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职业资格试主观题试卷(刑法)模拟试卷2(共9套)(共227题)法律职业资格试主观题试卷(刑法)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李某,女,41岁,护士。某日傍晚7时许,李自己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仍未从学校回家,便找到学校。在校园中李某看到自己的孩子正被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骑在身下殴打,顿时气极,于是捡起大半块砖上前猛击大孩子头部,致其休克。李认为其已死亡,为伪造现场,便先让自己的孩子回家,然后将被害者抱到厕所内,头朝下扔进粪池,结果造成被害人被溺死。问:李某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为什么?标准答案:李某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1)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a.这种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须是非法的。如果实行正当防卫或执行公务而将他人杀死,不构成犯罪。b.要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行为方式既可以表现为作为,如枪击、刀砍、斧劈、拳打脚踢,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如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致人死亡。c.在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杀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否则不成立本罪的既遂。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④本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间接故意情况下,须有放任的死亡结果发生。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只是量刑的情节。(2)李某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欺负的时候,拿起大半块砖猛击大孩子头部,显然,这不是单纯的伤害行为,李某明知这种行为会造成孩子死亡的结果仍然实施,具有杀人的故意。而在孩子尚未死亡的情况下,李某以为其死亡而为了伪造现场,将孩子头朝下扔进粪池,导致孩子最终溺死。虽然李某对因果关系的发展存在错误认识,但是并没有造成因果关系的中断,李某故意杀人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甲男,36岁,国家机关公务员。乙女,30岁,无业。甲男与乙女通过网上聊天相识。后甲男约乙女网下见面。在多次交往后产生“恋情”并发生性关系。因乙女提出要与甲男结婚。甲男始告知自己已婚。乙女遂提出要甲男支付30万元“感情损失费”才同意分手,否则要将二人之事告知甲男妻子。甲男迫于无奈,借了10万元支付给乙女,并要求乙女不再纠缠自己,受到乙女拒绝,坚持要得到另外的20万元才罢休。甲男恼羞成怒,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乙女捅成重伤。试分析:甲男与乙女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并阐述理由。标准答案:(1)甲男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理由如下: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a.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合法行为而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不构成犯罪。b.必须具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极具有破坏他人人体的肢体、组织的完整或者损坏人体组织、肢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甲男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他的行为侵犯了乙女的身体健康权,并且他具有非法伤害乙女身体健康的故意,因此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2)乙女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理由如下: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但未达数额较大程度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向公私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物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乙女的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将二人之事告知甲男的妻子相威胁,要求甲男支付其30万元的“感情损失费”,在甲男支付10万元之后,还要求甲男支付20万元,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被告人张某,男,某市中恒塑钢有限公司临时工。2000年7月19日晚,被告人张某和工友李某等5人想进入公司财务室玩电脑,因财务室门已锁,张某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平口起子,欲撬门入室。李某见张某撬不开门。就想抢过起子自己来撬,于是拽住起子一拉,结果因张某没防备往前一冲,起子刺进了自己的腹部,主动脉血管被刺破,当场血如泉涌,后因急性大失血休克而死亡。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某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问: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标准答案:(1)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的客体为他人的生命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这里致人死亡的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生命安全缺乏应有的关注,因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致使他人死亡。根据法律规定,构成本罪必须发生死亡结果,且过失行为必须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即二者之间必须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至于被害人或其他人有无过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在决定刑事责任时应当予以考虑。③本罪的主观方面出于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这里的过失是对死亡结果而言,至于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影响认定。具体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死亡,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死亡结果发生。④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正确。李某的行为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李某并没有杀害他人的故意,而是在拉扯过程中因过失导致了张某死亡的客观结果,其行为很显然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因而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李某3年有期徒刑是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村村委会办公室财物被盗,村委会主任甲怀疑是村民陈某所为,即带领村治保主任等人将陈某带到村委会办公楼“审讯”。陈某拒不承认偷窃行为,甲即命人将陈某关押在办公楼的地下室。陈某感到冤屈,第二天早晨在办公楼地下室愤而自杀身亡。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在他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村里因100亩土地被国家征用,获得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款500万元,甲在负责发放这笔款项时,谎称为了催要这笔款项,曾花费5万元用于“疏通关系”,遂用假发票在土地征用补偿款中报销5万元“招待费”归自己所有。后经查证属实。问题:4、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罪?简要说明理由。标准答案: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与贪污罪,理由如下:①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其构成特征包括:a.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即他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自己身体活动的权利。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c.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d.本罪主观方面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甲命人关押陈某的行为,与他人共同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甲的行为非法剥夺了他人的人身自由,且造成了严重后果。②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罪的构成特征包括:a.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本罪既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侵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c.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d.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甲虚报冒领5万元土地征用补偿款的行为,构成贪污罪。甲虽然是村委会主任,但负责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工作不属于村民自治管理范围内的事务,而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要件。甲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土地补偿金,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对甲应如何处罚?简要说明法律根据。标准答案:对甲进行处罚应当考虑以下几点:①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本案中,甲在非法拘禁的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对其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②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其中,一般自首也被称为普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或者“余罪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对甲构成的贪污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为甲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主动交代了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罪行,构成特别自首,按照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③对甲应当数罪并罚。