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壮锋论文定稿4_第1页
方壮锋论文定稿4_第2页
方壮锋论文定稿4_第3页
方壮锋论文定稿4_第4页
方壮锋论文定稿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的实践反思摘要:民事诉讼活动中,送达不仅架起了程序与程序之间的桥梁,贯穿诉讼活动的始终,而且是程序法与实体法联接的纽带,是完成诉讼程序、实现实体法任务的渠道。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案件当事人(主要是被诉方)送达不到是阻碍案件按期开庭的重要因素,也使诉讼参与人(主要是起诉方)在案件耗时周期大大延长。随着司法改革的有力进行,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在逐步缓解,如何在民事诉讼送达上创新方法并落实到实践,使案件缩短送达时长,减少公告送达,缩短当事人的诉讼时间成本,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也日益增多,现有的送达方式和传统送达思维在在部分实践案件中已难以适用,法律文书送达难的问题已经到了影响司法改革推进的一大阻碍。结合实践遇到的问题对现有模式进行分析,再参考部分国外的送达规定,希望在民事诉讼送达的改革中能提供些许个人的想法。关键词:送达难、电子送达、直接送达、民事诉讼目录引言 1第一章邮寄送达中的问题 2第二章直接送达中的问题 3第三章公告送达中的问题 4第四章借鉴国外经验修订我国关于送达的规定 54.1日本与美国对于送达的规定 64.2.优化邮寄送达 7 4.3强化原告的送达协助及放宽留置送达的标准 94.4规范公告送达方式 10第五章通过技术升级强化电子送达 125.1电话送达与发送短信 135.2微信送达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后记 17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制度的改革等种种成因,我国民事诉讼案件逐年大幅度增长。法院的收案结案压力增大,而民事送达程序的有效推进与否又是审判案件影响结案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送达难”现象正在成为影响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正常开展、制约审判改革深化的绊脚石。随着司法界对送达难问题的提出与重视,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继推出关于送达问题的指导意见,但在实践中还是会存在受限的情况,使得虽有规定但难以落实的窘境。国内的学者也常已“送达难”为研究课题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也给了我们对解决这一现象提供了不少的思路和方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在民事诉讼送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再结合国外具有借鉴性的送达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以基层法院的民事送达实践为视角,提出些许个人的思考。第一章邮寄送达中的问题

邮寄送达在实践中是由邮局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文书送达的一种民事活动。近年来,随着法院专递的发展和运用,邮寄送达已经成为了法院民事诉讼文书送达占比最大的送达方式,在法律诉讼文书送达中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人们对于法院专递送达法律文书已越来越习惯,且比法院送达人员开着警车穿着制服直接上门送达的抗拒性会小很多,人们就只当收一个快递的感受。以某区基层法院为例,在通过电话通知无法联系到当事人时基本都采取法院专递的形式对诉讼文书进行送达。在实践中也会出现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退件多,而邮局反馈回来的原因多是“收件人外出、迁移新址不明、地址为出租屋、原写地址不详、查无此人、当事人拒收”等等,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或是原告在起诉时没有明确送达地址或是邮局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二是邮局反馈回来的回执有瑕疵,在实践中常常发现回执上的签名并不是受送达人,或者及时是受送达人但也因字迹潦草而难以分辨,对于非本人签收的就存在不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导致无从知晓有无最终到受送达人手中,或者不知道是否是符合现有规定的有效送达。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邮局工作人员对法律文书签收的重要性及相关规定缺乏了解,造成敷衍了事而给诉讼程序带来程序瑕疵的风险。在法院专递的送达中一般需要受送达人提供身份证明,但在邮寄送达中不具有太大操作性,且此规定也会导致送送达人拒收情况增加。还有的即使收到邮件,为了各种拖延抗拒的原因也和法院扯蛮说没有收到,这样不仅拖慢了诉讼进程,增加法院工作量。在一些利害关系人一起居住或者共同工作的案件中,采用邮寄送达的方式有很大可能造成一方签收了法院向另一方送达的文书。在邮寄送达这一环节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明确邮政部门在送达中的权利义务,邮政人员送达时因其无法定的送达职责,所以对诉讼文书只能等同于信件的邮送。遇到当事人拒收无法适用留置送达,且无查找受送达人的义务。又由于邮局本身的企业属性,邮局人员成功送达与否也与自身业绩绩效并无挂钩,这就容易造成送件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对于回执的问题虽然通过邮寄系统查询也只能知道送达与否的情况,对实际上可送达可留置或不可代收留置有瑕疵的情况法院工作人员就难以知晓。第二章直接送达中的问题

