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I卷选择题部分(20分)

一、将下列各题的正确选项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臬巢(咐发髻⑪静逢(bi)绿茜茵(yin)

B.茗临(wGi)干涸(h6)同笑(ni)簟人听闻(h鱼i)

C.确凿(zWo)他谷(bi)聋甲(kui)整轻怕重(niM)

D.田职(xiin)嘎怪(zhEn)荤绕(ying)莽莽棱榛(zhE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花枝招展畏罪潜逃人迹罕至怪诞不经

B.混为一谈刨根问底不求胜解眉开眼笑

C.花团锦簇小心翼翼见异思迁随声附合

D无所顾忌沉默寡言莫不关心神采奕奕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敢冲新。

C.他们俩虽然双胞胎,但为人性格木相律摩。

D.一想到就要放寒假而且可以见到亲爱的外婆,小芳召像不攀地笑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天津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下列语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6.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一项是()

A.“外边”“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我想那缥缈的空中”这句话中的“那”是代词。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

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

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C.英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把大困

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的道理。

D.《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运用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牧羊人的坚持之美,无私之美。

8.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借“杨花”寓漂泊不定;借“子规”鸣叫渲染悲凉感伤的

气氛。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C.“过五溪”说明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这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夫君子/之行。

C.远远的/街灯/明了D.非淡泊/无以明志。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高兴)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奈何忧其坏(什么)D.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n卷非选择题部分(loo分)

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4分)

11.默写填空。

(1)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晴空一鹤排云上,o(刘禹锡《秋词》)

(4).,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

(6),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⑺,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春》)

12.综合性学习

(1)某班同学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请写出一条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写出你从表中数据得出的一个结论并提出你的建

议。

阅读内容人数百分比

卡通画12261%

时文3216%

武侠小说3015%

文学名著168%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名著阅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故事引人入胜,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这个人物,交代这

一中心事件的由来。

三、阅读理解(3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

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修恒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

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殖恒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

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

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

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

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

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

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

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15.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16.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7.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

具体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

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

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

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

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

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

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

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

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⑪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

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

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

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

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

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

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

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

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

用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19.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20.第⑬段词语“干净漂亮”“从来也没有”在表达上的好处。

21.第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2.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②位君久不至,己去待:

③相委而去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顾:

24.翻译句子。

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5.请归纳陈太丘的性格特征。

26.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写作(50分)

27.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

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的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关于告别,你有哪些

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与解析

I卷选择题部分(20分)

一、将下列各题的正确选项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巢巢(@发髯⑪静读(bi)绿茜茵(yin)

B.茗临(wGi)干渭(h6)同笑(ni)簟人听闻(h宜i)

C.确凿(zWo)秋谷(bi)聋甲(kui)整轻怕重(niM)

D.现职(xiin)嘎怪(zhEn)掌绕(ying)莽莽榛榛(zhEn)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静读(ml);

B.章临(助

D.嗔怪(chen);

故选C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一项是()

A.花枝招展畏罪潜逃人迹罕至怪诞不经

B.混为一谈刨根问底不求胜解眉开眼笑

C.花团锦簇小心翼翼见异思迁随声附合

D.无所顾忌沉默寡言莫不关心神采奕奕

【答案】A

【解析】

【详解】B.不求胜解一一不求甚解;

C.随声附合一一随声附和;

D.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故选Ao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本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期新。

C.他们俩虽然是双胞胎,但为人性格大相彳至厘。

D.一想到就要放寒假而且可以见到亲爱的外婆,小芳召像不攀地笑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亦乐乎:意思是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使用恰当;

B.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使用恰当;

C.大相径庭:汉语成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使用恰当;

D.忍俊不禁: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与“笑了”重复。使用不恰当。

故选Do

【点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

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

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天津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动宾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加强”;

C.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使”;

D.语序不当,将“解决”与“发现”调换位置;

故选B。

5.下列语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C.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D.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答案】B

