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2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2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2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2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疟原虫是一类寄生性的单细胞动物,是疟疾的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中。疟原虫的寄生会使红细胞膜发生变化,它在细胞内的大量增殖可使红细胞裂解死亡。相关研究表明,未感染和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而其磷酸化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会通过减少红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减弱其细胞代谢B.疟原虫通过引发肝细胞、红细胞的细胞膜流动变形而进入宿主细胞C.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不易感染疟原虫,可能与细胞表面糖蛋白变化有关D.疟原虫形态的维持与蛋白质纤维形成的细胞骨架有关2.银鱼是鄱阳湖的特产,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体长达到80mm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110mm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近年来,银鱼产量大幅下滑,我国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过度捕捞是主因: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红尾鱼可捕食银鱼的卵。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与银鱼的幼鱼比较,成鱼每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量会增加B.银鱼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以便获得最大持续产量C.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构成竞争关系D.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但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3.下列关于遗传与人类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不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B.多基因遗传病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低于1/2或1/4C.羊膜腔穿刺可用于确诊胎儿是否患神经管缺陷D.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4.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C.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尖端的伸长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5.某湖泊中存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该湖泊由于环境污染导致鱼类和浮游动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加剧了湖泊的污染,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腐烂后的尸体会加速环境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若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疯长,会使鱼类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C.未受污染时,该湖泊中各生物的数量关系为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D.鱼类每增加1kJ的能量,至少需要浮游植物提供100kJ的能量6.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细胞中分离出各种细胞器B.花瓣细胞液泡中色素种类和含量可影响花的颜色C.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不会分解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D.细菌分泌的蛋白质类外毒素需经内质网的合成和加工7.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膜外侧上均有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参与信息交流B.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了蛋白质的加工和运输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没有运输胰岛素的载体蛋白,有感受血糖的受体蛋白D.溶酶体的膜不会被自身水解酶破坏,是因为不含有蛋白酶8.(10分)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肪分子中含H比糖类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是葡萄糖C.ATP、核酸、抗体、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D.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二、非选择题9.(10分)最先是在一玉米田堆放的有机肥中检测到放射性,施肥后在玉米体内检测到了放射性,随后在田间小动物玉米螟、狼蛛、蚂蚁(分解者)体内检测到放射性情况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则可能是______(填“15N”或“32P”)。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_。(2)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个营养级。丙代表的动物体内最迟才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_______。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其降低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10.(14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____。(2)珠峰北坡海拔3800m—5000m区域内生长着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藏旺拉,调查这种植物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采取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3)珠峰海拔6000m—7000m之间几乎终年积雪,但近年来在该地段却出现了绿色植物,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11.(14分)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l)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_____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___________色。(2)在4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15的土壤样品溶液1.l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的数值分别为13、156、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少,其原因是____。(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11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_________________,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_____个氨基酸。12.材料一“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正如这首名为《葡萄美酒不夜天》的张裕之歌歌词所言,烟台张裕集团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先驱和中国食品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之一,缔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百年传奇。材料二世界各地都有泡菜的影子,风味也因各地做法不同而有异,其中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泡菜。(1)①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相关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底物以葡萄糖为例)。②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该微生物与制作果醋的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2)①有些人在制作泡菜时为了延长保存时间而加入大量的盐,这样获得的泡菜却不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某农民在制作泡菜时加入邻居家借来的陈泡菜水,这样会导致泡菜很容易变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②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为减少亚硝酸盐的含量,要注意控制_____________、温度和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

