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_第1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_第2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_第3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_第4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第一章导言1.1研究背景现代企业面临着十分复杂而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发展史表明,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缘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在于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对待消费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这些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而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差异实质上则是企业文化与伦理的差异。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出各项适宜的策略,这些适宜的策略能否被执行?这些外在行为其实质则是企业内在文化的展现;企业能否抵御住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其基础也是企业文化,所以现代企业的竞争过程愈来愈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所以管理植根于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塑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文化,并使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日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条件,也是世界范围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有文化、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像海尔、华为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他们凭着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市场行为赢得了顾客,走向了世界。他们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但总体说来,我们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短期利益导向失去顾客、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进国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却不能吸收创新、个别企业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忽视环境,掠夺式的消耗能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们许多企业其兴也速、其衰也忽。这些问题的表面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企业缺少了根基,也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有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建设,但热闹过后,只留下了形式的标语、口号和一些小册子,企业的情况没有改变,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改变,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对企业文化的本质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借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1.2研究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当中国人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却在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却说,他们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学习中国,而且早就开始学习了。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现在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冲突。许多的外国管理学家把研究的目光转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精髓的管理思想,认为其中的人本思想、义利观、和谐观、诚信观、反求诸己等思想本质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冲突。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管理大师深得传统文化之精髓,他们不断从中摄取着精华,获得灵感,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如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管理圣经”的《第五项修炼》处处闪耀着儒家思想的光辉。中文版序中有:“就我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的略有不同。你们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的、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宇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导读中也说:“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书中系统思考精华所在的系统基模是很亲切的,因为它们象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本末先后和轻重缓急更容易掌握运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也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国企业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为企业寻找发展方向和智慧,一些企业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海尔、华为等,取得了成功。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半个多世纪对儒家思想的隔断,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主旨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被淡化了,目前许多企业的行为与儒家思想提倡的观点是背离的,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道德沦丧、社会冲突、企业见利忘义等企业不良行为的原因。如何把儒家思想这个宝贵的文化和智力资源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1.3研究目的和意义我们企业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仔细追究其根源,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根本上背离了儒家的思想精神,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义利统一”“和为贵”“诚信”“反求诸己”的思想。然而在我们企业经营和运作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不但没有树立起来,相反提起儒家思想,有许多人想到的是腐朽没落,僵化教条、如何束缚人性、如何阻碍创新,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造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解,使我们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停留在引进和消化上,而很少吸收再推陈出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关系的表面探讨上,在儒家思想对企业行为如何起作用的义理阐述上有所不足,在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有所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实际的案例,用系统的方法分析:1、目前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2、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义理;3、在目前情况下,应怎样利用儒家思想建设企业文化。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旨在说明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重要的原因,为企业提供建设企业文化的理论来源,并提供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对策。第二章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2.1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基本内容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含义是文治教化的作用,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对企业中人的行为有引导教化的内容,它至少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理念层、制度行为层、物质文化层,这三层以理念层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结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相当于传统企业文化而言的,即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它具有导向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导向性是指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其内容具有凝聚力,使企业员工自觉地为企业的目标做贡献,企业的文化环境氛围能够使员工产生不同寻常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开放性是指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文化;适应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的特点,如海尔的“与国际高手下棋”是基于海尔的规模、现状而制定的,它能够进一步激励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小的企业,如果提出这样的口号和理念显然是不合适宜的。要使企业文化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好企业精神理念的培育和设计、行为制度文化的设计、物质文化的设计,对内达到引导、激励员工、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对外达到顾客和社会认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作用,下面对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概括。