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_第1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_第2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_第3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_第4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含解析)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语文

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因其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等特性,一直被视作文化折扣率

最低、情感投射度最高的文化“硬通货”,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

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最佳载体之一。如何创新中国对外传播话语,

更好展示中国形象,在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有了最新的实践成果。

今年是中国与匈牙利正式建交70周年,为纪念两国70年友好交

往而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一一匈牙利篇》播出后广受赞誉。

其实,在共同纪念友好建交的重要时间节点上,总能看见《光阴的故

事》系列作品。“老挝篇”献礼中老建交55周年,“哈萨克斯坦篇”

献礼中哈建交25周年,“柬埔寨篇”献礼中柬建交60周年,《光阴的

故事》已成为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共同记忆的重要品牌。

在“纪录+”的产业趋势下,更加多元的节目元素被纳入中国故

事的话语架构中。全球首档跨国联合制作职业体验纪实真人秀《功夫

学徒》用纪实的节目形态,搭建符合年轻人欣赏习惯的对外传播话语

体系。在双向对话的叙事视野下,用异国青年的职业体验、文化碰撞

展现年轻中国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故事的内涵外延已极大地丰富扩充,不仅

仅局限在展示中国自身,而是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的时代潮流

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形

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

(选自2019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为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

“读懂中国”?

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每当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

创作和推出有时代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

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纪录片的历史责任。”中央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代表、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通过讲述《我

们走在大路上》的拍摄历程,来分享他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我们

走在大路上》以中国风格、国际视野,通过沉浸式的纪实影像和镌刻

新中国时代烙印的人物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它讲述了约120个共

和国红色经典故事。”这几年的创作经历让我最大的感悟是,主旋律

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

录片,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这是中国纪录

片人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纪录片能够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的底

气。”闫东说道。

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进

行世界化传播?德国纪实娱乐公司的总监帕特里克•霍若表示,无论

什么样的国际合作都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

故事。“故事是我们共有的语言,故事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传递。”

帕特里克•霍若指出。这个故事必须是与众不同的、非常典型的、有

全球吸引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有国际号召力和吸引力,有共性,

有全球的普适性,而且在全球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都有相关性。哗

哩年哩纪录片出品部制作人张博表示,他们正在创作“网生新派纪录

片”,其中有不少中外合拍的优质作品在平台上大火。第一部合拍作

品《未至之境》是个典型例子。“网生纪录片在保留纪录片真实内核

的基础上,让纪录片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表现的手法会

更加接地气,会更加关注观众们的体验和感受。”张博表示,这种形

态也在国际上受到欢迎,为合拍片助力。

(选自2019年12月12日《羊城晚报》)

材料三

谈到世界电影票房冠军,也许你脑海里会马上跳出许多美国好莱

坞大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国产纪录片已经连续两年蝉联

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一是2017年的《二十二》,约为1.7亿元人

民币;另一个是2018年的《厉害了我的国》,票房约为4.8亿元。

据新出炉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透露,10年来,

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投入和生产总值均逐年增长,从2009年5亿元人

民币起步,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10年间增长了12倍。据

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

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2009年以

来,中国累计出品纪录电影286部,2018年生产纪录电影57部,16

部在院线上映,半数以上为社会现实题材,累计票房5.26亿元。

如今,中国纪录片有三大主题称雄,分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文化

与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诞生的2012年为品牌元年,由此开启了美

食纪录片热潮。2018年,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以矩阵方式

进行传播,获得超过10亿次点击量。哗哩华哩播出的《人生一串》

也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文化纪录片引发大众关注,《如果国宝会说

话》以轻盈的姿势讲述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宝,贴近时代;《历史那些

事》则以另类视角重新诠释历史,既有热赞,也有争议。在北京师范

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看来,中国纪录片发展是政策、

平台与市场合力的结果。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令人振奋,但同时也要看到,年轻一代的纪录

片观看方式已然改变,网生代正在或将要成为主流受众,互联网思维

将影响纪录片的未来。短视频最近两年的爆增长,令人瞩目。纪录片

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如何建设纪录片良性

文化生态成为业内人士的新课题。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

家的相册,纪录片代表中国声音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将承担更重

要的角色,期待纪录片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选自2019年11月20日《解放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是一种文化折扣率最低、情感投射度最高的文化形式,

具有生动直观、真实客观等特性。

B.主旋律纪录片就是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

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

C.中国国产纪录片《二十二》和《厉害了我的国》分别获得2017

年和2018年世界电影票房冠军。

D.当前,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短视频很大挑

战,纪录片的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题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已成为塑造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

共同记忆的重要品牌,播出后广受赞誉。

B.纪实真人秀《功夫学徒》将多元的节目元素纳入国故事的话

语架构中,展现了年轻中国的形象。

C.文化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轻盈的姿势讲述文化积淀

深厚的国宝,既受到热赞,也存在争议。

D.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是中国声音的代表,所以纪

录片人应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境界和价值追求。

B.纪录片《我们的男孩》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媚道

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好情谊。

C.纪录片《长江之恋》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展现“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理念下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

D.纪录片《思想的田野》直观呈现各地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丰富实践。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中国纪录片应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

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

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

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

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

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

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

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

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

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

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

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

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

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

“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

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

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

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

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

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

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

“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

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

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

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

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二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

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

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

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

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

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

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

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

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

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

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

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

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

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

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结合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6.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

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7.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

中起什么作用?