因为甲的行为分别构成非法拘禁罪和贪污罪,应当数罪并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王某和刘某因李某一直拖欠其打工报酬,遂商量到李某家索要,到李某家后,李某仍然拒付。王某和刘某非常生气,王某上前将李某按倒在地,刘某也上前按住李某,打了李某一耳光,要李某付钱,李某这时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千元给王和刘,并答应第二天亲自去王和刘的住处将剩下的八百元付清。结果,第二天,李根本就没去。王和刘商量后,将李某的十五岁的小孩诱骗到外地扣押,以迫使李某付清工钱,在扣押的二十天里,王和刘多次打电话给李某,但李某根本不理睬,王和刘见拿不到钱,遂让李某的小孩回家。请回答:6、王某和刘某到李某家要到一千元工钱的行为性质。标准答案:王某和刘某到李某家要到一千元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从行为上看,王某和刘某使用暴力对李某进行人身强制,强迫李某交出钱财,并当场获取该财物,二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抢劫罪。但是,二人的主观方面不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抢劫罪的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劫取财物,结合本案王某和刘某索要李某拖欠的劳务报酬,其系正当合法的债务,所以二人不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要求,因此不构成抢劫罪。另外,王某和刘某只是将李某按倒在地,并未使用严重暴力,且一千元钱是李某自愿交付,两人不构成犯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王某和刘某采取骗扣李某小孩的方式索要剩余工钱的行为性质。标准答案:王某和刘某采取骗扣李家小孩的方式索要剩余工钱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根据《刑法》第238条之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王某和刘某的行为符合上述犯罪构成要件,构成非法拘禁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王某和刘某骗扣小孩索要剩余工钱的行为属于何种罪数形态类型,有何特点?标准答案:王某和刘某采取骗扣李家小孩的方式索要剩余工钱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其是继续犯,实质的一罪。继续犯的特点是:①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②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持续。③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社会关系,即自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客体。④行为人出于一个罪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王某因生意往来欠李某10万元货款,李某多次向王某讨要,王某拒不还款,李某因此资金运转困难。为了讨回10万元货款,李某将王某10岁的女儿于放学途中哄骗至一偏僻小屋,不让其回家,并打电话给王某,称其女儿在自己手中,如果不及时还款就会让其女儿遭殃。王某报案,警察找到李某及王某的女儿时,已经是第三天晚上了。试问李某的行为如何定性。标准答案:李某的行为应定性为非法拘禁罪,具体分析如下:(1)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2)从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角度分析:①从犯罪客体来看,非法拘禁罪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即他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自己身体活动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是法律赋予人参与社会活动、行使权利的基本保证。本案中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女儿的人身自由权,符合非法拘禁罪的侵犯客体。②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必须具有以拘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本案中李某对王某的女儿实施了拘禁的行为,且拘禁了三天,时间上已经达到了非法拘禁罪的定罪标准,属于无权拘禁他人的一般公民以非法手段拘禁他人,使其失去人身自由。③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犯罪的动机可以是多种,如索债、挟嫌报复、耍特权、逞威风等,动机不同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本案中李某系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李某以索债为动机,不影响其构成非法拘禁罪。④从犯罪的主体来看,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李某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3)不定性为绑架罪或敲诈勒索罪的原因:《刑法》第238条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罪从重处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绑架的具体行为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为人质;二是出于非勒索财物目的绑架他人为人质。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都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果不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是债权人迫使债务人尽快还债而拘禁他人的,不构成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本案中,李某和王某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明确,李某索取欠款,并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李某的行为不构成绑架罪和敲诈勒索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被告:江某某,男,1980年1月5日生。被告:陈某某,女,1981年6月1日生。2001年6月。陈某某因与江某某非法同居而怀孕。2002年1月的一天,江某某听林某说有人要买男婴时,当即表示陈某某如果生男孩就卖给他人。之后,江某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陈某某,陈某某表示同意。同年3月3日,陈某某产下一男婴,江某某通过林某介绍将男婴卖给两名外地妇女,二人得款15000元。2003年12月,陈某某又产下一对女双胞胎,江某某再次通过林某介绍,将该双胞胎卖给一外地男人,二人得款35000元。问:两被告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标准答案:江某和陈某构成拐卖儿童罪,具体分析如下:(1)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的客体,是人身权利中的人身不受买卖的权利。本罪的对象,是妇女和儿童。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只要实施上述行为之一的,即符合要件。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必须具有出卖的目的。(2)从这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可以看出,江某和陈某均符合以上的要件,客观上有贩卖的行为,主观上有出卖的目的,构成拐卖儿童罪。(3)在2000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全国妇联《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出卖亲生子女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以营利为目的,出卖不满14周岁子女,情节恶劣的,借收养名义拐卖儿童的,以及出卖捡拾的儿童的,均应以拐卖儿童罪追究刑事责任。出卖14周岁以上女性亲属或者其他不满14周岁亲属的,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追究刑事责任。”出卖亲生子女的,不影响此罪的认定。因而在此案中,江某和陈某贩卖自己的亲生孩子并不影响对此罪的认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论述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1、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区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标准答案:(1)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①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a.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第一,这种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须是非法的。第二,要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第三,在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杀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否则不成立本罪的既遂。c.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d.本罪在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a.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b.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第一,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合法行为而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不构成犯罪。第二,必须具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即具有破坏他人人体的肢体、组织的完整或者损坏人体组织、肢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的行为。c.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d.本罪的主观方面是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2)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区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应当注意的内容:①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在构成要件方面的区别:a.