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线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课件)_第1页
胸部X线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课件)_第2页
胸部X线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课件)_第3页
胸部X线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课件)_第4页
胸部X线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乳腺摄影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乳腺摄影用设备2.掌握乳腺侧斜位和头尾位摄影方法3.熟悉乳腺侧位摄影方法4.熟悉乳腺摄影注意事项软X线摄影是指40KV以下管电压所产生的低能量X线的一种摄影方法应用:乳腺阴茎四肢软组织眼球颈部软组织X线管电压在30Kev时,光电效应可占电子能量的93%,而康—吴效应则会减少。光电吸收系数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因组织器官内的原子序数不同,即使软组织的原子序数较小,但由于低KV时的光电吸收比例大,因此扩大了X线的吸收差异,显示出丰富的对比。设备1.X线机:一般为钼靶X线机,可产生连续射线,同时还有钼的标识射线,产生的X线强度较大,波长恒定,单色性好,有用射线比例大,软组织影像好,并且有利于患者的防护。也可使用铹靶或钨靶X线机,但效果不如钼靶。X线管焦点多为双焦点,0.3/0.1,大焦点最高管电流为100mA,小焦点最高管电流为25mA。2.乳腺压迫装置:作用:①适当压迫可减少散射线对检测物的对比度;②减少乳腺移动,使乳腺内结构离增感屏---胶片距离更近,降低图像的模糊度。3.成像媒介:①屏——片系统胶片:为单面药膜的“T”颗粒胶片②CR——IP

③DR——平板探测器4.其它器械①暗盒:为全塑暗盒,可是直面或曲面;②增感屏:为高清晰型的稀土增感屏;③滤线栅:栅比较低,栅密度适中。降低散射线和改善乳腺对比度。乳腺解剖:一、形态、范围形态:多呈半球形或圆锥形,主要是由腺体和脂肪组成;中央有一短柱乳头,其表面有15—20个输乳孔;乳头周围皮肤色泽较深的区域,称为乳晕。范围:垂直向介于第2—6肋间水平向介于胸骨旁线与腋中线前后向位于胸前壁浅筋膜内乳腺解剖示意图乳腺解剖示意图二、乳腺的结构主要基础是乳腺体,乳腺体是由乳腺和间质组成。

1、乳腺:是由腺泡和乳管构成每个乳管分支及其所属腺泡组成乳腺小叶,若干个乳腺小叶组成乳腺叶(15—20个);乳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个小叶均有一个输乳管引至乳头,输乳管近乳头梭形膨大,为输乳窦。2、间质乳管以外组成,称为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组成,其间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三、乳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1、动脉:有三个来源:胸廓内动脉穿支腋动脉分支上位肋间动脉前穿支

2、静脉:

——浅静脉

——深静脉:胸廓内静脉穿支腋静脉属支肋间静脉神经:交感神经脊神经淋巴回流:外侧干乳腺细小淋巴管乳晕下淋巴管腋淋巴内侧干锁骨下淋巴结总淋巴干锁骨下V或颈V(右侧)

胸导管颈V或锁骨下V(左侧)