8.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

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

内容?请分条概述。

9.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

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流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

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0.下列句子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委身为贾人妇为君翻作《琵琶行》

B.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C.因为长句我欲因之梦吴越

D.明年秋,送客流浦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送客流浦口

A.转徙于江湖间B.感斯人言

C.本长安倡女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2.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A.栗深林兮惊层巅B.云青青兮欲雨

C.赢得仓皇北顾D.乍暖还寒时候

13.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十年”是用年号纪年。

古人除了用年号纪年外,还经常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叫干支纪年

法。

B.“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

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

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有时专门用来安置被贬谪官员,有

职无权。

C.“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除

“左迁”外,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黜”、“除”、“罢”、

“窜”、“免”等。

D.京都,中国历史上有九大古都,皆可称为“京都”,包括洛阳、

郑州、安阳、西安、大同、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本文中的“京

都”指长安,即现在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

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深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

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

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

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

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

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

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

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

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诗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

无限悲凉难以排解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

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3)《滕王阁序》中作者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

特有的清寒之景的句子是:“,"O

六、选择简答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人有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

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才能写出血泪

交进、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

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

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

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

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

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特

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

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可改成“在精神领域,他却是可以

高视阔步的王者,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柳宗元都拥有黄金

铸就的一章;在‘永贞革新’中,他是败军之将”?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滴滴涕(DDT)由奥地利化学家蔡德勒于1874年合成,此后长期

被束之高阁。直到1939年,瑞士盖基公司的化学家穆勒才发现了它神

奇的杀虫功效。

由于具有制造简易、功能强大、效果持久、价格低廉、储运方便

等优点,滴滴涕在所有杀虫剂中一枝独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

们利用滴滴涕杀灭蚊子来防治疟疾,20年中挽救了5亿多生命。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滴滴

涕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害,引起强烈反响。从美国开始,世界各

国①。

但许多研究者指出,几十年来几十亿人暴露在大剂量的滴滴涕中,

从无一例中毒记录。滴滴涕的毒副作用②,有志愿者连

续口服滴滴涕2年仍安然无恙。而禁用滴滴涕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已

被遏制的疟疾卷土重来,导致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亡并造成贫穷国家

经济崩溃。

有专家指出,禁用滴滴涕也许是20世纪最大的悲剧,有可能“杀

人比希特勒还多“。对滴滴涕认识和使用上一波三折的历史,映射出了

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对于一项科技成果,怎样用理性来权衡利弊并把

握平衡这一难题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操行。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引用、排比、设问

B.引用、设问、对比

C.比喻、设问、排比

D.比喻、设问、夸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疟疾重新流行,出现死亡众

多等严重后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

什么?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

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

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

材料二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

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

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6月,杭州

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

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2020年曾复读一

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

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

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请以“青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2.C3.B4.①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注意。

②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③论证中综合适用了多种论证方

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5.①以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②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让世

界“读懂中国③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

借鉴其他节目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

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主旋律纪录片就是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

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二是“主

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

的纪录片,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C项,“世界电影票房冠军”错误,原文材料三“中国的国产纪

录片已经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应为“世界纪录电

影票房冠军”,选项偷换概念。

D项,“纪录片的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

段“纪录片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个性,已经受到了很大挑战”只是说“已

经受到了很大挑战”,没有说到“文化生态也已经恶化”。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

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既受到热赞,存在争议”有误,原文倒数第二段”《历史

那些事》则以另类视角重新诠释历史,既有热赞,也有争议”中“既

受到热赞,存在争议”说的是《历史那些事》,选项说的是“文化纪

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张冠李戴。

故选C。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

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

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根据题干明确材料二围绕“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

'读懂中国'”,提出“主旋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能够体现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等观点。

B项,《我们的男孩》“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好情谊”,突

破了文化边界,属于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故选B。

4.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

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注意题干要求的范围“材料二”。从论证的结构上,材料二开篇

“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国'?”,以设问开

篇,引发读者注意;又从整体看,材料二分两个分论点“主旋律纪录

片讲好中国故事”和“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回答开篇的问

题,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一目了然,层次清晰。从论证方法看,论

证中综合适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我们走在大路上》以中国

风格、国际视野,通过沉浸式的纪实影像和镌刻新中国时代烙印的人

物故事,直击观众的心灵。它讲述了约120个共和国红色经典故事”