一、核心理念层它解决的是企业如何对待国家和社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对待顾客、如何对待员工这三大课题。作为现代企业,应树立起以下的理念。1、谋求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即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顾客利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跟踪世界500多家大企业,发现经久不衰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遵循着三条原则,就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作为企业,对员工和顾客要做到以人为本,并要具有国家、社会责任意识,不但不能为了企业的利益危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了一个日益改善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员工,要有集体主义意识,知道协作胜于独立单干,集体重于个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企业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企业只有大多数人的参与协作,主动地奉献和创新,这个企业才有应对危击、持久发展的能力。2、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就是充分认识到员工的需要,尊重关心员工,培训、重用、激励员工,给员工充分的信任、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如宝洁公司的“尊重与关心个人”,索尼公司的“尊重、鼓励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成为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源泉和奉献的动力,对外则是充分细致地考虑到顾客的需要,满足顾客的期望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3、诚信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和企业的员工应该树立起“诚信是有价值的”观点,诚信对于一个企业就好比一个树的根,缺少了诚信,企业必然会走向灭亡。企业依托社会而存在,顾客是企业的上帝,如果不讲诚信,就必然失信于顾客、社会和自己的员工,失去信任的企业也应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诚信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的利润所在。二、制度、行为文化层企业行为的背后是人的行为,所以企业的理念通过企业主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企业的制度是企业理念的载体,建立企业制度是为了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式,达到贯彻企业理念、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它常表现为企业的各种政策、工作程序、规程、规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产品生产、安全、员工教育、福利政策、对外政策等各个方面。作为现代企业,在行为制度层应该做到:1、企业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和充分性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保证员工行为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企业制度的内容要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而且要具体、切合实际,避免空话、套话,确保员工能够执行;第二、要做到宽严有度,既能保证企业各方面正常规范运行,又要保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制度太过严繁,就会抑制企业的活力,太过简、宽,起不到制度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制度一定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第三、保证制度的充分性,即应该有的制度一定要有,既要有规范员工行为的制度,也要有规范管理者行为的制度,有企业员工如何工作的制度,也要有保障员工福利权益的制度,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制度等等。2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只有企业员工的认同,才能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的良好行为和作风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才能被顾客、社会及其相关方认同,才能真正地拥有企业的天时和地利。这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让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的含义及长远的意义所在,制定制度规范的目的,不遵守将会导致的后果,让员工自觉自愿遵守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改进。3要力行并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者要带头执行,“身教者从,言教者讼”,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文化,管理者做到了,一般的员工就会仿效,员工才能真正认同企业的宗旨、理念和制度,并落实到行为上,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起到制度的作用,也才能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三、物质文化层企业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企业通过其物质如企业的产品、标志、建筑和环境等体现出来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它是企业理念在具体物质上的反映,它是企业最直观的形象,外部对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物质文化层开始。企业的物质是企业制度和行为的结果,但它反映的是企业的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一个企业的形象就是用户、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这些外显形态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谋求生存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作为现代企业,在企业的物质文化上应做到:1、产品和服务能达到特定顾客群的满意,并不断追求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它包括产品的设计造型、质量性能、包装、品位、价格及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2、企业标志通过其色彩、造型和图案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内部所孕育的朝气和理念,而且能给人以美感、亲合力,让企业的员工和社会认同。3、企业的环境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感受,对内起到焕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和感染情绪的效果,对外能够展示企业的人文风格、品位和综合素质。企业的物质还有企业的建筑、设备等,它都体现着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四、企业文化三层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企业的精神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层都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企业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文化,它是企业精神理念在具体物质上、媒介上的体现,如企业的产品、服务、广告、宣传册等,它是企业制度行为的结果,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有意或无意地向展示着企业的形象,而企业的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对企业形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就象一个人,它的言行、仪表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而其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决定了他的言行和仪表。所以企业文化的培育,主要是企业精神理念的培育。2.2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企业文化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但是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了企业就有了企业文化,就象一个人的灵魂一样,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国外,上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的价值观基本是以利润为中心,在企业的管理上围绕着扩大产品数量、降低生长成本来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只是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管理者是独裁式的决策,员工对管理者只是服从。管理者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密的监督体系、强制性管理方法对工人进行管理,工人们为生存被动地工作,这就是那时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管理实践发展而被动地发展着,还不能被管理者有效运用并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也未被提出来当作一个课题、一个理论进行研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地挑战,原来对人、对事、对物的管理方式已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优秀的企业和管理专家提前看到了这一点,开始朝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化和人性化成为各国企业管理的一股潮流。当美国人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时,发现其真正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于是就有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等一批重要著作相继问世,掀起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当今的优秀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并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打造和培育自己企业的独特文化,在形象上和商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企业文化问题从实践角度也不是一个新课题。历史上,中国企业就非常重视企业精神与道德的培育。同仁堂有“同仁堂古训”徽商有如下的经商信条:做生意不是做生意,是做人,义在利先,财自道生,利缘起义,由义生利;援人以手,方得他人相援;行商好,务必读书好。解放前,范旭东、候德榜创办的久大精盐厂及永利碱厂、民生实业公司、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等民族资本企业提倡“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严细”精神、“人和亲和”精神。