在客体上,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利;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b.在客观方面,故意杀人罪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伤害罪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c.在主观方面,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故意伤害罪是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②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客观上都造成伤害的结果,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的故意内容,是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并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而故意杀人未遂故意的内容,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虽然在客观上出现的是损害他人健康的结果,但这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造成死亡的结果,不能因此而改变行为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因此,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有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③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的界限。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主观上都是出于故意,在客观上都发生了死亡的结果。区分的关键也在于查清故意的内容。故意伤害致死只具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对死亡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是过失;而故意杀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因此,有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是区别二者的关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试论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标准答案:(1)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为:①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a.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合法行为而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不构成犯罪。b.必须具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即具有破坏他人人体的肢体、组织的完整或者损坏人体组织、肢体、器官的正常机能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2)故意伤害罪的认定:①故意伤害与殴打行为的界限。伤害是指损害他人肢体、器官、组织完整和正常机能的行为。殴打,是指造成人体暂时性的疼痛,但不损害人体健康的行为。殴打也可能造成一定的人体损害,如脸肿、鼻腔出血、皮下出血等,但这里造成的损害,并不是伤害罪意义上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能构成伤害罪。如因殴打而造成身体健康损害的结果,特别是在发生死亡结果的情况下,应认真分析,是采用殴打方式行伤害之实,还是因过失造成重伤或致人死亡,或者对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无罪过。不能因殴打是有意实施的,就认为只能构成故意伤害罪。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客观上都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都没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区别在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但对死亡的结果是过失,属于复杂罪过;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主观上只对死亡结果有过失,主观上并无伤害的故意。因此,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有无伤害的故意。③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通说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因此,这里的故意杀人未遂是指直接故意杀人未遂与故意伤害的界限。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客观上都造成伤害的结果,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的故意内容,是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并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而故意杀人未遂故意的内容,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虽然在客观上出现的是损害他人健康的结果,但这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造成死亡的结果,不能因此而改变行为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因此,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主观上有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④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的界限。二者相同之处在于主观上都是出于故意,在客观上都发生了死亡的结果。区分的关键也在于查清故意的内容。故意伤害致死只具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对死亡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是过失;而故意杀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因此,有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是区别二者的关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试论绑架罪的构成特征及其认定。标准答案:(1)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其构成特征是:①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a.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行为,由于使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将他人掳为人质,又向人质的关系人勒索财物,所以,既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也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利。b.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虽然也是使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将他人掳为人质,但并不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绑架他人,所以,只侵犯到他人的人身自由、健康、生命权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虽然立法对本罪的绑架的手段行为没有规定,但是,从绑架的含义来说,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的行为。a.绑架,又称劫持,是指违背被害人或其法定监护人的意志,使用强制手段将被害人置于行为人控制之下,剥夺或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为。b.强制手段,是指违背被害人意志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第一,暴力,是指对被绑架人实施殴打、伤害、捆绑等,使被害人不能、不敢反抗的人身强制行为。至于实际是否达到该效果,在所不问。第二,胁迫,是指对被绑架人以将要施以杀害、伤害进行威胁、恫吓,使其不敢反抗的精神强制行为。至于实际是否达到该效果,在所不问。第三,其他方法,是指除暴力、胁迫外,使被绑架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人身强制行为,如诱骗、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等方法。至于实际是否达到该效果,在所不问。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根据《刑法》的规定,本罪的故意内容有二:a.以勒索财物为目的;b.除勒索财物或者出卖为目的以外,以获取其他利益为目的,可以是为了满足政治目的,也可能是为其他利益,但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2)绑架罪的认定:①本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a.主观方面不同。本罪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或者是除勒索财物或者出卖为目的以外,以获取其他利益为目的;后者是以非法剥夺人身自由为目的。b.客观方面不同。本罪一般既有绑架的行为,又有勒索财物或者要求其他利益的行为,剥夺人身自由是绑架的当然结果;而后者一般只具有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的行为,除了因索取债务的情况外,既无勒索财物的行为,也无要求其他利益的行为。c.客体不完全相同。本罪既存在复杂客体的情况,也存在单一客体的情况;而后者只是单一客体。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绑架并杀害被绑架人的法律适用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③本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本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绑架行为是否达到实际控制人质,将其置于自己实际支配之下为标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试论诬告陷害罪。标准答案:(1)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诬陷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的客体为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作为对象的“他人”,可以是任何人。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进行告发,情节严重的行为。a.必须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的行为。捏造,是指无中生有,虚构他人的犯罪事实。如果告发的是真实的犯罪事实,即使在情节上有所夸大,亦属检举失实,不能定罪。b.捏造的必须是犯罪事实,如果捏造他人生活隐私等事实,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诽谤罪。