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如用药物麻醉、用洒灌醉、使用催眠术或用药物等。11、关于毒品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缉毒人员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认定为构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B、缉毒人员事前通谋,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认定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C、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醇酸酐,构成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D、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毒品犯罪中具体罪名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第350条第2款的规定,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制毒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因此选项C中的定罪处罚不正确,因此当选。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2、吴某,17岁,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符合我国《刑法》的()。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规定。法院依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作出判决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表现,因吴某17岁,属于未成年人,对其从宽处罚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本案与司法平等和特权无关,因此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选。题目没有关于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的论述,目的也不是考查犯罪的主客观方面,并且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也不是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所以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能选。13、下列选项中,属于想象竞合犯的犯罪行为有()。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的认定问题。A选项中,赵某实施的是盗窃文物和故意损毁文物两个不同的行为,应按照盗窃罪和敌意损毁文物罪数罪并罚。B选项中,钱某的行为构成牵连犯。C选项中,孙某盗割的是正在使用的铁路专用电线,必然涉及公共安全而且该电线是铁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孙某的行为触犯了盗窃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想象竞合。D选项中李某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故意杀人罪,还触犯了放火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想象竞合犯。14、有权执行刑罚的特定机构包括()。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执行刑罚的特定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不是执行机关。对不同的刑罚,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监狱、矫正机构等分别执行。15、依法有权对于犯罪分子减刑的法院有()。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有权减刑的机关。根据我国《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16、根据《刑法》规定,在下列犯罪中其主体属于一般主体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具体个罪中的犯罪主体分类。参见我国《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第126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贿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属于一般主体,挪用特定款物罪和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主体均属于特殊主体。17、关于贷款诈骗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193条的规定,贷款欺诈行为的认定,要看行为人取得贷款后是否按照贷款用途使用以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8、以下甲、乙、丙、丁,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故意杀人罪的拟制情形。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A选项参见《刑法》第248条。B选项此种情形,乙男实际E把其前女友当成厂自己杀人的工具,借被害人之手结束被害人自己的生命,具有间接正犯的性质,成立故意杀人罪。,C选项丙的工作当中的正常批评行为,行为本身并没有任何社会危害性,更不是犯罪行为。丙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致人死亡的情形,如果引起他人自杀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则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引起他人自杀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可将其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D选项,参见《刑法》第318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成立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结果加重犯。19、关于敲诈勒索和抢劫罪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别。根据我国《刑法》第263条和第274条的规定,选项ABD的表述正确;敲诈勒索罪最高刑罚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故选项C的表述错误。20、关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与强迫他人吸毒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和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具体适用。参见我国《刑法》第353条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与强迫他人吸毒罪。本题中A、D选项考查的均是犯罪对象,应当明确,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中的“他人”和强迫他人吸毒罪中的“他人”一样,既包括成年人也包括未成年人,且在强迫他人吸食毒品罪中强迫未成年人还是从重处罚的情节。21、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从而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挪用公款罪中对“归个人使用”的理解。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①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②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③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受贿罪的特殊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398条、第399条和第400条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的批复。选项AB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的特殊情形。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3、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标准答案:犯罪的特征是指犯罪行为所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我国刑法学通说认为,犯罪具有二个基本特征,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①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丰十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某一社会形态中某种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出来的利益形式的属性。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特征。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违法性不仅是指违反《刑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单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和行政、经济法律中规定的刑事责任条款。