腋淋巴结分布示意图第I组腋淋巴结胸小肌外侧第II组腋淋巴结胸小肌深面第III组腋淋巴结胸小肌内侧定位方法:四象限法和时钟法来描述乳腺中可疑的区域或团块。在东方一般使用四象限法:将乳腺分为四个区域:UOQ(外上1/4);UIQ(内上1/4);LOQ(外下1/4);LIQ(内下1/4)。乳腺摄影注意事项1、核对摄影单2、采用近焦片距(40~60cm);3、标记安放4、多体位投照5、屏气曝光6、适当加压7、根据乳腺发育特点及年龄选择条件乳腺压迫目的:1、减小乳腺厚度;2、使乳腺组织紧贴成像介质;3、减少射线剂量和散射线;4、减少移动和几何学模糊;5、增加对比度;6、分离乳腺结构。标准压力为25磅。压迫不足的最普遍的原因:1、压迫装置不适合,引起患者的不适。2、双侧乳房摄影体位相同,而压迫程度出现差异。3、MLO位压迫不当通常发生在压迫点落在邻近身体其它部位而不在乳房时。不适或错误的压迫装置,将不能规则的压迫乳房。(一)乳腺侧斜位(MLO)可分内外斜位和外内斜位。内外斜位是将胶片置于乳腺的外下方,X线束自乳腺内上方以45°投射向外下方;外内斜位则相反。一般以内外斜位投照多见。1.体位设计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机架调整为30°~60°侧斜位,受检侧乳腺置于摄影架上,探测器置于乳腺外侧,调整乳腺置放位置,使胸大肌走行尽量与探测器平行,乳腺组织及腋下组织完全包括在探测器范围内,向上向外提升乳腺避免与其它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调整压迫器,将乳腺缓慢压平。摄影焦—片距为50~65cm。侧斜位体位2.中心线X线呈30°~60°,经乳腺内上侧侧斜位射入。3.标准显示侧斜位像,胸大肌、乳腺下角、头侧乳腺组织、腺体后脂肪组织等均应清晰显示,乳头呈切线位显示,乳后间隙可见。摄影条件:1、青春期:32~34KV、50~60mAs;2、哺乳期:35~38KV、50~60mAs;3、静止期:28~32KV、40~50mAs;4、老年:25~30KV、30~40mAs;①纤维-腺体型②纤维-脂肪型③脂肪型①②③目的:了解乳房内、外侧的腺组织的病理改变;1.体位设计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机架调整为上下轴位。受检侧乳腺置于摄影架上,探测器置于乳腺下方,调整乳腺置放位置,使乳腺组织完全包括在探测器范围内,牵拉乳头使其暴露在腺体组织外。调整压迫器,将乳腺呈轴位缓慢压平

(二)乳腺头尾位(轴位)轴位(CC)影像标准在影像内边缘上胸大肌清晰显示;腺体后的组织清晰显示;可见所有中间组织,且清晰显示;腺体侧面组织影像清晰显示;乳头位于照片中心横轴线上;见不到皮肤皱褶;双侧乳腺CC位照片相对放置,则两侧乳房呈球形。目的:了解乳房上、下部的腺组织的病理改变;1.体位设计被检者立于摄影机前,机架调整为水平侧位。受检侧乳腺置于摄影架上,探测器置于乳腺外侧,调整乳腺置放位置,使乳腺组织完全包括在探测器范围内,牵拉乳头使其暴露在腺体组织外,调整压迫器,将乳腺呈侧位缓慢压平

(三)乳腺侧位2.中心线X线呈水平向,经乳腺内侧垂直射入。摄影焦—片距为50~65cm。3.标准影像显示半球形乳腺侧位像。胸大肌、乳腺下角、头侧乳腺组织、腺体后脂肪组织等均应清晰显示,乳头呈切线位显示,乳后间隙可见。乳沟位如果乳腺局限性病变极端靠近乳腺内侧份深面,且受检者乳腺较大,其双侧乳腺内侧缘较近,形成明显乳沟,可作乳沟区投照。乳沟位投照方位与头尾位相似,但X线中心线移至乳腺内侧乳沟区。腋尾位乳腺实质组织可延伸至腋前下区域,该处可有副乳或腋前组淋巴结,为了使X线中心线接近该区域,更好地显示腋前下区域,可采用专门的小压迫板拍摄腋尾位,投照时机架转角与内外斜位相似。影像标准胸大肌处于正确角度,其下界位于乳头线(80%);乳头无下垂(表明压迫适宜,腺体被分散);乳腺下角折叠部分散,且能分辨;腺体后部的脂肪组织清晰显示;整个乳头轮廓清楚地位于乳腺组织之上;乳头线大致与胸大肌垂直(从乳头到胸大肌或胶片边缘为乳头线);看不到皮肤皱褶;左、右乳腺照片影像对称,呈棱型。Eklund法在标准的CC和MLO投照时,需将植入体向后推至胸壁,使前部乳腺组织能以常规位置进行压迫和显示。该方法可使用于绝大多数植入体患者,但个别植入体被包裹的,只能使用常规法投照。推移前推移后点压放大摄影为了评价在常规乳腺X线摄影中显示出的一些局灶性微小改变,可进一步行点压放大摄影。采用点压迫板和放大台。投照方位取内外斜位和头尾位,也可视情况使用其他任意角度投照。阳极靶面焦点取0.1mm,以便清晰显示病灶细节。数字体层合成