c.还须有告发的行为。告发既可向司法机关告发,也可向被诬告者所在单位及其他有义务向司法机关转送告发内容的机关、机构告发。告发的方式不影响本罪的成立。d.必须有特定的诬告对象。特定的对象并不要求明确指出被诬告者的姓名,只要从诬告的内容中能推断出是谁,即为特定对象。本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捏造犯罪事实,进行告发的行为,就构成本罪的既遂。至于被害人是否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应作为量刑的情节考虑。e.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④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必须具有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如果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动机通常是栽赃、泄愤、嫁祸于人等,动机不同不影响本罪的成立。(2)诬告陷害罪的认定:①本罪与非罪的界限:a.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的界限。《刑法》第243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二者区别在于,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的行为。b.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二者的界限,主要是情节是否严重。对一般诬告陷害行为,应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但不构成犯罪。情节严重,一般是指使他人的名誉及司法机关的名誉受到严重的损害;被害人已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严重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手段恶劣;动机卑鄙等。②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实施的是捏造事实的行为。其区别在于:a.直接客体不同。前者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b.捏造的内容和行为的方式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并向有关机关进行告发;后者是捏造并散布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虚假事实。c.犯罪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他人受刑事处分;后者则是为了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③本罪的罪数问题。为诬告他人,实施其他犯罪,然后进行告发,诬陷他人的,应以数罪论处。如果只实施了其他犯罪,但还未进行告发,只能以所构成的犯罪论处,意图诬陷他人应作为量刑情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试论刑讯逼供罪的概念与特征。标准答案: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其构成特征表现在:(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我国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使是被怀疑或者被指控犯有罪行而受审的人,也不允许非法侵犯其人身权利。刑讯逼供会造成受审人的肉体伤害和精神损害,因此,直接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而按照刑讯逼供所得的口供定案,又往往是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因此,又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威信。本罪侵害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指根据一定证据被怀疑可能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被告人,是指依法被控诉有罪,并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证人不能成为本罪侵害的对象,如果对他们刑讯逼供构成犯罪的,按暴力取证罪论处。本罪侵害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至于他们是否有罪,不影响本罪的成立。(2)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行为。①肉刑,是指直接施加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可使其身体健康遭到损害或肉体、精神遭受痛苦的摧残手段。如捆绑、吊打、使用戒具、刑具等。②变相肉刑,是指上述肉刑以外的其他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肉体、精神遭受痛苦折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如长时间冻饿、站立、罚跪、晒烤、使用强烈灯光照射不准睡眠、轮番不断审讯不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休息等。(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即具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逼取口供的目的。如果出于其他目的,如泄愤报复等,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施以肉刑或变相肉刑,构成犯罪的,可以相应的罪论处,不构成本罪。动机如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我国《刑法》第238条对非法拘禁罪规定了如下处罚:即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本罪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本罪的,从重处罚。而《刑法》第247条对刑讯逼供罪的处罚规定是,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从重处罚。试回答:16、谈谈这两个罪的基本含义;标准答案: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非法拘禁罪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比较二罪在处罚上的差异。标准答案:非法拘禁罪和刑讯逼供罪在处罚上的差异是:①两罪所配置的刑种不同。非法拘禁罪的刑种有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而刑讯逼供罪的刑种主要是有期徒刑和拘役。②两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条件不同。对于非法拘禁罪,过失致人重伤、死亡只是法定刑的升格条件,即结果加重犯,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下,即故意的情况下才转化为按照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进行处罚。而对于刑讯逼供罪,只要致人重伤死亡,不论主观态度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转化为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且因为本罪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所以在处罚上要从重。③非法拘禁罪的量刑幅度比刑讯逼供罪的量刑幅度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8、简述虐待罪的主要特征。标准答案:虐待罪,是指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有病不给予治疗、强迫过度劳动或限制人身自由、凌辱人格等方法,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主要特征是:(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又包括其人身权利。对象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是指基于血亲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在同一个家庭中生活的成员。不具有亲属关系,即使在一起共同生活,如同居关系,也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对家庭成员进行虐待的行为。①虐待行为可概括为肉体上与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两个方面。虐待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殴打、捆绑、针扎、火烫、体罚等肉体虐待和侮辱人格、咒骂、讽刺、不让参加社会活动等精神上的虐待。这两种虐待手段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别实施或者交替使用。②虐待行为的方式既可表现为作为,也可表现为不作为。但只是纯粹不作为则不能构成虐待罪,如有病不给治疗、不给饭吃等行为,可能构成遗弃罪。③这种摧残、折磨必须具有经常性、持续性、一贯性的特点。如果仅是偶尔实施虐待行为,一般不构成本罪。虐待行为对家庭成员造成的身心损害是长期形成的。(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是与被虐待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中,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员。一般来讲,虐待者都是在经济上或亲属关系上居于优势地位的自然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虽然动机不影响犯罪成立,但动机是影响情节是否恶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给予充分注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试述遗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标准答案: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的客体是被遗弃人受扶养的权利。对象是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2)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扶养而拒绝扶养的行为。遗弃行为,必须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情节恶劣,应综合考察行为的手段、后果、动机等,如:①遗弃致被害人流离失所的;②在虐待后又遗弃的;③动机极其卑鄙的;④遗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⑤遗弃而致使被害人伤亡的;⑥遗弃者屡教不改的等。(3)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对被遗弃人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具有扶养能力的自然人。扶养义务是广义的,包括扶养义务、赡养义务和抚养义务。(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如何认定玩忽职守罪?它与重大责任事故罪有何区别?标准答案:(1)玩忽职守的构成要件及认定:构成要件:①客体: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②客观方面: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③主体: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④主观方面:过失认定:1.