在实践中,直接送达是由法院工作人员对当事人直接进行诉讼文书送达的活动。其中包括电话通知当事人到法院签收和外出上门送达的情况。而这两种情况主要遇到的问题又不尽相同。受送达人在收到法院电话或口头告知后能自行到法院来签收诉讼文书,则这种方式是效率最高、最经济的送达方式。但这里边主要遇到的问题是受送达人承诺了会到法院签收文书,但是如果受送达人借故一再拖延,迟迟不前往法院接受送达,这就会使送达工作陷入被动,则容易造成整个案件审理工作的迟延。等到实在没办法选择外出上门送达时,往往离原计划的答辩期时间很近甚至超过答辩期十五日的送达规定,增加了没必要的工作量。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有关于电话送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7)19号第十四条、对于移动通信工具能够接通但无法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的,除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外,可以采取电话送达的方式,由送达人员告知当事人诉讼文书内容,并记录拨打、接听电话号码、通话时间、送达诉讼文书内容,通话过程应当录音以存卷备查。,但在现有实践中还是难以普及。主要表现在送达中对这一方法还在摸索阶段,具体的通知内容方法还未有统一标准模板,而且在电话送达中对硬件也有要求,例如座机需要有录音功能,有的则需保存并导出,还有对通话方身份的确认也是会造成瑕疵风险,综上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7)19号第十四条、对于移动通信工具能够接通但无法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的,除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外,可以采取电话送达的方式,由送达人员告知当事人诉讼文书内容,并记录拨打、接听电话号码、通话时间、送达诉讼文书内容,通话过程应当录音以存卷备查。现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外出送达基本是有专门的法院送达人员负责。而这一过程中送达人员遇到的问题基本会与邮寄送达遇到的问题有重叠的地方。而法院工作人员的优势就是可以以贴催收通知的方式通知当事人,如果该地址当事人在的话一般就会主动联系法院工作人员。对于无法送达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及时反馈给案件承办法官。对当事人或有义务接受送达的人拒收的情况也可以直接适用留置送达。而对于留置送达,现有的规定是一般为当事人同住成年家属,对于不同住的家属或者未成年的子女抑或是有雇佣关系的成年人一般就不适用。对于公司等作为受送达人的情况,由于无法明确被留置人是否为公司正式员工,且存在人员流失变动的情况,这也给受送达人留下没收到文书的辩解存在可能性。除此之外,法律将留置送达限定为受送达人的住所,由于当事人住所的不固定及其工作时间等因素,无疑增加了留置送达的难度。第三章公告送达中的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公告送达适用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通过其他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的情况。由于这个规定比较笼统,对于如何界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以及是否已穷尽其他送达方式的监督不足,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流于形式,公告载体覆盖面小。以某基层法院为例,目前公告的载体主要是在法院的公告栏和人民法院报的公告系统。据调研得知,通过这种形式发布公告的案件受送达人出庭应诉的基本为零。即使到受送达人的住所张贴公告也存在与直接送达中的相同的问题,不是搬迁就是户籍地与实际住所地不同的情况,这就使公告送达失去了通知当事人到庭应诉的目的,无异于一纸空文。

