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_第1页
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_第2页
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_第3页
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_第4页
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人物人格权问题研究摘要: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信息传播手段也愈发现代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社会发展的每时每刻都蕴含着海量信息的传播,这推动了信息膨胀时代的到来。然而,许多人格权的相关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了社会舆论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公众人物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经常成为媒体聚焦的人物,更易引发人格侵权纠纷。这种纠纷所内涵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实践中也没有具体明确的限制或保护措施。近年来,公众人物人格权纠纷频频发生,出现了许多明星与媒体之间引发法律纠纷的事件,这引发了法学界的一系列思考和研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范围界限为何,受到何种限制,应当采取何种途径以更好保护公众人物人格权,如何在社会公众知情权和公众人物人格权之间寻求平衡等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时代特征下独有的热点问题,也是对人格权制度完善过程中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研究立足于人格权概念,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界定、标准、限制、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针对公众人物的姓名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更好的对这些权利进行限制和保护,深入探索隐含在公众人物人格权背后的理论内容并研究公众人物人格权在司法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在公众人物人格权与公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减少矛盾发生。关键词:公众人物,人格权,权利限制

StudyontheRightofPersonalityofPublicPersonAbsrtact:intoday'sera,thedevelopmentofnetworktechnologyischangingwitheachpassingday,andthecorrespondingmeansof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rebecomingmoreandmoremodern.People'saccesstoinformationshowsavarietyofcharacteristics,andeverymomentofsocialdevelopmentcontainsthespreadofmassiveinformation,whichpromotesthearrivaloftheeraofinformationexpansion.However,manyrelatedissuesofhumanrightsarealsohighlighted,whichhasbecomeahottopicoftendiscussedbypublicopinion,especiallythepublicfigures,becauseoftheiridentityparticularity,oftenbecomethefocusofthemedia,andmoreeasilyleadtopersonalityinfringementdisputes.Thiskindofdisputeconnotationlegalquestionismorecomplex,inpracticealsodoesnothavetheconcreteclearrestrictionortheprotectionmeasure.Shi.Inrecentyears,thedisputesofpersonalityrightsofpublicfigureshaveoccurredfrequently,andmanyincidentsoflegaldisputesbetweenstarsandthemediahaveoccurred,whichhastriggeredaseriesofthinkingandresearchinthefieldoflaw.Howtoprotecttherightofpersonalityofpublicfiguresandhowtobalancetherightofthepublictoknowandtherightofpersonalityofpublicfigureshasbecomeauniquehotissueunderthecharacteristicsofthecurrentsocialera.Itisalsoakeyconsiderationintheprocessofperfectingthesystemofpersonalityrights.Basedontheconceptofpersonalityright,thispaperstudiesthedefinitionandstandardofpersonalityrightofpublicfiguresOnthebasisofthisresearch,theautho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erightofname,privacyandportraitofpublicfiguresinordertobetterrestrictandprotecttheserights,toexplorethetheoreticalcontentbehindtherightofpersonalityofpublicfiguresandtostudytheconcreteapplicationofpersonalityrightsofpublicfiguresintheadministrationofjustice,inordertofindabalancebetweentherightofpersonalityofpublicfiguresandtheinterestsofthepublicandtoreducetheoccurrenceofcontradictions.Keywords:publicfigures,righttopersonality,restrictionofright目录TOC\o"1-3"\h\u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最早开始实施是在2010年7月1日。在该部法律中人格权作为被保护的民事权益之一而存在,具体来说包括生命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可以说《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实施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其推动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于完整民法典的制定也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我国对于在一般公民的人格权上已经有法可依,由于公众人物对比普通公众有着不一样的社会特性,在公众人物人格权侵权纠纷上使用《侵权责任法》处理,无法完全适应,产生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将公众人物确认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但在法学界当中,很多学者就此概念形成了统一认知。根据法学界的观点,社会公众人物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在社会当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广为认知。在现实生活当中,政府公务人员,著名的明星艺人等都属于社会公众人物的范畴。这类人群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重要职权或者显赫的身份深刻的影响公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公共利益,有的因其身份特殊,受到法律的差别保护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1《中周学刊》第二期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范志毅于2002年就《东方体育报》侵犯其名誉权一事向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件在我国人格权领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该案件的审理对于公众人物概念的明确也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后,类似案件越来越多,在审判当中“公众人物”这一术语也越来越多的被提、运用。