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三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58讲古代的村落、集镇与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3全国卷甲T26;2022海南T1;2020.7浙江T6;2020.1浙江T51.立足时空观念,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古代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2.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正确认识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掌握城市化的成因和特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3.1浙江T19;2023北京T9;2022海南T14;2021辽宁T6;2021.1浙江T10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世界各地的民居,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是基本考查点。2.预测:命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可能重点考查古代村落、集镇、城市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古代民居的特点及成因,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知识点一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1]地面筑屋的演变。2.村落的出现(1)原因:[2]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2)表现:最早出现在[3]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3)特点:村落建有[4]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4)意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落故又称农村),具有保守性,由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二、集镇的出现1.兴起(1)原因: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2)过程雏形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发展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形成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的集镇(1)古代的镇主要是为[5]军事目的而设的。(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3)元朝时期: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6]专业分工。集镇的出现中国古代镇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集镇发展主要表现为工商业发展。集镇的出现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减弱,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城市的产生1.出现: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2.特征: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3.表现(1)中国古代城市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②发展: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周朝,[7]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2)西方古代城市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古罗马城市的[8]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9]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10]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2.代表(1)古代世界国家或地区特点两河流域用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栋梁。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11]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古希腊罗马①[12]中庭是民居的核心。②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③3世纪,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④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是[13]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美洲北美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2)古代中国①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②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14]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住宅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15]抬梁结构。③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2)就地取材,多以天然材料修建。(3)反映出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俗。(4)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5)深受各地方传统思想的影响。知识点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的演进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表现西方①近代: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②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16]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原因: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使住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表现(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了[17]电梯。(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4)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功能日益广泛。超市、商场、休闲娱乐和各种院馆等服务设施日益增加,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三、基础设施的发展1.西方国家(1)起步:19世纪以来,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18]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2)发展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交通①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19]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②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2.中国(1)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20]通商口岸,发展很不平衡。(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21]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22]工人阶级生活贫困。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4.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情境1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变化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摘编自《周易·系辞下》由材料可知,人类的居住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答案变化:人类居住形式从穴居发展到地面筑屋定居。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图解历史集镇的出现情境2周代城市规划上图是“周王城形制想象图”,据此说明周代城市规划的特征。答案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聚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局严谨,讲求对称,井然有序。易错中国古代的“城”与“市”中国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属于政治范畴,具有军事防御性质。“市”,指的是市集,是人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商品贸易的地方,属于经济范畴。一般来说,我们现在的城市,就是由以上两种形式发展起来的。情境3古罗马民居的特点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摘编自林莺《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民居的特点。答案体现了对家神和家族先祖的崇拜。情境4中国民居的特色福建土楼(下图)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什么?答案重视血缘和宗法伦理观念。情境5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姊妹,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兴起,故有“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的说法。——摘编自陆伟芳《近代英国城市群落与城市发展定位》如何理解“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句话?答案蒸汽机发明后,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会为了方便原料运输等而聚居起来生产,形成了以工厂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图解历史情境6近代西方早期市政建设1842年,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方式。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赋予城市广泛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1853—1869年,法国政府率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19世纪末,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欧美国家的做法为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哪些思路?答案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市政立法监管,推进城市管理水平;合理规划,拓展城市空间。情境7漫画“城市病”漫画反映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答案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短缺。探究1古代村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一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形成完整的具有气候和生态调节改善功能的生物小气候生态环境空间单元。……传统聚落环境包括了传统聚落周边的农业生产土地和其外围的自然环境空间。它是人类在传统农业生活模式下,有主观目的地开发和改造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而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下去的环境。——摘编自董芦笛等《绿色基础设施的传统智慧:气候适宜性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单元模式分析》材料二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自宋以后,在国都之外,地方上的工商业城镇兴起。——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材料主旨材料一主要阐释了传统聚落环境的内容和形成方式。材料二主要了阐释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农业生产与传统定居聚落的关系。试答:传统定居聚落的形成,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定居聚落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充足的食物供给,需要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不同气候环境、地形等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试答: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城市居民以行政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士为主;城市管理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和民生领域;宋代之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历史解释——古代村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②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手工生产的发展,为定居村落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形、气候等因素限制了村落的选址。