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3互动4: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4板书:略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导语)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5(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筏子之小------水车之大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6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7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为什么?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8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巅峰澎湃狂澜劈成屏障哺育荡涤磅礴简陋铆牢角逐偌大惬意戛然蓦地矜持踊上清泠泠荡漾缠绵艄公揉出摇曳颤颤巍巍步履颠簸潸然浸淫饱蘸三.组织学生预习,布置预习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无必要?有,为后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怀念作铺垫。2、文章中详细描绘了朗朗弹奏这首歌曲的时候得情形,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灵感受,有什么作用?要强调这首歌曲给人带来的巨大震撼,深化文章的主题,由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9的回忆扩展成了对祖国的深情。北师大版《一条大河)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过程与方法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过程]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简陋(lòu)浸淫(jìn)(yín)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①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言之成理即可)。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竞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地点途径观众我的感受《壶口与龙门教案1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运河与扬子江)教案1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江之歌)教案1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序?为什么?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看。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B.理解法。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学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3课时作者)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蓑(suō)衣巢(cháo)----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1)总括轮廓(2)春草图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3)春花图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课时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1)春雨图(2)迎春图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味:甜(果实)(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教案一、导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我们跟作者一起感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为什么要独出心裁的称颂给人带来诸多褒贬bāo飘拂fú塞外sài冰碴chá耗子hào乍暖zhà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作者热爱北国的春风,歌颂了北(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不是,作者一开始持贬抑的态度。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2)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与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不是(3)第6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4)齐读7、8、9、10段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③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北国风与杨柳风的不同。归纳:A特点: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④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⑤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5)第10、11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风作对比,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江南春天那霉腐湿闷之感更为具体可感,通过对比使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总结: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1、语言粗犷豪放透出。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2、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2、完成《中华一题春风(北)(南)(北)(一)理解每首词的内容,体会起情感(二)通过不同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点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鹧鸪天代人赋《初春)六首诗词1、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的无穷的魅力对于春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倾听一段音乐,听完请大家说说你听放音乐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四季)中的《春)片段或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片段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2、春的美是多样的,在《春》这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对春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倾吐了深情的赞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都预习了诗词十首,请同学们看看在这十首诗词中,哪几首的情调与朱自清的《春》相似,充满对春天的赞颂?(说明:本问题是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的第一问。设问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有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引起注意,初步思考十首诗词的内容。)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引出教学内容:从集中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来看,主要有《江南春绝句》《游园不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鹧鸪天代人赋)《初春》六首诗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本课的这六首诗词。二、朗读六首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学生纠正自己读错或不准确的读音,在课本上注音。2、学生自由质疑,针对不能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加以解决。(学情预测:这六首诗词都比较浅显,略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都已经加以注释,可引导三、学生品读课文,对比、探讨各首诗词表现春天的特点、方法。1、学生默读六首诗词,思考并且分学习小组讨论它们写的是春天的哪个时候,在描写上有因为它…….”的句式来说。(说明: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倾听,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情感,揣摩其不同的选材、表达特点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独到的感悟,又要防止脱离文本的胡乱牵扯。)对各首诗词中有特色的句子试解:这首诗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千里”二句:这两句一想像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色明丽的美。以“千里”开头,形象地在春风中飘扬的酒旗增添了春色的明媚。“南朝”二句: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色蒙胧的美。南朝修建的许多寺庙,有多少至今还掩映在蒙蒙的细雨中,点缀着江南的春景。这两句在写景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认为只是单纯地写景也可以,也有专家持这种说法的。)这首诗写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色。“满园”两句:诗人去探询春天的踪迹,却“小扣”“久不开”。正当失望之时,却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描画出春意盎然的景色,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惊喜,在情感表达上起了转折的作用。