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导学案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复习目标:【A】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及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A】熟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A】识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界线和范围。【B】提高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重点: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及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图1教学方法:图1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引导学生读图1判断,图1体现的是(山脉)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该山脉与河共同组成我国地区和地区的分界线。二、自主复习、合作探究、释疑解难:学习任务(一)熟记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其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1、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学生复习教材P2—4的图文资料及“活动”,闭卷解决以下问题:图2乙丙【A】在图2中指出秦岭与淮河的位置图2乙丙,淮河的流向是:。【A】秦岭是水系和水系的分水岭,秦岭北侧是肥沃的平原,南侧是狭窄的谷地。【B】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的省区:、、、、。(填简称)【B】冬季风盛行时,秦岭北侧气温比南侧(高、低)得多,请说明原因:。【A】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有哪些地理差异?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河流的封冻状况年降水量干湿状况植被类型耕地的类型作物的熟制主要的粮食作物居民主食民居特点主要的经济林木主要的运输方式3、合作探究:小组协作交流复习后闭卷回答下列问题【C】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哪些重要地理界线经过这里?)

1、一月份

等温线;

2、

等降水量线

;3、干湿地区:

的分界线;

4、耕地类型:

的分界线;

5、温度带:

的分界线;

6、气候区:

的分界线

7、植被类型:

的分界线;

8、四大地区:

分界线。学习任务(二)复习四大地理区域1、自主复习:复习教材P4-5的图文及活动资料,解决下列问题。图2乙丙【A】按照、、这三条重要地理界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图2中:A、B、C、D图2乙丙【B】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期,农业以为主,西北半壁因为,降水少,是我国重要。3、合作探究:小组协作交流复习后闭卷回答下列问题【C】确定A和B界线的主导因素是,确定B和C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和(或),确定D和其它三个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三、巩固练习,达标检测:综合题:【C】读图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材料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材料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材料四:人们常说,“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1)材料一~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个地区?(2)图中②处主要地形区是,这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至少3个)①处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从气候、地形、土壤任选一个)(3)A处最主要的环境特征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特色是。D处最主要的环境特征是。【A】下列山脉,作为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的是()A.秦岭

B.武夷山

C.南岭

D.横断山【A】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B.亚热带与暖温带地区的分界限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D.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A】秦岭一淮河线以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A.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热带雨林【A】秦岭一淮河线以南的河流冬季大多不结冰的主要原因是()

A.受冬季风的影响小B.受夏季风的影响大

C.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

D.1月平均气温高于0【B】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突出的因素是()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C.行政因素

D.经济因素【B】“早穿棉袄午穿纱”描述的地区位于()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A】北京市位于我国的()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B】湖南省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的有()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1月0℃等温线⑤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C】下列省区中,没有被秦岭一淮河线穿过的是()A.甘肃