④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习惯影响了村落的形成。(2)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规律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商业活动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坊市分开,管理严格;唐代以后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和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政府管理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数量规模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城市布局城市建设出现中轴线,体现了权力至上的设计理念。地域分布战国至唐代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城市数量逐渐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历史解释——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中国古代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城市居民就地理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市民阶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市民阶层。城市职能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是官员的驻地,后来才发展了经济职能。首先作为经济中心发展起来,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城乡关系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城市地位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城市规划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体现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探究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材料一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摘编自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为求改善,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材料主旨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城市化兴起及发展的概况。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近代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思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兴起和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试答:兴起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进程缓慢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近代英国发展公共事业的意义。试答: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意义:有利于保障民众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历史解释——近现代城市化的影响(1)积极①经济A.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带来人口、土地、资金的集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B.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城市化改变了人口的地区分布和职业结构,人口不断离开农村,向城市集中,推动城市工商业发展。C.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城市排水、照明、交通、通信建设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设施等都有较大发展。②政治A.促进了政府职能现代化,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这就倒逼政府根据城市化的需要进行职能转型与治理创新。B.有利于法治化进程。城市化引发的部分社会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调节,这促进了法治建设。③思想文化:自然经济下人们被传统价值观念束缚,城市中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④社会生活A.引起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家庭权力结构变化,趋向相对自主和自由;许多家庭传统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B.推动居住条件的改善。建筑技术的革新改善居住条件,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和丰富的生活服务。C.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加快了生活节奏,丰富了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2)消极①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加剧失业、住房、交通、犯罪、城乡差距等问题。②心理问题:城市化使人口密度过大,造成人们的生活紧张,情绪急躁,关系对立、冲突,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③生态与卫生问题: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城市过度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人群聚集易使疫病进化,缺乏治疗手段和应急机制的城市极易成为疫病中心。历史解释——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开始的,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些城市成为西方列强侵华的基地,成为西方人的主要聚集地。(2)农村人口的涌入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力。随着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经济发展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就业人口,造成中国近代城市就业压力非常大。(3)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城市中从事生产事业的人口比例很低,这就造成中国近代城市失业、无业人口众多。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特点进程的曲折性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途径的多样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化的倾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发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0命题点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2023全国卷甲]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B)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在宋朝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满足其需要的说书也逐渐发展起来,故B项正确;番薯、玉米是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A项错误;北宋使用铜钱和纸币“交子”,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C项错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纺织品的比例,所以普通民众在宋代不一定能穿着棉袍,D项错误。2.[2022海南]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B)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D.传统文化习俗解析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在适应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并吸纳汉族居住方式和文化而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居类型。船型屋的建造就地取材,富饶的海南岛为船型屋提供了丰富的建材。由此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B项正确。命题变式3.[2023江苏扬州模拟]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多个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D)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解析据材料“水井和灰坑”可知,该地区人们是聚居生活,“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说明当时人们已能够制作工具,因此聚居生活推动了社会发展,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排除A项;早期国家形态一般体现为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和各种礼器的出现以及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命题变式4.[2023重庆模拟]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呼。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B)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这反映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业发展促进城镇兴起,而不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命题点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5.[2023.1浙江]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所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A)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上海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自然经济解体早,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早,煤气灯就是其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之一,煤气灯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上海城市夜生活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外贸易的状况,排除②,开启城市化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④。B、C、D三项均可排除。6.[2023北京]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A)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解析“村村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即这一工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村村通”并不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B项错误;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两者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命题变式7.[2023江苏连云港调研]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C)A.城乡实现一体化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工业化的两面性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解析结合材料“英国工业圣地谢菲尔德”“律师、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等可知,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行业的人员聚集于工业圣地,这体现了工业化中人员聚集的城市化一面,根据“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可知,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反而在乡村安家,这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的一面,所以工业化具有两面性,故选C项。