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言文阅读(下)-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_第1页
专题文言文阅读(下)-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_第2页
专题文言文阅读(下)-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_第3页
专题文言文阅读(下)-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_第4页
专题文言文阅读(下)-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一、〔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郎,除兵部员外郎。适高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制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高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疏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曰:“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欲使不敢论驳耶然益之来,非公福也。〞颐浩赧然,即劾益。未几,以言者罢,提举亳州明道宫。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因论:“金人入侵,未尝一大衄,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水,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水,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选自《宋史·程瑀传》,有删节〕【注】衄〔nǜ〕:损伤,挫败。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制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B.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制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C.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制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D.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制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创于汉武帝时期,经魏晋至北朝末衰落,到唐宋再度鼎盛,元明清称为国子监。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故“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别称。C.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其官署称“司〞,元明以后也沿用。D.疏: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成“奏疏〞“奏议〞或“表〞。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程瑀是饶州人,少有学名。他曾经被姑姑收为养子,后又恢复本姓;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小有名气,考试成绩优异。B.程瑀为官忠信正直,深受同僚认可。他经常弹劾权贵,揭露官员不法行为;他初被外调信州时,同僚进言竭力挽留了他。C.程瑀熟知金人本性,反对苟安政策。他向皇帝进言,金人不可信,应积极备战,建议皇上要有使金人十年不敢侵犯的方案。D.程瑀得罪权贵,仕途受挫。他为国家前途着想,与秦桧政见不合,为秦桧所忌恨,时常受到诋毁,不得不称病外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2〕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答案】1.C2.D3.C4.(1)程瑀忠贞诚信,可以让他献忠言以供采纳,为人正直可以让他掌管风纪法度,不应该让他离开〔朝廷〕。(2)应该节省费用抑制工商业,除正常赋税外,不能向老百姓索取一毫,百姓一天比一天更富裕,军队就一天比一天更强大。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表〞和“疏〞不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具有言情成分的文体。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献纳:采纳;司:掌管;去:离开;宜:应该;末:工商业;常赋:正常赋税;日:一天比一天。二、〔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假设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后牢修诬言构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拷,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乃大方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事释,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①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5.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B.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7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C.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D.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6.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B.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C.夷齐指战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遵守礼义、推让王位受到后人的赞赏,后隐居于首阳山,并为周朝守节而死,被称为义士。D.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按门客才能地位上下分为代舍、幸舍、传舍三种。后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范滂执法为公,嫉恶如仇。面对众多权豪作奸犯科,他不惜身命进展弹劾,可惜时局混乱,无奈辞官。B.范滂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当他被人诬陷入狱,拒绝祭拜狱神皋陶,认为皋陶正直,不会因是否祭拜而改变现状。C.范滂宅心仁厚,体贴他人。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狱中时,因同牢房中的人大多患病,他便与同乡袁忠主动争先受刑,承受审问。D.范滂高风亮节,勇于承当。吴导奉诏抓捕他,不忍下手,他却主动投案自首,吴导劝其逃亡,被他严词拒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答案】5.D6.C7.D8.(1)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2)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可兼得吗7.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劝范滂逃亡的是县令。8.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去:除掉;嘉:好的;清:干净;汝:你;得:能够;恨:遗憾;令:好;复:再;考:长。三、〔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假设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9.以下对文中划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A.“解褐〞,义与“释褐〞一样,指开场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11.以下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简丈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答案】9.B10.C11.C12.〔1〕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2〕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1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加《论语》为‘六经’〞说法错误,“六经〞应为“《易》《书》《诗》《礼》《春秋》《乐》〞。应选C。11.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范宁指斥王国宝。应选C。12.