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知识分解:(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的表现及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3)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4)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内容及影响。一、课
标
解
读复习主线:变动的时代——变革的现实——不变的情怀二、高
考
考
情
分
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新课标卷•2道家思想全国甲卷•宗法制山东卷•2春秋礼制变革广东卷•1春秋礼器的变化2023【甲】24孔子思想【乙】24战国农业技术发展【新课标】25儒法治国思想天津·青铜制造业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2022【甲】24·老子思想与道家学派江苏·1·土地私有制
辽宁·1·百家争鸣山东·百家争鸣湖北·1·史学研究方法·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广东·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浙江(6)·1·百家争鸣
湖南·1·百家争鸣2021【甲】24·孔子思想【乙】24·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重庆·1·列国纷争
河北·1·百家争鸣山东·1·百家争鸣
浙江(1)1·百家争鸣2020【Ⅰ】24·分封制【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山东·1·百家争鸣江苏(7)·2·墨子思想总
结【考点分布】集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命题形式】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以文献资料的内容、考古发掘为载体,考查重要阶段特征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与考古发现、史学理论相结合,考查史料实证。【备考策略】本课是高考高频考点,大题小题都有涉及。复习时,要注意从重要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入手,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社会转型的表现,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掌握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及其意义。关注考古发现及重大史学研究成果,深入思考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经济结构、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前770年前475年前356年前256年前221年春秋时期(分裂)战国时期(局部统一)东周开始春秋开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开端商鞅变法东周灭亡秦朝建立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三、时
空
坐
标秦朝(统一)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争霸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兼并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西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四、阶
段
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
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政治经济阶级文化民族关系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②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③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④中央集权逐步形成;⑤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①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私商和私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①“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视;②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①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②百家争鸣。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五、知
识
结
构社
会
大
变
革经济大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大动荡(战争频繁;宗法分封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教育下移)民族大融合(华夏认同和文化扩散)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到封建私有(编户齐民,加强地方控制)由分权政治向集权制度演变(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世卿世禄到选举贤能)由区域纷争走向逐步统一由夷夏之辨走向华夏认同大一统视域下的国家治理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芮桓公的七鼎六簋(陕西省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什
么
变
了?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主题探究】春秋战国的政治变化
思考:观察上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1)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瓦解: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是礼崩乐坏的典型例证;(2)列国纷争,区域统一:诸侯国数量减少,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形成区域强国;(3)民族融合加强:
a、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说明中原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流密切;b、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并逐渐统一,形成强大的匈奴,民族战争不断。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趋势】:(4)华夏认同: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赤狄、北戎消失了,逐渐融入华夏族;(5)生产力进步: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1、(2024·全国甲卷·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2、(2024·广东·1)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以小显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真题演练DD3、(2024·广东·1)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AA、春秋争霸——奴隶主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时代特点:春秋五霸: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争霸战争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1)列国纷争战国形势图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时代特点: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兼并统一为目标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B、战国兼并——区域性统一齐、楚、秦、燕、赵、魏、韩新兴地主阶级兼并统一战争
春秋战国战争影响:
1、灾难:社会动荡、、经济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2、进步: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a、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级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b、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权力下移)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基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5、交融:客观上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华夏认同,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4、制度: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封建政治制度逐渐形成时期时代特点周室地位
战争性质列国数目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奴隶制度瓦解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王室衰落
尊王攘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称王,无视周室追求统一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奴隶主争霸战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讲究礼节、阵地战为主地主阶级兼并战争,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
赵魏韩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数民族消失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民族关系:华夏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形成:1、春秋时期华夷之辨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春秋各诸侯国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自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因此强调“夷夏之辨”,“族类”(宗族氏族,非民族)与文化都被重视。
孔子认为周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为区分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因而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但认为夷狄是可以教化的,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中原(自称华夏)背景(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2)少数民族内迁对华夏文明冲击(3)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实质:血缘宗族和礼仪文化的的区别华夏意识2、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中原(自称华夏)华夏