同时,不仅是指违反刑法分则性的规定,而且也包括违反刑法总则性规范的规定。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③犯罪是应受刑法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任何违法行为,都必然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是刑法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前提和基础;刑事违法性则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如果行为没有形事违法性,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能构成犯罪;应受刑罚惩罚性作为犯罪的后果特征,由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派生而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绑架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标准答案: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绑架罪的犯罪构成特征:①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其中“他人”指任何人,包括妇女、儿童和婴幼儿乃至行为人的子女或者父母。②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对于缺乏或者丧失行动能力的被害人,行为人采取偷盗、引诱等方法使其处于行为人或第三者实力支配下的,也可能成立绑架罪。只要行为人开始实施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就是绑架罪的着手。绑架行为本身包含非法拘禁的行为,所以已成立绑架罪的,不再认定为非法拘禁罪。③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如果仪参加了绑架的行为,但未参与杀害、伤害被绑架人,没有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行为,该未成年人对这种绑架行为小负刑事责任。如果在绑架过程中实施了杀害或者伤害被绑架人的,则应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追究其刑事责任。④本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具有故意。要求行为人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并且具有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标准答案: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构成特征: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正常执行活动。判决、裁定一经生效,就具有权威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实施本罪必然形成对国家审判权威的侵犯。惩治这种犯罪,正是为了维护判决、裁定的严肃性、稳定性,维护国家的审判权威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②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已经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规定,构成本罪不仅要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而且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③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具体包括两类人:其一是被法院判决、裁定明确指定履行某种义务的人。其二是对判决、裁定有协助执行义务的人。④本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故意的内容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者必然导致法院判决、裁定的正常执行受损或者导致法院判决、裁定不能执行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贪污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标准答案: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罪的犯罪构成特征:①本罪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国家公职行为的廉洁性。其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是本罪的主要客体。故此贪污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共财产。所谓“公共财产”是指,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②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主管、支配、使用和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公共财物所形成的便利条什。③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具体包括: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剑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④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只要行为人知道非法占有的是其管理、经营的单位的“公共财物”,而不是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财产,便构成本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7、请辨析“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标准答案:法定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审判机关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可能影响刑罚裁量的情节。我国刑法在总则和分则中都规定了许多法定情节。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酌定情节虽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却是根据刑事立法精神和有关刑事政策,从刑事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对于刑罚裁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刑法在司法实践中的酌定情节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犯罪的动机。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以及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同的犯罪动机,表现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是不同的。②犯罪的手段。由于我国刑法没有将特定犯罪手段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件,所以犯罪手段虽不影响定罪,但对量刑却有作用。③犯罪的时间、地点。对丁许多犯罪而言,刑法并未将犯罪的时间、地点规定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但犯罪的时间、地点对量刑却又有重要意义,它能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大小。④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侵害对象虽未被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但侵害对象不同,同样可以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到量刑。⑤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任何犯罪都会对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的损害,不管这种损害结果是否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犯罪造成损害结果程度的不同,都会对量刑产生影响。⑥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是犯罪分子在犯罪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状态。它能较为完整地反映出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大小以及改造难易程度。⑦犯罪后的态度。犯罪分子犯罪后的态度,是衡量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正确适用酌定处罚情节,主要应沣意以下问题:①准确认定酌定情节的性质。与法定情节相同,酌定情节可以分为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对量刑结果影响的性质是不同的。从宽情节,是指会使犯罪人受到从宽处罚的情节,它包括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情节;从严情节,是指会使犯罪人受到从严处罚的情节,仅有从重处罚情节一种。所以,准确认定具体酌定情节的性质,对于正确量刑具有重要意义。②全面把握酌定情节的内容。