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第一届高三语文试题

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届安徽百校大联考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

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

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

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

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

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

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

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

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

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

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

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

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

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

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

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

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

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

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

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

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

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

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

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

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

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

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

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

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

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

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

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

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

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

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

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

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

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

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

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

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

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

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

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

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

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

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

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

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

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

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

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

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

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

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

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

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

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

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

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

追求经济平等,反而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B.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

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人获得某种满足感的事情非常复杂,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

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

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

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

B.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

“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

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

D.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

利自主性,经济平等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

得微不足道。

B・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

采取该行动。

C.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

高另一方的福利。

D.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形成行为动力。

4.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

点。(4分)

5.“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

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

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屋的灯光

许道军

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

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

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

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

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

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

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

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

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

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

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

绝她的希望。

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

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

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

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

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

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

不同。

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

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

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既既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

板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

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

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

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

看我一眼,几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

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

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

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

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根,天地间只剩下我

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不是我怕

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

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

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

能够依旧亮起。

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

地过日子,与世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

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

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

者“为什么不是我"o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个族人先

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

狮子,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

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

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

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

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

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

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

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

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

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性。这种血性,它只

可能来自母亲。

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

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

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

护母亲。

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

老。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

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

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

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

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

“我倒是也想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

吧。”

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

请:

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

运低头,更不要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

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

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

(摘编自《上海文学》2023年第6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

子的责任,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

B.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

开导“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

C.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

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

D.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

要保护的现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

围,也体现了“我”害怕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

B.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

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

C.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

母亲简单粗暴的行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

D.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

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

8.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4分)

9.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

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鱼①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

季则谓子鱼曰:“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

务,脩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

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

焉,终必有所定。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日:

“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

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

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

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

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

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

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

取,可与守成。臣愿微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

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

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

所能行为之。”於是叔孙通使微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日: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汁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微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

绵藁②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

罐哗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

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子鱼:孔船(前264年?一前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

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②绵薮: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

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群臣A饮酒B争功C醉D或妄呼B拔剑F击柱G高帝H患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乐,指以……为乐,"渔人甚异之”的“异”表示以……为异,两

者用法相同。

B.易,指容易,与《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易”

词义不同。

C.进取,文中指进攻、夺取,与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意思不一样。

D.左右,指皇帝的侍从,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

礼仪的演练。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则认为子鱼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对自己、对百姓都无益,子鱼却

认为天下最终会趋于安定,自己修习文事可以稳固前人所取得的功业。

B.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

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在叔孙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

C.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讨厌朝庭上群臣的放诞无礼,准备帮助皇帝

制定朝廷上的一些礼仪,但部分儒生认为叔孙通办事方式不合古法。

D.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参加十月大典时,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

没有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汉高帝对此很满意,赏赐了叔孙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2)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14.叔孙通哪些方面体现了孔丛子对他“能见时变”的评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横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

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

开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

套之语。

B.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

的啼声。

C.颈联“汉女”“巴人”“槿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

地民风淳朴。

D.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

望之意。

16.诗的颔联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

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中,男子满心期盼来到城角赴约,女子却这令

男子焦急不已,””。

2)苏轼在赤壁赋借

”两句描绘秋风微拂下

的秋江,表现自己怡然平静的心境。

(3)小文同学特别喜爱“芙蓉”这一古典意象,她漫步校园,看到

摇曳生姿的一池芙蓉,不禁吟诵起古人的诗词名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A,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

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

过渥堆过程,缓慢进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

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

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过程,使多酚类化合物充分

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不同制法基础

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B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类

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

点,③但不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

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

中,⑥所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

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

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

喜爱的优质茶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

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

不到的那种职务上,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

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

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

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

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

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

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

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

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

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

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

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

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

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

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

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

气同信心!

(摘编自沈从文《边城》题记)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文学作品的措辞或委婉或坚决,往往表示不同的态度,传达不同

的意图。请据此分析文中的“一定”与“也许”。(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活下去”“怎样活下去”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的地球是那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

子去找他。

C.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D.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四、写作(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错误,于文无据。从原文第二段“关键

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

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可以看出,原

文只是强调“充足主义”的重要,并没有比较平等与不平等的重要程度。

2.C【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作合理推断的能力。

C项“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依

据原文第四段,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

是因为“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

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3.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点并选用适当论据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

据。D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的正是文本“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

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

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

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

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

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

点。A项“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不适合作为论

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B项“霍曼斯成功命题”认为“激励”是“行动”

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C项“帕

累托改进”突破了“帕累托最优”的零和限制,也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

三段主要观点。

4.①如果将平等转化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优

先性。

②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个人的独立自主,具有内在价值属性。

③平等与尊重是相互关联的,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可以引向尊重。

④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树立个人的价值自主性。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是论述文考查重点之一。一般而言,可以考虑以下答题

步骤。第一,分层,并概括层级大意。根据文章论述内容划分具体层次,

就本段而言,可以划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出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尊

重比平等更为根本;第二层次具体论证尊重的内在价值属性;第三层次

进一步指出平等与尊重相互关联,从平等可以开出尊重的路径;第四层

次总结论证,认为通过尊重,可以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第二,根据

命题要求,确立概括的方向与要点。依据本题,应围绕“平等”与“尊重”