解放后,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倡导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识,也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文化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主要是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引进、传播和评价,大量介绍西方企业文化研究书籍和成果,以及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文化。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随着中央在理论上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企业文化理论才进入了繁荣时期,管理专家和学者们积极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的个案分析和中外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上也倾注了不少精力,研究者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并把取得的研究成果开始在实践中应用。这个阶段在企业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有文化、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如海尔、华为等,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大量吸收欧美、日本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企业的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上综合创新,发展出一套适应自己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管理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有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有的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但没有对企业的文化进行认真地分析、扬弃,任其自由地发展,缓慢地发育;还有的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形象建设,但只是跟时髦,请咨询公司写几个口号,标语,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从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企业行为中可以看出来。2.3中国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寿命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我们看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为7—8年。中国的私营企业的存续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1993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连续进行的5次全国私营企业大抽样调查表明:1993年以前的私营企业平均存续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年,而且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统计。根据《科学投资》的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年之间,而且这还是乐观的估计,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家企业倒闭。“根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41虽然企业的倒闭有淘劣出新的功能,但如果企业整体情况如此,就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人心的不稳定,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脆弱。企业的实力也是国家的实力,所以这种情况是令人非常痛心的。2.3.1从企业的寿命周期说明企业各阶段的文化情况艾迪斯在他的《企业寿命周期》(CorporateLiftCycles)里把企业的寿命周期分为10个阶段,分别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回顾我们企业的现状,与上述的各个阶段对一对,我们知道我们的企业处于各个阶段的都有。有处于孕育期和婴儿期的,有处于官僚期和死亡期的,更多的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在这篇文章中用到这个理论,旨在更好地分析说明我国处于各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情况。一、创业阶段的企业现状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具有创新冒险开拓精神,创始人和他的员工被成效、利润和销售额的渴望驱动着,团结协作,拚命地做事和行动,没人花太多的注意力在企业理念的培育、书面工作、控制和系统上,大部分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使有一些睿智的创业者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但也不会也不太可能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但这个阶段又确实是企业文化的起源和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明确企业的文化,但是它已经开始在现在和将来起作用,企业文化是优秀还是病态的主要取决于创始人,创始人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管理风格以及意志、胆量、魄力和风格可以说就是企业的文化。“因为企业创始人的行为和风格,往往通过他们的决策规划、领导指挥、组织协调以及待人接物等活动表现出来,被员工感知、感受、体会和仿效,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导向,一种潜在的推动力。企业创始人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人,无形中向员工昭示: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推动什么。在工作实践中,员工会不自觉地认同、顺从、模仿企业创业者的某种行事风格,会在自己的行为中把这种风格延续下来,逐渐成为企业整体的行为。这是‘上行下效’示范作用和倡导作用,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总是在开始时受企业创始人的自觉提倡和推动的,是由他们埋下的种子生发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前期靠的是创始人的创新冒险精神、个人的精明和勤奋,而后期创始人的德才则开始发挥力量,企业创始人的德才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创始人有德有才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优秀的企业潜文化,对内员工团结协作,为了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员工可能挣钱不多,但员工的精神是向上的,对企业的将来充满信心;对外诚实守信,顾客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一些忠诚的顾客开始出现,企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和发展,会很顺利地到达下一个阶段。2、创始人有才无德,这样的企业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在刚开始阶段,企业充满活力,人们的创新意识也很强,创始人敏捷聪明,能够及时地抓住市场的机会,由于企业发展顺利,企业创始人开始自我欣赏,于是在决策上,开始一意孤行;对待员工,不能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和追求,对员工不是感恩的心态。在对待顾客上,由于企业发展迅速,不自觉地开始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这样的企业在初期往往赢利很好,但是阻碍企业的发展的肌瘤即病态的企业文化在慢慢地长成,即使能够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如果企业创始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而继续下去的话,就会在下面的某个阶段走向死亡。第二种情况的存在,也就是我国企业寿命不长的原因,也是企业出现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现状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的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企业是赢利的,在市场上也基本上站住了,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关系逐渐理顺。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除了创始人的德才能力外,对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情况分以下几种情况:1、具备学习能力的领导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成长,能够提前发现企业将会出现的问题和原来管理中的不足,于是对企业原有的潜文化进行扬弃、总结提炼,并突出放大企业原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适宜的方式强化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对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员工的满意和主动性化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得到顾客的认同。并做出对社会负责的善行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顺利从青春期到盛年期到稳定期,而且还能够在这些阶段上不断地创新,克服这些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而不进入贵族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寿命周期。2、一般的企业领导者(创始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领导者感觉良好,看不到员工需求的变化和企业渐生出来的问题,领导者性格中的弱点开始暴露,员工因为企业效益渐长而渐高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这样的企业也有进行文化建设的,但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赶潮流,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形成文件和视觉形象,让外界看来,也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没有得到员工心理的真正认同,没有起到改变员工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企业不能真正发挥员工的潜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样的企业大多能够过渡到贵族期,然后渐渐走入衰败和灭亡。三、开始走向衰败的企业文化现状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和官僚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既有国企或者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也有许多的私营企业。