对比增强计算机辅助诊断TEFVPT组织对比双功能诊断胸部

X线检查技术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站立胸部后前位及侧位摄影方法2.熟悉半卧胸部前后位和侧卧胸部后前位摄影方法3.熟悉胸部摄影注意事项4.了解透视及站立胸部前凸位摄影方法应用解剖胸部由胸廓、肺、纵隔等构成。1、胸廓的中部为纵隔,内有心、大血管、食管及气管等组织。2、纵隔两侧胸膜腔内为肺组织、支气管及肺动、静脉。3、前胸壁下方有乳腺等软组织。肺分左右两部分,位于胸廓之内,纵隔两侧,上缘达胸廓上部,下至膈面。肺的体积:右侧较大,宽而短;左侧较小,窄而长。心由两房及两室构成。主动脉升部起于左心室,上至第4胸椎水平走向左后,为主动脉弓。胸部解剖(一)医生的准备1.了解病情及检查目的2.透视条件的选择3.对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则事先要调剂好适量的硫酸钡,以备吞钡检查使用。4.暗室环境下透视检查,应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准备。一、透视前准备(二)被检者的准备1.嘱被检者脱去较厚衣服或金属饰物,清除胸背部膏药及敷料等物,以防人工伪影。2.若是急诊或危重病人,应安排有专人陪同检查,并备有急救设施及药物。二、透视操作技术一般取站立位,先从正位开始,先观察胸部全貌,然后按顺序逐一观察,对所发现的病变作重点观察。1.平静呼吸时,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对称;两侧肺野、肺纹理及透光度;肺门的大小、密度和位置。两侧肋膈角是否锐利;两侧横膈形态、位置及运动情况;纵隔的轮廓及位置有无改变;心脏大血管有无异常。2.深呼吸时,观察肺通气有无障碍,纵隔有无移动及横膈运动等情况。3.利用不同的位置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分布情况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囊性与实性病变鉴别时,嘱被检者作咳嗽或行瓦尔萨瓦(Valsalva)实验(或米勒(Müller)实验。如系囊性病变,可见形态、大小发生变化,而实性病变则无改变。4.心脏透视时,还需配合食道吞钡,观察心脏房室增大及食管受压情况。摄影注意事项1.胸部宜用远的焦—片距,肺像成人为150cm~180cm。婴儿胸片焦—片距为100cm。心像焦—片距为180cm~200cm。2.心靠近前胸壁,为避免心影像放大失真,应摄取后前位。第二节平片检查3.常规取站立位,利于被检者移动。4.肺像应取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心摄影需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5.肺摄影的曝光时间短,心测量用片要求曝光时间不超过0.1秒,使心影清晰。6.两侧肺部密度相比悬殊的患者,可用高kV技术摄影。7.明确摄影目的,肺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实质影像。心片主要观察心血管形态。8.成像野大小12×15英寸或14×17英寸,小儿视具体情况酌减。体外金属物体对影像的影响(一)站立胸部后前位摄影目的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同时了解心及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照射野选择12×15英寸或14×17英寸,瘦长者纵向,矮胖者横向。摄影距150㎝~180

