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加“折”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尤为重要,这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

B.中国戏曲强调演技逼真,舞台上的演员借助姿势、“无中生有"的动作达到逼真效果。

C.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有重要影响,而布莱希特的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D.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形成理论,并且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练的《奥赛罗》,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性。

B.西方观众在剧院观看《哈姆莱特》时,大多数人会抱着认知的心态去沉浸式观赏。

C.布莱希特戏剧的题材和内容以及戏剧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

D.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是个例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A.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1.A2.D3.D

4.①材料一先总说,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进行具体阐释。②然后分说,论证“表演分疆”。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三个方面的差异加以说明。

5.①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②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③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这一表述无中生有。原文“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说的是中国戏曲的特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张冠李戴,《四川好人》这出戏剧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不是《高加索灰阑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定场诗中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性内容,有利于保持舞台表演与观众接受之间的距离,产生“陌生化”效果。

ABC项都有利于演员、观众入戏,难以产生“陌生化"效果。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先总说,第一段“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提出中西戏剧“是迥然有别的"观点,然后进行具体阐释。

②然后分说,第二段“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论证“表演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用对比的方式,分别从理论、舞台演出和观众欣赏的情趣三个方面的差异加以说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中国的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可知,中国的戏曲注重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通过演员“窦娥"的表演表现出拥挤的场景。

②结合材料一“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可知,中国戏曲重在看演员的能力,舞台上没有行人,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演员“窦娥"身上。

③结合“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可知,中国戏曲舞台不重逼真的布景,重在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观看时要重点关注演员“窦娥"传达出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对

张中杰

“吃了吗?饿了家里还有饺子……”

“今儿立秋,晚上冷,记得穿厚点儿,加件衣裳……"

风凉飕飕,夜黑沉沉。这是一个凄冷而寂寥的夜晚。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只剩下零星的星光点缀着这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清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和凄凉。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停滞,似乎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这一刻。

他没有开灯,发过两条信息,手机屏俏皮得似星星点点闪烁,儿子星星青春含笑的脸,如在眼前。

“您也保重!”

望着下边加了心的“你”,他有些迷茫,别扭。这不像儿子的风格。五年前,老伴儿病逝后,星星和他像哥儿俩。称呼早在心里揣着了,从不加的。

窗外,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压抑住呼吸。紧张。手微微地颤抖,恍惚中回复。

孤单犹如无数条冰冷的蛇,一寸寸挤压,迫近,抑制,噬咬他的心。

“向太阳奔跑”,他这个刚退休的老交警的网名没有暮气沉沉,反有一股朝气。

“向星星出发”,刑警儿子的网名自带职业习惯。夜晚是最好的陪伴。

老伴儿故去,那个叫“月亮”的已经销声匿迹。微信群里,唯有太阳与星星的对话,隔三岔五。

当初,太阳和星星父子俩可互相争着发光呢。

农业大县,县城周边全是乡路,接合部交通事故频发。被屡屡通报丢人不说,那老百姓的命可重要呢。尤其是三轮车夫、农机车手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为省出时间干活儿,功夫不搭到路上,总是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坐到三轮车上,一出事就是大事。可是,他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嘴皮磨成一张纸,宣传教育效果倒像是骆驼群里的一只蚂蚁,啥也不显。他琢磨三天三夜,逐个儿去往三轮车上贴反光帖,警示条变成“防撞条”,让车在其他开车人那儿“被看见”,黄昏时分非常醒目。事故率像温度计掉进冰窟隆,直线下降。

星星从派出所被抽到刑警队,片儿警的活儿因为人少一时脱不了手。两头忙,还都想出彩。大案要案发一破一,够让人惊喜了,可蹊跷的是,星星硬是当了和谐小区的“好管家"。是怎么做到的?星星拿小区三分之一住户的钥匙。那是个郊区迁置小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多,老人忘性大,孩子们又贪玩,备用钥匙都让星星保管。

比赛结果,星星总能胜出一筹。那次,有个小女孩报警说路边有被遗弃的小猫。星星出警,却找不到收养者,无奈自己把它抱回家,取名平安,弄得父子俩藏青色的服装上总有白猫的毛。

星儿,难道你是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有三头六臂?披星戴月,脚不沾地两头儿跑,熬的是时间,也是命呀。你知道逞这个能有多累吗?