在这个阶段的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现状是:企业初创阶段的创新精神剩下的越来越少,保留下来更多的是企业的官僚作风和等级制度。由于没有在盛年期和稳定期进行改革和创新,整个企业缺乏了创新精神,员工的关注点是自身在企业的地位以及如何谋求自己的地位,谋求的方法不是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真正价值及如何增加顾客满意度,而是凭着政治手腕及勾心斗角,因为员工的激励和升迁不是凭着为企业创造真正价值,而是靠领导的喜好来决定。一些能为个人带来更多利益的心得和经验被保留下来,而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员工反倒为企业所不容,一些保守、听话的庸才得到升迁。所以在精神层面上,人们缺乏了创新的动力,其工作和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上级的赏识,而不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顾客的满意而考虑,而是更多关注自身的私利。在制度层面上,制度、规章很多,但执行并不严格,往往是领导不遵守,而且制度上还有一些僵化、保守和不利于调动个人积极因素的内容,失去了制度的规范、调整、激励作用。在外层文化上,非常注重形式,形式的标语、理念很多,但并不为员工所认同,这些形式更像是时尚的追求,不能起到改变员工行为的作用,而真正体现企业文化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却得不到顾客的认同,产品开始过时,新推出的产品不适合顾客的口味,不能根据顾客的期望提供产品,也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信息因为企业的官僚作风而被阻滞了。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就只能渐入死亡。2.3.2从横向角度、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1、纯粹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经营企业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利润,但是有些企业利润的获取抛开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甚至违法经营。于是为了获取利润,出现了以下问题:①以牺牲环境、掠夺式消耗资源为代价,发展企业、追求利润,还觉着是大环境造成的,非这样做不可;②采取送礼、腐蚀拉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甚至非法的经营手段来获取利润,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也破坏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风气。③追求短期利益,不是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赢得顾客,而是靠欺骗来获取利润、以仿冒造假来获取利润。④企业的“善行”较少,企业的利润来自于社会,企业通过力所能及的善行来反馈社会,如慈善捐款、投资教育等公共事业。这些行为用事实说明了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会在社会公众、顾客及其政府、银行等相关方中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会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很少。2、诚信缺失对待员工和顾客,重许诺,轻落实。对内,企业管理者言行不一致,对员工的许诺不兑现,企业出现了问题,不能真诚地解释原因,不能承认问题的存在,而是想法隐瞒,员工对企业没有信任感;对于利益相关方如企业供方,欠债不还,形不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顾客,重视广告的作用,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产品出了问题,顾客投诉,不能真诚地承认、做好服务及后续补偿工作,而是想法推脱责任,达不到顾客的满意,认识不到诚信的价值。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诚信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3、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体现三个方面。首先在待遇上不公平,决策集中在企业主和管理层手里,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待遇相差很大,对于私营企业,还常常发生侵犯职工权利的现象,造成职工的失衡甚至仇恨心理,企业的发展决策员工不认同,措施制度也不会很好地被执行,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在企业工作只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别说为了企业的发展主动创新了。一旦外面有了更好的机会,员工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企业;第二不能满足员工发展自己的需要,如员工参与、创新机制建立不起来,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强调员工素质低,而提供给员工培训学习、提高技能的机会少。认识不到人才的真正价值形不成吸引人才、留用人才、发挥人才所长的环境。第三管理者不能真正地对员工尊重、关心和信任,和员工的沟通少,只是利用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4、在制度和行为上首先不重视制度的作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制度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制度没有尊重严肃的态度,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随意性强。第二、存在着制度的空洞,如在全员参与、创新方面、员工的权益福利保障方面、规范领导行为方面没有制度或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第三、制度的有效性差,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和企业实际真正地结合,而是为了搞形式,对付上级或获取证书用;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对公司的制度不能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修订完善,使制度慢慢失去约束力。第四、规章制度往往只约束员工,不约束领导,管理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靠领导的意愿、偏好等不成文的规则,这样规章制度的作用被消弱,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另外,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5、缺乏学习创新能力首先表现在“跟风”和“两张皮”现象严重,不能对外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吸收,在80年代,我们引进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在红火了一阵后,就慢慢黯淡下来;还有现在搞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各种认证,许多企业想的不是如何根据标准反思自己的不足,把企业的管理真正搞上去,而只是拿证作宣传,搞速成,于是实际做的一套,文件写的又是另外一套,就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买椟还株”。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一样,别人的企业搞文化建设,自己的企业不能不搞,于是模仿别人的企业,请能人编口号、写册子,号召员工齐行动,花了钱,轰轰烈烈一阵后,不合格品照样出,员工的不满比以前一点也没减少,顾客的利益照样漠不关心,内部的勾心斗角、部门的利益之争照样存在,管理者的行为没有丝毫改变。第二、不能从错误、矛盾和冲突中学习,当企业出现了问题,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惩罚或掩盖,而不是去找真正的原因。6、在物质层面上,存在着重形式、不重实质内容的问题,对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了解不够,产品质量和服务达不到顾客的真正满意。7、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搞形式,而不能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培育上。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已不可否认,许多企业也在大张旗鼓搞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有些管理者挂在嘴边,但应如何实施,使其真正起到作用又感到迷惘。而许多企业的做法是在制度层面和形象层面搞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精神层面。常用的方式则是搞一些口号、一些宣传小册子,把企业的环境改变一下,就认为是搞企业文化建设了。这些口号和小册子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没有转化为行动力,所以制度不能坚持执行,企业的工作没有真正地改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没有明显地提高。2.4我国企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2.4.1我国企业存在问题直接原因分析以上对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论述,企业的行为是由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决定的,他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下面我们来分析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的员工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在企业管理者方面这在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但大体上有以下不同的几种情况。1、官僚主义企业管理者缺乏开放的心胸,对领导的观点和做法有意见,就等于反对领导。看似民主的决策却是专制主义的决策,因为作为上传下达的中层领导不愿把不利于领导的信息向上反映,阻碍了下面信息的流通,上级管理者听到的都是片面的愿意听的信息,难以对企业的全面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做出的决策也难以适应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的目标也不能被员工真正的认同。一份《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文化综合研究报告》显示,因领导决策缺乏民主化至少使公司效率损失10-30%,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2、缺乏服务社会的志向在一项名为中国民营企业激励研究中,对全国211家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老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创业时主要出于改善生活等物质要求,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等精神动力的不到40%;但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精神要求上升为52%,但调查还显示,“追求更大的成就感”是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精神动力,这个调查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把创造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完全联系起来。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其实这也是管理者素质的内容。管理者的思想里充满了“小满即安”或者自己的私利,没有把自己的眼光放大到自己员工的福祉和社会的责任,就不可能有企业真正的使命和愿景,企业就缺乏真正使员工形成奉献和合力的精神支撑点。