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讲座(一)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技法点拨高分导练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高考微讲座(一)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技法点拨高分导练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高考微讲座(一)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技法点拨高分导练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高考微讲座(一)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技法点拨高分导练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高考微讲座(一)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 技法点拨高分导练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微讲座(一)

中国古代史大题突破技法点拨高分导练技法①以情境化和材料化解答材料问答题(1)情境化:运用史料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是知识层面的考核内容,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这一命题趋向。(2)材料化: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灵活迁移解答问题。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新高考等级考试突出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3·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答案:(1)问题:均田户数多而受田户数少;农民实际受田亩数都比应受田亩数少;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贵族与平民受田亩数差别大。(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无限制的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数量有限;经济衰退、赋役繁重、农民四处流亡。(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看法: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征钱导致钱重物轻,对于农民不利;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做法使得贫富差距扩大;二者都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法。(2分)白居易是从农民利益出发,代表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柳宗元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两人从百姓利益和政策实施影响的角度,认识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但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下,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现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传统税制的弊端。(8分)[微点拨]

(1)根据材料一中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和实际受田数的比较,可得出农民实际受田亩数都比应受田亩数少;根据材料一还可得出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量呈上升趋势、均田户数与受田户数不等;根据材料一“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贵族与平民受田亩数差别大。(2)首先要对二人的观点进行简单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白居易和柳宗元二人对待两税法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二人都认为应该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法。其次,结合所学唐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相关知识,对二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可知,白居易是从农民利益出发,代表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由“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可知,柳宗元是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出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最后,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二人的观点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2022·新高考北京卷,16]【绢与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材料一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答案: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3分)突厥、回纥(回鹘)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4分)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2分)解析:据材料一“‘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并结合所学得出唐朝通过绢马贸易获得了大量马匹,改良了马种,加强了军事力量;据材料一“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并结合所学得出进一步便利了邮驿交通,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据材料一“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球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得出丰富了出行方式和娱乐活动;据材料二“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并结合所学得出突厥、回纥(回鹘)等游牧民族通过绢马贸易获得大量绢帛,积累了巨额财富;据材料二“回纥……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并结合所学得出回纥将多余的绢向西销售,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据材料二“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并结合所学得出突厥、回纥尝试建立城市,游牧民族出现定居化倾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最后,总结升华,通过绢马贸易,农耕与游牧民族扩大了交往,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加深了民族交融。技法②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2·广东卷]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据《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整理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答案:(1)价值:材料一出自《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而且表中财政收入数据体现出宝钞数量大幅下降、白银数量迅速上升,这可以作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2分)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描述了社会生活中各阶层对白银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2分)材料三出自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的著作,其论述主张废除白银货币制度,由此可知,在明末白银货币制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不均,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有重要价值。(2分)(2)影响: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活跃和发展;白银货币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引发拜金逐利风潮;白银货币化促成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6分)(3)补充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2分)[微点拨]

(1)依据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解答时应注意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财政收入中白银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当时出现白银货币化。《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记载社会各阶层使用白银的情况,说明当时社会流行使用白银,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材料三出自黄宗羲的著作,黄宗羲不赞同使用白银,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银货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作为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重要材料。(2)在审清设问的基础上,细读材料,依据材料一表格可知,白银在明代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联系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可得出,白银货币化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依据材料二的“白银……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根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3)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2.[2023·北京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6分)(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8分)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6分)(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4分)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4分)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2)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材料“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技法③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一、读材料1.粗读: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材料出处,明确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2.细读:仔细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二、审设问1.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2.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3.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三、条理答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2.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晰表述。3.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3·海南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时代”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时代”,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8分)答案:(1)对象: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汉典籍;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考古资料。(6分)(2)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8分)[解题指导]

读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文字材料要仔细阅读,注意材料分为几个层次,表达的关键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可知,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审设问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从典籍、文字学、考古资料几个方面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第(2)问可以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等角度分析。条理答

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3.[2022·湖北高考,17]【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西方人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种,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深浅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答案:(1)特点:①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2分)②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2分)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2)①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②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解析:第(1)问解答时要紧扣主题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依据材料“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等信息并结合农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指出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广泛吸收前人或西方农业技术等特点。第(2)问依据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材料“起到了绿肥作用”“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技法④开放探究型试题答题行文的“四性”新高考突出核心价值,立德树人,强调情境多元,聚集能力,新高考命题趋势是问题引领,关注素养。(1)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容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2)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3)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4)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3·新课标卷,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答案:观点:黄河流域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2分)阐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典型作物为粟。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地区还出现了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两个文化被龙山文化所取代。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而三皇五帝的事迹发生于黄河流域,拉开了黄河文明的序幕。古代夏商周统治区域都位于黄河流域。这里不仅产生了二里头文化,还诞生了青铜器、甲骨文、儒家思想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带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8分)总之,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还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2分)[微点拨]

首先锁定时空,得出时间是中国古代,空间是某一个地域。可以选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或者珠江流域等,还可以选择某一个地区,如关中地区、西域地区、齐鲁大地、苏南地区、燕赵大地、湘湖地区、吴越地区、闽南地区等。阐述的时候要根据所选地区的古代史,围绕该区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行作答,比如该地区的古代文明、思想、艺术等成就。最后,从该地区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4.[2023·湖北卷,19][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12分)材料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论题: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2分)论述: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继续发展。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近代文明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美国作为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摧残印第安人、阻碍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8分)综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只有在广泛接触、交流碰撞中才能促进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文明涵化”的概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明确论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由材料信息可知,“文明涵化”指的是文明的交流与学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在‘涵化’中发展”;论述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用中华文明、中古欧洲文明、近代美国文明等基本史实予以解读论述。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技法⑤解答观点论述(论证)类开放型试题的注意事项1.历史观点论述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第一步——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第二步——我对观点的态度“若何”(怎么样);第三步——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说明原因或影响。2.解答要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扎稳打。就材料、地图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尽量不论述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3.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3·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国家政局影响社会公德的发展。(2分)论述: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签订盟约,以割地、赔款换取短暂的和平局面。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其他民族袭扰,内有佛教挑战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