【解析】

【详解】A.虽然有比喻词“像”,却找不到明显本体和喻体,不是比喻;

B.把“小山”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圈小山的可爱,是比喻;

C.虽然有比喻词“像”,却没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且无相似点,不是比喻;

D.虽然有比喻词“仿佛”,却没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这是作者的想象,不是比喻;

故选B。

6,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外边”“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我想那缥缈的空中”这句话中的“那”是代词。

【答案】C

【解析】

【详解】C.“喜悦”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直爽”指言行坦率、爽朗。“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三

者并不是近义词。故选C。

7.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

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

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C.英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把大困

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的道理。

D.《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运用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牧羊人的坚持之美,无私之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莫顿・亨特应该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故选C。

【点睛】

8.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诗歌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借“杨花”寓漂泊不定;借“子规”鸣叫渲染悲凉感伤的

气氛。表达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C.“过五溪”说明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这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D项“这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理解有误,“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

夜郎以西。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知无情的明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

切之情。故选D。

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夫君子/之行。

C.远远的/街灯/明了D.非淡泊/无以明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朗读节奏的划分。B项中“夫”是一个句首发语词,所以应该划分为:夫/君子之行。

故选B。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爆(高兴)B.其一名坐于前(像狗一样)

C.李印忧其坏(为什么)D.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A项句意: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意思是“生气,恼

怒”。故选A。

n卷非选择题部分(io。分)

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4分)

11.默写填空。

(D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宜,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用《论语》中的话来说就是:,o

(6),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⑺,欣欣然张开了眼(朱自清《春》)

【答案】(1).落花时节又逢君⑵.强欲登高去⑶.便引诗情到碧霄⑷.何当共剪西窗烛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淫慢则不能励精(8).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霄”、“烛”、“之”、“淫”的书写,理解型默写(5)

抓关键词“学习有三层境界:知、好、乐”。

12.综合性学习

(1)某班同学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请写出一条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写出你从表中数据得出的一个结论并提出你的建

议。

阅读内容人数百分比

卡通画12261%

时文3216%

武侠小说3015%

文学名著168%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我的座右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结论:大多数初中生课外喜欢阅读卡通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

建议:加强对青少年阅读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升阅读品味。

【解析】

【详解】(1)开放类试题,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答即可。如: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2)结论:读表可知,喜欢课外阅读卡通画的同学占到了61%,人数最多。喜欢阅读文学名著的同学只占8%,

人数最少。据此可得结论:大多数初中生课外喜欢阅读卡通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

建议: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教师在课内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开展读书心得征文比赛

等。

13.名著阅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故事引人入胜,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这个人物,交代这

一中心事件的由来。

【答案】唐僧;西天取经

【解析】

【详解】《西游记》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了唐僧的来历、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府、取经的缘起等。唐僧

俗名陈祎,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

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

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太宗亡故后游地府,在阴间遇到魏征旧友,

现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唐太宗

复活后,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唐太宗正在命唐玄奘讲

佛经,观音所化老和尚取出袈裟、宝杖,问能否去西天取经见佛祖。唐太宗推荐了玄奘,买下了袈裟与宝杖,

玄奘也毅然应命前去取经。

三、阅读理解(3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

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停恒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

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殖恒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

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

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

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

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

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

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她又总整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

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

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15.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

16.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7.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

具体说明。

【答案】14.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

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15.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16.第一处:“母亲喜欢花……花都死了”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

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睡不了觉。”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已经十分严重。②又说明了母亲为了不

让儿子伤心而强忍病痛做出了超常努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韧。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未成年的女儿”说明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刻想到的和最牵挂的人只有儿女,从未把

自己放在心上,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17.文中的“我”懂了;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

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文可知,全文围绕着“看花”来组织材料,母亲起让我去看花,我残忍拒绝,

母亲去世以后,我和妹妹一起看花。母亲想让我去看花,是想让我能从内心的失落与烦闷当中走出来,重新开

始生活,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所以“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母亲去世以后,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说明

