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1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试题PAGE1高中试题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3卷(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15课)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选D。3.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D.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商丘进行弥兵会盟的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还远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成就了晋、楚平分霸权,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4.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答案】A【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信息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其它选项都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汉代文学、艺术等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微弱,但到了唐代,不仅在生产技能与科学知识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可知,唐代A.文学和艺术成就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B.政府更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维护C.生产技术和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D.与中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答案】D【解析】材料“唐代,不仅在生产技能与科学知识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体现的是其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D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和周边地区的对比,A排除;材料与政府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关,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流,排除。故选D。8.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9.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三舍法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三个措施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是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没有体现理学对其指导思想的地位,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保障地主阶级利益,D项错误。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故D正确;A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B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C错误。11.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答案】D【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12.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13.《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主张君权神授B.阐述宗教哲学C.维护封建道德D.规范人际关系【答案】C【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观点中的“其”就是“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说“理”就是三纲五常,所以可以推论出C就是正确答案;AB与题干无关,D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D。14.《宋代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据此可知,这种文学形式A.采用楚国方言,表现手法夸张 B.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句式工整对仗,讲究平仄押韵 D.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宋代”、“娱乐艺术”、“弥补了诗的不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更能表达个人情感,又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楚辞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文学形式具有娱乐艺术性,较少拘谨,并非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选项是唐诗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弘瞻因为跪坐在乾隆平日跪坐之地,这是对皇权的僭越,不可饶恕,因此被革去亲王爵位,反映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题干的现象,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不是实质,实质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宫廷斗争,与题干强调皇权至高无上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知,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所以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问题,不选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不选C项。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日常行政决策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不选D项。17.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军机大臣位卑权重具有决策权B.军机处取代了南书房C.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材料信息“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知军机处官员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D项正确;军机大臣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而没有决策权,便于皇帝掌握大权,故A项错误;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项错误。18.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禁令,但仍规定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办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人的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但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地走向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由题干“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分析、认知,可以看出“海禁”虽然松弛,但依然有诸多限制。故答案为B项。题干中清政府允许少量出口,并非“严格坚持闭关锁国”,排除A项;官府仍然垄断外贸的表述,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对外开放”明显不符合康乾以后的史实,且仅从题中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9.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天下为主,君为客”D.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阳明学说……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空谈心性导致亡国的后果,故一些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不是明亡后,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20.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学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出现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仁”、“忠”、“义”等社会价值观念,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反封建礼教的信息,排除A;明清小说里的“仁”、“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理学思想不同,排除B;“仁”、“忠”等和民主思想无关联,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2010年,北京大学得到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收藏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简牍。这批简牍出土于同一地点,抄写于同一时期,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卷号简牍内容摘录初步研究成果Ο《三十一年质日》记载“卅一年十月乙卯朔庚寅”“质日”为秦汉时常见的表格形式的日历四《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所记地名多位于秦南郡范围内,江陵、安陆、销等是县一级地名《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秦国确定标准布幅宽“二尺五寸”;西汉初年则规定为“二尺二寸”八《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六尺为步”;《说文》载“亩,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推断以上简牍抄写的时期,并扼要说明理由。【答案】时期:秦始皇时期或秦朝。理由:纪年法三十一年;布幅宽为秦国标准;田亩单位为秦制;字体为隶书和篆书;实行郡县制;使用“质日”等。【解析】时期:根据材料“字体主要是隶书,小部分是篆书”“‘质日’为秦汉时常见的表格形式的日历”“所记地名多位于秦南郡范围内,江陵、安陆、销等是县一级地名”“秦国确定标准布幅宽‘二尺五寸’”等信息可知,秦朝时期官方文字是小篆,后期逐渐使用隶书,并且从初步研究成果可推断材料体现的简牍抄写时期应是秦朝时期。理由,根据材料“卅一年十月乙卯朔庚寅”“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等信息可知,简牍中的纪年法是三十一年,是为秦朝时期常见的纪年法,布幅宽和田亩单位都符合秦制,字体为隶书和篆书等都能表明该简牍的抄写时期应是秦朝。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共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材料三江春铺网阔,夜晚鬻蔬迟。子美犹如此,翻然不敢悲。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俗易无常性,江清见老颜。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唐)郑谷《峡中寓止二首》(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草市在南北朝、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概况。(6分)【答案】(1)表现:更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出现;商业规模扩大;交通较为发达。(2)新变化:坊市界被打破。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3)概况:魏晋南北朝:草市形成,设置草市尉管理。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形成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联系所学可知,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是坊市界被打破。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等方面来回答。(3)联系所学可知,草市在南北朝时形成,唐代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形成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5分)【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汉代的边疆政策,应根据材料概括,每个句号为一个政策。依次可归纳出:优待与赏赐匈奴降众政策、尊重制度、扶植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