该概念的频繁使用使得明确公众人物的概念迫在眉睫。在研究了大量研究成果之后本文认为所谓公众人物是指那些主观上希望、放任自己成为社会的焦点,涉及公共利益,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特定社会人群。1.1.2研究意义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在社会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导向力。在关注公众人物的同时,普通大众很容易受到公众人物言语、日常行为乃至三观的影响。这导致公众人物无法如普通大众一样享有完整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人格权。换句话说,公众人物的人格权需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引发了问题的出现,即限制和监督的范围何在?在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公众人物人格权基本保障,如何在二者之间寻得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社会监督内容产生冲突,如何处理号这一权利冲突,应该如何定义监督的合理范围,如何规范公众人物和社会监督行为,保持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是急需探讨的重要社会问题。解决这一热点问题,有助于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王利明研究指出,公众人物无法如普通大众一般享有完整的人格权,他们的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利需要受到合理限制,这主要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考量,同时也是为了照顾公众的兴趣。与此同时,公众人物虽然与普通大众有所不同,但其依然属于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因此,法律应当注重保护公众人物纯粹的私人领域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1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1《中周学刊》第二期姜晓玲研究指出,随着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提升,公众人物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也越来越多,接踵而来的关于公众人物的侵权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姜晓玲《浅谈公众人物人格权》《今日南国》姜晓玲《浅谈公众人物人格权》《今日南国》2009年02期1.2.2国外研究公众人物概念首次为美国联邦法院提出是在著名的巴茨案中,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大法官沃伦对公众人物的概念进行了认定,在其看来,公众人物这一概念的创设是为了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进行限制,其不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而存在的,具体来说,公众人物是指关系到公众问题,涉及公共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人群。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围绕论文研究的目的,着眼于具体研究需要大范围的搜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客观而全面的了解本次研究问题,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探明事物本质属性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法,通过在在校园课堂上学习的《侵权法责任》相关内容,在律所实习中,对真实案件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案例研究法:在网络上搜索国内外关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相关案例,通过分析对比数据,使得研究对象更为准确,凸显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问题,从中展开分析,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1.3.2研究内容本论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该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公众人物人格权在我国的现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综述。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公众人物的概念与判断标准。立足于公众人物的概念,分析探讨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和公众人物在社会当中具有的影响力,实现对公众人物基本信息的掌握。第三章: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该部分主要着眼于我国法律在保护公众人物人格权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明确了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问题。第四章: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该部分首先对公众人物人格权受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明确了公众人物人格权与公共权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具体体现,进而就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的方式和范围进行了研究。第五章:完善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保障。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完善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保障,进一步推进人格权的相关立法。

第二章公众人物的概念与判断标准2.1公众人物概念“公众人物”最早是由美国诽谤法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与公共利益、新闻价值以及知情权等名词相关。“公众人物”这一法律概念产生于判例,法院在处理社会舆论监督与个人人格利益冲突案件时创设了该法律概念。在我国,各项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将公众人物确认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但许多法学界人士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认为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社会知名度极高的社会成员,其中包括政府公务人员,公益组织领导,著名的明星艺人,体育明星,等知名人士。从前述概念上来看他们拥有显赫的身份,有的掌握着重要职权,能够对公众产生深刻影响。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涉及到公共利益,有的因其身份特殊,从而需要受到法律的差别保护齐晓丹《权利的边界: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法律出版社齐晓丹《权利的边界: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法律出版社2015年2.2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自然人一旦被认定为公众人物,那么人格权利益的保护将会减少,因而,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显得格外重要,在充分保护言论与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因尽量缩小公众人物的范围。