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

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

一、总原则

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保持

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整体统筹】

论述类阅读3题

12分钟左右

实用类阅读3题

12分钟左右

文学类阅读3题

15分钟左右

文言文阅读4题

22分钟左右

古诗鉴赏2题

12分钟左右

情境默写6句

5分钟左右

语言文字运用5题

12分钟左右

作文1题

50分钟左右

机动、检查

5分钟左右

切记:别在某一题上超时过多!

【友情提醒】

以上时间安排仅供参考,个人也根据自身情况略作调整。但原则

上上述时间分配是答题的底线时间,超过则不妙。

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

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每一分钟做1分的题目;1—21题90

分钟左右完成90分钟的题目,作文60分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

【答题要义】

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

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

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同时要明白解题技巧是在难以解决或直

观解决不了的选项题目情况下运用的。

【具体要求】(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温故而知新,每天都要

进行语文基础复习。(或背或练或互考或自测或回顾或查漏补缺)

(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50分钟写作文。

(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

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

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

到情绪的最佳点。

(5)心无旁鹫,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

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鹫的进入到文本之

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6)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

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

美观、有效”的原则。

【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一、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二、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三、阅读题面不仔细,定势思维。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六、自身特点不了解,扬短掩长。

?七、检查试卷不细心,随意修改。

【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一、语言文字运用

近义成语辨析:结合语境、依靠积累一一读完略加分析即可答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

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

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

相关联的信息。

②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③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

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⑤注意语义重复。

⑥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⑦若仍选不出答案就要运用六大类成语误用类型来推导。望文生

义:登堂入室;褒贬误用:满城风雨;语意重复:被人贻笑大方;敬

谦失当:抛砖引玉;形近义混:宛然在目、历历在目;张冠李戴(适

用范围):珠圆玉润;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复习指津】

1.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

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2.理解、把握和运用成语,要体会成语的语境义,有时需要考虑

文段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成语的意义、色彩

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

式进行积累。准确把握词义,避免望文生义。本着“词不离句”的原

则,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

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它的感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及与上

下文的搭配。平时要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

多整理,不放过所遇到的任何一个拿不准的成语,对多义成语尤其要

注意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理解,既要掌握其常用义,又要了解其

非常用义;既要掌握其常规用法,又要了解其非常规用法。

3.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

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4.体察具体语境,应高度重视词语使用的对象、场合、氛围,要

强调其感彩。

5.这类题考查记忆力,诀窍在于熟能生巧,建议考前一个星期内

要专门用三十分钟进行强化记忆本学期各次试卷或积累本中自己出

错的成语,并注意把握规律。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1、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另外,带“的”

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K一般顺序:谁的十多少+动词

短语+形容词+名词X;2、定语和中心词位置不当;3、动词的附加

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4、定语与状语混淆,位置不当;5、副词位

置不当;6、关联词语的位置(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

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7、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

8、分句间次序不当;9、主客体颠倒。

◎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1)动词和

宾语在语义上不相配(2)带宾语的成分是并列成分时要格外注意,

每一项要对应搭配;3、主宾搭配不当;4、修饰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

(1)定语和中心词不搭配(2)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3)补语和中

心语不搭配;5、关联词语不搭配;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7、否

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1、缺少主语(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2)

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3)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2、

缺少谓语;3、缺少宾语;4、缺少修饰成分;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

“的”字。(1)字面上重复(2)语意上重复(3)应删去“的”字

(4)可有可无。

◎结构混乱:

1、两种句式搀杂(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如果把不

同的句式搀杂在同一个句子中就犯了杂糅的语法错误。)

2、前后牵连,主语暗换(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了,却把最后

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不仅前后牵连、结构不清,还可能造成主

语暗换,使复句不连贯。)

◎表意不明:

1、费解(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

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2、歧义(一个句子在文中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这就

是歧义。)(1)多音、多义词在语境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歧义。(2)指

代不明,产生歧义。(3)句子词语间的停顿不同、层次划分不同产生

歧义。(4)承接不明,指代不清。(5)两个解释都可能。

◎不合逻辑:1、自相矛盾2、种属概念并列交叉3、强加因果

6、一面与两面4、否定与肯定

【应试技巧】

1、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

⑴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

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⑵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3)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

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⑷特征标志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

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

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

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⑸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

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

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2、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一推敲

词语运用,是否搭配一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一综

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3、病句答题技巧:

成分残缺------看全不全(主谓宾等)??搭配不当一一二看配

不配(主谓宾等)??语序不当一一三看顺不顺(词序、句序)?????