结合前两句体会,也可以看作是欲扬先抑。“草色”句: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了春草在碧绿之外的另一种美--------在要绿不绿之间的一种美,远看是绿的,近看却还是枯黄的。表现了诗人观察的仔细和内心的欣《钱塘湖春行?又是一组对比),又隐含着发现和惊喜。“把春风吹得摇摇晃晃”:究竟是春天摇摇晃晃,还是作者自己陶醉得摇摇晃晃呢?春天不题目就突出了诗人情感------“喜”即欢喜,喜欢。从哪里刊出诗人喜欢春雨?-----把春雨称为“好雨”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春雨来得正是时候,突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情。接着诗人从听觉、视觉描写了细雨无声的滋润万物的特点,最后通过想像天亮后全城的花枝鲜艳湿润的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一场小雨为什么会引来诗人如此的欣喜?从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心。这首词上片描写春天的景象,其中“闹”字历来备受称赞,因为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盎然,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而下片则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欢乐的时间转瞬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这是一首思念远别的丈夫的诗。因为开篇即写宝钗分为两股,暗示夫妇或者情人的离别,又用桃叶渡、南浦两个地名加强了分别的气氛。接着又反复叙写思妇的心里活动,突出她这首诗从龙华的桃花写春天,这里的桃花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来自郊外的墓窟”的桃花,“点缀的江南处处是春”结合注释不难理解,这首诗歌颂是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盼望的人民解放的春天。三、对比这四首诗在写法傻瓜内的特点。学生对比前六首诗词与这四首诗词的写法,思考并且小组讨论其特点,(学情预测:这个问题难度教大,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能够深入全面的理解,只要他们能够体会到有所不同,初步地理解写作可以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况且,不论是前六首还是后四首诗歌的写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前六首诗词都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它们更多采用直接描绘的方法,而这四首诗词则更有各《春夜喜雨)更多地通过写自己的心情来表现纯度美好;《玉楼春)则在下片全用抒情的方法,把写作重点也放在抒情上,着力渲染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面衬托生命的短暂,抒发对《祝英台近晚春)要表达的也不是对春天的评价,而是写由晚春的凄凉引发的心境凄凉,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想见他“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表面上是写爱情,实际上是写政治抱负,以爱情的缠绵悱恻来暗示对于君王的期待。全诗以心理描写见长(写“卜归期”“才簪又重数”是以动作写心理活动),以爱情象征对君王的期盼。《春)虽然写了桃花、春天,但这分明也是用象征的手法写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描写春天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不同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春天。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初步了解读诗的方法:吟诵、理解诗歌的文字内容、透过字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感情、联系诗人的处境分析其隐含的意义。只要我们多读,多对比,仔细体1、默写十首诗词2、完成本课配套练习3、课外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案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李白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扶风豪士歌“春风又绿江南岸…物候有区域性刘禹锡王之涣毛泽东《临滹沱见蕃使《竹枝词》《出塞}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杜甫“西川有杜鹃…侯鸟与物候的关系陆游侯鸟与农事的关系(生完成于联系本,师加以适当指导。)《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投影上的思考题:章结构的精巧)(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一、朗读全文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情节人物上学路上(序幕)课前(开端)课上(发展)下课(高潮和结局)心理一、教学目标(2)完成课后练习三。情节人物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课上(发展)下课(高潮和结局)心理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中心人物人称描写方法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写作手法烘托烘托进行创造性续写。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教学过程一、引入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求。)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①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②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第一堂课》教案知识和能力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过程和方法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一课时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幻灯片放映)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變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變故的迷茫、无助。)(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板书设计]第一堂课课堂上:沉默、严肃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走出课堂:逃离《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指出这是由三首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死险恶处境)。(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惡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閻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閻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瞑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量较弱。“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板书设计梅岭三章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战斗追溯参加革命实现理想坚定乐观回环递进酣畅淋漓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教学过程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读,齐读)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补充: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此(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国是:国事,国家大事。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外之故: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缓急:偏义副词,偏指急。激切: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竟日:(竟,终;整天)及难:(赶上灾祸)系狱:(被扣押在狱中)春秋:(年岁)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岷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岷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等。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岷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对勇气的理解。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那么,什么是勇气呢?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板书:勇气C.D.狄斯尼《勇气)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总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18第三部分(第19至22自然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讲述“我1、第一段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师小结: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由①开头:二战时,盟军进攻法国前期24小时在诺曼底②发展(情节发展采用了波浪式结构):这个美国伞兵遇到德国军队的追捕躲入一法国农家情节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简述你们的理由。6、法国妇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师提示,在战争时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8.