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_第1页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_第2页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_第3页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_第4页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掌握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教学重点: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教学难点:“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解决。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国家完全统一和世界和平的基础之上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人民的根本愿望,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始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及其伟大实践,对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捍卫民族尊严、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重大卓越和深远影响。本章共有二节: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第一节主要揭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祖国统一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第二节主要揭示我们党在实践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提出并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呢,为什么要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英勇奋斗呢?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及其战略策略,是依据近、现代以来中国领土的统一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的现实,是代表和反映了海内外中华儿女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而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必然要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节主要讲三点: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这三个内容都说明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反映了我们党是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来制定和实施关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策略。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应该说都有其爱国主义的精神与传统,但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十分强烈,富有特色。爱国主义传统有一个形成、弘扬和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性决定了这种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必然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的河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必然会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和割据.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实现和维护统一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孔子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子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之后才能安定;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2、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历来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为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汉族的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等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功勋。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岛就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生动事例。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和爱国力量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以及民族败类的分裂活动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闹分裂的人只是少数人,而且历来被人民所唾弃,从来没有好的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28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民族的大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并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展示。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爱打的状况,是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展民族雄姿、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指恢复中华民族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用,作出重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富强,使社会进步,使人民幸福美满,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解放中华民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起点。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赶上了时代的潮流,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愿民族团结和全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邓小平:中国的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麦克·华莱斯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与大陆统一的问题时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的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毛泽东曾严正的指出,台、澎、金、马整个的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人民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们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艰难和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和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习近平指出: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产生60多年来,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由“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为什么要从武力解放台湾转向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新中国的成立,国民党政权的败退台湾,国共两个政党的对立状况未得到最终解决。解决台湾问题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又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解决的一个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制定和实施了对台的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两个过程。三个内容: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这三个内容表明了台湾问题是不允许外国干涉的中国内政问题;展现了建国初期我们党对解决台湾问题主要立足于做好军事准备,同时也对和平方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表明了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这些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两岸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1)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第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向何处去面临两种抉择: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避免内战,促进国内团结,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一主张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拥护,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逆历史潮流而动,依仗美国的支持,撕毁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政协协议和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因而丧尽民心,节节败退。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蒋介石感觉在大陆的败局已定,决定将台湾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和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49年12月蒋介石统治集团汇聚台湾后,继续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要着手解放台湾,国民党统治集团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惶惶不可终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的对峙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可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是什么样的一个问题呢?它的实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作具体分析。第二、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都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了对台湾行使主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在同一国际化主题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没有由此而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的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因此,台湾问题实质是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当然这个内政问题由于美国等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而变得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第三、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就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东亚——尤其是中国。但限于当时的实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与列强一道分享在中国的特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主张台湾归还中国,是以战后中国继续留在美国势力范围内共同遏制苏联为前提的。从1948年冬季开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美国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开始重新审核对华政策,把政策目标从尽一切力量阻止中共取胜改为尽一切力量避免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决定逐步从中国的内战中脱身,但集中力量不让台湾落入中共之手。为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的目的,美国曾设计了种种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没有行得通。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政府扶持国民党残余势力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政府统一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局势。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才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方面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任何异议。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这三个原则就是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元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却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截至2000年底,在21年间美国向台湾出售的高性能武器的军费交易有40多种,高达400多亿美元。仅在1994年至2000年的短短六年间,台湾就从美国进口了高达150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占世界军火销量的11%。美国政府对台军售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台湾问题产生后至今未能解决,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的对台政策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但核心是将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阻挠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2)武力解放台湾方针1950年代中期前,对于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武力解决。我们党提出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从我们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标来说,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中国范围内推翻反动政权,歼灭反动势力。二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仍依仗军事力量负隅顽抗,甚至多次试图反攻大陆。三是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扶持国民党政权,使台海关系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这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无法回避的。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评: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领土为止。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3年7月,朝鲜停战。台湾加紧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美国政府于1953年12月2日与蒋介石集体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阻挠中国统一。对此,周恩来于12月8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强调“一切关于所谓台湾‘独立国’、台湾‘中立化’和‘托管’台湾的主张实际上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同意的”,指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建国初期,对解决台湾问题主要立足于做好军事准备,同时也对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3)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台湾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其次,国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难以承受再一次的磨难。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全盘计划就会打乱,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要停止,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就会延迟。另外,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第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发生变化,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一致对美,需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当时的战略意图是要蒋介石集团固守台湾地区,最终达到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目的。