成分赘余一一四看赘不赘(重复、多余)?结构混乱一一五看混

不混(杂糅、混乱)?表意不明一一六看歧不歧(歧义、不清)不合

逻辑一一七看符不符(逻辑、矛盾)

4、病句标志法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

要考查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

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间有包含关系,

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

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年和老年几个

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

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

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

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

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

但是能从语意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

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律是:主语和

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看“是”

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其主语和宾语之间若没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

就会造成搭配不当或残缺等。“是”“成为”前后是否一致。“原因是…

在作怪”、“原因是…造成的”、“被…所”、”是因为…的结果”“受…

所”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

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这种句子一般有

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

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

的词来作主语。

看虚词或介词短语:其语言标志是介词“对”、“在……中”,副

词“没有”,连词“虽然……但是”等,误用、混用、滥用、错位易

造成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和赘余等。“从、在、经过、通过”

易缺主语。代词指代不明。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

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否不当,

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看多项修饰成分:句子的修饰成分过长,易导致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或成分残缺等语病。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

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

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否定”不仅

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

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如禁止、忘(记)终止、

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

弃、难以、拒绝、避免、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

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8)句子中出现代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这些”等代词时,一看到句子就要条

件反射似的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9)句子中出现了关联词时,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是否搭配。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

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联词要成套使用。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是否使用该套关联词。也就是要考虑分句间

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这是一个非常

简单的问题,该用“因为……所以”而用成了“不仅……而且”,当

然错了。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的位置的当否。这是高考常考的一种

方式。一般情况下,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后分句主句往往承前省

略),这时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置于句首,关联词上半部分放在主语

的后边;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相同,这时每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

这时关联词分别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主语放在关联词的后边。

(10)句子出现谦辞或敬辞时,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11)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

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是否搭配。看数量短语:其语言标志是

“百八十”、“将近”等表数量或范围的词,表数量减少误用倍数(只

能用分数、百分数)和数量短语与表数量、范围的副词、代词连用,

易造成搭配不当、前后矛盾或赘余等。“约…左右”、“近…左右”、“余…

左右”、“达…多”、“达…以上”、“超过…以上”、“不少于…以上”。

(12)句子有“关于”、“对于“、“对”时,要考虑是否混淆了三

个词的用法。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

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

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改用“对于”;“关于”,表示

关涉,有提示性质。另外,①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

语残缺。②带有大约、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

(13)看否定词:其语言标志是否定词“不”、“否则”、“杜绝”、

“避免”、“预防”、“防止”、“忌”、“难道”等,否定副词的连用及其

与反问、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形容词连用,易造成逻辑错误或赘余。

(14)看动态助词:时间副词“已经”、“将要”等与时态助词”着、

了、过”连用,易出现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

(15)看赘余词:前后两个词语在词义上重复或叠加,易导致重

复啰嗦。“过分多虑”、“极大悬殊”、“早已久仰”、“得到惠赠”、“目

的是为了“、“围绕以…为中心”、“大多以…为主”、“不到一个小时的

时间里”

【复习指津】

(1)、熟悉病句六大类型并识记相关典型病例??????(2)、强化病

句练习题的归类分析总结和回做错题?

表达连贯题(不求最妙,但求恰当!)