由题意“未感染和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而其磷酸化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说明疟原虫的感染不影响基因的表达,通过影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磷酸化影响葡萄糖的运输。【详解】A、由“未感染和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可知,感染疟原虫不会减少红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A错误;B、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通过其细胞膜与肝细胞、红细胞的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镰状细胞贫血症患者不易感染疟原虫,可能与细胞表面糖蛋白变化有关,C正确;D、蛋白质纤维形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D正确。故选A。2、D【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银鱼的增长属于"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④达到K值后,仍是种群的数量一般呈锯齿状波动。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110mm以上银鱼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转变为肉食性,所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增多,A正确;B、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后剩余量为K/2为宜,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说明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能存在食物和空间上的竞争关系,C正确;D、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的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D错误。故选D。3、D【解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禁止近亲结婚。(2)适龄生育。(3)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4)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详解】A、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不一定都携带致病基因,如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要母亲携带致病基因,儿子就可能患病,父亲可以不携带致病基因,A正确;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但由于该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在患者后代中的发病率远低于1/2或1/4,B正确;C、羊膜腔穿刺技术属于产前诊断技术之一,可用于检测胎儿是否患神经管缺陷等疾病,C正确;D、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也可能不是遗传病,而是传染病或者是由于共同的饮食、环境问题引起的疾病,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B【解析】

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这称为生长素的两重性,而且生长素的作用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有不一样的反应,如禾本科植物的向光生长,即为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又如植物根的向地性,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浓度没有根敏感,所以茎向上(背地)生长。【详解】A、植物的向光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而生长与植物激素、环境、植物自身条件等有关,A错误;B、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如根对生长素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B正确;C、生长素由苗尖端产生并促进尖端以下的伸长,C错误;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有可能相同,如处于最适浓度的两侧的效果可能相同,D错误。故选B。5、A【解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详解】A、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腐烂后的尸体会加速环境污染,这种调节方式会导致生态系统偏离稳态,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B、若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生物疯长,最终使得鱼的数量减少,B错误;C、未受污染时生态系统各生物的数量关系为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C错误;D、鱼类每增加1kJ的能量,至少需要浮游植物提供25kJ的能量,D错误。故选A。6、B【解析】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出芽”产生的一种重要细胞器,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排出细胞外。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详解】A、分离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A错误;B、花瓣细胞液泡中色素种类和含量可影响花的颜色,B正确;C、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可以分解机体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错误;D、细菌为原生生物,不含内质网,D错误。故选B。7、C【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详解】A、不是所有的生物膜上均有糖蛋白,例如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错误;B、核糖体没有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运输,其功能是合成蛋白质,B错误;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血糖浓度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胰岛B细胞上有感受血糖的受体蛋白,C正确;D、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含有蛋白酶,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溶酶体和生物膜进行综合考查,需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8、B【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的元素组成、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脂肪分子中H的含量比糖类多,而氧的含量低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于糖类,因此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错误;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可见,葡萄糖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B正确;ATP、核酸、DNA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P,抗体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C错误;蛋白质分子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核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碱基中,D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中的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核酸(含DNA)、脂肪、ATP的元素组成,识记和理解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糖类的分布等相关知识,并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建立联系,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9、32P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玉米→玉米螟→狼蛛狼蛛三(丙是蚂蚁/分解者,)食用狼蛛、玉米螟尸体后才出现放射性(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解析】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被植物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详解】(1)由于15N没有放射性,所以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只可能是32P。该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被玉米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据此可知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根据题意可知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玉米→玉米螟→狼蛛。(2)根据题中动物的食物关系可知,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狼蛛,乙代表的动物是玉米螟,甲属于第三营养级生物。丙代表的动物体内出现放射性最迟,故可知丙代表的动物应该是分解者,即为题目中的蚂蚁,因为分解者体内的放射性来自于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而且是排泄物和尸体被利用后才能在分解者体内出现,故分解者体内出现放射性最晚。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的是由于动物体内的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导致的。【点睛】熟知分解者的作用以及有机物被动物摄入后在体内的流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是本题重要考查的能力之一。10、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物种组成样方法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全球气候变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解析】

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调查时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1—4平方米;灌木为16—40平方米;乔木和大型灌木为100—200平方米。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抽样时要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详解】(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物种组成。(2)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3)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近年来在该地段却出现了绿色植物。【点睛】本题结合群落的类型、概念以及物种的调查方法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求学生对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会分析自然界中的现象。11、氮源酚红红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UGA95【解析】

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详解】(1)脲酶能够催化尿素分解为氨,故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酚红作指示剂。由于尿素被脲酶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2)用于计数细菌菌落数的常用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应介于31~311之间,故选择细菌菌落数为156、178和191的平板计数。每克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