美国政府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与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因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美、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这三点就是我们党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历史背景。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对美对蒋斗争的需要,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战略决策,从两个方面开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第一、敦促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第二、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谋求以协商谈判的方式,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达到海峡两岸的统一。把和平解放台湾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方式,提上议事日程,是我们党对台政策方针的重大转变和历史性发展。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中国政府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956年以后,毛泽东关于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与国民党再次合作。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第六次国务最高会议上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4月,他又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1956年1月,他先后指出,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应当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不管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同年8月21日,毛泽东再次指出,我们不要忘记祖国领土神圣的一部分台湾还没有解放,解放台湾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希望一切有爱国心的台湾军政人员同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1956年,中共中央通过在香港与国共两党均有良好关系的曹聚仁转信给蒋介石,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具体措施。蒋介石于1957年初派宋宜山到北京做实际考察,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并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与他商谈,提出了如下建议: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为中国政府统治下的一个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政务仍归蒋先生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的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宋宜山回到香港后将会谈内容向蒋介石作了书面汇报,但是我们党的和平主张遭到蒋介石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然清醒地看到我们党和国民党在反对外国搞“两个中国”方面有一致之处和共同点,所以我们党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放的努力。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曹聚仁,对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其要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联蒋抵美。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二是台湾一切照旧。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枝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军队可以保全,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要他搞三民主义。概括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所提出并阐明的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的要点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国共对等商谈,台湾高度自治。--------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为了打破美国推行“两个中国”的政治图谋,台湾宁可坏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人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可逐步地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1963年1月4日,周恩来进一步把毛泽东和我们党提出来的对台方针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通过对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台湾当局。“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就是(1)台湾回国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后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还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在台湾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当局多次强调不会搞“两个中国”,并且强调打击“台独”势力的力度。1966年5月以后“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和干扰了对台工作,自此对台工作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明显转向强硬,基本又回到“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但是毛泽东本人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放台湾的努力。从20世界70年年代起,毛泽东、周恩来等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确立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从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方针的转变,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局势,也有利于缓和远东和世界的局势。但这一时期,两岸关系总体上还是处于军事对峙状态。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提出来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问题,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第一、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符合时代潮流。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第二、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转折,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三、1979年1月1号起,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在某种程度上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步发展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和确立,有一个逐步提出、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以下六个关键点:第一、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第二、邓小平提出对台湾实行“三个不变”。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对台湾我们的条件是简单的,那就是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条件只有一条,那就是台湾要作为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第三、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讲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的问题的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第四、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也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第五、“设立特别行政区”写入宪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条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这就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第六、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六条设想。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立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祖国统一做出贡献。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自治应有一定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与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利;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去台,不仅军队不去而且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6.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以后可以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同时更加具体化、系统化。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括为“一国两制”。经过《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以及邓小平和中央领导人其他一系列的论述,“一国两制”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主张诬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的问题,并以决不接触、决不谈判、决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行动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在处理与大陆的关系问题上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从1987年起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已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实践中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伟大构想,包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按照这个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里主要把握两点: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解决祖国的统一的伟大构想、对台工作基本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决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台湾同胞现有各种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而且他们希望获得的其他权益也将得到充分实现,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夙愿,充分行使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分裂图谋的。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以上我们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重要意义,那么它在实践中究竟行得通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第一、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1840年,英国政府派出远征舰队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次年,侵占了香港岛。1842年,英国和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已被英国侵占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此后,英国政府通过挑起和参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将九龙司地区(即现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南部分)割让给英国,实现了强占九龙半岛的目标。1898年6月,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了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附近岛屿(后来统称为香港“新界”),从7月1日起租期为99年。至此,英国殖民者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由,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已经开埠的澳门半岛暂时居住,并迅速积聚成屯,扩大在澳的地盘,设立自治机构。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趁火打劫,于1845年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岛,1848年在澳门海关驱赶了中国官员,运用武力扩大对澳门的占领。185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澳门半岛南面的氹仔岛.;1864年又占领了路环岛,逐渐完成了对整个澳门地区的占领,并实现了殖民统治。1887年,葡萄牙更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葡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同意“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与葡治理他处无异”。这个条约于1928年被国民党政府废止,并以新的通商条约所取代,但没有涉及澳门的主权及管理问题,葡萄牙仍占领着澳门。以上事实说明,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处在落后挨打状况下被割占的。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下面,我们讲香港、澳门的回归。第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及我们党所作的艰辛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对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予以和平解决。未解决之前维持现状。1960年,中央进一步对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件有效论、区别对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礼有节的斗争。邓小平强调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1984年9月,中英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中英就解决香港问题开始谈判后,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开始积极有序地进行。1979年3月8日,中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在达成的协议中指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归还的时间和细节将在适当的时候由两国政府谈判解决。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澳门问题将像香港一样以“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了协议。谈判的重点是何时移交管治权、用什么方式移交管治权等问题,1986年6月30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开始,到1987年3月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终于达成了协议。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和澳人治澳。1993年3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三个附件,为澳门的回归奠定了法律基础。1999年12月20日,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的构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第二、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上,随着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制。在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进,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1987年底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条件下,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扩大,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