同一案件中所具有的酌定情节,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从宽情节,也有从严情节。全面把握酌定情节的内容,就是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掌握可能对量刑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的所有情节,从而为正确量刑奠定公正、合理的基础。③合理协调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的关系。在同一案件中既有法定情节,又有酌定情节的条件下,注意协调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的关系,充分发挥酌定情节的作用,对于保证法定情节适用结果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应本着法定情节优先于酌定情节的原则,决定情节的适用。④公正适用酌定情节。酌定情节是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由法官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它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依据之一。任何法官都应当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制约下,公正、合理地适用酌定情节,准确裁量刑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法条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9条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请分析28、没收财产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标准答案:在我国刑法分则中,除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国防利益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外,其余各章都规定有没收财产这个刑种。通过我国刑法规定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没收财产刑主要集中在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严重的经济犯罪及贪财图利的犯罪中。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者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为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没收财产之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应当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没收财产的执行程序?标准答案:对于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是附加适用还是独立适用,均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下列犯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A、故意杀人罪B、放火罪C、抢劫罪D、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行为只能是不作为,所以是纯正的不作为犯,D项正确。故意杀人罪、放火罪、抢劫罪都可以以作为的方式构成,是不纯正不作为犯。2、下列选项中,属于渎职罪的是()A、脱逃罪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脱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属于渎职罪,D项正确。3、我国《刑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该规定体现刑法效力范围的根据是()A、属地管辖原则B、属人管辖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保护管辖原则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属地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属人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保护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国利益的犯罪。普遍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本题题干的规定依据犯罪侵害到本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确定刑法效力范围的规范,体现了安全原则(对国家而言)或保护原则(对本国公民而言)。D项正确。4、在盗窃罪中,犯罪时间()A、是盗窃罪的选择要件B、是盗窃罪的必备要件C、是盗窃罪减轻处罚的要件D、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无关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一般情况下,刑法对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犯罪时间、地点、方法通常不是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无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盗窃,与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无关,都成立盗窃罪,D项正确。5、下列关于未成年刑事责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也不适用无期徒刑B、对未成年人犯不得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D、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时,最低数额不得少于500元人民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不适用死刑,但没有规定不得适用无期徒刑,罪行极其严重的,可以适用无期徒刑。未成年人可以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应当依法从轻判处。对未成年犯判处罚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500元。ABC项错误,D项正确。6、甲与乙有仇,甲非常恨乙,于是请人照着乙的样子作了木头人,在上面写上乙的名字、生日等,甲每天都往木头人上扎针、念咒,希望乙死亡。甲的行为属于()A、实行终了的未遂B、能犯未遂C、不能犯未遂D、愚昧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迷信犯或愚昧犯,是指使用迷信或愚昧的方式犯罪,按照科学的观念根本不可能对法律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本题中甲用扎小人诅咒的方法意图杀死乙,是不可能对乙的人身造成实际损害的,甲是愚昧犯,D项正确。7、下列犯罪中,只有一个犯罪行为的是()A、想象竞合犯B、结合犯C、集合犯D、连续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想象竞合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想象竞合犯中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A项正确。BCD项的犯罪行为都不是一个。8、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A、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B、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D、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共同犯罪可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指共同犯罪人之间无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指三人以上为多次实行某种或几种犯罪而建立起来的犯罪组织。D项正确。9、甲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为国家秘密,甲将该秘密提供给境外某机构。甲的行为成立()A、间谍罪B、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D、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没有标明密级的事项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而为境外非法提供的,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对于没有认识到国家秘密而将其提供给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的,应认定为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本题中甲没有认识到所泄露的信息是国家秘密,因此应成立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D项正确。10、下列犯罪中,规定有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劫持航空器罪D、贪污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21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C项正确。11、甲想杀死乙,甲打听到乙要坐飞机出国,于是在去机场的必经之路上放置了炸弹,意图炸死乙。但是乙因有事临时改变了行程未去机场。甲放置的炸弹爆炸后,造成其他人员伤亡。