【应试技巧】

1、⑴找准起始句和总结句。⑵发现句中暗示性词语的作用:代

词,关联词,重复出现的词和体现语段层次的其它词。⑶尤其注意句

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

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

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

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

中找到相对应的关键词、关联词等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

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50%。总之,语段衔

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

口,用排除法。

3、做题思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一话题是否一致一前后

句式是否一致一情境是否吻合一音节是否和谐等。

【复习指津】

1、训练和重做排序题:找基准句(中心句、有代词句),两两联

系,按序整理(1)看清题干要求,明白答题方向;(2)寻找题中暗

示,找准突破口(解题关键处)。

2、熟悉和总结知识连贯的归类:?A、陈述对象是否一致?????B、

句式是否统一???C、语序是否是合理????

D、照应是否周全??E、色调是否相融???F、音节是否和谐??G、

过渡是否承启???H、暗示是否回应。

[语句补空三步骤]

1.通读文段,把握观点与层次

语句补空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

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

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因文推导,注意逻辑与形式

结合文意,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

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

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

得上。

3.写后检查,保证连贯与简洁

补写后要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

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力求补写的内容连

贯、贴切、严密。

【高考考纲】阅读浅易的古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应试技巧】

建议在考前仔细翻译领会几篇考过的文言传记文,了解文言用法,

熟悉知识考点,避免临场发挥失常。关键在翻译:回归语境,理解大

意,补充省略成分,画出得分点,翻译后读一遍,确保通顺。操作时

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

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道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1)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

待人接物之道,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时可先扫读第10、11题,

大致清楚要考察那些词句;较细致的阅读第12题,以作为理解文段

的参考,即一定要利用好第12题,帮助阅读全文,进而帮助做翻译

题题;

(2)然后阅读文段,按人、时、地、事、理、官职变化划分事

件,标出人物的全称,细致理解文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

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

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年代、官名、

物名、典章等要用笔画起来,可很好地帮助你阅读。对理解文段起关

键作用的划线和加点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

道有关内容分析概括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

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如有难点一时难以

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3)文言断句题答题技巧:先疏通文意,然后利用选项特点和

标志法进行排除缩小范围,再依据断句技巧确定选项。

☆断句答题技巧:读文段一辨句式(寻标志)一看谓语一找名词

代词一看虚词(句首句末语气词)一察对话一依总分一据修辞

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断句:①虚词标志

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

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

词。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日”“云”“言”为标志,一

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

主语,之后找宾语。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

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

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④名物标志法:名词

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

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⑤结构标志法:利

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

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4)加点词语(文化常识)解说题答题技巧:结合原文语境和

自己识记理解的文化常识储备进行思考,平时要善于从文化常识的六

大类进行查漏补缺的收集:?人物称谓:古代称谓的习惯,敬称、谦

称等;?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及其任免的有关习惯说法;?

科举制度;?行政区划和地理名称;?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

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年;?典章制度体例;

(5)内容分析概括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

的语句,—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时空错位、无中生有、以偏

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已然未然等错误类型。全文把握题:注

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

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还是“不是忠臣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

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

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

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

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词类活用。

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注意一下时间!)o填

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之后,

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5)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

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增、

换、删、调、贯。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确定

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语、成语推导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先看

有没有五种特殊句式、如没有再看有没有词类活用、通假等。复杂句

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

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

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雅”)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复习指津】

1、??做好以下相关的分类整理和理解记忆

◊高考文言阅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表被任以官职的;表官职变

化的;表人物个性的;表人物品行的;与科考有关的;表少数民族的;

表拜访的;表年龄的等等。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义复

词;词类活用;通假字。

◊高考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与、贝k者、之

◊高考中常见常用(120个)及次常用文言实词(180个)

◊人教版语文必修选修古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平时试题中查

漏补缺的文化常识清单

10.古诗词鉴赏

【高考考纲】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试技巧】

1、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

什么,给什么

2、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

题中带有情感词的人、事、物、景。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

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3、古诗鉴赏规范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结构技法)艺术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营造了(某某)意境,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抒发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4、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

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

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7、作用有: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回答。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8、问表现手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有:比拟(拟人、拟物)、比喻、夸张、排比、对

偶、反问、引用、对比、反复、通感、双关、借代等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描写手法分类)、抒情(间接抒