我己经从心灵阴影当中走出来,决意不让母亲失望,开始新的生活,所以“看花”是我开始新生活,母亲的愿

望得以实现的象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

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从首段内容可知,“我”当时正遭遇人生最大的打击一一双腿瘫痪,母亲对

“我”的心情十分的理解。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

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等“我”

发泄完了,母亲又“悄悄地”地进来,表现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

“我”的体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更表现出母亲的心里难受。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往往有补

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对事件解释说明。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

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本文中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如选文第1段插叙了“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交代了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是为儿子放弃了

对生活的享受。第2段插叙了“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补充说明母

亲的病情的严重,而母亲为了子女做出的超常努力和隐忍。第6段“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

心上。总之这几处的插叙,都从侧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据此理解作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结尾的理解。联系前文中母亲临终前说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

儿……”,可以看出母亲最担心的是“我和妹妹”,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还有描写菊

花的句子“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看来“我”走出了阴影,经过了人生的秋天之后,“我”明白了

母亲的期待,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变得坚强,和妹妹起乐观地生活下去,以此来报答母亲,最后一句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就印证了这一点。

【点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

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

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

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

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

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

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

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

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

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

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⑪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

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

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

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

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

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

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

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

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

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有删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19.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20.第⑬段词语“干净漂亮”“从来也没有”在表达上的好处。

21.第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2.第⑯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18.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

失败了。

19.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

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

20."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

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

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21.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

22.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类试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以“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概括。本文

记叙了一堂作文课老师让学生写寻人启事一事,概括事件时要注意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事件

的结果这些要素。

[19题详解】

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品析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在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第(13)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干

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略,不关心。“从来也没有”写出

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忽视了爱自己的母亲。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间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

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②内容上,暗示主题,强化情感,突出形象等等。

第(14)段划线句子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内容上强调寻人启事的简单以及失败结果的出人意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

要结合文章的主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结合文本,第(16)段中画线句子“要到何时,我们才能

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委婉地批评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结合后面语境”记住父母的深情?让

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呼唤我们去关爱父母,报答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②符君久不至,己去待:

③相委而去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顾:

24.翻译句子。

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5.请归纳陈太丘的性格特征。

26.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23.①期:约定。②待:等待③委:舍弃。④顾:回头看

24.①元方那年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

②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离开后友人才到。

25.为人正直(直率),守信。

26.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和对话背景,开篇点题;对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

义。这里需要注意“期”的意思“约定”,“委”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舍弃”,“顾”也是一个古今

异义词,意思是“回头看”。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

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戏”意思是“玩耍”。

②“去”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乃”意思是“才”。

据此翻译。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即可。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一句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有原则,守信用的人。据此理解作

答。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开头“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句开篇点题,“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为下文中写友人生气和元方斥责友人的情节做

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

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四、写作(50分)

27.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

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的恶习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关于告别,你有哪些

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告别童年

童年是真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现在我已经14岁了,但却还活在童年的时代里,因为

我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回头想一想时间可过得真快,可谓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我想我的童年已经画

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首往事,也许有许许多多快乐的事,难忘的事,不论是好是坏,都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将它们一一收

好,因为它们都将是陪伴你终生的无价之宝,是它们见证了你美好的童年。不要为童年时幼稚无知的话语而

发笑,也不要为孩时异想天开的想法而羞涩,那是童年最天真的表现,也都是想象力和未来希望的源泉,是黎

明即将升起的太阳,自己已经潇洒地走过了14个春秋。偶尔,会有那如风铃般清脆的歌声萦绕于脑海,耳边

又悠悠地飘起儿时的童谣,”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娃娃的手,手拉手,光脚丫,摸黑走回家……”。

放学回家,直奔电视机,搜索动画片;做事毛毛躁躁的,不考虑前因后果;坐在书桌前拿起教科书就头痛,

拿起漫画书就看得有头是道的……如今的我,放学回家,提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