甲的行为()A、成立故意杀人罪B、成立爆炸罪C、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成立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爆炸罪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关键区域在于爆炸是否危及公共安全。本题中,甲的主观目的虽然是杀死乙,但是其在道路上放置炸弹的行为,危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因此甲的行为成立爆炸罪,B项正确。12、甲伪造增值税发票后又伪造发票印章,甲的行为是()A、吸收犯B、牵连犯C、集合犯D、连续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吸收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是另一个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部分、当然结果,而被另一个犯罪行为吸收的情况。本题中,伪造发票印章是伪造增值税发票的组成部分,被伪造发票行为吸收,甲的行为是吸收犯,A项正确。13、代替考试罪是()A、结果犯B、状态犯C、危险犯D、行为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代替考试罪是指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代替考试罪是行为犯,只要有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行为即构成既遂。D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4、下列选项中,可以认定危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确认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认定因果关系不受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因素的影响。本题中,A项甲如果不打伤乙后逃走,乙就不会死亡;B项甲如果没有绑架乙,乙不会跳车摔死;C项甲如果不将乙打死,乙的母亲不会自杀;D项甲乙如果都没有向丙的水杯中投放毒药,丙不会死亡,因此ABCD都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存在因果关系,不意味着对结果当然承担刑事责任。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要视主观认识情况而定。15、下列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之一,有极少数犯罪没有犯罪对象。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但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ACD项正确,B项错误。16、下列关于犯罪构成意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犯罪构成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标准,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是区别此种犯罪与彼种犯罪的标准,通过确定是否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ABCD项全正确。17、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AB项属于主刑,CD项属于附加刑。18、人民法院在宣告禁止令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充分考虑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有针对性的禁止其在管制期间、缓刑考验期间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一项或几项内容。19、下列行为中,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的具体行为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19条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因此ABC项正确。D项可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20、下列选项中,属于罚金执行方式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金钱的刑罚方法,属于财产刑。罚金的执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次缴纳、分期缴纳、强制缴纳、随时缴纳、减免缴纳,ABCD项全正确。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1、简述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标准答案: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刑事法律对该行为所做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责任。刑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1)刑事责任包含对犯罪行为的非难性和对犯罪人的谴责性。(2)刑事责任具有社会性和法律性。(3)刑事责任具有必然性与平等性。(4)刑事责任具有严厉性和专属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渎职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标准答案: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碍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或者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渎职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妨碍国家管理活动,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犯罪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个别犯罪也可能由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4)在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心理态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标准答案: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其成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的意图。(2)行为人客观上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未能发展到犯罪实行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法条分析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我国《刑法》第163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请分析:24、如何理解“其他单位”的范围?标准答案:“其他单位”既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常设性组织,也包括为组织体育赛事、文艺演出或者其他正当活动而成立的组委会、筹委会、工程承包队等非常设性的组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收受他人财物的,如何处理?标准答案: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共同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共同犯罪的:①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②利用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③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依照主犯的犯罪性质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分清主从犯的,可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我国《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请分析:26、如何理解“道路”的含义?标准答案:所谓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如何理解“机动车”的含义?自行车是否属于机动车?标准答案:所谓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自行车不属于机动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何谓“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答案:所谓醉酒驾驶机动车,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情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事实一:甲(17岁)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却又好吃懒做,花钱大手大脚。为了满足日常花销,甲利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开了多张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都进行透支,但是从不还款。银行催收多次,甲都不予理睬。事实二:一日,甲实在没钱花了,于是偷偷进入奶奶家,将奶奶藏在床角的5000元生活费拿走。