中心线通过第5~6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屏气方式肺像深吸气后再屏气曝光。标准影像显示为胸部正位影像,两胸锁关节对称,上部四个胸椎清晰可见,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肺门阴影结构可辨,肺纹理清晰可见,乳腺和左心影内可见肺纹理,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清晰,肋膈角锐利,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横膈肺尖主动脉弓肺门心尖乳头肺动脉左心室上腔静脉胸部后前位(二)仰卧胸部前后位被检者站立困难时,可采取仰卧前后位摄影1.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探测器置于被检者背部,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长轴正中线垂直并重合。检者头稍后仰,后背部紧贴探测器,上臂及肘部尽量内旋(将肩胛骨外移,避免与肺野重叠),肘部弯曲,两手背放于髂部。中心线经第5~6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3.标准影像显示仰卧胸部前后位片显示影像除膈肌位置较高、心影较大外,大致同站立后前位影像。(三)半卧胸部前后位1.体位设计

被检者半卧于床上,探测器置于背后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中线垂直并重合。两手臂肘部尽量弯曲内旋(减少肩胛骨与肺的重叠),探测器应包括肺尖、两侧胸壁、双侧膈肌及肋膈角。摄影焦-片距

100~150cm,呼吸方式深吸气下屏气时曝光。2.中心线经第5~6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3.标准影像显示半卧胸部前后位显示的影像大致同胸部仰卧前后位。(四)侧卧胸部后前位摄影目的:为胸部的特殊位置,主要显示少量气胸、胸腔积液或液气胸。摄影焦-片距一般采75~100cm呼吸方式深吸气下屏气时曝光。1.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身体垫高,尽量使脊柱棘突连线与地面平行,探测器立于胸前,紧贴被检者前胸。探测器长轴正中线尽量与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并重合。双上肢上举抱头,下肢弯曲保持身体平衡,探测器上缘包括肩部皮肤,两侧包括胸壁,下缘包括肋膈角。2.中心线经第5~6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3.标准影像显示大致同站立胸部后前位影像(五)站立胸部侧位摄影目的观察病变侧肺组织和心影后方肺组织及前后肋膈角的病变。照射野选择

12×15英寸或14×17英寸。1.体位设计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紧贴探测器,两臂上举,交叉抱头,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面板平行。探测器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肋膈角,前后缘包括前胸壁及后背皮肤。摄影焦-片距一般采用150cm,嘱被检者深吸气下屏气时曝光。·3.标准影像显示胸部侧位影像,肺部、膈肌及前后胸壁,胸骨及胸椎呈侧位像。膈肌前高后低,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六)站立胸部前凸(前弓)位摄影目的为胸部正、侧位的补充位置,主要用于显示肺尖、锁骨下区及右肺中叶的病变。照射野选择12×15英寸或14×17英寸摄影距离150㎝。1.体位设计①前凸位:被检者面向球管,站立于摄影架前30cm处,两足分开,肩部紧贴探测器。探测器横放,上缘超出锁骨6~7cm。身体后仰,头稍前倾,胸部前凸,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呈45°角,肘部弯曲内旋,两手背放于髂部。②后仰位:探测器横放,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双手紧握摄影架两侧,腹部紧贴探测器下部,胸部后仰与探测器呈45°角。摄影焦-片距一般采用150cm,嘱被检者深吸气下屏气时曝光。2.中心线①前凸位摄影:经胸骨柄下缘水平射入探测器;②后仰位摄影:经第4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3.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部半轴位影像。肺尖肺野(锁骨上下区)、右肺中叶显示清楚,锁骨投影在胸廓上方,肋骨呈水平位显示,肋间隙变宽。造影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冠状动脉造影技术2.熟悉左心造影技术3.了解肺动脉和腔静脉造影技术4.了解乳腺导管造影技术一、心脏大血管造影可分为——选择性右心造影——左心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腔静脉造影(上、下腔静脉)(一)右心造影1.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先天性心脏病及血管畸形患者;②瓣膜性心脏病患者;③肺血管病、肺栓塞患者;④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肌病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禁忌证:①对碘过敏患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患者;③严重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患者;④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患者;⑤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2.检查前准备①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测定出凝血时间及碘过敏试验;③训练术中呼吸和屏气方法;④术前2~3小时禁食、禁饮;⑤对精神紧张者给予适当镇静;⑥小儿应做全身麻醉准备;⑦防止出现意外所需抢救物资器械的储备;⑧X线机及高压注射器的正常工作;⑨常选用高浓度非离子型造影剂