即使有企业的使命和愿景,那也仅仅是口号,而缺乏实施的具体策略和决心,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也不可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员工对管理者的认同或不认同都不能形成企业的合力、创新的动力和机制。3、缺乏正确的利益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的目的是获利,但是利从何来,企业将来的利益从何处来?却并不十分清楚,不能从员工利益、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的角度去考虑,有时为了追求直接的短期利润,做出杀鸡取卵的行为,他们意识不到现在的行为给将来造成的影响,不能通过今天的行为为将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能真正地看清楚行为背后的因果循环。4、缺乏反求诸己的思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问题,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总是“归罪于外”,意识不到自身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说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不发展、没有创新能力是员工素质低、缺乏人才造成的,于是一再地引进人才,一再地流失人才,不但引进的人才用不起来,自己的人才却被流失掉,却不知道正是管理者自己的一些问题使得企业不能形成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所长的机制。还有的企业一遇到问题就归罪于员工、归罪于市场,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毁灭的力量,也不知道自己成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手段常常加深毁灭的力量,这些手段只是治表不治本的方法,却把真正的问题掩盖得更深,直至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使企业跨掉。5、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有些企业管理者由于体制造成的原因或个人道德素质低,觉着自己收入低,也存在着失衡心理,于是凭着自己手中的权利,故意破坏企业的正常秩序,以便浑水摸鱼;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执行,这些年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但是却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当这些制度和方法与管理者的私欲一致时,它就被执行,反之则被变通和否决;另外,缺乏诚信,言行不一致,从而失去威信。二、在员工方面1、对企业缺乏忠诚由于体制的转换,员工从以前的终身制变成了雇佣关系的劳动合同制,员工与企业的一体感消失,员工在心理上认为是在为企业的经营者干活,与企业经营者在心理上产生了“鸿沟”,难以产生忠诚于企业的观念,对企业没有信心,从而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为企业奉献的精神,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淡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多放在个人利益上,还有的员工为了从企业获得更多的私利,以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去迎合企业管理者,使企业的正常秩序被破坏。2、缺乏自主意识现在企业成为员工的直接依靠,认为自己的命运和饭碗操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敢提出忠诚合理的建议,一切听从别人支配,干事随大流,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改进创新的源泉。对于企业的改革、新政策,抱着消极的心态,被动地适应,而不是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并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3、站在局部的角度看问题只关注眼前和部门的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言行只从自己本部门利益出发,出了问题,推诿责任,互相指责,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其它部门及整个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看不到自己工作需要改进创新的方向;对企业管理者和其它人员的是非判断只停留在自己直接得到的利益上,而看不到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4、缺乏严谨细致的精神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尊重和敬畏,更没有工作的乐趣,只当成谋生的手段。所以在行为上马马虎虎,讲究过得去就行,由于对工作缺乏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也难以发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2.4.2我国企业存在问题深层原因分析我们先拿一个人做比喻,一个人如果要管好一个家,他在如何对待家中的老人、孩子、配偶方面,如何对待乡里邻居、兄弟姐妹等方面必须有适宜的策略,他能不能制定出适宜的策略,取决于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来自于他的认知,趋利是人的本性,他要做出的决策必须是对他有利的。所以对利的认识决定了他的决策,对利的认识各人又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他的利来自于别人的乐,于是对内孝顺老人、严格要求孩子,对外则睦邻乡里、互帮互助,或尽忠或尽孝,留下一个好名声,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利乐,他会在这方面用尽功夫、想尽办法;而另外有的人则会认为奢华富有、吃喝玩乐就是他的利,为了追求到这份利益,他也会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甚至坑害乡里、虐待老人,他也在所不惜。我们常把第一种人当做好人或者有智慧的人,把第二种人当做无知的人或无赖。但是我们能说第二种人不聪明吗?其实不是的,第二种人有时比第一种人还聪明,他会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奇招非法获取财富。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第二种人呢,最直接的办法是借助外力禁止他吃喝玩乐、禁止他做出不法行为、禁止他虐待老人,但有的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禁止不到的地方,或被他的聪明钻了空子。而根本的解决方法则是让他看清循环的因果关系,即他这么做的后果:虐待老人的后果则是将来儿孙的不孝;吃喝玩乐的后果则是丧失吃喝玩乐的资本和身体健康;坑害别人的结果最终是自己被害等,从心上、从意识上改变这个人,使他真正知道他的利乐在什么地方,使他知道目前的行为并非趋利而是趋害,他思想上认同了,才能主动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他的聪明才智也才会用到正经的地方,他才会主动地用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到底能不能搞好,首先在于管理者和员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正确了,才能真正看清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来自哪里,才能认清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才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精神理念、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以改变企业中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改变其行为,是当今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普遍的迫切问题。如何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呢?我认为必须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因为它的道理都是从人的自身利害说起,从一个整体的“道”说起,从人的“心”上下手,启发人的良知良能,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而修正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传统的优秀文化,那么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是企业精神理念的建设也变成缺乏理论来源的说教,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利”,从心理上不认同,在整个企业内达不成共识,也就不能真正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并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浩翰博大,立意深远,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在其著《儒学的复兴》中甚至断言“儒学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美国的管理科学和东方的儒家文化思想结合在一起,使本国的经济得以腾飞。所以,企业家们在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吸收各国的优秀管理文化,综合创新,发展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儒学思想应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三章借鉴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必要性3.1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作为统治者要爱护民心、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这时候的儒家思想统称为先秦儒家思想。自汉朝开始,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又逐渐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在儒家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被赋予了许多内容,深深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既有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生产,为国为民的积极方面,同时又有奴役人民、束缚人性的内容。特别是有些统治者打着儒家思想忠君的旗号,奢靡腐化、狂妄自大、自我封闭、不是仁政爱民,而是残酷地压榨人民以满足他们的私欲和统治,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中国一步步走向落后衰败。于是从中国旧文化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比较了外国的先进和当时中国的落后,在五四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解放后,以儒学为首的传统文化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地批判,其影响进一步减弱。但是从中国旧文化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却有着割不断的关系,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爱民”“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使他们看清了当时统治者的腐朽没落,他们坚决地冒着杀头的危险要为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一旦找到了,就义无反顾地去身体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如“仁爱”“德政”“义利观”“中庸和谐”“诚信”“克己”“反求诸己”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这也和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神是非常契合的。