民族大迁徙、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华夏认同观念发展(3)战国时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2、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
(2)戎狄蛮夷少数民族内迁,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产生华夏认同观念(1)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华夏认同的影响:(2)吸收了新鲜血液,推动华夏族发展,分布更为广泛和稳定4.制度变迁:(选1P3)(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3.对外交往:(选3
P10)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在同楚国争霸”可知,春秋时期,同姓宗族诸侯相互之间或者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之间都存在大规模战争,这说明当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秩序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故选D项(2023·全国高考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C(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血缘政治体制崩溃,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故选A项5.选官制度:(选1P30)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标准)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结果)6.法律与教化(选1P)(1)春秋时期:(2)德治与法治之争①背景:②争论双方:③早期争论:④具体表现: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与法家子产、叔向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项目儒家法家理论来源人性善人性恶治国手段德治法治代表人物1.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仁者无敌”1.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地主阶级权益2.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社会影响①儒家主张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具有积极意义②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①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7.户籍制度:战国时期(选1P)(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3)《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8.赋税制度:战国时期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1)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度瓦解;(2)列国纷争,区域统一;(3)华夏认同,民族融合;(4)制度变迁: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官僚政治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初现;b、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瓦解,出现举荐和军功爵制;c、法律与教化:德治与法治之争;d、户籍制度:出现编户齐民;e、赋税制度:建立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1)农
业:a、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生态工程有利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郑国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司马迁《史记》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a、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b、水利工程: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2019·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答案】D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井公私新私私私私私私私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a、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b、水利工程: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c、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初现新兴地主佃农自耕农生产关系变革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集体耕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含义土族。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小农经济【基础概念】
精耕细作:农民有生产积极性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封闭性:“自给自足”生产仅供家庭使用缴纳赋税;落后性:男耕女织,手工劳动生产水平低;脆弱性:生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全面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政治: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小农经济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家庭伦理观念: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人注重孝道、注重邻里和家庭和睦的观念。
概念辨析: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有很少的地自己耕种自己消费没有土地租地有人身自由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人身依附于地主家庭手工业不仅有男耕还有女织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人身依附于地主家庭手工业不仅有男耕还有女织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交换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家庭经营,精耕细作)自耕农
佃农
奴隶
女织
商人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属于自己的;自耕农从属于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又从属于自然经济。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a、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b、水利工程: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c、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e、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在纺织业、农业、制车业等行业,均使用上了铁质工具;每个行业内部,铁质工具种类丰富,分工明确,形成体系。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2)手工业:①冶铁技术出现:春秋晚期中国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③出现了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作坊;(选2P23)④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匠户)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特点:农户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贡赋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出售。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概况:春战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特点:民间私人经营;市场流通;主要供民间消费概况:至明朝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特点:历史悠久;世界领先;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不流入市场【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三、商业:1、表现:(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1.必修2·P36】(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4)出现大商人(范蠡、吕不韦)(5)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设市(商业区)都城为交通枢纽2、地位:
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是农业的附属统治者重农抑商,依然得到发展(宋朝商业革命)吕不韦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2)手工业:(3)商业:①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1.必修2·P36】②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③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④出现大商人(范蠡、吕不韦)⑤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设市(商业区)都城为交通枢纽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吕不韦例7.(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重农抑商原因①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②影响国家赋税和兵源,危害封建统治;③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根本目的:巩固统治。表现重农:
①统治者劝导农耕;②抑制土地兼并,强化户籍管理;抑商:①限制经营范围(盐铁专卖);②对商人征收重税,③贬低商人地位。过程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瓦解:1905清末新政,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评价积极
①推动农业发展;②起到安民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消极