公众人物在现代传播媒面前,公众人物需要受到法律的差别保护,因此需要界定公众人物的范围。当前对于公众人物种类的划分尚不够科学。公众人物一般分为自愿型公众人物和偶然型公众人物,自愿型公众人物是自愿投身于公众视野中,渴望获得社会公众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获得利益。偶然型公众人物是指自然人因某件突发事件,或其他社会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成为了公众所关注的对象,主观上并不想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被动地成为公众人物。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并不需要采用偶然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具体理由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缺乏明确的标准用以判断偶然公众人物范畴。就当前来看,对于此类人群的判断主要依赖法官个人的主观判断。例如在某个美国案例当中,被告拍下了原告妻子跳楼的一瞬间,法官认为原告妻子在跳楼的一瞬间成为了公众人物,因而认定被告不构成侵权王胜宇《试论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0。本案的判决一经作出就受到了极大的争议。如果将局部性公众人物解释为“自愿”投入公共争议中的人群,那么就原则层面来讲,所有的公众人物对于投入公共争议都是“自愿”的,不存在“不自愿”的情况。由此可见,在偶然公众人物概念之下,法官享有的自由裁量权明显过大,对于公众人物的判断只依赖法官的主观认知,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二,就本质来说,偶然的公众人物属于普通公民的范畴。他们之所以涉及到公共兴趣和利益主要是因为他们被卷入到了某个具有争议的事件当中。在此种情况下,报道的也只是这个事件,不应当限制个人隐私等人格权。如果适用偶然公众人物这一概念,那么某人中了彩票或者某家出生了五胞胎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为了偶然的公众人物,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内对其人格权利进行限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若想正确判断公众人物这一范围就必须首先制定明确的认定标准,山东烟台大学洪波就这一判断标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公众人物的判断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享有一定程度的知名度。从字面含义理解,公众人物首先要为公众所周知,而为公众所周知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来具体判断,具体参考因素包括环境、时间等。为公众所周知并不意味着要为全国人民所知晓,只要该人在特定领域具有名声其就可以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知名度既可以是好的名声也可以是坏的名声。在判断知名度时需要采取客观标准,即一般人认知。(2)对于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公众人物持自愿、主动的态度,但也不局限与此。公众视野是指追求公众注意并能从中获利的行业,如体育行业、新闻媒体行业以及演艺行业等。此外,主动投入公共正义并希望影响解决结果以及采取其他途径吸引公众注意都可以被认定为进入公众视野。(3)从公众关注中获利。公众人物比正常普通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这个利益包括但不限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如精神上获得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增加。在有了公众关注之后才能诞生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与公众兴趣密切相关,同时,公众人物可能会对社会公共道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有些公众人物还能够因此获利。比如网红收到的打赏,代言广告收取代言费,抖音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播主,通过前期的粉丝积累,后期开始在视频中通过间接宣传来介绍产品,插入链接,还有通过直播平台,吸引粉丝,粉丝给主播打赏礼物王胜宇《试论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0洪波,李铁《公众人物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2006年《当代法学》第4期2.3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界定人格权属于私法权利,也是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为各国民法所承认。人格权被分为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为了保护具体人格权保护范围之外的又具备具体人格的规范之补充。《民法通则》创设了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五项权利,这五项权利戏属人格权。而隐私权并没有纳入其中。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中,隐私权也属于人格权的一种。根据《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2款及《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2款之规定,隐私权亦属人格权之一种。此外,根据《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条第1款的规定,人格权还包括人身自由权与人格尊严权。对于一般人格权,《民法通则》并未规定,而由《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来规定。然而,司法解释不是法律,因此一般人格权仍然未获我国法律认可,这是一个制度上的漏洞,学说上认为,《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过错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人身”,可以解释为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应被解释为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依据。虽然一般人格权普遍获得认可之权利,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导致实践与理论中对其法律适用争议较大。《侵权责任法》作为民事权益保护的基本法律,还是存在许多争议的地方。公众人物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无法如普通人一般享有完整的人格权,其人格权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是说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后其就丧失了人格权。公共利益虽然以公众为依托但并不是毫无限制的,不能任意的对人格权进行限制,尤其是对个人隐私权的过当限制。例如,我们要求披露官员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将官员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等完全展现在公众面前。因此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并不是完全被剥夺,其仅是在合理范围内的必要限制,这种限制是基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的考量。本文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妨害公众人物人格权的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侵权。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并未对侵害行为进行充分保障,因此在对人格权法律保障分析必须以对其侵害为基础。2.3.1对于纯粹私人领域的侵害出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以及公众人物本身追求的衡量,本文认为在合理范围内限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具有合理性。例如影视明星的知名度,其实就是在公众视线中的曝光率,这使得更多人能够辨识该影视明星。