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6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6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6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6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6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

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

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地教

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

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

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

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

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

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地

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学

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

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

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

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

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

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

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

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

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2《腊八粥》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

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

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

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

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

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

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

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

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

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

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

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

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

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

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

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

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

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

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

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

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

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

其的喜爱,从小孩子一一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

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

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

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

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

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

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

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

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

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

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

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

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

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

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

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

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

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

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

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因而,

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

孤单。

4.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

上,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满庭

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过的古

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说出“疑似地

上霜”等诗句。

4《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

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形式,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

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

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堪比精读课文。

预习环节上,在处理生字词时,除了将带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还将一些藏族

特有的称谓出示,并教学生读准理解,为他们读通课文打下基础。止匕外,我还引导

学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词语,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对课文有了

大体的印象。我觉得这样做的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至于课文

学完了,却读不准生字,读不通课文。

研读课文环节上,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按事物的几个

方面的顺序来写,内容清楚,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

绍的。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形成”这一块内容是比较突出的,我将体验的重点放

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体会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开创藏戏的艰苦经

历。学生从课文的第4—7自然段读懂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

务。

首先,是备课环节上考虑得不够成熟,预设的课堂程序和实际的教学过程存在

差距。再者是课堂语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静心自对,思过学贤,学以致用。我在深

深思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感受到我在教学高年级略读课文时要把

握住几个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

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

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

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多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

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

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

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

学文能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

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控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家乡的风俗》教学反思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

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

窥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

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

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

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

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

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

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

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

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

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

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的能力,

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

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

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

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

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

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

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

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

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

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

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能力。在这堂

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

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

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的课文作

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

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

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

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他

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进行点拨,让学生

明确该怎样写,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

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教学反思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

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

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

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

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

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

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逊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逊的

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逊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

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本课亮点有二:一、充分体现预习。新教育小学特别重视预习,我结合六

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本课篇幅过长的特点,把预习工作做扎实,把学生

一看就会的东西放在课下完成,这样腾出大量的时间去读,去体会人物品质,去激

发他们阅读兴趣,效果不错。二、把课上成共读一本书的引领课。我校正在开展新

教育试验,而亲子共读一本书正是本次实验的课题,《鲁滨逊漂流记》也正是推荐的

书籍,于是,我借此机会,把课直接上成引领课,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足:课后结合生活谈体会时,问题设计得不好,学生不知从何谈起。如果把

问题改成“你过去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学了本课,你以后再遇

到类似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就不会冷场了。

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阅读经典的

兴趣。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上

课伊始,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读得兴趣盎然。从这我看到,其实每个孩子

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家至少读了两遍课文,

第二遍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还认真地做批注和摘记。新课标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

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

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集,

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用笔画出来,可以讲一讲,演

一演。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忙得不亦乐乎。

本堂课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也让

他们学到了阅读方法,激发了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踊跃,侃侃而谈。

整节课热烈而愉快。更让我惊奇的是,第二天中午,当我走进教室时,意外发现教

室里一改往日震天的喧闹,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小班长也优哉游

哉地拿着一本书,再也不像往常那样大喊:“安静!安静!”再看孩子们,有的继续

欣赏《骑鹅旅行记》,有的手上捧着各种各样的新书,都是大本的儿童文学名著,我

不禁窃喜:“这真是阅读课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收获啊,看来,真应该多上这样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加

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展现自己。我在想:是不是只要

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比如赏析和习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由读到写,学习如何进

行童话习作。再比如章具体指导阅读文章中精彩篇,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就是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

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我相信,只有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中,一定会上出更完整的

课,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也一定能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精彩。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

孩子头儿的形象。

一、教学效果

1.提炼标题学梗概

在引导学生学习梗概时,我请孩子们用以前学过的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

“汤姆有哪些冒险的经历?”,请用上“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这里,把

以前学过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得以运用,既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也使''概括

小标题”能力继续得以实践。同时,给出:用上“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这样指向性明确,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更准确地提炼标题。而课堂上,呈现出来

的成果也是令人非常欣慰的。孩子们提炼出来的小标题规范、准确。

从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习得另一种学习梗概的方法:给主要事件取小标题,把

这些小标题连起来,就是梗概的内容了。

2.抓重点词语,学习写作技巧。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

片断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出

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是大喜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

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的描写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都畅所欲言,无一

不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夸张。

二、成功之处

1.对比阅读知差异

在“精彩片段”导读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浏览“精彩片段”,想想:它来

自汤姆的哪次冒险?请你在“梗概”中找到与“精彩片段”相应的段落。比较“梗

概”与“精彩片段”对同一次冒险一一“山洞迷了路”的描写,比较他们的不同,

说说你喜欢读“梗概”还是“精彩片段”(当然,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孩子只要说

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其实这理由就是两者各自的优点了)。这样的设计简单,但

却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简洁一一具体),使“梗概”与“精彩片段”的不

同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大悲大喜品经典

在“品析精彩”环节,我紧紧抓住写“两个孩子被找回来前后人们情感的变化”