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9,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的勇气,两位主角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和难点)不可剥夺。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作者更看重的是法国妇女的勇(四)写作特点(五)总结全文。(六)课堂练习勇气D.C.狄斯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③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讨论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讨论明确: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讨论明确: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邓稼先的无比崇敬。①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a.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有的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就交错使用。)传记,是功臣的赞歌。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①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②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两弹元勋邓稼先求学胸怀祖国刻苦学习受命研制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患病去世实践誓言《回忆鲁迅先生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四)深入研读讨论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五)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六)课外延伸·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凉州区和平中学韩静1、阅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退休生活。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3、走进伟人的真实生活,学习他们认真、求实的优秀品质。4、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逝世,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亿万中国人和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友好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纪念邓小平逝世1周年的时候,邓林写了《我爱我的父亲》,倾吐了对父亲的缅怀与爱。格的纪律似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方针大计”,都和这种不说话的散步有关。把海里游泳当作一种“享受”,因为“很具有挑战性”,更喜欢“顶着风,迎着浪,钻进他“从不偷工减料”。从不到平台上去休息。写得最有特点一次下海。邓小平很高兴,但是护士却对他不放心(怕他过分留恋大海吧),对他说:“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好吗?”“表现好一那种为政治家、军事家所压抑的人性(调皮)一下子显露出来了。泳区的最大周边环游”,表现了他认真,求实,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略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时的杂文集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研讨问题四: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有的人}教案“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而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3)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4.集体朗读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泰戈尔的《某人:中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啊,船长,我的船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过程与方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三、文本研习(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I、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啊,船长,我的船长)教案2.了解《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想内容、掌握其写作赞美、肯定什么精神?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二).文本分析(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第五单元注意: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一、精彩赏读“东边是黄河,万不得已时……也不会是死地”2、关键时刻的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中将毛泽东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的精彩片段,这个精彩片段就是(吸烟)二、拓展运用学习本文的写法,你能否把自己的一份心情(欢乐、喜悦、悲伤、愤怒……)用生动可感的精彩片段描述出来。闲话章太炎2.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3.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1、了解章太炎的个性特点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闲话章太炎2.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3、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1、了解章太炎的个性特点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过程光绪皇帝、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这些人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是,有一个人,他批驳过康有为;大骂过光绪帝;痛斥过日本政府;戏谑过袁世凯;反对过孙中山;谴责过蒋介石。他就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张之洞驱逐他,清政府传讯他,袁世凯软禁他,众军阀排挤他,却被鲁迅赞为“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的章太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人物。1.了解章太炎的性格特点2、学习文章“闲话”的写法1、《闲话章太炎)一文的作者是1、题目是“闲话章太炎”,也就是说章太炎这个人的,老师读课文,你注意听,并在文中找出最能概括章太炎的特点的一个词。明确:名士气2、写了哪些事来表现他的名士气(什么是名士气)纵酒骂袁以致误车打算身穿麻衣,痛哭国门扇柄坠大勋章见袁世凯逢酒则醉,醉了则怒骂袁世凯写无数诅咒袁的纸条予以焚烧挥杖驱逐宪兵,大骂“袁奴滚走”作者之所以要写,原因就在于,从这些小事中可以见出大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评价:革命家、学者、真名士雄风犹在、礼遇、囚徒、太炎殁、草檄一文、安得、谗言、倒戈、纵饮、大嚼,等等书呆子兮兮的、酒喝多了,骂袁也骂痛快了,上车的时间也误了、干脆,等等。好处是:(1)、这两种词汇是正常的现代书面文章中较少用的。如某篇中用多了,就很自然造成文字表达的新异现象,因而带来趣味。(2)、使用这些词汇时,作者往往会故意造成使用不当,或大词小用,或褒词贬用,而实际意思大家心照不宣,因而发生趣味。(3)、两种词汇同时使用,就构成亦雅亦俗的趣味。三种词汇同时出现,更给人语言丰富,4.练习要求;100字作右,写出人物特点个性1比较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A注意一点,面得让人说闲话B闲话少说,讨论具体问题吧C《闲话章太炎A快上班了,她胡乱吃几口就走了B他话还没听完,就胡乱批评一气2(1)人们敬佩章太炎,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本文中写的是章太炎的那些事?(3)本文写的都是关于章太炎的一些小节,作者不谈大师而写这些小节,为什么?(4)本文的语言雅俗交融,从本文中找书面语和通俗的现代口语《卜算子·咏梅}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难点教学目的1教法:诵读、点播、赏析一导语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2、点播分析(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讨论、点播、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6)理解诵读(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仓储物流代理合作协议详本
- 2024年专用合同:适用于小型工程的建筑施工协议
- 2024年拉萨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技巧及答案
-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房地产调研报告
- 乳酸检测在生物物理学中的应用
- 会展公司配电室操作指南
- 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感染性疾病
- 企业职业健康传染病上报流程图
- 2024年海运货代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丙泊酚麻醉在皮肤手术中的应用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监理工作总结
-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专业培训
- 7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
- 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报审表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华东地区SMT公司信息
- 隧道弃渣及弃渣场处理方案
- 隔代教育PPT课件
- 签证用完整户口本英文翻译模板
- 金属盐类溶度积表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