2、公告周期长,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现有的实践中,公告更多的是程序意义而非实体意义,以现在公告载体覆盖面,受送达人基本难以知晓公告的存在。公告时间60的规定并没有实际效果,严重拖延了当事人民事权益的恢复或实现,如果有多个当事人存在某些当事人需要公告送达的情况,加上二审的公告期限,那真的是遥遥无期,降低了审判效率,对法院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3、导致缺席审判,诱发恶意诉讼。在公告送达的案件中,由于被告不能到庭提出抗辩,审判者只能根据原告方提供的证据进行审理分析,使审理变得简单,普通程序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中,由于个别当事人故意隐瞒对方地址或提供虚假地址,造成被告下落不明的假相,或者审判者由于结案压力大,在受理案件后,按原告提供的地址找不到被告,或电话联系不上,或邮寄送达信件被退回,不去邻居、亲朋处认真询问查找,即作为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依据,从而决定适用公告送达程序,以证明自己的审理程序合法。在只经过一次送达后就随意决定公告送达,导致缺席审判及可能造成的法律风险。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流动和经济活动交往日益频繁,以公告方式送达诉讼文书必然逐步增多。公告送达,使得法院在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仍可以按程序正常办案,并具有和其他送达方式产生同样的法律效力。但由于公告送达存在上述问题,所以要慎用。尤其在离婚、债务等案件中,更要慎用公告送达,以避免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第四章借鉴国外经验修订我国关于送达的规定对于上述提到的在送达中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还有适用判例法习惯法的英美体系国家,我国关于送达的规定可以因地制宜的借鉴国外司法的送达制度,取长补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为送达制度立法提供些许思考借鉴。4.1日本和美国关于送达的规定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送达,除特别规定外,由邮政或执行官进行。在由邮政送达的情况下,以从事邮政业务的人为实施送达的公务员。”该定义引用于日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四节关于送达的规定,文字有增减。日本民事诉讼法的这个规定对我国民事诉讼在邮寄送达上可以根据实际加以借鉴,在下面写到解决邮寄送达的对策会具体阐述。日本民事诉讼法还特别规定了关于送达场所的“邂逅送达”。邂逅送达指送达可以与受送达人邂逅的场所进行。在受送达人的工作单位以外无法找到接受送达的人时,可以将文书交给具有辨识能力的雇员及其他职员或同居人。在就职场所未遇见受送达人时,公司同事愿意转交文书的可以向他们交付文书,且无正当理由可以将文书留置于应受送达的场所。对于公告送达生效时间为两周,且对于受送达人在原先有过公告送达情形的第二次以后的公告送达是法院依职权行使,生效时间则为翌日。该定义引用于日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四节关于送达的规定,文字有增减。美国的法律规定,在120天的规定送达期内,原告可委托任何超过18岁的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美国公民来实施送达任务,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其他法律文书,并向被告发出《诉讼通知书和放弃送达请求书》,因此被告须承担原告因为合理送达而产生的一切费用。若原告送达不利,就须承担因送达不能而产生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美国民事送达程序中,还有一个“适龄适智”的原则,即为被送达人暂时不在住所时,送达人将法律文书留置在该住所的,该住所地居住的具有成年、正常智力的人签收同样为有效送达。该段引用于(美)理查、该段引用于(美)理查、D、弗里尔;《美国民事诉讼发第二版上》关于美国送达的规定,文字有增减。我国由于法律渊源、人文环境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虽然不能生搬硬套,但可以适当的对现行的立法进行改善,为我国民事案件高效送达助力。对于日本和美国的送达法律规定,其中有许多规定与我国现有的送达规定还是有较大区别。送达行为在我国是法院的一种职权行为,是完成审判程序的必须一环。对于如何结合国外的经验来修订我国关于送达的规定,以更好的解决上述提到的送达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2优化邮寄送达

送达是审判的一项主要的司法辅助工作,而现在的邮寄送达已经成为民事诉讼中占比最高的送达方式。所以对于用好邮寄送达至关重要。法院可以探索由邮局派驻专门人员入驻法院办公,用外包的形式将送达工作市场化,以送达成功率对接邮局工作人员业绩收入,这样也会提高法院专递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方便邮局人员与法院工作人员对接案件送达的情况。应明确邮局在受托权限范围内进行送达的行为也应当视为法院的行为。同时加强外包人员队伍建设,依托邮局的快递网络成立专门的司法专递部门,由法院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对使其专职化,以保证送达程序能够充分符合相关程序的要求。解决送达难需要社会的力量。而邮局作为邮寄送达中执行部门,应该加深联系,出台类似于金融部门协助法院执行的共同规定,让邮局人员参与其中,提高责任心,从而通过邮局网络的人员信息的优势做好送达这项辅助事务,让法官和书记员在繁杂的送达事项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案件的实际审理和裁判中。4.2强化原告的送达协助及适度放宽留置送达的标准借鉴美国的法律规定,将送达行为全部由原告负责实施,在我国现有的律师委托普及率和经济发展等限制来看,这无疑会增加一部分原告的诉讼成本和负担。所以从我国目前的法治环境来看,民事送达的设计和改革应当已强化原告方的送达协助义务为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当事人重视送达事务中来,在起诉期间就将被告的送达情况和具体送达地址一一列明,从而提高送达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法院的压力,节省司法资源。