与非罪的界限:①区分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工作失误,是行为人由于政策不明确、业务水平和能力有限等原因,以致决策不当,从而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失的行为。②区分玩忽职守罪与一般的玩忽职守行为的界限:玩忽职守行为是否造成了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2.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①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后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②主体:本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后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从事任何生产、作业的人员③场合:本罪发生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中。后罪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3.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①主观方面:玩忽职守罪主观上只能出于过失。后罪主观上只能出自故意②客观行为表现: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后罪客观上表现为超过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4.与其他特殊玩忽职守犯罪的界限:本罪仅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犯罪的一个概括规定,如果刑法分则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殊的玩忽职守行为有明确规定的,适用该特别规定,不再以本罪论处(2)玩忽职守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别: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也可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且行为人主观上都是过失,客观上都有失职行为且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故很容易与玩忽职守罪混淆。但二者存在以下区别:①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从事任何生产、作业的人员。②玩忽职守罪一般发生在国家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中;而重大责任事故罪一般发生在各种生产、作业等过程中。③玩忽职守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重大责任事故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职业资格试主观题试卷(刑法)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1、论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问题。标准答案: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地域效力和刑法对人的效力):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它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种:(1)领土原则(属地主义):以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为出发点,主张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本国刑法,而不问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国籍如何;反之,不适用本国刑法。(2)国籍原则(属人主义):以本国公民有忠诚于本国法律的义务为出发点,主张只要是本国公民犯罪的,都适用本国刑法,而不问行为人的行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反之,不适用本国刑法。(3)自卫原则(保护主义):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主张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而不问行为人是本国人或外国人,也不问犯罪地是在国内或在国外。(4)普遍管辖原则(普遍原则或世界主义):以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主张只要实施犯罪,任何国家都可以适用本国刑法,而不问犯罪地在何国领域,行为人是何国公民,也不问侵害何国利益。(5)综合原则(为折中主义):兼采以上诸说之长,以领土原则为基础,以国籍原则、自卫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我国刑法关于刑法适用范围的规定,采用的是综合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从法学角度评析犯罪的实质定义。标准答案:犯罪的实质定义,指仅仅从犯罪的本质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采用了这种定义,但没有阐明犯罪的法律特征,不能明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西方国家刑法典没有从实质上给犯罪下定义,但西方刑法学者却有人提出过犯罪的实质定义。这种定义从人类的道德感情角度出发给犯罪下定义,既没有揭示犯罪的阶级本质,又回避了犯罪的法律特征,将犯罪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有欠妥当。鉴于此,犯罪的定义应该把它的实质内容和法律特征都涵盖进来,进行形式和实质的统一,我国《刑法》第13条给犯罪下了一个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定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关于“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认定。标准答案:犯罪分子具有下列行为之一,使司法机关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属于“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第一,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以打电话、发信息等方式将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约至指定地点的;第二,按照司法机关的安排,当场指认、辨认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第三,带领侦查人员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第四,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联络方式、藏匿地址的;等等。犯罪分子提供同案犯姓名、住址、体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或者提供犯罪前、犯罪中掌握、使用的同案犯联络方式、藏匿地址,司法机关据此抓捕同案犯的,不能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换言之,只有提供犯罪后“新”的联络方式、藏匿地址的,才被认定为立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假释考验期满后,管制执行过程中,发现应当撤销假释的,应当如何处理?标准答案:比如,B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犯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被判处管制1年8个月。执行有期徒刑6年后被假释,假释考验期满后,开始执行管制。执行一年管制后,发现B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抢夺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4年。根据《刑法》第86条第1款的规定,应当将抢劫罪没有执行的2年有期徒刑、适用虚假身份证件罪没有执行的8个月管制,与抢夺罪的4年有期徒刑实行并罚。倘若决定执行5年有期徒刑、8个月管制,那么应当在5年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再执行8个月管制。当有期徒刑与管制并罚时,有期徒刑执行1/2以上后被假释的,是否应当从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管制?例如,A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因代替考试罪被判处管制2年,有期徒刑执行4年后被假释,管制是否应从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从刑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只能给予否定回答。一方面,根据《刑法》第69条第2款的规定,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与管制并罚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另一方面,《刑法》第85条规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由于假释考验期间刑罚并没有执行完毕,所以管制不能从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只能从假释考验期满后开始执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我国刑法对追诉时效期限的规定。标准答案: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法定最高刑”是指具体罪行应该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而不必然都是法条的最高刑。第一,行为人所犯之罪配置的法定刑,分别由几条或几款加以规定时,按照行为人的具体罪行应当适用的条或款来确定法定最高刑。第二,行为人所犯之罪配置的法定刑中同一条文规定了几个量刑幅度时,按照行为人的具体罪行应当适用的量刑幅度来确定法定最高刑。第三,行为人所犯之罪配置的法定刑只有一个量刑幅度时,则只能按该量刑幅度的最高刑确定法定最高刑。罪行的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特别大,案件社会影响极恶劣,经过20年以后仍然未被社会遗忘,犯罪人潜伏于社会伺机再犯罪,20年后又犯罪的,都应属于“经过20年以后必须追诉”的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标准答案:我国刑法中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如下:(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在竞合的法条具有特别与普通之分时,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适用。这一原则可适用于以下情形:其一,行为同时符合的普通法与特别法是不同法律。其二,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条文内部之间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法律明文规定适用特殊规定。其三,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条文内部之间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适用特殊规定,通常也应适用特殊规定。在普通刑法之外又制定特别刑法,往往是出于特殊目的以保护特定法益。因此,当行为既符合特别规定又符合普通规定时,即使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适用特殊规定,也应适用特别法。