他心疼地埋怨,也好像是在数落自己。

“你的腿伤好点儿了吧?”

“你的血压有点儿高,该上医院看看了。"他耐不住,又在群里发信息。

许久,回答他的是一片空白。

“好了。这个案件忙完就去!”

漫长的无望等待后,一条信息冒出来。时光可真绝情,转眼他这个太阳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再也跑不动了。

温热液体蓄在眼窝,停泊一会儿,顺着鼻翼两侧悄悄滑落。他鼻腔瞬间酸酸的,涩涩的,又升腾滚涌到眼角。眼睫毛湿润了,白花花雾茫茫一片,手机屏幕花了,什么也看不见。

黑洞。空洞。一切都在寂静的夜里影影绰绰。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四周一片漆黑,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吞噬在无尽的黑暗中,只剩下他心跳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焦点,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旋涡中,感受着那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和挣扎。

“你和芳的婚事赶紧办了吧,你妈等不及都走了。听话啊?!"他嗔怪地又发。

“好,过了元旦就办。这不有个大案专案紧张,芳在医院比咱还忙!”

这次回复得可真快,那个伸舌头的小人儿表情真逗,几乎把他眼角的潮润一点一滴逼出来了。两行。

“别给我贫,你小子还欠我一个生日宴。"六十岁,他过第一个生日,儿子像流星一样藏起来不见,遗憾。

“算了,我知道你总是忙。不用还了,要还就还个拥抱吧。”他感觉自己说的是一种奢望,很勉强。又不甘心。

“还,马上还,你等我。"

“我欠您的,下辈子一定还。”

这次,居然秒回。最后边是一串串小人儿的拥抱,似天上星星,数不清。

他关上两部手机,绵延无助的累,海潮般席卷了无望的疲惫。

餐桌上的菜早已凉透,星星爱吃饺子,饺子盘上还插着两双筷子。

他把早满好的三杯酒洒在地上。

“瞧你那点儿出息!"他暗暗责备自己。曾经那么果敢,眼神那么犀利,如今,双眸暗淡浑浊,没有一丝光。

喝毕,他慢慢转过身,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汗泪浸湿的手,一遍又一遍。颤颤抖抖。

“喵。”平安从地上跳起来,扑进他的怀里。

其实,他啥都知道。今天,自己早已擦过无数次了。

上面,一尘不染。

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穿上警服,用手指弹弹灰尘。

又倒了一杯,一个人无声啜饮,独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给三轮车贴反光条,表现出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B.父亲的网名叫“向太阳奔跑”,但他觉得自己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表现出儿子去世对他的打击之大。

C.儿子给收养的流浪猫取名为“平安”,自己却牺牲了,平安出现在他遗像前这一情节读来令人心痛。

D.反复擦拭遗像这一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也展现了父亲在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运用通感描绘了夜色的黑暗压抑,渲染了父亲无比悲痛的心理。

B.小说中写儿子对父亲“您也保重"的回复“不像儿子的风格”,能够为后文揭示儿子已经去世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间部分讲述了作为交警的父亲工作上十分出色,以及儿子一人身兼数职“两头忙"的事迹,丰富了二人的形象。

D.小说写父亲以前眼神“犀利”,现在眼睛“暗淡浑浊”,二者的鲜明对比表现出父亲的精神因儿子牺牲而被打垮。

8.简要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微信对话的作用。

9.本文直到结尾才揭露儿子牺牲的事实,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6.D7.A

8.①体现了“父子二人的交流”,是串联全文的线索,能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②这些微信对话实际上是父亲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能增强父亲的悲剧色彩,使其形象更加立体。③通过对话的内容和语气,营造了悲凉的氛围,传达了父亲的孤独、思念和无奈等情感。