3.检查方法多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一般选用右侧股静脉,也可采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肘静脉等。在监视下经下腔静脉继续推送至右心房或右心室,团注造影剂,脉冲或连续摄影采集图像。摄影技术:常规心脏前后位摄影,用以显示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心脏侧位摄影常用于观察肺动脉圆锥部、肺动脉干。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①术后4~6小时内,观察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心功能变化、心律失常及造影剂不良反应等;②肢体制动并加压包扎12小时;③卧床24小时;④实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⑤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及时排泄。5.标准影像显示正位显示下腔静脉由右心膈角处进入右心房。右心房呈椭圆形,位于脊柱右缘。右心室略呈三角形,居心影中间。肺动脉和肺静脉显示为肺门伸向肺野的树枝状影。上腔静脉位于上纵膈右缘,近似垂直向下,与右心房相连。侧位采集影像显示上、下腔静脉均居胸廓中部,右心房在心影中下部略偏后,大致与左心室及左心房重叠。右心室构成心影的前1/3,肺动脉主干显示在右心室上方,为向上后方走行的弧形带状影。(二)左心造影1.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左心先天性心脏病及血管畸形患者;②瓣膜性心脏疾病患者;③各种肥厚扩张、限制性心肌病;④心脏占位性疾病患者。(2)禁忌证:①对碘过敏患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患者;③严重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患者;④严重心率失常、电解质紊乱患者。⑤.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⑥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2.检查前准备同前3.检查方法Seldinger穿刺技术,一般选用右侧股动脉,也可采用经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将心导管通过扩张管外鞘送入股动脉,在监视下继续推送至左心室,团注造影剂,脉冲或连续摄影采集图像。心脏大血管造影体位:——正位——侧位——长轴斜位——四腔心位——半坐位——延长右前斜位——其它摄影体位摄影技术:心脏左前斜位摄影对左心房、左心室及主动脉显示较好。心脏侧位摄影常用于观察主动脉。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同前5.标准影像显示左前斜位显示为左心房呈横置的椭圆形,位置较高略偏左。左心室呈椭圆形,斜置于心影左半部分的膈肌上方。侧位影像显示为左心房在心影后上部,呈前后扁上下长的椭圆形。左心室偏后,位于左心房之前。(三)胸主动脉造影1.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胸主动脉瘤患者;②主动脉夹层患者;③胸主动脉及其分支畸形或堵塞患者;④鉴别诊断纵膈肿瘤与主动脉瘤;⑤了解主动脉瓣病变及先天性心脏病心底部分流情况。(2)禁忌证:①对碘过敏患者;②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③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肌疾病患者;④明显的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率不齐者(尤以室性)患者;⑤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2.检查前准备同前3.检查方法操作步骤与上述左心造影基本相同。当心导管送入股动脉后,在监视下经腹主动脉继续推送至距离主动脉瓣2~3cm处,团注造影剂,脉冲或连续摄影采集图像。摄影技术:常用心脏前后位及左侧位摄影。如为动脉导管未闭,则应摄左前斜位或左侧位。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同前5.标准影像显示胸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清晰显示。主动脉升部与降部在前后位影像上略有重叠,侧位影像显示主动脉展开。(四)腔静脉造影1.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腔静脉内血栓;②腔静脉位置异常;③周围病变所致腔静脉狭窄、梗阻及受累情况。(2)禁忌证:同前2.检查前准备同前3.检查方法Seldinger穿刺技术,上腔静脉一般在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下腔静脉一般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具体操作方法同选择性右心血管造影。摄影技术:常规心脏前后位采集影像,必要时侧位采集。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同前。5.标准影像显示上、下腔静脉及其部分分支清晰显示布加氏综合症二、冠状动脉造影(1)适应证:①不明原因的胸痛,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②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需冠状动脉造影者;③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患者;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患者;⑤高危职业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患者。(2)禁忌证:①对碘过敏患者;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患者;③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④电解质紊乱患者;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检查前准备①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测定出凝血时间及碘过敏试验;③训练术中呼吸和屏气方法;④术前2~3小时禁食、禁饮;⑤对精神紧张者给予适当镇静;⑥小儿应做全身麻醉准备;⑦防止出现意外所需抢救物资器械的储备;⑧X线机及高压注射器的正常工作;⑨常选用高浓度非离子型造影剂