强化当事人的送达协助,具体应在这写方面体现。当原告方递交被告送达地址确认书,如其提供的被告地址不存在或不准确,则送达不能或重复送达产生的费用,应由其承担。这个规定主要是想让起诉方更加明确起诉时关于送达的重视。在起诉时就要确认被告方送达地址,因很多情况个人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或者公司法人地址已发生变更,这些都要在起诉时明确告知。实践中有些起诉方明知自身无法提供准确地址,准确联系方式或明知被告方失联而不告知,造成在送达过程中浪费了没必要的司法资源。留置送达在直接送达中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现行法律的规定对留置送达限制过严,不利于送达工作的开展,应当在制度上予以松绑。

首先,应当不仅限于同住成年家属,只要与受送达人存在近亲属关系、雇佣关系,在征得其同意后,即可向其送达法律文书。并且在送达时,应赋予送达人员必要的查验身份证件的权利,以确认代领人的身份。但案件另一方当事人或者与受送达人存在利害冲突的,则不得要求其代签。

其次,参考日本法律中“邂逅送达”规定,只要能确认对方是受送达人或可以适用留置送达的相关关系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的,可就地适用留置送达,不再限制为必须是当事人的住所。

根据最新的送达规定与司法实践,留置送达的实施基本是由法院两名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时间和地点及相关情况,采取拍照存档即视为送达的方式,如果留置送达的适用范围能放宽,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有效送达就相对容易的多。

4.4规范公告送达方式

对于公告中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受众面广的载体进行公告,可参考淘宝京东司发拍卖平台的建立,从最大程度地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角度考虑,宜采取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地发行最普及的报纸,有条件的可以在受众广的移动资讯平台设立专门的推送窗口。在受众广的媒介上采取公告能相对增加受送达人或者其熟悉的人的知晓概率,例如当地的受众多的本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合作专门留一篇法院公告送达专栏,从连续发出公告推送的15日后仍未取得联系的视为送达并不会显得仓促,加上相应的答辩/举证期间,受送达人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诉讼,让公告送达不再流于形式,而公告时长也可以相应得到缩短。

美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互联网单独进行公告送达的效力。其次就是对进行公告送达的案件进行系统的监督。参考执行案件中因无法发现被执行人有供执行可实现终本结案的模式,对公告送达的案件同样要经过其他送达方式后,有送达笔录或者村委对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证明凭证留档备查,起到监督审判者自由裁量权利的效果,达到慎用公告送达的目的。第五章通过技术升级强化电子送达

5.1电话送达和短信送达以某区基层法院为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送达中关于电话送达的方式已在探索中取得一定进展。在明知是受送达人且以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均不能成功送达的案件,利用法院配置到的工作手机,对送达材料需要通知的内容进行电话送达,并将送达过程采取录音方式留档,再由送达人导出签名即视为送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能联系上却规避送达的受送达人。在疫情期间,法院每天通过短信送达平台的件数比之前提升了很多。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建立一套配套完善的法院短信送达平台将是今后的大趋势。

5.2微信送达在现在的司法实践中,已存在专门的法院工作微信号与当事人进行线上联系。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微信联系处理案件占了很多的比例,从中进行送达和促成案件调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最新的法律规定中,微信聊天记录已经成为诉讼过程中证据的种类。现今使用者最多的一款的即时通信软件就是微信,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工作支付等及多种功能的综合软件,和微信开发专门的法院微信送达号等想法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并落实。我们发现,在电子送达的方式中,都是运用平台来操作。电话送达对应的是通信运营商,微信送达对应的是微信平台。在智慧法院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与这些平台取得良好的合作,服务于智慧法院的发展,解决诉讼中类似于送达中的问题。例如对实名制的当事人进行手机号查询,微信号查询等方式。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智慧法院的不断建设,通过电子送达的方式就会助力于解决送达难等诸多诉讼问题。结语关于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的实践反思,主要是当前的送达难问题一直存在但又一直没有得到特别好的解决。法律程序的正义与效率难以兼顾在送达中往往让人深有体会。怎么样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关乎到更好推进法治中国进程的必要一环。本文主要想通过从上到下的改革来解决。通过分析现有送达中的经常遇到的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足以满足送达中的实践需要。所以对日本、美国两国的送达规定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能以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送达工作将是一个大的突破。电子送达在法律规定中早有规定。但在实践中却少有实践。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法院电子送达平台的一系列配套急需建设。未来民事诉讼中,以电子送达的方式将成为民事诉讼中最主要的方式。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法院和诉讼人双方都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智慧法院的建设包括诉讼的所有环节,而智慧送达是其中必须抓好而且也有条件做好的一环。本文中在送达方式上没有列出委托送达和转交送达等方式,是由于委托送达和转交送达大是针对司法机关之间的协助问题,现阶段委托送达和转交送达日益规范,虽偶遇反馈周期长,但本着司法部门互助互信的理念,故不再阐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参照邮寄送达和直接送达。参考文献:[1]高其才;《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送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7)