9.①结尾揭示儿子已牺牲的真相,与前文形成转折,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和氛围达到了高潮,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感染力和震撼力。②结尾揭示儿子牺牲的真相,进一步突出了其有爱心、负责任、甘于奉献的形象,使得读者对他的敬意更加深厚。③结尾指出儿子已经牺牲,说明警察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不惜牺牲生命,深化了主题,使得读者对人民警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更加浓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也展现了父亲在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错误,阅读小说内容可以发现,儿子的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父亲反复擦拭遗像的细节看不出他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运用通感描绘了夜色的黑暗压抑"错误,“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将夜色比作墨汁,运用的是比喻,而非通感。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小说中父子二人没有见面,只是用微信聊天,在微信对话中让读者了解父子二人的职业情况,父亲的痛苦和孤独。微信对话体现了“父子二人的交流”,是串联全文的线索,能够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②“他关上两部手机”“他慢慢转过身,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儿子已经在执行任务时去世,这些微信对话实际上是父亲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种意料之外的设计更能增强父亲的悲剧色彩,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③“你的腿伤好点儿了吧?"好了。这个案件忙完就去!”父子二人在对话中互相关心,如果是真实的生活就是很平淡的情节,但是明明儿子已经去世,这种对话内容就格外显得伤感,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我欠您的,下辈子一定还"瞧你那点儿出息!”这些微信对话内容都是父亲臆想出来的,是他与自己的对话,传达了父亲的孤独、思念和无奈等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艺术效果上,结尾揭示儿子已牺牲的真相,与前文形成转折,让读者从父子对话的真实情境中抽离出来,这些微信对话实际上是父亲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营造了伤感、悲凉的氛围,使得整个故事的情感和氛围达到了高潮,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感染力和震撼力。

②塑造人物上,“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结尾揭示儿子牺牲的真相,而儿子给收养的流浪猫取名为“平安”,进一步突出了其有爱心、负责任、甘于奉献的形象,让读者在意料之外获得精神的洗礼,使得读者对他的敬意更加深厚。

③表现主题上,儿子从派出所被抽到刑警队,结尾指出儿子已经牺牲,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明警察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不惜牺牲生命,深化了主题,使得读者对人民警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更加浓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究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披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释】①埸(yì):边境。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未尝A不咎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利之F浅G且不知天下之H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爱,文中义为“爱惜”,和《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相同。

C.六国,即山东六国,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

D.蔽,文中义为“掩护”,和《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B.苏洵引用古人话来进行对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C.苏辙认为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遵。

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14.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选文概括他们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0.CEG

11.B12.B

13.(1)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作战失败而亡,实在是没有办法。

(2)而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

14.①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②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或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辙认为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是动宾结构,宾语后C处断开;

“虑患之疏"见利之浅”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是吝啬。句意: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C.正确。

D.正确。句意: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比论证"错误,由原文“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可知,苏洵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比喻论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殆”,近乎,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诚”,确实,实在。

(2)“休息”,休养生息;“阴"暗地里;“应”,应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或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②由原文“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可知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或苏辙认为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作战失败而亡,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文本二: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韩、魏来挡住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微小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能不令人悲哀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瓜园①

【南宋】范成大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背种之。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②苜蓿夸。

【注】①诗人在出使金国途中行至开封时,见本是“燕地种"的西瓜,已经遍布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七言绝句。②蒲萄:即葡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西瓜的生长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

B.“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

C.诗人觉得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虽不尽如人意,但可与葡萄、苜蓿相比。

D.本诗表面上在写田园风光,清新恬淡,其中蕴含的深意却需细细品味。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C16.①对西瓜的形状与味道不如葡萄和苜蓿的感叹。②对国破家亡、故国沦丧的悲痛与愤恨。③深切表达渴望收回失地、回归故土的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但可与葡萄、苜蓿相比”错误。诗人觉得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写到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淡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所以诗人发出对西瓜的形状与味道不如葡萄和苜蓿的感叹。

本诗写于诗人出使金国途中,看到本是“燕地种"的西瓜已经遍布河南,燕北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则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布河南,国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

诗人借助北方特有的物产,在对西瓜的描绘中,委婉地表达了故国沦丧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收回失地、回归故土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开篇用“求木”“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的结论。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相比现代人,古人对生命易衰更为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坼"鬓”“萧"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蛩音开始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寒料峭,禽鸟却早早收到了季节的消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大清早,鸭子们就在池塘里扑腾翅膀。尽情滑翔一段,激起翻滚的水花和急速的波浪,然后,一个猛子扎下水去,再冒出灰灰绿绿的身子来。这在冬天是难得一见的。这些温驯的憨憨的鸭子,已振奋着精神,叫时光变得灵动起来。因为燕子、寿带、柳莺等候鸟尚未归来,麻雀就()做起了主角。它们尽可能组成团队,斜斜地掠过空中,又急急降落在田野和山坡。它们还喜欢选一个晴好的中午,在屋檐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那些鸣叫有些嘈杂,但音色褪尽了凛冽天气里的喑哑和低沉,变得圆溜起来,把一个院子浸染得暖暖和和的。至于喜鹊,很明显,身子变圆润了,长长的尾巴翘得老高了,那么一上一下地抖动,颇有劲头,很骄傲的样子。顶着“百舌"光环,乌鸫每天不敢闲着,除了觅食,就是反复练习和表演歌唱,各种唱法十分娴熟,声音婉转且千变万化。王维曾作“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两句,他对这位音乐家的天赋不吝赞美,真没有吹捧的意思。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②大地还是一片沉寂