这些内容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割裂和舍弃的东西。“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中国文化中公民深处公民底线伦理有崩溃之虞。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恶感淡化和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一些人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对任何羞辱的事情都无所谓;没有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这些现象的出现和这些年来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淡漠有着很大的关系。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对自己一生交往、思想的根本、中国文化、中西道路的异同、现代化的出路以及中国的未来,作了集中阐述。在他看来,人类将次第面对三大问题,第一是人对物的问题,即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西方文明已成功解决此问题;第二是人对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正可发挥作用。而现代企业的管理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而儒家思想对人的研究是最深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源头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为此,现在中外许多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在儒家与管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新的桥梁,让儒家走出经典,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从中吸取企业管理的智慧。用以制定产业政策、制度决策、人才决策,给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心态和方法层面以智慧的启迪,有人预言21世纪是儒学复兴的时代。所以,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妄自菲薄和否定,但也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里被束缚,而应该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与其新的内容,用于企业各项活动中。3.2目前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这些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搞企业文化,在搞企业文化创新,但更多地在“克隆”外国的企业文化,认为那才是先进的企业文化,按照他们的方式为企业设计出一套使命、目标、理念、制度和形象,就是企业文化的创新,结果却不能象外国企业那样真正地去执行,形似神不似,类似于“邯郸学步”。原因在于这些内容没有被员工真正地认同,达不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自觉改变其行为的作用。这种“克隆”做法对原来企业中优秀的内容如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一参两改三结合”等也没有继承下来,更谈不上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主动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了。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员工们的铁饭碗被打破,从终身制变成了合同制,人们能够充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技术和能力走上富裕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企业也一步步地展现了活力和生机,但那个时代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被淡化了,而变成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和渴望。所以社会和企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负面的问题,如掠夺性消耗资源、忽视环保、员工的权利和利益被侵犯、引进却不能吸收和创新、企业寿命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和管理者追求私利的结果,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漠视和抛弃的结果。企业的问题引起社会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如“仁爱”、“为政以德”“诚信”等没有在企业扎下根。相反,有些落后、封闭、狭獈的内容却在有些管理者手中运用得非常娴熟,因为这些内容正好迎合了某些管理者获取私利的口味,于是有人把传统文化贬得一文不值,而他们贬得一文不值的东西只是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引申出来的内容或断章取义的内容,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甚至本身就是儒家文化中批判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陈勋教/徐国平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中提到“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传统文化深存在‘无意识’层次,而与其相适应的、并起着自觉与演进作用的概念和语言系统却失落了,使‘无意识’方面完全成为一种保守力量。一方面,人精神上的危机日益加剧,使外来文化观念变成无法经批判而加以同化的东西,成为单纯的、难以运作的‘名词’而失去其效用;另一方面,方法上的教条主义,使我们无法使外来观念变成我们内在的方法,从而失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句话说出了这样的现实,传统文化中优秀本质的内容没有在企业里扎下根,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很好地结合,不断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导致我们没有能力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并真正为我们所用,这也是我们有些企业在向国外学习中收效甚微、不能推陈出新的原因。3.3企业管理中可借鉴的儒家思想内容一、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1、仁爱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4次,《孟子》中也先后提到157次。“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在儒家思想中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三才者,天地人”,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之所以立在天地间、为贵的理由是能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人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如何成为一个仁者呢?答案是“仁者爱人”。如何爱人呢?《论语》中给出了为人的必由之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语》《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部仁政的学说,他提出了统治者、管理者要维护社会秩序、治理天下要从根本处着手,那就是仁政爱民,孔子说百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孟子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如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这句话用循环的系统语言给出了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也给出了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键在于满足民之所欲,去除民之所恶。《论语》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意在说明君王的富足应以百姓的富足为评价标准,与百姓同甘共苦才是一个富足的君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如何认识自己的利益,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激励员工,儒家思想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儒家要求管理者治理天下要循天理、重道德,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理就是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为政以德,厚德载物。“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德就是智仁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这和我们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契合的,对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用人、选人、制定决策提供了根本的方法,并对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要求。2、和谐观儒家思想以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天、地、人为三才,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一为人与人的关系;二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三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经典中有很多的语言都论证了“天、地、人、物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以相互依存为特征的网络系统,任何人为的割裂系统或破坏整体的和谐性,都会造成天地失调、社会混乱,危及自身的安全”5。这种寻求整体和谐与稳定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提倡用“仁爱”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推己及人亦及物,认为圣明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使施政治民达到全面和谐的境界。儒家的《中庸》《大学》可以说是一部和谐的经典,这种和谐是恰当、合乎客观实际,不失常,做事要循“道”即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遵循普遍规律去做事;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治人要凭“道德”,就是要靠自身的修养、行为去影响别人,用“仁”去启发人的心智,从而规范人的行为。