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卷(九)1.【单选题】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恰当的是()。A.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江南博哥)课件的形式出示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便学生抓住重点B.教学《雷雨》,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C.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D.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项,《百家讲坛》多以讲座形式讲述文史,与《我有一个梦想》关联不大。2.【单选题】学生自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老人与海》时,对其中“硬汉”桑地亚哥与自然进行抗争的情节记忆深刻,希望教师能为其推荐其他以“人与自然不懈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教师推荐的是()。A.《热爱生命》B.《奥德修纪》C.《百年孤独》D.《巴黎圣母院》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A项,《热爱生命》讲述了美国西部的一位淘金者在返回途中由于受伤被伙伴抛弃后,独自在荒原中寻找出路并最终获救的故事。B项,《奥德修纪》讲述了主人公奥德修斯在与惊涛骇浪和妖魔鬼怪的搏斗中,巧用智谋,数次勇敢地战胜了种种艰险的故事,其基本主题是歌颂古代英雄与大自然搏斗的智慧与力量。C项,《百年孤独》讲述了诞生于丛林的马孔多小镇上的布恩迪亚家族,虽然经过多代与自然力量的抗争,最终还是在第六代时再度被丛林淹没,直到第七代被蚂蚁吃掉,整个马孔多小镇被飓风卷走,百年家族就此消失的故事,体现了该家族与自然抗衡并努力生存的百年历史。D项,《巴黎圣母院》描写了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和不幸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封建专制制度、中世纪邪恶宗教势力及封建贵族的批判与憎恨。3.【单选题】学习《等待戈多》时,学生向教师反映不能理解人物对白的颠三倒四、莫名其妙、语无伦次,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教师向学生解释其特点,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A.《狂人日记》里的对白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作者是通过这种语无伦次来唤醒当时的西方民众的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民众生存状况每况愈下,这是具体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现状的表现C.作者正是想通过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D.理解戏剧特点,尤其是戏剧语言的特点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暂时不深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到达理解学习戏剧的水平,只要补充足够的教学资料,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高中学生还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的。4.【单选题】某教师在教学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B.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C.指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D.引导学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B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中指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5.【单选题】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一位学生将这首小令理解为:一只乌鸦被打昏在树上,古道上没有草给马吃,只能喝西北风,人没有东西吃,以致断肠在天涯。学生笑,教室沸腾起来,并且起哄声响起。此时,教师不应该做的一项是()A.可以发动同学们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讨论,在自由辩论中明晰答案B.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冷处理,既不否认这位同学的答案,也不肯定C.可以出示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之类的资料,教师结合文本,参与学生讨论D.在充分讨论后,让先前那位同学再发表意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B项,教师没有抓住将学生错误转为资源的契机,也未显示教学机智。6.【单选题】在学习《胡同文化》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A.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没有帮助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项,说法错误,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感情。7.【单选题】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题干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互动讨论,意义明显: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故A、B、C三项表述正确。但该思考讨论并不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D项表述错误。7.【单选题】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题干中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互动讨论,意义明显: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故A、B、C三项表述正确。但该思考讨论并不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故D项表述错误。8.【单选题】教师将《最后一次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我有一个梦想》放在一起,让学生总结归纳一般演讲词的特点。对于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A.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B.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C.这一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要求太高D.在总结和归纳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讲知识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较强,所以这一教学设计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求并不高。9.【单选题】学习《故都的秋》后,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收集描写景色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A.云蒸霞蔚B.阳春白雪C.虎踞龙盘D.鸟语花香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云蒸霞蔚: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B项,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的歌曲,后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C项,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险要。D项,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10.【单选题】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材料中的教师从《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讲起,继而扩展到“孔孟专题”的特点,这正是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究的方法。教师采取重点内容课内讲、次要内容课外学的方式,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D项,无中生有,说法错误。11.【单选题】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A.《苏武传》B.《张衡传》C.《项羽本纪》D.《曹刿论战》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苏武传》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B项,《张衡传》出自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C项,《项羽本纪》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D项,《曹刿论战》出自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12.