③溪流不断充盈④积雪加速融化

⑤随着日子的深入⑥大地的生机正逐步绽放

A.②⑤④③①⑥B.②⑤③④①⑥C.⑤②④③①⑥D.⑤②③④⑥①

19.对于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你认为“当仁不让"和“奋不顾身”哪个更符合文段语境?请说明原因。

20.文中描写麻雀和乌鸫叫声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8.A19.我认为“当仁不让"更符合文段语境。①当仁不让的意思是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②用在这里体现了麻雀争先报春的积极之态,且与前文中的“燕子、寿带、柳莺等候鸟尚未归来”相照应;③而奋不顾身的意思是奋勇直前,不顾生命,与文段语境不符。

20.相同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麻雀“你一言我一语”,写乌鸫“反复练习和表演歌唱”,赋予麻雀、乌鸫以人的行为,突出了麻雀叫声的吵闹和乌鸫叫声的美妙,形象生动。

不同点:①描写麻雀叫声时还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与触觉联系起来,丰富可感;

②描写乌鸫叫声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其比作音乐家,展现其声音的悦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前文说“雪雨过后,春的跫音开始响起”,那么后文应该紧接着说春天刚到来时大地的状态是怎样的,之后又随着春天的深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不难判断②应填入第一空,故可排除C、D两项。

对比A、B两项,区别在于③④的先后顺序,③说的是溪流充盈,④说的是积雪融化,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应是积雪融化成水后,溪流中的水才会充盈起来,所以④应在③前,故可排除B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奋不顾身":指振作起来奋勇前进,不顾及生命。

语境是说麻雀成了报春的主角,与“燕子、寿带、柳莺等候鸟尚未归来”对比,此处突出麻雀争先报春的积极之态;语境没有不顾生命、奋勇直前之意。所以选择“当仁不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描写麻雀叫声的句子是:“在屋檐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把麻雀人格化,赋予麻雀人的情态动作,“叽叽喳喳”突出了麻雀叫声的吵闹;“变得圆溜起来,把一个院子浸染得暖暖和和的"运用通感修辞,把声音写得有了触觉,使麻雀的叫声更丰富。

描写乌鸫叫声的句子是:“乌鸫每天……反复练习和表演歌唱,各种唱法十分娴熟,声音婉转且千变万化”,把乌鸫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态动作,突出乌鸫叫声的美妙;“这位音乐家"把乌鸫比作音乐家,突出起叫声的美妙动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却是各种“手机病”。“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①。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眼科最令人担忧,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②。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使用过程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根据文段内容,提取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答案】21.①问诊最多是骨科②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③手机是把“双刃剑”

22①.手机病②.心理依赖③.健康合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哪个科室的病人最多,根据“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可见问诊最多的科室是骨科,可填“问诊最多的是骨科"。

②本处是说长期大量蓝关照射带来的危害,首先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根据后文“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说明严重的会患有眼底黄斑病,可填“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

③根据“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可见手机是把“双刃剑”,可填“手机是把‘双刃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说到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却是各种“手机病”,然后列举了常见的“手机病”,所以第一个关键词是手机病。

第二段说到手机使用过程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即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然后解释了手机使用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第二个关键词是心理依赖。

第三段说到手机是把“双刃剑”,我们应学会上网,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所以第三个关键词是健康合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