①把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对立起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②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历史解释】
重农抑商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1、政治之变2、经济之变(1)农
业:(2)手工业:(3)商业:(4)交通:①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选2P68)②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纲上P34)领域表现影响农业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统一国家的出现奠定基础生产技术牛耕得到推广水利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土地制度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手工业手工业分工细密、水平高;民营手工业产生商业“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和大商人出现;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一、变动的时代2、经济之变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二、变革的现实材料三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顺势而变才能国富兵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变法与改革浪潮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要求通过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二、变革的现实1.背景(1)经济:①铁器、牛耕推广,经济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
①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②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要求变革(3)文化: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4)阶层: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2、目的:富国强兵3、性质:奴隶主阶级改革(春秋)+封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4、代表:4、代表: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春秋齐国管仲改革整顿军备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鲁国季文子初税亩战国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而教、平籴法、制定《法经》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其他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徙木立信2.典型:商鞅变法地理位置:西部边陲经济、文化落后政治:世卿世禄制秦王立志改革(1)背景秦孝公下令求贤变法运动•商鞅变法(BC356,秦秦孝公时期)领域主要内容目的政治军功授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县制管理:废分封,行县制,君主任免强兵集权经济土地制度: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农商政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富国社会小家庭化: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并制定严密户籍制度;连坐制度: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弱民思想思想专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思想控制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封建化的改革。【知识链接】春秋战国的选官制度和户籍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举荐制、军功爵制时间西周至春秋产生于春秋战国标准贵族血缘才能与军功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2.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记。目的:保证国家在了解全国户口、人数的前提下,进行对赋税和各种役事的征发,同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如
何
评
价
商
鞅
变
法?1、积极性:①集列国变法之长: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③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政治)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六、核
心
考
点
突
破一、变动的时代二、变革的现实三、不变的情怀——百家争鸣主题探究: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百家争鸣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背景)其概念又指啥?2、百家的代表流派有哪些?面对变局,指出各自的应变之法?3、争鸣争什么?在争鸣中有没有共鸣?如果有,其合流的表现在哪里?1、含义(1)百家:泛指,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流派。(2)争鸣:争治世方案,(3)方式: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问题,著书立说,阐发观点,(4)关系:互相批驳诘难,又相互融合吸收,(5)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如何改变现状,恢复或重建秩序)。探究一
概念解析:
百家争鸣
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周平王东迁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楚春秋时即称王:前879;前704年齐威王、魏惠王“徐州相王”:前334年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前323年(1)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发展(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战争频繁,礼崩乐坏。(3)阶级关系:诸侯国君招揽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教育发展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崛起起源:西周时期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兴起:战国时期,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独立知识分子阶层)2、背景(变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百家争鸣时期派别人物阶级思想主张春秋儒家孔子奴隶主“仁”;为政以德;克已复礼;中庸;人性论;教育道家老子奴隶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战国儒家孟子新兴地主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重义轻利儒家荀子新兴地主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天人合一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阴阳家邹衍五行“相生相胜”法家韩非新兴地主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发展历史观,变法革新探究二
百家流派以及应对之法探究三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合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汉书·艺文志》思考:争鸣的特点是什么?合流主要表现在哪里?特点:相互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合流: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其最强烈的愿望是在政治上得到发言权,以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墨道法四家的应变之法,并对图示体现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示意图变变革之像
变革之法政变之局
百家争鸣夷夏之变
经济之变
变法运动阶级之变理论
基础决定反作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兼爱、非攻无为而治法治与中央集权阐释: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发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地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打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而百家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相似关注社会现实,重塑有序的社会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专用出口单据与凭证汇编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膜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合同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电池组委托组装及性能检测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柴油发电机零部件及维修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自愿解除劳动合同书模板与离职员工关系维护
- 2025年度节水灌溉工程生态修复承包合同
- 2025年度茶楼员工劳动合同及茶楼连锁加盟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设备采购合同货物类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电商垫资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与装修设计合同
- 2025年湖北武汉工程大学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 学】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能力提升卷
- GB/T 26846-2024电动自行车用电动机和控制器的引出线及接插件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妊娠咳嗽的临床特征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6讲 阻燃纤维及织物
- 2024年金融理财-担保公司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申报书
-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课件:先秦文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