奶奶发现钱不见后报了警。后来警察调查发现是甲拿的,奶奶表示不想追究甲的刑事责任。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9、事实一甲的行为构成何罪?标准答案:事实一甲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甲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且进行恶意透支,侵害了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甲虽然未成年,但是已满16周岁,应当为信用卡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事实二甲的行为可如何处理?标准答案:事实二甲的行为可不按犯罪处理。司法解释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本题中,甲盗窃自己奶奶的财物,奶奶表示不予追究,因此可以不按犯罪处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A、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B、设置了定量要求,表明认定犯罪不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C、“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设定“但书”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3条包含丰富的内容,“但书”以前部分给出了犯罪的一般定义,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故A项不是“但书”的意义。B、C、D三项表述都是《刑法》第13条“但书”的意义。2、《刑法》第13条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B、免除处罚C、应承担刑事责任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不构成犯罪,“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正确。3、犯罪的本质特征是()。A、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首先,排除选项D,因为它还谈不上属于犯罪的特征,当然更谈不上是本质特征。选项A、B、C都是犯罪的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加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是犯罪其他两个特征的基础。4、下列选项属于刑法中的犯罪行为的有()。A、甲被持枪的歹徒威胁,歹徒要求甲打伤乙,否则歹徒就把甲打死,甲别无选择将乙打伤B、甲女对欲实施强奸行为的乙男实行防卫,将乙男打死C、甲性格孤僻怪异,常常设想各种杀人的手段,并记录在日记中D、甲诱使自家养的恶犬将邻居咬成重伤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犯罪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犯罪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在客观上是人的具体行为,排除“思想犯”;(2)在主观上是在行为人的意识或者意志支配之下;(3)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选项中甲的行为不是在其意志支配之下的,因而不是犯罪行为。B选项中甲女属于正当防卫,正当防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甲女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C选项中甲属于“思想犯”,其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只有D选项符合犯罪行为的特征,为正确选项。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这是犯罪哪一个特征的体现?()A、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D、罪刑法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事违法性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才能具有刑事违法性。如果一个行为没有违反刑法的规定,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即使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是因为其不符合盗窃罪的主体要件,故B为正确选项。6、赌博犯张某某日在王某家赌博,王某将身边的8000元现金全部输给了张某,王某十分气恼,向张某要回8000元现金,张某不同意。于是,王某就动手去抢,张某为了不使8000元钱被抢回,将王某打伤。张某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防卫过当D、故意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其防卫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本题案例中所保护的利益为非法利益,因此不能构成正当防卫。正确答案为D。7、下列关于防卫过当的表述,正确的有()。A、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的行为B、防卫过当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对造成的过分损害存在罪过,一因而是一种犯罪行为C、由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是过失,因此对防卫过当行为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D、事后防卫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对事后防卫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损害,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人主观上对造成的过分损害存在过失或故意,具有罪过性,属于滥用防卫权对不法侵害人造成过分损害的非法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一般情况下,防卫过当是由于疏忽或判断失误才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结果,并无犯罪故意,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犯罪故意,因此C选项错误。防卫过当不同于事后防卫,认定的关键是时间不同。防卫过当一般认为是过失犯罪;而事后防卫是故意犯罪;防卫过当是法定(从宽)量刑情节;事后防卫是酌定量刑情节。D选项错误。8、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偶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成轻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情况?()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对象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对于利用动物、有意识的人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对使用或唆使者进行正当防卫,本题即属此情形,刘某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故正确答案为B。9、甲是精神病患者,一日突然手持匕首追杀乙,甲将乙逼到一房屋的角落里,乙在无处可逃的情况下,顺手将桌上的花瓶拾起扔向甲,致使甲右眼失明,乙的行为是()。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犯罪行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其适用的对象条件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至于这种不法侵害是来自什么样人的侵害,法律并没有限定。所以,对于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只要符合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也可以成为防卫的对象。另外,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对象则必须是第三者。本题中行为人因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伤害,并没有超出防卫限度,非防卫过当。故正确答案为A。10、甲和乙多次发生争吵,矛盾日深,两人又发生争吵,甲提出决斗,乙同意应战,决斗中,甲将乙刺成重伤,乙奋起反抗,刺穿甲的心脏致使甲死亡,乙的行为属于()。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故意犯罪D、过失犯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案例中甲、乙二人属于互殴,在互殴的场合,因互殴双方都有侵害对方的意图,所以原则上都不能成立正当防卫。乙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C正确。11、关于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刑事责任体现的是犯罪人应受刑事惩罚性,刑罚体现的是犯罪人实受刑事惩罚性B、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定罪判刑决定宣告生效而出现C、刑事责任的存在和大小直接决定刑罚的有无和轻重D、刑事责任必须通过刑罚来实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事责任与刑罚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刑事责任以犯罪人应当承受刑事处罚、非刑罚方法的处理和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以实际剥夺犯罪人一定的权益(权利和利益)为内容。