守心灵一方净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题记

星燧贸迁,“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弃不义功名"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乃青年所求。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贾雨村之辈饱读诗书,青年之时心怀大志奋发有为,然步入官场,被世俗功名利禄蒙蔽双眼,最终致其枷锁杠。青春正当时,坚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我们应不断询问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当的功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违法、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功名,只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心怀初心,行稳至远。初心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毅然奔赴一片荣光。君不见,苏武在贫寒之地牧羊,旌旗飘扬不变的是忠诚为国之心,纵使敌人百般威胁,也宁死不屈;君不见,钱学森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决绝地放弃优渥的工作待遇,只为国家奉献一生,坚守着爱国的初心。无数仁人志士在“初心"和“功名”间选择了“初心”,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们如一汩清泉,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滋养人们的心灵。

君子如珩,羽衣昱耀。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时,君子舍利取义,小人则弃义保利,追名逐利。在时代浪潮中,有勤恳的志愿者帮助他人,给予温暖,也有不法分子拐卖孩童、妇女,令人心寒;有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反哺家乡的黄文秀,也有追求名利、贪婪无耻、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风,理应成为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

怀璀握瑜,灌缨沧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为青年应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自信与底气,更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功名侵蚀,守住自我的初心,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拼搏,争做有为青年!

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唯有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材料讲述的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材料中,关键词十分明显,如“良知”“道德"信仰”“底线"。写作时可由果溯因挖掘材料里人物“黑化”的原因,进而围绕“立德树人"来展开,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对此,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选取自己最能把握的写作角度,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若论述“才”与“德"的关系,可适当肯定“才”的重要意义,但依据材料的思想倾向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德"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对此,可从个人人格健全、成长,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强调。最后,则应注意把握“有为”青年的内核,即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有理想,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立意:

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

2.德才兼备,方为栋梁。

3.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

4.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5.成才路上,携理想(信仰、初心)前行。

6.读书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

7.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加“折”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尤为重要,这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

B.中国戏曲强调演技逼真,舞台上的演员借助姿势、“无中生有"的动作达到逼真效果。

C.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有重要影响,而布莱希特的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D.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形成理论,并且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练的《奥赛罗》,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性。

B.西方观众在剧院观看《哈姆莱特》时,大多数人会抱着认知的心态去沉浸式观赏。

C.布莱希特戏剧的题材和内容以及戏剧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

D.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是个例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A.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南京市越剧团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对

张中杰

“吃了吗?饿了家里还有饺子……"

“今儿立秋,晚上冷,记得穿厚点儿,加件衣裳……”

风凉飕飕,夜黑沉沉。这是一个凄冷而寂寥的夜晚。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只剩下零星的星光点缀着这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清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和凄凉。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停滞,似乎整个世界都被冻结在了这一刻。

他没有开灯,发过两条信息,手机屏俏皮得似星星点点闪烁,儿子星星青春含笑的脸,如在眼前。

“您也保重!"

望着下边加了心的“你”,他有些迷茫,别扭。这不像儿子的风格。五年前,老伴儿病逝后,星星和他像哥儿俩。称呼早在心里揣着了,从不加的。

窗外,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压抑住呼吸。紧张。手微微地颤抖,恍惚中回复。

孤单犹如无数条冰冷的蛇,一寸寸挤压,迫近,抑制,噬咬他的心。

“向太阳奔跑”,他这个刚退休的老交警的网名没有暮气沉沉,反有一股朝气。

“向星星出发”,刑警儿子的网名自带职业习惯。夜晚是最好的陪伴。

老伴儿故去,那个叫“月亮"的已经销声匿迹。微信群里,唯有太阳与星星的对话,隔三岔五。

当初,太阳和星星父子俩可互相争着发光呢。

农业大县,县城周边全是乡路,接合部交通事故频发。被屡屡通报丢人不说,那老百姓的命可重要呢。尤其是三轮车夫、农机车手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为省出时间干活儿,功夫不搭到路上,总是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坐到三轮车上,一出事就是大事。可是,他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嘴皮磨成一张纸,宣传教育效果倒像是骆驼群里的一只蚂蚁,啥也不显。他琢磨三天三夜,逐个儿去往三轮车上贴反光帖,警示条变成“防撞条”,让车在其他开车人那儿“被看见”,黄昏时分非常醒目。事故率像温度计掉进冰窟隆,直线下降。

星星从派出所被抽到刑警队,片儿警的活儿因为人少一时脱不了手。两头忙,还都想出彩。大案要案发一破一,够让人惊喜了,可蹊跷的是,星星硬是当了和谐小区的“好管家”。是怎么做到的?星星拿小区三分之一住户的钥匙。那是个郊区迁置小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多,老人忘性大,孩子们又贪玩,备用钥匙都让星星保管。

比赛结果,星星总能胜出一筹。那次,有个小女孩报警说路边有被遗弃的小猫。星星出警,却找不到收养者,无奈自己把它抱回家,取名平安,弄得父子俩藏青色的服装上总有白猫的毛。

星儿,难道你是会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有三头六臂?披星戴月,脚不沾地两头儿跑,熬的是时间,也是命呀。你知道逞这个能有多累吗?