【单选题】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题干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A项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B项,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楼船夜雪”对“铁马秋风”,地名“瓜洲渡”对“大散关”。C项,诗句运用了庞德公淡泊名利,隐居鹿门山的典故。D项诗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13.【单选题】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B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是纪游诗,陆游的《游山西村》是宋代田园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C项,孟郊的《烈女操》不属于山水田园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田园诗。D项,王翰的《凉州词》是边塞诗。14.【单选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中的雨”专题研究,并列举了一些诗词。下列诗词中雨的意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阮郎归》)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浪淘沙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项,词句表面写景,实际是借雨抒发悲伤情绪。“雨”在此处代表了伤感、凄凉。B项,诗人一夜未曾入睡,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雨”在诗中代表了忧愁、凄凉。C项,诗句描写了早春之时的小雨无声地润泽了刚刚发芽的小草,一切都那么美好、宁静。“雨”在诗中代表了宁静、美好。D项,词人写帘外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透露出无限的悲伤、惨淡之感。“雨”在此处代表了悲伤、凄凉。15.【单选题】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时,讲到了“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时,举例说明与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下列举例合适的是()。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他起床B.罗马经历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C.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D.打江山不是容易的,并不是别人做好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等待你坐下去狼吞虎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题干中的句子采用了比喻中反喻的修辞手法。A项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C两项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D项采用了比喻中反喻的修辞手法,与题干中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16.【案例分析题】阅读《春江花月夜》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问题。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为本课教学设置了三个环节。首先是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播放音乐和Flash动画,示范朗诵《春江花月夜》,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意境。其次是环节二“品词析句,赏析诗歌”。我先把学生引向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进入班级交流。第一位同学总体介绍了作者和《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幻灯片;第二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与民乐的《春江花月夜》的异同;第三位同学从文学角度全面评析《春江花月夜》诗歌写景喻人,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演示了幻灯片……最后是环节三“自主创作,不同感知”。经过大约十几分钟的欣赏分析和交流,我说:“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想这艺术的魅力一定感染了你们,你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个同学说:“我今天没带胡琴,就清唱吧!我想通过唱来再现诗歌的美感。”于是自编版的《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歌声在教室里响起。另一位同学说:“我们四个人来一个诗朗诵吧,我们要再现《春江花月夜》的节奏感!”于是,四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诗朗诵。另一名同学说:“我来展示书法吧!我想展示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于是,那个同学挥就的隶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字真是写得刚柔相间,入木三分;还有几位同学谈了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感受,就作者张若虚写作时的心情问题还有个小小的争论呢!用各种形式再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后,全班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春江花月夜》。最后我提醒大家课后把感受写下来。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问题】(1)请简要说明这堂课的优点。(2)请简要分析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已有才能的意图。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1)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虽然教师讲课时间短,但他把“教室”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心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感受到学生投入其中的喜悦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①教师的语言不论多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底蕴。②课堂上需要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又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2)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而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感,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17.【案例分析题】材料:师: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什么?题目是什么?生1:词牌是“永遇乐”,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师:一般来说,一首词有了题目就有了明确的主旨,题目中哪个字能够明确主旨?生2:“怀”。师:古代文人的怀古之作,往往是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请大家自由阅读,看看词中上片写了哪些古人古事。生3:孙权、刘裕。师:上片的两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生4:孙权的典故是要表达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情。师:怎么看出来的?生5:赤壁之战孙权一方以少胜多,战胜了曹操,此时,“气吞万里如虎”。师:作者写廉颇是为了什么?生6:为了衬托作者现在的境遇。师:廉颇老了还有人去问一问能不能吃饭,作者老了都无人问津。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总共四十几年,在这四十几年里,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召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尽管他一再上书,要求北伐,但朝廷从未真正采纳过他的建议。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这是一位老人字字泣血的呼喊。大家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几个字呢?生7:让人流泪的感觉,“谁”应突出来。师:还应突出“老、谁、饭否”,气息不要断。问题:分析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这个教学实录中的教师依据新课标中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这位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题目中有一个字能体现诗歌主旨,是哪一个字?