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具有自愿属性,因此可以推定其对于媒体报道自身私生活的行为持默许态度,这是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完全不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身体的隐私,如果媒体或他人披露明星的身体隐私,如公布裸体照片等就会对明星的隐私权造成损害,同时损害的还有明星的名誉权,这种行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当今社会都是极其不道德的。无论在社会当中享有如何的知名度,作为人格中最隐秘的身体隐私也应当受到保护,如果未经他人同意将其身体隐私暴露到公众当中,就应当被认定侵权。此外,法律应当保护公众人物享有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政治利益、公众兴趣完全无关的事务。以影视明星为例,其作为公众人物虽然默认了放弃其“私人”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正常家庭生活可以受到骚扰和妨害。《《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探讨》《法制与社会》20192.3.2从隐私权和新闻自由的角度分析纵观公民基本权利,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均包含其中。就目的来说,公众人物参与新闻活动是为了实现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在公共舆论当中公众人物得以形成并会对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与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密切关系。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即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在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我们需要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需要维持在合理范围当中。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披露是在公众人物可以接受的层面上的。

第三章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3.1《侵权责任法》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保护现状公众人物与一般公民相比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知名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星”。在当代社会当中,人格权被视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权的保护,当然成为现代民法基本人权之一。由于各种未知因素的介入,在很多时候,对公众物人格权的限制可能会超过必要限度,导致公众人物的私人领域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在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的同时我国法律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实现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有效保护。目前实现对公众人物人格权有效保护的法律主要体现为《侵权责任法》,在2009年刚颁布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出现,网络传播与媒体发展还没有走上快车道,人格权与其他法律的矛盾并不突出,《侵权责任法》足以应对大部分的人格权问题,而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是更少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人格权的保护在现行《侵权责任法》中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很多时候法官只能通过原则性法规和案例来进行审判,普通人格权的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公众人物人格权应如何保障了。在公众人物这一概念上的问题并没有明文规定,在公众人物人格权中,隐私权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部分,但当前我国法律还没有实现对隐私权的独立保护。我国现行的法律无法彻底解决社会上关于公众人物人格权与社会公共利益产生的冲突问题。因此,关于人格权的相关法律出台是很有必要的。3.2民法典中对公众人物的保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民法典草案提交审议,在这一草案当中人格权被单独作为一编。与民法典草案其他各分编不同,人格权编的编撰不具备专门单行法基础,而是立足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展开。由此可以看出,人格权独立成编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人格权中,公众人物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益而存在。出于公众兴趣和公众知情权的考量,公众人物让渡了一部分隐私权,但其让渡的也仅仅是隐私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丧失了隐私权。我国《民法典》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此方面内容与立法精神和实际需要相符合。人格权的行使规则不仅涉及人格权制度本身,还涉及人格权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协调。这除了使人格权制度规则体系本身日益丰富外,还使人格权制度越来越多地与合同法律制度等发生关联。这也就使得人格权制度突破了侵权法的调整范围,难以完全通过侵权法规则调整人格权制度。这客观上也要求人格权应当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发展,《民法典》的制定是必然结果,而通过明文方式将公众人物隐私权明确纳入《民法典》当中也是当前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即将制定完成实施的《民法典》中应当对公民享有独立的隐私权予以确认,同时要明确公众人物同样享有隐私权,确定隐私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我国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四章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4.1一般人格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于公众人物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为了为限制人格权提供基础。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有关公众人物的案例,这些案例凸显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相比普通人,公众人物占据了很多社会资源,所以他们的相关权利就要得到限制。不如说,普通人的隐私范围较广,而明星的隐私范围要小些,一些明星被曝光的隐私,这应该是法律容忍的范围的。4.1.1满足公众兴趣的需要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财产状况以及其他活动经常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尤其是政府公务人员,他们需要让渡一部分隐私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近年来,在政务工作中,我国一再强调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在合理范围内限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对于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国家高级公务人员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公众在心理上具有了解、知情的愿望,同时,也会给予这部分人员更多的关注。正是由于这种关注,公众人物的隐私在发酵之后经常会发展为“新闻事件”,公众可以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不同,他们的事业大多时候事关公共利益,尤其是一些政治型公众人物,他们有权行使一部分公权力。