(2)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我国刑法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主要表现为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但并非唯一的适用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即按照行为所触犯的法条中法定刑最重的法条定罪量刑。这一原则的适用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形:其一,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条文内部之间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法律明文规定按重罪定罪量刑的。其二,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条文内部之间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法律未明文禁止依普通条款定罪,并且适用特别条款明显量刑过轻,难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论处,适用普通条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利用诈骗手段进行盗窃行为的定性。标准答案:在涉及行为人通过诈骗手段进行盗窃时,行为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就显得难以区分。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认为:处分行为的有无,划定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被害人处分财物时是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时,即行为人夺取财物时是盗窃罪。诈骗罪与盗窃罪处于这样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不存在同一行为同时成立诈骗罪与盗窃罪,二者属于观念竞合关系的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和认定“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首先,诈骗罪的受骗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是基于认识错误,而认识错误的产生或维持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处分行为意味着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为人或第三者事实上支配财产。至于受骗人是否已经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判断,即在当时的情况下,社会的一般观念是否认为受骗人已经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进行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骗人是否具有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其次,处分行为并不要求受骗人将财物的所有权处分给行为人,所以不要求受骗人具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例如,甲没有返还的意图,却隐瞒真相向乙借用轿车,乙将轿车交付给甲后,甲开车潜逃。乙只有转移占有的意思,但甲的行为依然成立诈骗罪。在财产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财产的单纯占有者乃至占有辅助者,都可能处分(交付)财产。例如,丙将自己的财物委托给乙保管,其间,丙给乙打电话,声称第二天派丁取回自己的财产。偷听了电话的甲第二天前往乙处,声称自己是丙派去的丁,乙将自己占有而归丙所有的财物交付给甲。处分财产的乙并不享有所有权,只是事实上占有了财产,但这并不影响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所以,即使不是财产的所有人,也完全可能因为认识错误等原因而处分财产。再次,在受骗人与被害人为同一人的情况下,受骗人只能处分自己占有的财产,而不可能处分自己没有占有的财产。至于受骗人是否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则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最后,在受骗人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只要受骗人事实上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被害人财产的地位,对方的行为也成立诈骗罪。一方面,如果受骗人不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与地位,就不能认定其转移财产的行为属于诈骗罪的处分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受骗人没有处分财产的权限与地位,行为人的行为便完全符合盗窃罪间接正犯的特征。受骗人是否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的权限或地位,成为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间接正犯的一个关键。至于受骗人事实上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应通过考察受骗人是否为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骗人转移财物的行为(排除被骗的因素)是否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的认可、受骗人是否经常为被害人转移财产等因素作出判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8、驱逐出境标准答案:指强制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内的刑罚方法。它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因此属于附加刑的一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一般累犯标准答案: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刑讯逼供罪标准答案: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抢夺罪标准答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使用人身强制方法,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2、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犯罪的特殊主体规定有哪些?标准答案:我国刑法从若干角度规定了各种特殊主体:(1)特定公职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邮政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负责人和军人等;(2)从事特定职业人员:枪支合法制造企业、销售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金融工作人员和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等;(3)具有其他特定身份的人员:男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以及与被害人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负有扶养、赡养义务的人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具备正当防卫意图而不成立正当防卫的有哪些情况?标准答案:(1)防卫挑拨,指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动引起对方对自己的侵害,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于对方的行为。在此,行为人主观上不具备防卫动机的正当性,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是故意的违法犯罪行为。(2)相互斗殴,指双方在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的支配下相互打斗的行为。在此,斗殴双方都不存在正当防卫的正当性动机,不成立正当防卫。不过,当斗殴的一方已经停止而另一方继续施以严重的身体侵害行为的,或者,一方在暴力和伤害程度较低的斗殴中突然使用明显升级的暴力手段且对另一方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生命的,应允许对此实施正当防卫。(3)偶然防卫,指行为人故意对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巧遇对方正在进行可以成为正当防卫起因的不法侵害,其行为客观上制止了他人的不法侵害的情况。其不符合正当防卫动机的正当性要求,因而不是正当防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特征中的“犯罪未得逞”?标准答案:所谓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行为后犯罪行为没有齐备其意图实现的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未得逞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任何危害结果,只是没有发生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所意图实现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犯罪集团成立的条件。标准答案:特殊的共同犯罪,又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建立起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实施这类共同犯罪的组织,法律上称犯罪集团。《刑法》第26条第2款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据此,成立犯罪集团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共同犯罪人在三人以上,即必须是三名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构成犯罪集团。(2)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犯罪集团总是以实施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犯罪为目的而形成的,否则便不能成为犯罪集团。(3)成立了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犯罪组织即以犯罪为目标而形成的组织,而组织总是意味着其内部成员相互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集合犯的含义及类型。标准答案: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犯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为目的,实施了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刑法却规定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现行刑法中的集合犯可分为两种情况:(1)常业犯。即以一定的行为为常业的犯罪。就这种集合犯而言,实施一次行为的,还不能成立犯罪,只有反复实施性质相同的行为,才能构成该罪。(2)营业犯。这是指意图以反复实施一定的行为为业的犯罪。对于营业犯来说,只要是意图以反复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为业,即便实际上只实施了一次犯罪行为,同样可以构成本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简述刑事责任的功能。