上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教师通过对诗歌人物形象及感情的分析,将诗人个人的遭遇联系起来,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感情,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诗歌应该重读哪几个字,并且能正确地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18.【案例分析题】阅读《六国论》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问题。师:苏洵的《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生1:我觉得课文中关于六国的灭亡顺序与史实不符。文中说“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可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的时间和顺序分别是: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9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4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文中的说法不太符合历史。生2:苏洵提出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观点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的“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观点,我们却不能赞同,我们认为燕国后亡是秦远交近攻的合纵策略所决定的。因为六国中燕、齐离秦最远,要先灭燕就必须越过赵、魏,这就势必会违背秦国的策略,就会对秦不利。因此,秦只能在灭亡了魏、赵等国后才进兵灭燕。由此可见,“用兵之效”的说法是不合史实的。师: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开始担心,苏洵的《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生3:《六国论》第二部分的论据中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反映了历史的规律,完全能够证实他“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生4:《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政论文,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北宋王朝屈辱妥协的外交政策进行委婉的讽谏。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师:古人论史,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六国论》能够针对现实,借评论六国讽喻北宋王朝,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文章的意义是深远而积极的。不过,北宋统治者并没接受这些意见,“庆历纳款”后又过了31年,宋神宗熙宁八年(1073年),辽国又一次提出领土要求,神宗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竟然割了山西境内黄河东西700里土地给辽国。以后的北宋、南宋统治者同样不接受这些历史教训,最终招致了灭亡。因此,从这点看,《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问题:(1)请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对该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2)请从“多元解读”的角度,评价此次教学过程。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①该教师较好地做到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②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把握了全文基本思想观点和结构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六国论》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史实,有些地方说理也欠妥当,谁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既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起点.也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和范围,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质疑和思考。(2)这一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正确处理文本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这一点体现在教师设计的第二个更值得深思也更令人忧虑的问题上:“以上同学敢于质疑,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在这里提出表扬。可是这样一来我就开始担心,苏洵的《六国论》‘漏洞’这么多,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经过自由讨论,不仅给出了精彩回答,而且完成了对课本内容的多元解读。材料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9-21问题《信条》原文下边是我的信条: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冲洗。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每天睡个午觉。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单元说明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查看材料19.【教学设计题】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理解文中所列举信条的广泛、深刻的内涵,探索其现实意义。(2)过程与方法:要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还有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查看材料20.【教学设计题】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请查看答案解析后对本题进行判断:答对了答错了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在哪里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的?”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继续说:“在幼儿园等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永远不要打人;东西要放整齐;要知害羞,有廉耻之心;午饭后要休息一会儿;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要相互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璞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富尔格姆的信条。(信条的含义)(明确:信守的准则;认真遵循的准则) 二、作者介绍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信条》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部散文随笔集极富哲理性,曾成为美国年度第一的畅销书。 三、文本探究(1)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读。(带着以下问题朗读)②思考、讨论:a.概括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了什么道理?)b.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了什么?c.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讨论、回答)(2)再读体悟学生齐读幼儿园规则部分,标出序号。思考讨论:你对哪些信条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可以以旁批的形式在书上写下来。(3)分享感受①研读“十六条”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感触较深的信条,有些同学已经把感悟写下来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一谈感悟。你对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信条感触比较深?有怎样的感悟?a.有东西大家分享——仁爱b.不打人——文明,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c.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发自内心而态度诚恳,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原谅、尊重与信任d.公平游戏——平等守信e.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拾金不昧f.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本分、不贪婪②讨论交流,拓展探究a.文中所说的“金规矩”到底指什么?“金规矩”出自《圣经》,其内容是要求人们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他人。b.想想这样一个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