A选项表述正确。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定罪判刑决定宣告生效而出现。B选项表述正确。刑事责任与犯罪和刑罚也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刑事责任的存在是适用刑罚的直接前提,无刑事责任则不能适用刑罚;刑事责任的大小直接决定刑罚的轻重,刑事责任小的,刑罚必然轻,刑事责任大的,刑罚必然重。C选项表述正确。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罚来实现,非刑罚处理方法等也是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D选项表述错误。12、甲犯某罪,应处3年有期徒刑,法定最高刑为7年,对甲的追诉时效是()。A、5年B、10年C、15年D、终身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规定时效的计算是根据法定最高刑,而不是实际判处的刑罚。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3、甲某(男,1984年10月1日出生)与乙某(女,1986年9月5日出生)系同学,二人从2000年5月起开始恋爱。2000年7月至8月间,甲某与乙某先后在乙某家多次发生两性关系。甲某的行为()。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少男与幼女恋爱过程中偶尔发生性关系,没有严重情节或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但应责令家长严加管教,故A、D正确。14、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考查要点是社会危害性。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或变量很多,一般认为,这些因素或变量主要有:(1)行为侵犯的客体。(2)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3)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4)行为人的个人情况,如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具有法律规定的特殊身份或特定职责,是初犯还是累犯等。(5)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一般说来,故意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过失犯罪的危害程度,经过预谋的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激情犯罪的危害程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目的的行为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从而构成犯罪,不具有这一目的的行为则不构成犯罪;动机特别卑劣的犯罪的危害程度大于情有可原的犯罪。所以,本题应当选A、B、C、D项。15、刑法规定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其所体现的犯罪的基本特征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犯罪中止也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因此刑法上认定其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因此,犯罪中止完全满足犯罪的三个特征,当然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只不过是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又因为刑法上已经将其认定为构成犯罪,故不属于《刑法》第13条“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D选项错误。16、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能是下列哪些情况?()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防卫人对于防卫过当行为所造成的重大损害,其罪过形式一般是过失,但也不排除间接故意的心态。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C、D。17、某夜十点某特快列车的餐厅里,某甲见某乙给某商人下迷药欲行抢劫,便抓起一只酒瓶向某乙的后脑部猛击十几下,某乙当场死亡。对某甲行为的评论,哪些是错误的?()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特殊正当防卫的适用有其实质性条件的限制,即犯罪行为必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本题中某乙欲通过下迷药的方式抢劫,其犯罪行为并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不符合特殊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某甲的行为不成立无过当防卫,属于防卫过当。但防卫过当是法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其本身并不是罪名,因此不能定防卫过当罪。某甲因对某乙的死亡结果持放任的心理态度,其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C、D。18、甲在离家不远的一偏僻处发现自己的女友乙正在遭受两男青年丙和丁的挑逗侮辱,便前去呵斥,但遭丙、丁的殴打,甲被迫还手。在对打时,一便衣警察戊路过,见状即抓住甲的左肩,但未表明其警察身份。甲误认为戊是对方的帮凶,便掏出匕首朝戊右臂刺去,造成戊轻伤。甲见状逃跑。本案中关于甲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假想防卫是指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臆想中的侵害者进行防卫。本题中,甲为了女友乙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而对丙、丁进行还击,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便衣警察戊突然前去制止甲,又未表明警察身份,甲误认为戊是丙、丁的同伙而将其刺成轻伤,属于假想防卫。由于甲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预见戊是警察,其主观上不具有过失,而且只造成了轻伤的结果,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故正确答案为A、C。19、刘某是某运输公司卡车司机,一日清晨去东郊拉货。中途遇到他的朋友赵某要求搭他的车去东郊。刘某叫赵某坐到驾驶室,然后继续开车。当车行至一条大街拐弯处时,刘某突然发现对面驶来一辆吉普车。刘某平日驾驶技术欠佳,经验不足,遇事容易慌乱。这时如果刹车制动,就不会出任何问题。但刘某生怕两辆车相撞,遂不顾一切地突然向右打轮。由于车速较快,打舵突然,赵某身体失衡将车门撞开摔到车下,造成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关于刘某的行为是否紧急避险和对赵某的死亡应否负刑事责任的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紧急避险的两个重要条件是:(1)危险必须正在发生;(2)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危险,即不得已而为之。本题中并不存在迫在眉睫的危险,如果刘某能够减速或制动,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事故的。在这种情况下,刘某的行为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造成灾难的原因是刘某驾驶技术欠佳,遇事慌乱,想象有撞车的危险,处理不当。所以,刘某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应对赵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20、下列情形中,追究的是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定罪判刑方式、定罪免责方式、消灭处理方式和转移处理方式。A选项属于定罪判刑方式,B、C、D三项属于定罪免责方式。广义上的刑事责任包括了选项中的四种情形:有期徒刑、责令赔礼道歉、免予刑事处罚、责令具结悔过。21、关于刑事责任的追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修正案(七)》对《刑法》第225条第3项的修改,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构成非法经营罪。“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属于非法经营罪中非法经营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故A项中的行为应构成非法经营罪,而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因此,A项错误。《刑法》第201条第4款规定: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B项中乙虽然补缴了应纳税款,但是拒绝缴纳滞纳金,不满足法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因此,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191条的规定,明知他人实施高利转贷行为获利,而为其提供资金账户的,构成洗钱罪。故C项正确。组织卖淫罪是指通过建立卖淫集团,采用招募、雇用、强迫、引诱、容留等手段,控制多人从事卖淫的行为。这里的卖淫,是指非法的性交易,既包括异性之间的性交易,也包括同性之间的性交易。只要以交付一定金钱获取他人的性服务,就应当视为卖淫。故D项正确。22、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间谍罪?()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间谍罪的犯罪构成。