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达标-_第1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达标-_第2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达标-_第3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达标-_第4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3)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了。这个人便急忙在船边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然后就悠闲地等着船靠岸,船靠岸停下来以后,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可是再也没有找到剑。上述材料中,“刻舟求剑”的人能捞到他的剑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他没考虑到船在江中是运动着的,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1)必须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地球自身引力巨大,但我们的宇航员可以挥舞着五星红旗在太空漫步;月球离地球有38万千米之遥,但我们的“嫦娥二号”依然绕月舒广袖;火星离人类异常遥远,但我国已发射了火星探测器。上述材料是否充分说明了人们是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的?提示:不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材料中人们的行为正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1.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个观点()A.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了物质的运动也看到了物质的静止,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第一次可以踏进这条河流,但是第二次踏进的河流已经不是当初的那条河流了。“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物质的运动而否认了物质的相对静止。第一次踏进的那条河流是不断运动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那条河流也是“静止”的,在这段时间,河流的性质没有改变。故A项正确。答案:A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解析:“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选C项;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答案:C3.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进行了报复。其中蕴含的哲理是()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②必须尊重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③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创造规律④适应而不是改造自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正确选择A.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解析: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违背规律客观性的结果,这要求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要尊重自然,①②正确;③中“创造”的说法错误;④不正确,人在自然面前不能被动地适应。答案:D4.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曾说,他们在实验室人工构造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合成为新的生命形态。这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A.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自身谋福利B.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C.科学发展使物质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D.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解析:B、C、D三项说法错误,不选;A项符合题意。答案:A5.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①承认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否认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②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排除。答案选C项。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A.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割裂了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解析:毕尔生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但二者都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答案:D2.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写下《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下列说法中与该诗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山,依旧好;人,憔悴了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解析:贺知章的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④反映的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3.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解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故排除A项;向污染宣战是对现有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造,而不是根本变革,排除B项;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排除C项;环境污染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遭受自然规律惩罚的体现,所以D项正确。答案:D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②与运动相互依存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与运动相互依存,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化;③说法错误。答案:C5.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研究人员的实验证明,地球上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符合题意;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表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被认识的,④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6.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解析: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一、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三、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五、规律的含义、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要求。(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二者体现: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014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地认识和更好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