他心疼地埋怨,也好像是在数落自己。

“你的腿伤好点儿了吧?"

“你的血压有点儿高,该上医院看看了。”他耐不住,又在群里发信息。

许久,回答他的是一片空白。

“好了。这个案件忙完就去!"

漫长的无望等待后,一条信息冒出来。时光可真绝情,转眼他这个太阳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再也跑不动了。

温热液体蓄在眼窝,停泊一会儿,顺着鼻翼两侧悄悄滑落。他鼻腔瞬间酸酸的,涩涩的,又升腾滚涌到眼角。眼睫毛湿润了,白花花雾茫茫一片,手机屏幕花了,什么也看不见。

黑洞。空洞。一切都在寂静的夜里影影绰绰。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寂寞。四周一片漆黑,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吞噬在无尽的黑暗中,只剩下他心跳的声音在耳边回荡。

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焦点,不知道该看向哪里。他感到自己仿佛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旋涡中,感受着那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和挣扎。

“你和芳的婚事赶紧办了吧,你妈等不及都走了。听话啊?!”他嗔怪地又发。

“好,过了元旦就办。这不有个大案专案紧张,芳在医院比咱还忙!"

这次回复得可真快,那个伸舌头的小人儿表情真逗,几乎把他眼角的潮润一点一滴逼出来了。两行。

“别给我贫,你小子还欠我一个生日宴。”六十岁,他过第一个生日,儿子像流星一样藏起来不见,遗憾。

“算了,我知道你总是忙。不用还了,要还就还个拥抱吧。"他感觉自己说的是一种奢望,很勉强。又不甘心。

“还,马上还,你等我。”

“我欠您的,下辈子一定还。"

这次,居然秒回。最后边是一串串小人儿的拥抱,似天上星星,数不清。

他关上两部手机,绵延无助的累,海潮般席卷了无望的疲惫。

餐桌上的菜早已凉透,星星爱吃饺子,饺子盘上还插着两双筷子。

他把早满好的三杯酒洒在地上。

“瞧你那点儿出息!”他暗暗责备自己。曾经那么果敢,眼神那么犀利,如今,双眸暗淡浑浊,没有一丝光。

喝毕,他慢慢转过身,用粗粝的手掌心擦了擦儿子英气逼人的遗像。汗泪浸湿的手,一遍又一遍。颤颤抖抖。

“喵。"平安从地上跳起来,扑进他的怀里。

其实,他啥都知道。今天,自己早已擦过无数次了。

上面,一尘不染。

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穿上警服,用手指弹弹灰尘。

又倒了一杯,一个人无声啜饮,独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父亲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给三轮车贴反光条,表现出父亲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B.父亲的网名叫“向太阳奔跑”,但他觉得自己像“骤然跌落黄昏的夕阳”,表现出儿子去世对他的打击之大。

C.儿子给收养的流浪猫取名为“平安”,自己却牺牲了,平安出现在他遗像前这一情节读来令人心痛。

D.反复擦拭遗像这一细节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也展现了父亲在面对生活痛苦时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夜色墨汁一般又黑又稠,浇在空气中"运用通感描绘了夜色的黑暗压抑,渲染了父亲无比悲痛的心理。

B.小说中写儿子对父亲“您也保重”的回复“不像儿子的风格”,能够为后文揭示儿子已经去世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间部分讲述了作为交警的父亲工作上十分出色,以及儿子一人身兼数职“两头忙”的事迹,丰富了二人的形象。

D.小说写父亲以前眼神“犀利”,现在眼睛“暗淡浑浊”,二者的鲜明对比表现出父亲的精神因儿子牺牲而被打垮。

8.简要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微信对话的作用。

9.本文直到结尾才揭露儿子牺牲的事实,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文本二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究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披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释】①埸(yì):边境。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未尝A不咎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利之F浅G且不知天下之H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B.爱,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