采用了例证法,引用闫东的话、帕特里克•霍若的话等用了引证法。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

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纪录片应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

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然后到材料中找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

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做法的句子,再整合概括答案。

由材料二开篇”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让世界'读懂中

国'?”可以分别找出其两个分论点即两种做法“主旋律纪录片讲好

中国故事”和“寻找有‘全球普适性'的故事”;又“主旋律纪录片

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

而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中概括出“以能够体

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由此整合出两种

做法。由材料一最后一段“而是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深化的时代潮

流下,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等人文汇集之地,创新借鉴其他节目

形态,扩展记录边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生动故事”得出第三点做法。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

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

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

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

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

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

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

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6.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7.起到了承

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8.①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9.取胜的原因:

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②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

③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

非凡能力。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根据后文”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

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

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

那份气质”可知,作者认为雕像无法完全体现一个人的风韵气质,因

此可推知作者在这里写苏东坡而不说是其雕像,是为了表现对苏东坡

的景仰、爱慕之情。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作者游览黄州赤壁的所见所感,抒发了

对苏轼的敬慕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

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

第5段前,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一尊石像……”“迎面一座小山,

不高,拾级而上”“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

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等自然景观,而第5段后,作者则转入“苏

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等的对苏东坡历史生平的

描写。由此可知,第5段仅仅两句,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此转入到对苏轼及他那段经历的历史抒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在一起。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

力。

依据“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唯有东坡在,剩有游

人处”概括为: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因为苏东坡的缘故,反成了旅

游胜地。

依据“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可概括为: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

作。

依据“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

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可概括为:一个

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依据“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

错听为‘赤壁'”可概括为: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依据“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

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

巨大的感情波澜”“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

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可概

括为: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依据“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

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

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

“文战”中获胜。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的能力。

依据“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

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可概括为:大起大落的仕途

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依据“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信

笔纵情写华章……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一吟成

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文学才华。

依据“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

墨官司”可概括为:豪放超拔的态度。

10.D11.B12.C13.C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A.“为”,动词,做。句意:嫁给商人为妻。

“为”,介词,替,给。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B.“言”,话。句意:对这个人的话有所感触。

“言”,字。句意:共六百一十六字。

C.“因”,于是。句意:于是撰写一首长诗。

“因”,依据。句意:我要依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

D.“明年”,第二年。句意: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渝浦口为朋

友送行。

“明年”,第二年。句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介词“于句意:在渝浦口为朋

友送行。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江湖间转徙。句意:在江湖之间辗

转流浪。

B.省略句。省略主语“我”,同时“感”后省略介词“于句意:

(我)对这个人的话有所感触。

C.判断句。句意: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D.被动句,“迁谪”含被动。句意:这天夜里我才有被降职的感

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句意: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

王王王五

比巴。

A.“栗”,使……战栗,使动用法。句意:使深林战栗,使层巅

震惊。

B.“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句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

C.“北”,向北,名词作状语。句意: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

(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仓皇失措。

D.“暖”,变暖,形容词作动词。句意:一会儿变暖,一会儿变

凉。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除'……等”说法错

误。“除”表示任命官职。

故选C。

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在

渝浦口为朋友送行,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

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

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

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

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

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对这个人

的话有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

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14.C15.《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短歌行》表达了时不

我待的忧思,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抒发了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的壮志豪情。

【解析】14.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

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

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

理解。

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该是表现

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根据注释①可知,曹植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感

伤乱离、行役不已”。

故选Co

15.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以及鉴赏表达技巧的

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

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

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

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

求结合诗句分析。

《情诗》里写到“游鱼潜澡水,翔鸟薄天飞”,万物有自由自在,

各得其所,用以反衬征夫“徭役不得归”的痛苦。”始出严霜结,今

来白露晞”写到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

抒发的是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游子叹黍离,处者歌

式微”,这里诗人也为征夫乱离、行役不已而感伤,寄予了深切的同

情之情;“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诗人写到自己内心充满了凄怆

和伤悲,表现的是自己壮志不得申,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短歌行》里以“忧”统领全诗。诗人写到“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表现的是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忧思;“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

歌抒发的是对贤才的渴望,表现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希望多得贤才,并且表示自己

会像周公那样礼遇贤士,抒发的是他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

豪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

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

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

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

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

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

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情诗》参考译文:

满天的乌云遮蔽了太阳,阵阵清风吹起我的衣襟。

游鱼潜沉在碧绿的水面之下,翔鸟凌越于天际而飞起。

那些在外奔波、孤苦无依的人,苦于徭役而未卜归期;

启程的时候严霜冻结,如今归来,白露已晒干。

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

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伤怀,把我的悲怆隐忍于

心。

1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且举世誉

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

凝而暮山紫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艰”“鬓”“停”“誉”“非”