B.陕西

C.河南D.湖南【C】下列商品粮基地,一年只能一熟的是()A.珠江三角洲

B.成都平原C.松嫩平原D.洞庭湖平活动题重点复习内容:1、教材P4活动①②2、教材P5活动①②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二、三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复习目标:【A】在地图上熟练指出四大地区的位置、范围。【A】认识了解四大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A】了解四大地区的农业概况。【B】了解四大地区的资源及经济概况。【A】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四大地区的主要地形区、资源及工、农业发展现状。教学方法: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以四大地区地图的判读导入复习二、自主复习、合作探究、释疑解难:学习任务(一)复习四大地区的位置,熟记四大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掌握四大地区的居民概况。四大地区的位置、主要地形区:1、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以北的地区。地形以和为主,主要地形区有:A平原、hBgfKJIHGFEDCBAedcba③④⑤⑧⑦⑥⑩⑨②①平原、C高原。(教材P6)hgfKJIHGFEDCBAedcba③④⑤⑧⑦⑥⑩⑨②①2、南方地区是指以南,以东的地区。主要地形区:东部有E平原、D丘陵,西部有F盆地、G高原。平原地区河湖密布,有之称。(教材P9)3、西北地区指------以北。主要地形区有H、I、J。(教材P14)4、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之称的高原,范围:青、藏、川西。(教材P17)四大地区的居民: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教材P9)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教材P14)青藏地区是(民族)聚居地。大多数信奉教(俗称)。位于拉萨市的和西宁市的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其中,是藏族人民崇佛礼佛的圣地,也是拉萨市的标志。(教材P19)学习任务(二)复习四大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四大地区的气候、自然环境与农业:(1)北方地区属于气候,降水量大致为毫米之间,所以区内农业以为主,长城以北(如东北平原)作物熟制(耕作制度)是,主要粮食作物是:。长城以南(如华被平原)作物熟制是,主要粮食作物是:。区内的、、是重要农业区,东北的的、、是重要林区。北方地区的温带水果主要有:。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2)南方地区属气候和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平原素称“天府之国”,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南方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等农产品和热带作物产区。主要商品粮基地有平原、平原、平原、平原。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3)西北地区,又有,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年降水量毫米以下,由东向西逐渐,属于气候,所以植被自东向西呈现由→→的变化。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为河,其中,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总的来说,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教材P14)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是重要草原牧业基地。(教材P15)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灌溉农业区主要有:平原与平原(主要灌溉水源是),、、盆地和盆地的边缘(主要灌溉水源是)。水果:新疆和以香甜闻名。(教材P15--16)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所以限制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4)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是:高寒、缺氧、低气压,最主要的环境特征:。(教材P17)三江源地:青藏高原(省)是我国、、三条河流的发源地。亚洲许多大河也发源于我国青藏地区。(教材P17)农业: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带,(原因:。)如:谷地和谷地是本区主要农业区。青藏地区农业特色是,主要农作物有:、、、。居民主食是:。(教材P18--19)牧业:青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其中,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教材P18)学习任务(三)复习四大地区的资源与经济状况。北方地区的地方特产有:①东北三宝:、、,②,③。(教材P6--7)北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产区,、、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生产煤炭最多的省区。主要工业区有:、、。(教材p7)四大古都:、、、是著名古都。(教材P8)南方地区的半岛、岛、南部和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盛产热带经济作物:、、、、、。(教材p9--10)南方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如:云南东川和的矿,广西平果的矿,江西大余的矿,贵州铜仁的矿,云南个旧的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矿和常宁水口山的矿。矿产钨锑铝土分布云南东川江西德兴贵州铜仁湖南水口山南方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如和的古老建筑,滇池,的湖光山色,的热带雨林等。西北地区的矿产:①稀土矿:我国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生产规模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内蒙古的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地。②镍矿---甘肃,③石油---和,④煤矿---的无烟煤、和的褐煤。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特大型能源基地。(教材P15)青藏地区有、、等许多珍稀动物。(教材P17)青藏地区的交通:①铁路:青藏铁路,从青海的到西藏的。(北段:西宁—格尔木,南段:格尔木—拉萨。)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②公路:、、、等公路构成了以为中心的公路网。(教材P20)被称为聚宝盆,盆地内的察尔汗盐湖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教材P21)青藏地区的能源资源:、和等洁净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活动题重点复习内容:1、教材P8北方地区活动①②2、教材教材P8南方地区活动①②3、教材P11-12活动①②③4、教材P15-16活动①②5、教材P18活动①②③6、教材P21-22活动①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目标:【A】能运用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并熟悉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及地形特征。【A】能运用地图和气候资料分析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特征。【A】运用地图熟悉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及人口城市分布特点。【B】熟悉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及旅游资源。【A】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重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人口的分布、工业发展现状。教学方法: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这里地形结构是“山环水绕”,辽阔的黑土地上生长着成片的高粱,雨热同期,是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你能判断出是哪个地区吗?二、自主复习、合作探究、释疑解难:学习任务(一)复习东北地区的位置,熟记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学生自主复习后闭卷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东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城市分布与铁路分布图。◎◎◎◎④③◎◎◎◎④③②①abcedfghi⑤⑥⑦AB核心地位。东、北两面与B和A相邻,西接(省区),南连(省区),东临海,南临海和海。(教材P24—25的课文和图6-2)【A】范围:东北地区包括、、,简称“东北三省”。(教材P24)【A】地形特征:熟记东北地区地形图;东北地区的地形以、丘陵、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状的三带:①外围是、、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②中间是和;③内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形特征:。(教材P26图6-6,P27课文。)【A】“白山黑水”中的“白山”指,“黑水”指。“白山黑水”泛指地区。【A】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气候,自南向北跨、、三个温度带,大部分在带。【B】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可概括为“山环水绕,中部平原”。请列举证据:山环:;水绕:。复习教材P29-30活动②③。学习任务(二)复习东北地区的人口及城市。(学生自主复习后闭卷展示)【A】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其中平原和平原人口稠密。山区人口偏少,特别是黑龙江省北部山区人口更为稀疏。(教材P31)【A】少数民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住在山岭上的人”和“住在江边的人”分别是指东北地区的和两个少数民族。(教材P32-33)【A】“闯关东”的“关”是指河北省秦皇岛的关。“闯关东”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地区的移民过程。(教材P32)【B】交通与城市:①交通: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占主要地位,连接了全区主要城市。②城市分布:东北地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沿线地区。③主要城市:是东北地区北部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拥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是重要铁路枢纽,通过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联系;是东北地区中部中心城市,是我国著名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东北地区最大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群;是东北地区重要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联系密切,这里的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教材P33-34及35页的活动②)学习任务(三)复习东北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