命题点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2020.7浙江]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B)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从材料中“南市”所处的地点可知①正确;从“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③正确。故选B项。独立的商业都会主要出现于明清时期,其代表是汉口镇等四大名镇,这与材料中的“南宋”不相吻合;材料主要涉及“南市”的地点和货物来源等,并未提及贸易通宵达旦。故②④错误。2.[2020.1浙江]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B)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解析材料中宋朝的“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从一个侧面证明宋朝的“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时空上的突破,而不单是时间上的突破,故A项错误;宋朝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而非不管,故C项错误;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原有“市”的管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故D项错误。命题点2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3.[2022海南]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上海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B)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上海从以说嘉兴话为风尚的小城镇,到归苏州管辖说苏州话,再到最终成为大都市形成自己的上海话,从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变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故B项为最佳项,选B项可得3分。语言的演变有部分追逐新潮的心理趋向,但无法完整体现材料意思,故A项不是最佳项,选A项可得1分;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影响上海方言变化的客观因素之一,但C项包含在B项中,故C项不是最佳项,选C项可得1分;“必然趋势”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项不得分。4.[2021辽宁]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解析由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到上海成为“不夜城”,反映出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5.[2021.1浙江]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C)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解析材料中的“电线”“电灯”等属于西方文明成果,故选C项。从图片可知,男子服饰仍旧是传统的长袍马褂,并没有变革,故排除A项。“普遍”从图文中不能得出,故排除B项。光绪年间属于清末,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故排除D项。1.[2024山西联考]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主要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C)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南北方的文化习俗不同C.自然环境存在差异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南北方自然条件制约,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主要是穴居式住宅,江南河姆渡遗址多为干栏式两层建筑,C项正确;半坡人与河姆渡人住宅的不同与经济发展水平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文化习俗不同是建筑风格体现出的特点,而非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并非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2.[2023山东威海二模]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D)A.统一趋势的加强B.兼并战争的发生C.民族迁徙的频繁D.城市经济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兴起了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3.[2023湖北三校联考]“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D)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4.[2024广东惠州调研]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路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竞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A)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的第一批煤气路灯投入使用后,在市民中引起反响,随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竞相使用煤气灯,说明当时上海地区的社会生活逐渐改变,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批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办与发展上,材料中煤气灯的使用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推进情况,B项错误;城市规模是指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材料中煤气灯使用与城市规模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当时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崇洋媚外,D项错误。5.[2024浙江联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集中体现了(B)A.城镇化率的提高B.基础设施的发展C.居住条件的改善D.社会问题的解决解析根据材料“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B项正确。6.[2024安徽名校检测]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向私人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C)A.源于罗马政治体制的变化B.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C.违背了罗马人的共和精神D.体现了对外扩张的财富效益解析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由元老院组织开展,这与以元老院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罗马共和国后期,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个人意志,元老院主导下的建设活动逐渐让位于巨头出资开展建设,这一趋势不符合共和精神,预示着共和政体正走向衰亡,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罗马还未由共和制走向帝制,A项排除;建筑水平提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建筑逐渐体现出个人色彩,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2023广东湛江调研]1832年,法国暴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B)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B.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为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B项正确;当时法国仍然处于工业革命期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做法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且这一做法对市民的公共卫生观念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D两项。8.[2023天津南开区二模]20世纪60年代,英国市区的人口开始减少,英国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这表明(B)A.城市化的水平下降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农村发展超过城市D.国家人口数量锐减解析据材料“市区的人口开始减少,英国出现内城空洞化倾向,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等信息可知,这是逆城市化的表现,故选B项;逆城市化现象并不代表城市化的水平下降,排除A项;“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并不代表农村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城市,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国家人口数量无关,排除D项。9.[角度创新/2023重庆八中模拟]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200余米的道路。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3个重要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对此布局的最合理解释是(C)A.标志着统治集团的高度集权B.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C.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严格有序D.形成了精细的社会分工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作出下图:从图示可以看出,二里头都城的重要区域在中路,且宫殿区位居中心,说明城市布局严格、规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严格有序,故C项正确。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以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分层严格有序,而非浓厚的神权色彩,也非社会分工问题,排除B、D两项。10.[2023黑龙江鸡西月考]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C)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春秋时期,淹城秉承“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设计理念,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通过护城河和独木舟连接等,这反映出当时城池规划兼顾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实用原则,C项正确;春秋时期皇权至上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淹城采用西周建都理念,并非儒家思想“指导”,排除B项;淹城的设计和独木舟的出土不能说明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11.[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根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江浙孑遗,无不趋上海,洋泾浜上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千金,居民不下百万,商贾辐辏,厘税日旺”。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D)A.民族资本大量注入上海金融市场B.列强的资本输出破坏了市场秩序C.租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D.内外因素为城市近代化提供契机解析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了逃避战乱,大量难民进入上海租界,这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内外因素为上海城市近代化提供了契机,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艺手机拍照课程设计
- 混流泵课程设计
- 锅炉通风除尘课程设计
- 表演艺考生形体课程设计
- 工业水课程设计致谢词
- 高压线路防护课程设计
- 皮带传输机课程设计
-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肖文
- 电机控制的技术课程设计
- 桥梁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
- 2 0 2 4 年 7 月 国开专科《法理学》期末纸质考试 试题及答案
- 6.1 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经开区国际学校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DB23T 3842-2024 一般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期中模拟押题卷(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环氧树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告
-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新信息科技三年级第四单元:创作数字作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