19号。[3]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4]叶立峰;《电子送达作为民事诉讼送达方式的思考》,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7期。

[5]唐震;《对民事诉讼送达程序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

[6]杜闻著;《论英美民事诉讼的文化历史背景》,法律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7](美)理查、D、弗里尔;《美国民事诉讼发第二版上》,张利民,孙国平,赵艳敏译,商务图书馆2013年、

[8]杜开颜;《民事送达程序改进与完善》,2005年9月。[9]何勤华;《外国法学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10]刘光辉;《论我国民事送达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2007年。[11]《人民法庭办案实用手册》法规应用研究中心编-5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3

[12]叶自强:《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3]魏晓慧;民事诉讼公告送达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后记走过入学的喜悦、求学的奔波、撰写论文的辛苦,回首自己在松田学院这两年的求学历程,提笔写这段文字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年轻时候的每一个重要选择都会在人生留下印记,成为自己独特的回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人生就是在自己的发展时区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而选择到松田继续学习,是我认为非常正确的选择。老师们的诲人不倦,同学们的简单向上,都时不时的让人鼓舞和感动。《论我国民事诉讼送达的实践反思》这篇论文从选题到成稿,前后经过几次修改,耗时较长,但总的线索与初衷还是在文中能得到体现。对我而言,写这篇论文的初衷除了是学业的要求之外更是对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梳理。通过梳理总结的方式,让自己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在对送达的这个范畴越深入了解越发觉现存现象及背后资料的复杂性。本来我的初衷是想写一篇类似关于法院送达人员送达工作培训类的文稿,从定义、种类、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给未接触送达这项工作的新人用于了解入门。但通过老师的点拨,令我重新调整了思路,主要阐述问题及对策为主。在这篇文稿完成时,要特别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孙晓萍老师。是她及时的讲解让我的论文能沿着学术的方向去进行,老师在指导时从选题、资料查找、实践中的问题等都耐心的给予了解答。很幸运能分配到这样一位负责且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指导论文的完成。同时也要感谢松田的其他老师及实践中的同事前辈,是他们的引领让我对这个论题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基础。同时感谢自己,感谢自己这次求学的选择。重新激发了对法律工作的热情及追求,对知识的追求与敬畏。

论文的综合研究法介绍1.什么是综合研究法所谓综合研究法就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的方法。姜亮夫说:"最近,我写《楚辞通故自序》说到了一-些治学方法,我综合了一切社会科学来写'屈原赋,颇有游刃自如之乐。综合研究,不正是现代科学成就的主要方法吗?社会科学也得综合研究。"其实我们写学术论文,哪怕是分析一首诗,往往都需要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譬如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此诗的诗题与诗句均有异文,这就涉及文献学知识。此诗中的"乌"与"江枫"作何解释,这就涉及语言学乃至生物学知识。此诗中的"枫桥""寒山寺"等地名,显然涉及地理学知识。此诗之所以成为写愁的代表作,显然与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这就涉及史学知识。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要说出个道理来,显然需要掌握文艺理论知识。[6991所以我们在写学术论文时,应当自觉地运用综合研究方法。2.为什么要进行综合研究傅衣凌说:"我一向以为史学研究是各种知识的总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是有一定道理的。"1700其实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都要涉及各种知识,我们在第四讲"怎样读书"中"泛读"一节,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主要因为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学科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我国向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原来的综合性学问被细分为文学、史学、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