这些思想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地关注企业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学》给出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的学者也把它称为一部管理的经典著作,其主旨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自身的“明明德”达到身、家、国的全面和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透彻地点明了内在修养与成就事业之间的关系,对管理者实现事业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内圣就是一个人内心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对外界彰显的过程中,折服别人,得到民心,也就自然达到了外王的地位。《大学》中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两个严整的双向回环,说明了事情的本末先后,指出了修身是做人做事的关键,修身就是格物、知至、意诚和心正,是内心的品德,而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内在德性彰显的效果。企业的管理亦是如此,真正有所作为者必须以高尚的人生境界作为内在的精神支柱,只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与成功的事业合一,才是优秀的管理者。3、诚信观诚信观念也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是诚实、不虚伪。儒家把诚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诚之者,人之道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认为诚是人间的大道,对个人而言,修身在于至诚,对群体而言,则是至诚感通、以道化民。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为哀公解答为政之道,归结为一个诚字,有了这个诚,对人对事,就能出于一片真心,就能至诚感通,事情就能够成就,“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保护天下的平民百姓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那样,内心态度诚挚,努力去做,虽然达不到完美,但离成功也不运了。另外,人必须守信,有了诚则有了信,儒家认为对个人来讲,信也是人之为人、修身的重要部分。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弟子应“谨而信”,它告诉我们在日常行事做人中,要谨慎守信,并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守得住诚信。为什么呢?儒家经典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只有守得住诚信,才能被人信任,才能与民诚信、担得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国家百姓才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秩序中。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也就是说,老百姓信任君王才会听从命令,按照他的要求去劳做,如果不信任君王的话,同样的命令,则会认会君王是在虐待自己。同样,老百姓在被君王信任后,才进谏,否则老百姓不会进谏,因为君王认为老百姓的进谏是诽谤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统治者的与民诚信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内容,与民诚信是仁政的最重要方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当子贡又问必须去掉两项的话,去掉哪两项?孔子说“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政府则无法立足。为什么还存在着不信任呢?“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说明所谓的不信任并非别人造成,而是由于当政者不守信用造成的。要想得到信任,并信任别人,那就得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如何获得信任呢?《中庸》告诉我们“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即日常的道理,应身体力行,平常的言语,要谨慎去说,不要夸夸其谈;做人一定要“言顾行,行顾言”。《论语》中子张问孔子如何使自己主张推行的道理,孔子告诉子张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即管理者不能诚恳守信,身体力行,是无法推行自己的主张的,而民众是不可能真正服从自己的。儒家思想的诚信观点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意诚心正,企业管理者要想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让顾客信任,变成企业的忠诚顾客,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言行一致,守得住诚信;当遇到问题时,要本着诚挚的态度去解决,事情就会变得相对容易。4、义利观儒家思想是把道义看得重于一切的,但是并不反对追求利益,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从《论语.述而》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他主张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劝诫我们不要见钱眼开,要见义思利。而且给出了取利的方法,《大学》中有“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里的“人”“土”,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说,其实就是人才和市场,这句话用循环的系统语言论证了德、人、土(市场)、利、用的关系,充分说明义利是统一的,对于利要取之用民,用之于民。还给出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他教导我们,如果财富不是正当得来,是守不住的;如果利润不能用到正确的地方,我们就会失去民心、人才和市场,我们照样守不住财富。5、反求诸己观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蔡礼旭老师把这称为儒家的心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和矛盾时,首先要反省自己。孔子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君子修身就好比射箭一样,不怨天尤人,没有命中靶心,不怨怪别人,而是反省自我。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要反思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就要反思自己的态度是否足够敬了。凡是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别人的心就认可你了。第二、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孔子提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足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他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即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患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这个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做人重要的是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自立。他还把凡事责怪别人、怨天尤人的人喻为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这个意思。第三、儒家的反求诸己观是和所提倡的“恕”道是紧密相连的,“恕”字由“如心”两个字构成,意思为推己及人之道,也意为仁慈、宽恕。儒家认为宇宙、别人、我们自己是一体的,万物同理。作为这个体系中的人,在影响着别人,别人也在影响着我们,一些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我们自身造成的,只是我们没有觉察罢了。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认识,儒家提倡反求诸己,从自己内部找原因,要行“恕道”。恕道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心比心,能把他人当做自己来看待,推己及人,就会变得仁慈、宽恕。因此,“恕”不仅是待人接物的方法,也是古圣先贤笃行的美德。孔子说他一以贯之的是“忠恕而已矣”,孔夫子不仅自己力行,也是如此教导他的弟子,当子贡问他“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进一步教诲弟子说“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所以真正的恕道则是人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心怀全人类的的福址,这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就是恕道的最高表现,也是“反求诸己”的目的。6、克己复礼观人类有着漫长的进化史,受到丰富文明的哺育,是万物的灵长。儒家思想认为人要修身,治理国家,必须克己。“用人之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意思是你想领导别人,首先在于管理好自己,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别人,要想管好自己,首先在于克制自己。那么如何克己呢,我在这里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循礼而行,儒家认为人必须遵礼、不妄行,“礼者,天地之序也”“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运行不乱”“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儒家所说的礼是天地自然的秩序,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要求人要按规范秩序而行。孔子弟子问他什么叫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的意思是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规定,那就是仁了,为仁与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进而又告诉他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知礼,无以立也”。另外还有谦、敬、节俭等内容。对于谦,有“满招损,谦受益”;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圣人,周公辅佐成王,唯恐失去天下贤能之士,曾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在他的儿子去鲁国赴任时,曾告诫他的儿子说“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这些都是儒家提倡的谦德,也是中华礼乐的精神。儒家认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不耻下问,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成就真才实学,从而进德修业。对于敬,孔夫子有“修己以敬”“执事敬”。其实“敬”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认真谨慎的意思。古人认为“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所以于人于事认真,就是德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心有敬,自己则不会有邪恶之心,对外有敬,则不会懒散傲慢。对于“俭”认为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气、养神,孔子说“与其不逊也,宁固”“以约失之者鲜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认为俭能养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认为人的品德高尚,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大学》中有“富润屋,德润身”,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也”。