《刑法》第110条规定了间谍罪,B项“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是规定间谍罪法条的原文,故排除B项。A项“为境外机构窃取、刺探国家秘密的”和C项“为境外组织非法提供情报的”均构成《刑法》第111条规定的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项“为武装叛乱分子提供武器弹药的”构成《刑法》第107条规定的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也不属于间谍罪。因此选A、C、D三项。23、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表述下列有哪些是正确的?()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危害国家安全罪只能是故意作为犯罪。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4、简述犯罪的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三特征之间的关系: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揭示了犯罪与刑法的关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反过来说明和体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个行为如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而受到刑罚惩罚。即使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果不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也不应当以犯罪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标准答案:(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①目的相同。两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②前提相同。两者都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时才能实施。③责任相同。两者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①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既可能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能是来自于自然灾害,还可能是动物的侵袭或者人的生理、病理疾患等。②行为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针对第三者,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对象则必须是第三者,是合法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③行为的限制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是出于必要,即使能够用其他方法避免不法侵害,也允许进行正当防卫;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实施则出于迫不得已,除了避险以外别无其他选择。④行为的限度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既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而紧急避险对第三者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则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⑤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是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时的法定义务;紧急避险则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6、请对“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的,就不认为是犯罪”进行辨析。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具有三个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当受刑罚惩罚性。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当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本质特征的体现形式。(3)应当受刑罚惩罚性是指行为在应然意义上应当受到刑罚的惩罚,与行为人实际上是否受到刑罚惩罚无关。即使被法院判处免除刑罚,行为人的行为仍然是犯罪行为。(4)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既有定罪判刑型,也有定罪免刑型。被人民法院宣告有罪但是免除刑罚处罚的,同样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方式,说明其行为仍然是犯罪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请对“只要是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属于无过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进行辨析。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中关于特别防卫的规定。(3)成立特别防卫,必须满足实质性条件,即犯罪行为必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如果犯罪行为并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例如通过麻醉的方式抢劫,此抢劫行为并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不能成立特别防卫,此种情况下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应负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4)只有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才成立特别防卫,对防卫行为的任何后果都不负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李某是某村村长,1996年秋,将已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女青年乔某安排到本村小学做代课教师。李某多次到学校找乔某,在威逼利诱之下,乔某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其后,李某又多次纠缠乔某,二人保持不正当关系达两年之久。乔某慑于李某的淫威,又怕丢面子,给家人抹黑,一直将此事隐瞒。1999年春,乔某辞职,回家务农。乔某回家后,李某又不断去乔某家,乔某忍无可忍将此事告诉家人。1999年6月5日,李某又来乔某家,欲与乔某发生性关系,乔某坚决不肯,李某欲强奸乔某,二人厮打起来。住在西间的乔父听见有声音,来到现场,见李某欲强暴其女,便手持木棍,来到李某背后将李某打昏在地,用绳子将李某捆住后,到派出所报案。乔某想到这几年受到的侮辱,越发痛恨李某,顺手拿起床边的剪刀向李某的阴部、腹部连扎数下,致李某重伤。试分析:28、乔某父亲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标准答案:乔某父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所谓正当防卫,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本案中,乔某父亲见李某欲强奸其女儿,为使女儿免受侵害,而将李某打昏,并将其捆住。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并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不属于防卫过当。因此,乔某父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乔某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标准答案:乔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如下:在李某被打昏并被捆住以后,已经失去反抗能力,也即失去侵害能力,此时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乔某的行为属于事后防卫,其主观上出于故意,客观上造成李某重伤的结果,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客观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9题,每题1.0分,共9分。)1、关于刑罚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刑罚的报应观念主要存在于古代刑法,在现代刑法中没有任何意义B、刑罚的特殊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准备犯罪的人实施犯罪C、刑罚的一般预防,是用刑罚的威力震慑有可能犯罪的人,促使其放弃犯罪D、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为了预防的目的,应当一律从重处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罚报应观念认为,刑罚是对犯罪的公平报应,科处刑罚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行为人犯了罪。报应观念要求只能在“同态报应”的范围内科处刑罚,因此,即使在现代刑法中其对划定刑罚的上限也有重要意义。A选项错误。刑罚的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特殊预防的对象是犯罪的人。