“沮”“潦”“凝”等。

17.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18.不可以。理由:原句与前文内

容照应,改句条理混乱;原句转折关系明确,改句句间关系混乱。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前一句“不仅是国家不幸”可以得知,此句的形式

应为“而且……”,再根据后面所列举的几个文人的遭遇,可以得知

此句的内容应是说“诗人自身的不幸”因此可填:而且诗人自己也有

不幸。

第二处,联系前边语境,”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

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可知,这些人都是诗歌领域的举足轻

重的人物,如果他们官场得意,那“中国文坛(诗歌)”就少了璀璨的

明星;根据后一句“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自然是形容''黯淡无光

了”,因此可填: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句式效果的能力。

原句中“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和后一句“但

在精神领域,他却是……”共同构成转折关系,改句句间关系混乱;

画波浪线的前边语境是“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

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

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先介绍柳宗元“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后交代他的成就“中

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画波浪线的句子内容

正好与前文内容前后照应,改句照应的不好。

19.B20.①原文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生动形象;②采用数

字说明,表达准确具体。21.①纷纷出台禁用滴滴涕的法规;②

比许多药品甚至咖啡还小。

【解析】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

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

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

力。“'杀人比希特勒还多这是引用,用来说明禁用滴滴涕给人类

带来的危害;“怎样用理性来权衡利弊并把握平衡”,设问,引发人们

对之一问题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利用滴滴涕杀灭蚊

子来防治疟疾,20年中挽救了5亿多生命”“禁用滴滴涕的一个显著

后果是,已被遏制的疟疾卷土重来,导致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亡并造

成贫穷国家经济崩溃”运用对比,说明禁用滴滴涕的危害。

故选B。

20.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

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一般运用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或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本题原文采用拟

人手法,赋予疟疾以人格,“卷土重来”说明的疟疾因为滴滴涕的禁

用而再次席卷的严重后果,表达形象生动;原文”每年至少100万人”,

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疟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说服力强。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

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

本题中,第一空,结合上文“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

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滴滴涕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危

害,引起强烈反响”可知,各国应该据此出台各种禁用滴滴涕的法规,

故此处填写“纷纷出台禁用滴滴涕的法规”;根据“但许多研究者指

出,几十年来几十亿人暴露在大剂量的滴滴涕中,从无一例中毒记录”

分析,滴滴涕的毒副作用很小,故此处可填写“比许多药品甚至咖啡

还小”。

22.例文:

青春奋斗,永不言败

青春的脚步是歪歪扭扭的,青春的努力总是离不开家人朋友的支

持与帮助,我的青春就深深烙着母亲的印记。

谁的青春不奋斗,谁的奋斗不青春!我们每个青年,都在努力着、

尝试着用自己青春的满腔热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每天忙

忙碌碌,为的,就是能够有以后体面的生活;我们每天刻苦学习,为

的,就是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每天早起晚休,为的,就是能

够为我们的父母分担压力、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我的青春,是深深地打上了母亲的烙印的,记得我还是在小学的

时候,我的母亲就对我说过:“我就是再苦再累,我绝不会放弃你的

学习的。”接着,她给我讲了一个因贫穷和落后使一个孩子辍学的故

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她是一个放羊的孩子,但是,她对学习充满

了渴望。因此,她对她的父亲说到“我要去读书”,但是父亲断然拒

绝了她的请求。至于为什么会拒绝她的请求,她的父亲对她从没有说

过。但是,她的渴望学习的心,促使她偷偷的跟着别人去学习,结果

得到的,却是父亲狠狠的揍。那时的她,心里装满了各种委屈,而她,

却只能用泪水去诠释这一切:“别的孩子可以快快乐乐地上学,但是,

为什么自己却不能?为什么自己小小年纪就得给家里放羊,却永远不

会有学习的机会、接受教育的可能?为什么自己就连得到父亲给一个

合理的不上学的理由都不可能?”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感到了不公,

都让她感到了知识的可贵。

现在,到了她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她必须对她的孩子说清楚、

讲明白。那个受教育的孩子,就是我,那个曾经因她的父亲一个没有

任何解释的行为而永远失去教育机会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当然,我

的母亲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她父亲不让她上学

的原因了。贫困加上思想的落后,就是我的母亲失去学习知识的最好

解释了!所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的母亲在她的心中立起一个伟

大而又坚定的碑:“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教育!”也正是由于

我的母亲对我学习的重视和坚持,使得我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重要性;更使我明白:“春光可惜莫轻抛,时代堪喜须勤奋!”的道

理!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我青春飞扬,勤奋好学打下了思想基础,做

好了奋斗准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知道,我们青少年现

在最为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学习知识,增加见识,提高专业能力。当

然,从高中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受老师们的教诲。小学时代,老师给

我一句:“好好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