的相关段落来学习,引导孩子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他们一同经历“大悲大喜”、

“先悲后喜”这样起伏跌宕的情感变化。之后,请已经阅读了该原著的孩子谈谈小

说中还有哪些这样类似的经历。这样安排目的是:一方面激发还没有阅读或未读完

的孩子课外去阅读或继续读完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马克・吐温写作上

的一大特点一一对比。

3.开展欣赏交流课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

平台。为了对名著精神思想,情感体验的深入,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

式的小练笔: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一

一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

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

孩子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

四、改进措施

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

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

可以省出来了。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活动”,

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

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

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

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

接指向学生的成长。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三、以语文训练

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

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

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

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

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

活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

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

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

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

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

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

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真

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

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

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

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

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阅读本版块三篇外国作

品之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阅读的升华

和拓展,交流自身的阅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材,了解教材

里推荐阅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外国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外国文学的

语言魅力。

在本次阅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固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组

织阅读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喜欢

与人交流与合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阅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最深

刻印象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阅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择书

目,确定研究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本书,

然后开展阅读活动。制定阅读计划,开展阅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什么时

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精神,注意策划、组

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进和延续,也是一

次课内阅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之间的整合推进。教学中可以

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异,倡导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如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进行批阅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外,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

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

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

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让他们用自己的

语言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

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读

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

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1.读懂内容,

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

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3.锤炼语言,表达

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

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

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清

晰。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

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

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外国名著”,语文园地二由“交流平台”和“词句段

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学习内容组成。“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人物的评价方法,“词

句段运用”由夸张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语言的锤炼两部分组成,“日积月累”重在古人

年龄称谓的积累。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交流平台”部分。在上课伊始,我先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孩

子们出示人物的图片,了解名著作品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

自主探究,寻找人物的评价方法,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两部分。主要是学习了夸

张的修辞手法。同过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践,孩子们大体上掌握了夸张修辞手法的

运用。接下来学习了如何锤炼语言,为孩子们平时的习作和语言运用打下了基础。

对于古人年龄称谓,孩子们的兴趣比较大,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这节课开始就营造出了氛围,所以孩子们参与率高,也能积极参与,

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我过分理论化,忽视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在作为倾听者时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倾听”“表达”“应对”三个维度设计,比如

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为;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别人的看法给予热烈的回应。在学习修辞手法的时候,可

以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才不会显得如此枯燥。

8《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劝导读者要

惜时奋进。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

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

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

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选用的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

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我所使用的语

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

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

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

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

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文章紧紧围绕着

“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

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二、积淀感悟。《匆匆》一文以清新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精巧的构思,隽永的

文字而著称,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凡学生对此篇佳作无一不知。纵观全文,作者善

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

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却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

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

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奇妙的构思。教学的重中

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

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俐”“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

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

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

的背诵下来。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

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足之处:设计环节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

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和记叙文、说明文

的不同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

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引导学

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作出自己的判断,在

这节课上有更好的体现。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

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

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

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

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

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

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

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

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

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

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

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

的绝望。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

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

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

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

够充裕,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对文中

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刻,让学生尽情去说。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反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

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

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

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

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

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

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

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

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

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结

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

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

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

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

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

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

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

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二、成功之处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一一诵诗文一一明诗意一一知诗人一

悟诗情一一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

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

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

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

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

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

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

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

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

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

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

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三、不足之处

《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

四、改进措施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

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

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

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

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经过,

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及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

作手法。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

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

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

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

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

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

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

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

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

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

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

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

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

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

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

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感触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

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

了共鸣一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

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不足之处:课文较长,故事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

会局势,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必定没有多深的感触。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

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挂

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12《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

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

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

老师教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

的。学生为何能对文章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

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

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

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

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把每句

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于

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

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

进”。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

经过对教材、学生等反复的思考与沉淀,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节演讲课:

让学生感知演讲词针对性、启发性、感染性的三个特点,从而能够进行简短的即兴

演讲。针对教学目标,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演讲词的结构、语言,

紧紧抓住严密、准确、有表现力这几个词语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从而掌握演讲的

基本技巧。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热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这更多应该

源于他们对于演讲的喜爱,这篇课文完全成为学生们学习演讲词的一个载体,因此,

他们乐于朗读、品味、分析、总结,并把学到的知识在即兴演讲中加以运用。

不足之处:由于这篇课文产生的年代特殊性,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由于这篇

课文题材的特殊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引入了六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有的人》

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教学“对

待批评”这一部分时,我又让学生联系名言警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要学生列举受到老师或同学批评的实例,说说自我当时

的感受。当这些孩子们平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

也活跃起来,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

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13《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

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

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了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

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

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

的含义。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

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

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

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

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

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

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

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

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

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

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

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三、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

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时,我适时地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

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我们准备

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

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

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直接将课后习题

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

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地给学生

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

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

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

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

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

质疑的机会。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