此题考察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展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到达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为〞,做;“辟〞征辟;“为……所〞,表被动;“讽〞,劝阻;“寝〞,搁置,这里指被搁置。〔2〕句中:“雅〞,非常;“甚〞,很,非常;“亲爱〞,亲近喜爱;“疑议〞,有疑难事情的时候;“辄〞,就;“谘访〞,咨询。四、〔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少学长安。王莽时举四科,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有干事称,迁朔调连率副贰。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丹与连率耿况降,复为上谷长史。王郎起,丹与况共谋拒之。况使丹与子弇及寇恂等将兵南归世祖,世祖引见丹等,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丹还,世祖谓曰:“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遂从征河北。世祖即位,以谶文用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众威不悦。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帝曰:“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乃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建武二年,定封丹栎阳侯。帝谓丹曰:“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土,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丹顿首谢。秋,与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执金吾贾复、偏将军冯异、强弩将军陈俊、左曹王常、骑都尉臧宫等从击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乃夜召入,谓曰:“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丹不敢辞,乃力疾拜命,将营到郡,十余日薨。子尚嗣,徙封余吾侯。尚卒,子苞嗣。苞卒,子临嗣,无子,国绝。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苞弟遽为监亭侯。13.以下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B.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C.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D.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1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四科,指科举考试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考试科目,文中“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中“言语〞即其中一种。B.世祖,庙号名,一般是王朝的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文中的世祖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C.大司马,古代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的称呼。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D.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之死有特定说法,如天子,大夫、土之死分别叫崩、卒、不绿,“薨〞则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15.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最丹审时度势,景丹同连率耿况投奔了来上谷巡视的更始皇帝,后来又同耿况的儿子耿弇以及寇恂率兵南归世祖。B.景丹骁勇善。景丹率精兵出击,大破王郎军队,获世租赞并随之征讨河北,后来又与吴汉等在羛阳打五校,降敌五万。C.景丹备受推崇。世祖皇帝下诏命群臣推举大司马的人选,景丹与吴汉一起受到群臣推举,后景丹被拜为与大司马官阶一样的骠骑将军。D.景丹恩荫子孙。景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均受其荫蔽,他的儿子景尚被封为余吾候;景苞的儿子景临断绝封国后,景苞的弟弟被续封为监亭侯。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2〕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答案】13.C14.A15.A16.〔1〕邯郸的将帅几次说我征发渔阳、上谷的部队,我姑且答复他们说是,没想到二郡部队确实为我来的!〔2〕适逢陕县贼人苏况攻破弘农,活捉郡守。景丹当时生病,光武因为他是老将,想命令他勉强起床兼任弘农郡守。14.此题考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展分类识记,比方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四科,指科举考试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考试科目,文中“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中“言语〞即其中一种。选项中说“科举考试中的科目〞理解有误,汉代没有科举考试制度,汉代主要以察举。五、〔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待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宋史·列传第七十九》〕【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苦须言辞辩正。17.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18.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冀州,几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承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C.待制,官职名,唐诏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宋因其制,扩至殿、阁。D.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六部。19.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屡次推荐他,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C.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挡不住敌人,一定打不下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D.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吴结盟后,他察知不安全,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2〕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商,而德和诛。【答案】17.C18.D19.C20.〔1〕我担忧从今以后,忠诚正直的言论,与那些关于治乱安危的策略,就会隐藏起来无法传到陛下耳中。〔2〕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才派遣文彦博查办,因此刘平得到〔被〕昭雪,而黄德和被处死。18.答复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观察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错在“文武〞,吏部只管文官。19.此题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根基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展对比分析,做出判定。C项,本项错在“一定打不下延州〞,原文说的是“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说明延州是宋军守卫,敌人攻城。20.此题考察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恐〞,担忧;“之〞,构造助词,的;“理乱安危之机〞,治乱安危的策略;“蔽〞,隐藏起来。第二句得分点:“其说〞,他的意见;“始〞,副词,才;“按治〞,查办;“由是〞,因此;“得直〞,得到〔被〕昭雪。六、〔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一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参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缺乏,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21.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D.在位一载/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