标准答案:刑事责任的功能,是指刑事责任在制定刑法和惩治犯罪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刑事责任的功能,可以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1)就刑事立法方面看,刑事责任是衡量对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和如何配置刑罚的依据。换言之,立法者是依据自己的刑事责任观念来制定刑法、确定犯罪的范围和刑罚的配置的。(2)从司法方面讲,刑事责任是审判机关决定是否适用刑罚和如何适用刑罚的标准:第一,刑事责任是决定适用刑罚的必要前提。第二,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判处刑罚轻重的标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简述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标准答案: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同。区别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1)适用根据不同。适用刑罚的法律根据是刑事法律(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事实根据主要是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行为即犯罪行为;适用民事处罚的法律根据是民事法律,事实根据是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根据则是行政法律、法规,事实根据是被处罚者的行政违法行为。(2)适用机关不同。刑罚只能由各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民事处罚只能由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组织适用,行政处罚则由各级行政机关适用。(3)适用对象不同。刑罚只能适用于犯罪人,而且这里的犯罪人必须是已被依法确定为有罪的人,对未经法律程序被认定为有罪的行为人,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适用刑罚;而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则分别适用于民事、行政违法者。(4)严厉程度不同。刑罚处罚涉及受刑人的自由、财产和资格乃至生命等重大权益,从整体而言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而其他法律制裁则排除对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涉及剥夺自由的问题。(5)法律效果不同。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会被视为有前科的人,将在一定期限内甚至终身被禁止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担任某些职务;当其重新犯罪时,可能要受到比对初犯者更严厉的处罚;而受过民事、行政处罚的人,在法律评价和法律后果上,不会产生上述不利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简述武装叛乱、暴乱罪的构成特征。标准答案:武装叛乱、暴乱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暴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中国人、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均能实施本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只能是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简述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标准答案: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区别表现为:(1)主体上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危险物品肇事罪是一般主体。(2)客观方面表现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有关生产、作业的规章制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而后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运用危险物品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简述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客观要件。标准答案:本罪的客观方面具体包括以下行为方式:一是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伪造的或者空白的信用卡;二是非法持有数量较大的他人的信用卡;三是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四是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上述四种行为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即可构成本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客观要件。标准答案: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用户信息泄露并造成严重后果、或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客观要件包括:一是行为违法,即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二是拒不改正,即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三是产生后果,即导致了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用户信息泄露并造成严重后果、或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后果的产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客观方面。标准答案: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一是冒充军人的行为。假冒军人身份包括三种情况:(1)非军人冒充军人;(2)级别较低的军人假冒级别较高的军人;(3)一般部门的军人假冒要害部门的军人。其行为表现为非军人身穿配有军人标志的军服或者携带、使用军人身份证件,自称为某军事单位的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学员。根据2002年4月10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4条的规定,冒充军人使用伪造、变造、盗窃的武装部队车辆号牌,造成恶劣影响的,以本罪认定。二是必须有招摇撞骗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就是假借军人的名义身份,进行骗取非法利益的活动。如假借军人的名义、身份骗取政治荣誉、职务待遇,以军人或军事单位的名义开办企业、签订合同、相干、招兵、招工骗取钱财,以军人的名义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标准答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经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合法的行为。(1)本罪具有如下构成要件:①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是行为人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巨额财产。②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不能说明其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财产来源是合法的行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和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这里所说的财产,是行为人实际拥有的财物,包括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其他物品。二是行为人不能说明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的合法来源。这里的不能说明,包括:A.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B.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C.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D.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③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④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2)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认定。在认定犯罪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第一,行为人拥有巨额财产,但不能说明合法来源,应认定为本罪;第二,行为人拥有巨额财产,并且说明了合法来源,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人说明的是非法来源,且经查证属实的,按其行为的性质定罪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和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的区别。标准答案: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是指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是指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的行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就是在客观方面的不同,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自己的职务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所谓“利用职务阻碍”,是指行为人不但自己不解救,而且利用职权为他人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设置障碍,如组织群众围攻解救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为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者通风报信,使其逃逸或者转移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的藏匿地点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私放俘虏罪的概念及构成。标准答案:私放俘虏罪,是指非法私自将俘虏放走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部队的俘虏管理秩序。所谓俘虏,是指在作战中被我方俘获不再反抗的敌方武装人员及其他为武装部队服务的人员。私自放走俘虏,是指看押人员在未经上级批准或未接到上级释放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将俘虏放走。非法私自将俘虏放走的行为既可以发生在战时,也可以发生在战后,所以本罪没有限定为战时犯罪。本罪的主体是军人。