这部分人员的一些个人活动,如生活作风、财产状况以及个人品德等都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这决定了公众人员享有的名誉权、隐私权等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限制,在面对普通民众的贬损性评价时公众人物需要予以一定的容忍。在这一问题上,学者的观点基本达成了一致。4.1.2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我国所有法律,包括民法在内都需要注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即使是普通民众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限制其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限制时仅仅以公共利益理论为基础是尚有欠缺的,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此外,从本质上,这一理论产生的前提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活动事关公共利益,以此为基础得出对公众人物相关人格权的限制是出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这就是说,如果欠缺了公众人物从事活动事关公共利益这一前提,即公众人物开展的个人事务、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并不相关,仅仅属于私人事务领域,那么就没有理由对他们的相关权利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获得普通民众的待遇。但是在理论界并没有明确标准和方法用以判断公众人物从事的活动、本身的信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正是因为界定模糊,纠纷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如何防止哪些借公共利益之名,实质是侵犯他人基本人权之实的行为,成为公共利益理论必须谨慎处理问题。4.1.3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在当前法律体系当中,知情权与隐私权是相互对应的两项权利,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实际上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就手段来说,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公民从新闻媒体处获取信息的自由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最重要手段。在很多时候,公共利益最为迫切,最需要公布让公民去了解的。此外,出于反腐倡廉的目的在很多时候需要披露一些公众人物的财产状况。公众人物在社会当中享有更大的影响力,与享有权利相对应,他们需要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需要担负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满足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需要,知情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4.1.4舆论监督权与人格权保护的需要当舆论监督权与人格权保护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更喜欢保护舆论监督权,毕竟舆论监督权在大多数时候都在保护广大公民的知情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以舆论监督是一块非常坚固的盾牌。就当前来看,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依旧存在问题,难以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若想进一步推动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法发挥作用就必须注重对新闻工作者的保护,给予他们积极鼓励,促使新闻工作者大胆曝光贪行行贿等不法行为,这样就特别需要对公众人物人格权进行相限制。公众人物具有独特的职权、地位和声誉,他们有义务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过多强调人格就会影响到舆论监督的保护,过于扩大舆论监督就会影响到人格的保护。4.2精神人格权的限制精神人格权是指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以外的精神性人格权,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此外,精神性人格权中有一部分与生命、健康权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身体隐私权,对于这部分人格权也不可不加限制的随意限制。虽然本文认为应当适当限制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但并不意味着法律不再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进行保护。在对公众人物的人格权进行限制时需要分情况对待,限制的仅仅是与公共领域、公众兴趣相关或应当为社会公众所监督的部分。一般来说,公众人物受限的人格权包括以下三种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2.1名誉权的限制在社会当中,名誉是一个带有褒义的词语,对于公众人物来说,他们的名誉事关公共利益。因而,社会公众经常会对公众人物进行评价或讨论,这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即使在有些时候公众对于公众人物的评价有所疏漏也不应当认定构成侵权。另外,就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价来说,如果其中有部分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存在夸大现象,只要主观层面上,作者秉持善意,也无法认定为侵权,但是作者被相关部门调查时,往往都说自己是善意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事实进行推定,在没有专门法律的指导下,只能根据经验法则和一般人的观点来进行推定,看作者是否符合主观善意的标准。4.2.2隐私权的限制公众人物在精神性的人格权中受到的限制主要体现在隐私权的限制之上,如公众人物的婚姻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人物的所有隐私权均应受到限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身体的隐私,即公众人物其身体隐私应当不受到干扰。直到当前,各个国家依旧没有就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方式和程度进行明确规定,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如何限制,如何控制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内,公众人物应在何种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隐私权,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需要深入讨论《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探讨》《法制与社会》20194.2.3肖像权的限制公众人物出席某些场所尤其是公众场所时,如果确实是出于舆论监督或满足公众兴趣的需要等,即使没有取得公众人物的同意而公开其肖像也是合法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出席社会活动的肖像构成社会新闻的组成部分,一些明星的肖像常常可以作为新闻满足公众的兴趣。必要地刊载公众人物的肖像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使用公众人物的肖像时,即使未征得本人同意,也不构成对本人肖像权的侵害。