B选项错误。所谓的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重蹈犯罪人的覆辙。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没有犯罪的社会成员。C选项正确。在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既要考虑特殊预防的需要,又要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二者要并重。并且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为了预防犯罪而一律从重处罚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选项错误。2、关于管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管制属于剥夺自由刑B、被判处管制如未宣告禁止令,也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即可以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C、禁止令的期限可以与管制期限相同,也可短于管制期限D、管制的禁止令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管制的特点是不将犯罪分子羁押于一定的设施或者场所内,因此管制并没有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只是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因此管制属于限制自由刑。A选项错误,根据《刑法》第39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四)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因此只要被判处管制,未经执行机关批准就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B选项错误。这一点应当与缓刑、假释相区分。禁止令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宣判管制、宣告缓刑的同时,判令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命令。禁止令的期间,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3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2个月。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3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C选项正确。《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原来规定的管制由公安机关执行修改为依法对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因此管制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D选项错误。3、关于刑罚的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被判处拘役的罪犯每月可以回家1至5天B、有期徒刑的期限为1年以上25年以下C、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必须强制劳动改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具有某些优于有期徒刑的待遇,主要表现在,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1天至2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A选项不正确。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5年。B选项错误。管制由社区矫正机构执行。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由监狱执行。死刑由法院执行。C选项正确。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这里要注意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强制劳动改造,但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则无需强制劳动。D选项错误。4、下列选项中,关于死刑的说法正确的是()A、审判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不适用死刑B、对于不适用死刑的人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死刑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D、对于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虽然没有废除死刑,但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满18周岁的人是指犯罪时,而非审判时,A选项错误。为了贯彻少杀、慎杀的政策,对于不适用死刑的对象,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B选项错误。为了更好地控制死刑的数量,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注意死刑立即执行必须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不是高级人民法院。如果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则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C选项错误。注意《刑法修正案(九)》的重要改动: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D选项正确:5、关于禁止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犯信用卡诈骗罪被宣告缓刑,法院可以同时宣告禁止其使用信用卡B、乙被判处管制,同时被禁止接触被害人,禁止令的期限从管制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C、丙因放火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执行3年后被假释,法院裁定假释时,可以对甲宣告禁止令D、丁在公共厕所猥亵儿童被判处缓刑,法院可以同时宣告禁止其进入公共厕所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可以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川信用卡等金融活动,A选项正确: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执行之日起计算,B选项错误。对判处管制、宵告缓刑的罪犯,才能适用禁止令,禁止令的目的是促进犯罪分予改造,防止再犯罪,但不能影响罪犯的正常生活,CD选项错误。6、关于剥夺政治权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B、对于严重盗窃罪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终身D、剥夺政治权利可以独立适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未必是终身,只有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才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7、关于驱逐出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驱逐出境只能对犯罪的外国人适用B、驱逐出境属于附加刑C、驱逐出境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而不是必须适用D、判处驱逐出境的,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标准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家用多联机空调维修保养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通信基站租赁协议标准格式一
- 二零二五年度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劳动合同书3篇
- 2024年赡养协议模板:包含养老基金管理和使用协议3篇
- 2025版企业社会责任捐赠项目赠与合同3篇
- 2025版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合作股权交易及资金监管协议3篇
- 2024年版全过程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合同版
- 2025版金融产品居间推广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砂浆产品购销法律合同版B版
- 2024年网络红人直播带货合作合同3篇
- 园林施工技术创新-洞察分析
-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地理 含解析
- 医院窗帘、隔帘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期末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图书馆管理系统答辩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护理
- 2024北京初三(上)期末语文汇编:记叙文阅读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 2024年金融工作会议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2024年叉车租赁合同经典版(四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