在司法实践中,多为负有看押、管理俘虏职责的军人,既包括主管人员,也包括直接的看押人员。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界限。标准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刑法一般认为,正当防卫是合法权益和不法权益之间的矛盾,紧急避险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两者的界限包括:(1)危险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是单一的,仅限于人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是多元的,不仅包括人的不法侵害,还包括自然灾害、动物侵袭、人的生理疾病等。(2)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指向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身,损害的只能是不法侵害者的利益。而紧急避险所针对的对象通常是与危险形成没有关联的第三者。(3)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紧急避险的场合下,行为的实施具有唯一性,即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实施。而在正当防卫的场合下,行为的实施具有选择性,而非唯一性。(4)对于行为限度要求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并且与保护的利益不是明显不相适应,就在必要限度之内。紧急避险场合下,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要避免的损害。(5)对于行为指向的对象在忍受义务上不同。正当防卫下,防卫指向的对象必须忍受防卫人的反击。紧急避险下,被损害的第三者不负有忍受危险损害的义务。(6)实施行为的主体范围略有不同。正当防卫的实施主体没有任何限制,而某些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能实施紧急避险。(7)民事后果不同。正当防卫是民事责任的完全抗辩事由,紧急避险则不能完全排除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标准答案: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1)前提条件:必须有威胁合法利益的危险发生;(2)时间条件: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3)补充原则: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4)主观要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5)限度条件:必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职业资格试主观题试卷(刑法)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被告人甲、丙、丁均系某非国有制药公司职工,2005年9月,甲违反物料采购应对供货方实地考察和要求供贷方提供样品进行检验等相关规定,在采购辅料丙二醇时,严重不负责任,在未确切核实供应商乙供货资质的情况下,即通过电话联系向其购买丙二醇。2005年10月,乙将1吨二甘醇冒充丙二醇卖给了甲所在制药公司。该公司购进上述假冒丙二醇后,被告人丙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在明知该批假冒丙二醇的相对密度不合格,并且公司检验设施不齐全,检验人员检验资质不全,在没有做鉴别检验项目的情况下,授意被告人丁开具虚假的合格检验报告书,致使该批假冒丙二醇被投入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等药品。2006年4月,某医院采购了该制药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并应用到患者的治疗中,因而导致15名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或者神经系统损害等二甘醇中毒的症状,其中13人死亡、2人病情加重。1、甲、丙、丁的行为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标准答案:①甲不构成犯罪,更不构成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是特殊主体,而甲不符合。只能是一般的工作失职。②丙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是指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所谓劣药,是指依照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根据《药品管理法》第34条的规定,劣药包括:药品成分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超过有效期的;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本案中,丙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在明知该批假冒丙二醇的相对密度不合格,并且公司检验设施不齐全,检验人员检验资质不全,在没有做鉴别检验项目的情况下,致使该批假冒丙二醇被投入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等药品。其行为符合生产、销售劣药罪的犯罪构成。③丁的行为构成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丁开具虚假的合格检验报告书,致使该批假冒丙二醇被投入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等药品,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构成此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乙的行为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标准答案:乙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本罪的构成要件是: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物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②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中,实行了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且所骗取财物数额较大。③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任何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④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本案中乙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将1吨二甘醇冒充丙二醇卖给了甲所在制药公司,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该案中因果关系有何特殊性?对定性有何影响?标准答案:①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因果关系的认定,实质上是认定行为对于结果是否有支配力。该案中,因果关系的特殊性表现在: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大链条,原因较为复杂,属于多因一果型的因果关系,每个人的行为都促进了假药最终流向市场。甲的不负责任使得乙销售假冒丙二醇有机可乘,乙销售的假冒原料因为丙的授意,经过丁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后,制成药品流入市场。②对定性的影响。虽然每个人的行为不可或缺地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出现,但是根据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和顺序性,在多因一果的因果关系中,必须分清主次以及找到与结果发生最近的一个原因,才能正确地判断每个人的行为性质,正确的定罪量刑。在认定因果关系上,我国刑法通说为必然因果关系说,即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内在根据,并符合规律地产生了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必然因果关系,只有这种必然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多因一果的复杂关系中,只有找到与结果发生最必然的那个原因,才能作为结果发生的依据,否则会盲目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在本案中,容易将乙的行为盲目扩大为结果发生的原因之一,然而乙的行为并不是劣药流通并最终产生严重后果的直接原因,因而在认定上需谨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论述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4、试述保险诈骗罪。标准答案:保险诈骗罪是指行为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或者对已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或者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或者故意制造保险事故,进行保险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1)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险管理秩序和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②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行了保险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本罪客观方面包括以下两个构成要素:a.行为人实行了保险诈骗活动。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形:第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第二,对已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第三,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理石交易协议样本
- 以环保为中心的企业发展考核试卷
- 厨师职位专业劳动协议范本2024年
- 抛光电除尘法海水淡化处理技术考核试卷
- 2024年企业核心人员保密义务协议2
- 六年级数学下册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题(人教版)
- 《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问题研究》
- 《影视行业商誉减值问题研究》
- 《N大学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研究》
- 橡胶制品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考核试卷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二十章 澳大利亚的新闻传播事业
-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试题及答案
- 好的六堡茶知识讲座
- 环境科学大学生生涯发展报告
- 钢筋优化技术创效手册(2022年)
- 医学课件指骨骨折
- 酒店式公寓方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作文指导:13-通知(23张PPT) 部编版
- 高二之路-我们的挑战与成长
- 同先辈比我们身上少了什么
- 抗癌必修课胰腺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