第五章完善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法律保障我国在保护公众人物人格权方面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一样进行限制,但这种限制具有特定的范围,即必须与公共利益、公众兴趣相关,同时要求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本文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5.1完善人格权保护民事立法就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来说,对于人格权的保护在立法上尚有很大空间。立法机关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实现对人格权的有效保护,具体来说,可以针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设立专门章节。同时,要对公众人物的范畴、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方式以及人格权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规定,结合《民事诉讼法》的内容,在公众人物人格权受到侵害时立足于立法层面进行有效救济。出于对公众人物特殊性以及维护公众利益的考量,我国应当将公益诉讼作为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此外,我国还可以结合刑法以及行政法、实体法以及诉讼法的相关内容,在不同法律之间寻求平衡,减少冲突,实现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有效保护。5.2进一步规范新闻媒体的立法在当今社会,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国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媒体报道更为真实、客观,更具时效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事实真相的还原,立足于事实发表评论,避免恶意炒作,肆意编撰,避免侵犯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无关的公众人物私人空间,是对公众人物合法权益的保障,给予公众人物人格权足够的尊重,将媒体的责任义务进行立法,可以很好督促媒体积极承担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从自身出发践行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其次,政府机关要加大对媒体的监督,完善相关行业规定,通过实行信管部门分级审核的方式加强审核力度,逐步推行实名制传播。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可以首先推行后台实名制,前台匿名制的制度,及时审核并处理不符合标准的内容。再次,从立法角度而言应加大对违反行业规定媒体的处罚力度,对传媒单位和负责人实行双轨制处罚方式,以维护社会舆论氛围。最后,应严格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一旦发现媒体不符合相关规定必须立刻勒令停业整顿,若整顿之后依旧无法达标则需禁止该媒体继续从事相关行业《人民日报评论员:以身载道,彰显人格力量》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以身载道,彰显人格力量》人民网20195.3合理限制公众人物人格权受保护范围在上文已经一再强调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只是受到限制,但并不是完全不享有人格权。对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仅停留在合理使用范围,这里的合理使用是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消息权等人格权的限制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知情权以及新闻监督权。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使用人基于恶意侵害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故意传播虚假消息或者报道虚假言论对他人进行贬低和加害,使得他人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就可以认定其行为不再属于合理使用范围,对于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部分,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姚贝娜逝世引发媒体伦理争议,新闻莫以伤害为代价》人民网《姚贝娜逝世引发媒体伦理争议,新闻莫以伤害为代价》人民网20155.4增强公众人物自身权利意识公众人物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公民,他们在社会当中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具有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承担着更多的义务,负有维护我国法制社会构建的义务。公众人物在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一味听之任之必将增强不法侵害人的气焰,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公众人物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公众起到表率作用,就当前来看,我国的法制宣传尚有缺失,通过公众人物的带头作用,可以促使这种宣传更为深入人心。同时,公众人物也需要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在代言活动中秉持负责的态度,深入了解有可能涉及到的法律责任问题,一方面避免自身陷入由此带来的侵权纠纷,另一方面也实现对公众知情权的有效维护。

第六章总结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法律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限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对公众人物人格权的有效保护,明确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界限,在公众人物人格权与公民知情权之间寻得平衡,督促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正确使用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同时保障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推动我国公民基本人权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就眼下来说,关于“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这一重要概念的不确定导致一些学者对司法机关平衡公众人物人格权中的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做法产生了质疑,我国应当加速立法,对公众人物人格权加以界定,明确权利和义务的范围,给予适当的保护与限制,确定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进一步促进我们和谐法治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1.人民日报评论员:以身载道,彰显人格力量,人民网2019.5.302.《检察日版》2018年4月25日第07版3.候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4.王利民《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中周学刊》2011年第二期5.齐晓丹《权利的边界: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法律出版社2015年6.杨勇:公众人物人格权保护问题探讨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13年第五期7.王军《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法学》2005年第一期8.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民法学(第五版) 9.康静《自愿性公众人格权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6月10.李晨阳《公众人物人格权限制研究》吉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月11.《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探讨》《法制与社会》2019年5月1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13.人民网,《姚贝娜逝世引发媒体伦理争议新闻莫以伤害为代价》2015年14.王胜宇《试论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2011年15.冉子蘅《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人物人格权的保护》《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致谢四年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