情种类)、议论。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

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注意各种交叉重复的手法)

(4)结构特点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伏笔照应、曲笔入题、

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先总后分、总分得当、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视觉听觉关系、前

后转折对比、以小见大、语序颠倒。

【注意事项】

①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

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

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

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

复明等);

★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

【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

备考建议:复习时一定要全面了解高考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

问的角度等,对分析思路和答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该题可先读题干,

带着问题读古诗词,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

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

1.解诗:诗题(判断诗歌内容、情感、题材)作者注释(判断情

感倾向、风格)诗词本身(抓意象、情语;分句、片理解内容,把握

意境)

2.解题:分析问题,明确问点,揣摩命题者意图及答题指向。(再

现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分析手法特点)

3.答题:分层分点回答,不忘主旨。

问语言:炼字题,点出它的妙处,即技巧。问语言风格。

问意象(景物):本诗通过哪些意象运用哪些手法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意象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问情感:本诗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生活感慨,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问手法:本诗描写景物综合运用了哪些手法,在诗中用什么比(拟)

什么,先虚写什么,后实写什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听结合、动

静结合地写出了怎样的愿望,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结构:诗句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诗歌如何围绕某句或字(在诗题里或开头语句里)展开的。(线

索题)

切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

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

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

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

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

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

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

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

㈠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

乡),芳草(离愁别恨),鹅捣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

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

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

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

(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

(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二)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

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

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

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三)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

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四)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

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喻、夸

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

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结构特点四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

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

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

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

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

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

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

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

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过渡,

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五)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

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

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

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

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

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

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

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

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

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2)用诗中有关语

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

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

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

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

开边拓土穷兵分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

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

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6)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

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

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

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

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课本

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

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

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

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结合全诗

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高考考纲】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应试技巧】

(1)①题干直接体现所填写名句关键意象的信息紧扣“意

象”组答案:这类信息往往就是所填写名句中的词语,默写时要紧扣

此类信息联想相关诗句。

②题干直接表述所填写名句意思的信息-----巧借“还原”定答

案:这类信息有时就是对名句的翻译,因此,我们在默写时只要把“现

代文”还原到“古文”中即可。

③题干提示所填写名句位置的信息检索“定位”寻答案:

这类信息中往往有表明所填名句位置的词语,比如“开头”“结尾”

“收束”等。

④题干提示所填写名句手法的信息学会“联想”找答案:

这类信息往往明示应填写名句所运用的手法和效果,比如“夸张”“侧

面描写”“对偶”等。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

划写字,切勿卖弄。

(3)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

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

惯。一时出现思维短路,想不起来的句子,暂时放过,有时间再回头

想,回想时尽量朝前背诵段落。

【复习指津】

1.该题不允许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因此,考生一定要一笔

一画的书写。书写模糊,也会被认定为错别字。

学生复习的时候,以高考指定背诵的名篇名句为主,采用分散复

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

不起来;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

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

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

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

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2.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

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

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例如:羁鸟恋旧

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

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杜甫《咏怀古迹》);以上三句中的“羁”“鹫”“壑”就极易写错,

必须在复习中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

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

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

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

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

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

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

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

白丢了分。

(6)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

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

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高考考纲】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整体阅读】

一、三重比对法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

定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

及”“及”“和,,“也”“又”等。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对象进行修饰的

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

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

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最"''太”“非

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

“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

等。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

如“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

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

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特别

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

情况”的内容。

5.表示语气的词语

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就可以”等,

表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

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二)比对句间关系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

点抓关键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

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看

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

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

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指推断想象的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与逻辑事理。

二、八大设题陷阱

设题陷阱一: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

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

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

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设题陷阱二: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

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

为状态)。

设题陷阱三:指代有误

选项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

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设题陷阱四:无中生有

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

意时,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

完全找不到根据。

设题陷阱五:混淆时态

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做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

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

为未发生的。

设题陷阱六: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

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设题陷阱七: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

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设题陷阱八: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

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考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

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

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考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

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