儒家思想的内容恢宏、博大、精深,以上内容只是儒学的凤毛麟角,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是它并不单纯地说教,而是从义理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不但使我们知其然,并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也,并告诉不这么做将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后果,使我们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影响,我们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以前的行为造成的,我们对别人的仁爱诚信最终是对自身的仁爱诚信,从而达到引导和改变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人的行为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内容是活泼的、辨证的,并不是僵死教条的,许多内容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理解,教条地去执行。比如说,它告诉我们仁爱,但不是无原则的爱,比如《大学》中有“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对于恶人,“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告诉我们要和谐,但不是奉承附合,只有小人才附承附合、巧言令色,“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但不是不直言,如“当仁,不让于师”;告诉我们应循礼而行,但并非一成不变,推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等内容。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没有包容性是不可能承传至今的,它的“和谐一体”“反求诸己”“谦虚”的观念,使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吸收融合不同的文化,自身不断地发展着。总之,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无穷的伦理资源教导我们做人要向圣向贤并告诉我们向圣向贤的方法,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好管理者,并从各个角度告诉我们管理之道。江苏远东集团副总裁卞华舵在《儒家思想与企业的内在价值》中说:“儒家的这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和谐、诚信、中庸”等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家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其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可以在当代经营管理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著名学者曾仕强提出,“儒学的复兴是21世纪的管理主流”,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在《儒学的复兴》中断言儒学“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即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第五项修炼》中也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3.4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儒家思想的意义儒家思想在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背景,从其形式上来说,可能有许多不适宜现代环境的地方,但从其思想源头上来说,却包含着许多永恒的价值和智慧,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其“仁爱”“和谐”“诚信”“义利”“反求诸己”“克己”等等观点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企业的精神理念,而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资源,精辟的论述和系统循环的语言使我们知道这么做的最终结果获利的还是我们自己,有助于我们自身和后代,从而使这些观点在我们心里扎下根,自觉约束我们的行为,因为和谐、仁爱是人自身的需求,它的“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思想给了我们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把我们引向高远的力量。但同时给出了我们达到的方法和态度,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孝悌”“诚信”“敬谦”“俭朴”“反求诸己”做起,并克己力行,达到知行相应,不断成长。在企业如何对待员工、顾客和社会的问题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企业的持续良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在前面的论述中提到企业能否顺利地发展、是否能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即品德和能力。在企业初期如果说企业家品德重要性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在企业后来的发展中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的一举一动,一项决策就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命运。我们知道,目前企业的决策权基本上是在企业家手里,即使是国营企业,监督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作为企业家其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说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会使企业家深刻认识到管理与自身道德修养的关系,搞好企业的根本在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仁爱、诚信、孝悌慈和等内容在自己心中扎下根来,才能正确处理与员工、顾客、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才能管理好企业。企业搞不好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责任,这会使企业家产生提升道德、修炼自身的自觉性。企业家是企业使命和愿景的设计者和倡导者,企业使命和愿景是企业价值观、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反映。我们在前面提到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管理者缺乏志向,即没有把自己的眼光放大到员工的福址和社会责任上,但儒家思想的“仁爱”“和谐”等许多观点能使企业家的眼光放远放大,进而设计出企业的真正使命和愿景,并一步步制定出可行战略,坚定地去实施。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和谐观”能够使企业家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不违背社会道德,不违法乱纪并自觉地保护环境,其“仁爱”“和谐”的思想能够使企业家善待自己的员工,诚信顾客,正确外理与社会、战略伙伴的关系,并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其决策和行为决不会出现侵犯员工利益、欺骗顾客、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并会以最大的努力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能够树立起企业家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会激励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去寻求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有助于发现和利用外来的优秀管理方法和技术,决不会为了一己的私利做个样子,只要是对企业有利的,就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正去实行,从而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对待企业出现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反求诸己”“谦”“敬”等观点有助于企业管理者首先反思自己和企业的行为,不但能够找到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能够找到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学习能力。二、对企业员工行为的影响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到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员工存在着失衡心理,引起员工失衡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利益分配的不满、对管理者行为的不满造成的,从而失去工作的积极性,更别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了。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对领导者思想意识的改变,从而改变其对待员工的行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失衡心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其实处在同样的情况下,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也会改变,从而改变企业的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对自己认识的改变儒学的“和谐”“诚信”“反求诸己”等思想会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自己也是目前这种结果的一部分。认识到是企业的管理者和顾客为自己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使自己能够有了工作、有了施展自己的平台,对管理者和顾客应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改变以前的想法:自己是一个为了生存、不得不劳动,并被企业的管理者强迫劳动的人。也会更多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如对企业是否忠诚、对待企业和管理者的心态是否偏颇、对工作是否认真尽力。通过反思,他会更多地体谅领导、感谢顾客,从而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2、员工行为的改变思想意识的改变导致员工行为的改变,当他认为是为自己而工作,企业的命运和自己休戚相关,他的工作作风就会改变。儒家思想在改变其想法的同时,其谦敬观点会改变其工作作风,变得认真对待工作、尊重工作,并想法改进工作质量,对内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达到顾客的满意。另外,在对待不如意的事情,会有一个比较主动的态度,会首先从自己身上下手,使事情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对待公司的制度和工作规程上,由以前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执行,减少企业监督的成本。三、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彼德.圣吉写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是具备五项学习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