简要概括,既要指出“平等”与“尊重”各自的属性与价值,也要建立

“平等”与“尊重”之间的关系,形成答案。

5.①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倡导财富分配的平均是合理且

积极的平等诉求;②与谋求经济创新与发展的“充足主义”相比,这种过

分强调平等而忽视财富充足的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③我们要努力促进

社会“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从而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不平等问题。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化现象的能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传统的平等观,一向具有道德正当性。但

对照法兰克福的分析,其中之利弊显而易见。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

低下,物质贫乏,要求平等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人道意义。在当今社会,

如果再执着于“平等”而忽略“充足”,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

谐。考生必须从下面三点考虑问题,答案分别指向:第一,考虑“不患

寡”产生的社会环境,肯定其正面性;第二,对照“充足主义”,“不患

寡”的局限性;第三,结合两者,对当下有参考或借鉴意义。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中”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属于强加关联,不

合文意。

7.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

B项中“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

的不满”于文无据。画线句强调母亲以个人利害为行事标准,拒绝“吃亏

是福”的观念,并不能从中看出“我”的态度。

8.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

念头。

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

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

人生关卡。

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概括情感内涵的能力。

文章并没有按正常时间顺序依次呈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学

生需要对文章内容加以梳理,大体按照“我”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阶段

再到现在的顺序梳理相关内容,并分析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

9.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

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

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

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

力。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能力。

表达效果题作答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其一,

要梳理这部分梦境描写的具体内容,分析梦境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文中

写“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现出对母亲的牵挂担心,在梦中见面后又形

同陌路,写出了母子间的心理隔阂,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

感,作者借助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二,要关

注这段梦境描写所处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梦境描写的功能,梦

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正是这一认知促成了“我”对

母亲情感态度的重大转变;其三,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叙事特色和行

文节奏,全文叙写母子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为写实,中间穿插“夜回老屋”

的梦境描写,虚实相生,有起有伏,使得叙事节奏有变化,行文更有张

力。

10.CEG【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

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整体句意为:”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

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句中的“群

臣”“高帝”两个名词分别是两小句的主语,而“饮酒争功”“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是三个并列的短语,表述群臣的不同行为。所以,原文标点

为: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A项“乐先王之道”的“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意是“以先王

之道为乐”,即“喜欢先王之道”;而“渔人甚异之”的“异”也是形容

词意动用法,句意为“渔人甚以之为异”,即“渔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

怪”,“乐”“异”两者用法相同,故A正确。C项“进取”在文中的意

思是“进攻、夺取”,并不是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意思,

是古今异义词,故C项正确。D项“左右”意为“皇帝的侍从”,联系上

下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礼仪的演

练”也是符合文意的,故D正确。B项“为简易”的“易”是“容易”的

意思;《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易”也是“容易”

的意思,两者词义相同,故B项错误。

12.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在于

筛选文中的信息、准确理解相关信息。B项不符合文意。锁定材料二第一

段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

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是符合文意的,而“在叔孙

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13.(1)你修习武事去帮助他们夺取天下,我修习文事来帮助他们

稳固长久,不也是可以的吗?

【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脩”与“不亦...........乎”句

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

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宁”

“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要确定每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再结合句

式等知识流畅表达。(1)“脩”通"修”字,意为“修习”,这需要结

合上下文进行推测;“不亦....呼”为固定句式,译为“不也......吗”,

这个句式关联教材,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不亦说乎”等内容的迁移运用。

(2)“宁”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这是教材中常见的义项。“搴”

这一实词需要根据造字法与上下文进行推测,意为“夺取”。

14.①放弃儒家之学,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②汉王争夺天

下时,选择推荐勇士帮助汉王平定天下。③汉高帝统一全国后,糅合古

法与秦法,带领儒士制定适合汉的礼仪。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重点在

于整合相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根据题干,此题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明确''能见时变”的意思,“能

见时变”是指叔孙通具备随机应变的才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

势。二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梳理材料,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事件,再结合

题干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在子鱼劝说之后,叔

孙通清醒认识到儒家之学在当时是无用之学,于是选择凭借法家之学到

秦国做官,这件事体现了他“能见时变”的特点。材料二中主要叙述了两

件事,第一件事是叔孙通在汉王尚未统一天下时,他不推荐跟随自己的

儒士,反而推荐勇士,因为后者更有利于帮助汉王夺取天下;第二件事

是汉王统一天下后深为群臣无视礼法所扰,叔孙通提出重新制定朝廷礼

法,并根据汉王要求在儒家礼法的基础上作了简化。这两件事也都能很

好地体现他“能见时变”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从事这些无用之学,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叔孙通于是向先生告辞

离去,凭借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

材料二: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

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儒生弟子们

都暗地骂他道:“奉事先生几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汉王,如今不能推荐我

们,却专门称道特别奸狡的人,为什么?”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

生们说:“汉王正在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

所以我先推荐能斩将夺旗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汉王任命叔孙通做博士。

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

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

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

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

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