3.检查方法常取四肢动脉为入路,尤其经皮穿刺桡动脉最常用,也可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将心导管通过扩张管外鞘送入桡动脉(或股动脉),在监视下将导管继续推进,直至主动脉窦部,在左、右冠状动脉口处团注造影剂,脉冲或连续摄影采集图像。冠状动脉造影体位:——左冠状动脉造影右肩位——左冠状动脉造影肝位——左冠状动脉造影左肩位——左冠状动脉造影蜘蛛位——补充体位。造影常用体位1、左冠状动脉造影右肩位:也称右前斜头位,即影像增强器置于右前斜(RAO)30~500,并向头倾斜15~250(CRA)。显示左前降支中、远段及左主干,抬高并重叠回旋支的影像。2、左冠状动脉造影肝位:也称右前斜足位,即影像增强器置于右前斜(RAO)30~500,并向足倾斜15~250(CAU)。显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回旋支的关系。3、左冠状动脉造影左肩位:也称左前斜头位,即影像增强器置于左前斜(LAO)40~600,并向头倾斜15~250(CRA)。显示前降支及回旋支的夹角关系、分支走向。4、左冠状动脉造影蜘蛛位:也称左前斜头位,即影像增强器置于左前斜(LAO)40~600,并向足倾斜15~250(CAU)。显示左主干、中间支、前降支及回旋支分叉部,及各分支近段。5、右冠状动脉造影LAO30~400位:也称正位或摄影体位,右冠状动脉主干显示呈“C”型切线位。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①桡动脉穿刺点局部压迫4-6小时后可拆除加压绷带。股动脉穿刺者可即刻拔管,常规压迫穿刺点20分钟后,若无活动性出血,则制动并加压包扎18-24小时后拆除绷带;②监测患者心电图及生命体征;③监测穿刺点有无渗血及穿刺动脉搏动情况;④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及时排泄。5.标准影像显示左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冠状动脉自主动脉分出后向左行走,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自主动脉分出后向右下行走,较大分支有锐缘支和后降支。三、乳腺导管造影1.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除分泌性溢乳外,所有的病理性(含血性、浆液性、黄色和清水样等)乳头溢液患者。(2)禁忌证:①急性乳腺炎症患者;②孕期及哺乳期患者;③造影剂过敏患者。2.检查前准备包括:①常规采集乳腺侧斜位及头尾位图像;②特制钝头穿刺针;③造影剂1~2ml;④向患者宣教告知,力争在检查过程中得到患者的最佳配合。3.检查方法取坐位,将乳导管内分泌物尽量挤出,清除乳头分泌物,常规消毒乳头及周围皮肤。一手固定乳头并轻微上提,将针头垂直对准溢液乳孔缓慢探入。当穿刺针插进乳孔1cm后固定。必要时分次逐个乳孔造影。应缓慢持续不间断注入造影剂。单孔注入量一般为0.1~0.8ml,以术者感到压力增大及患者感到胀痛时终止推注造影剂。擦净溢出造影剂并在乳孔处放置一棉球。摄影技术:造影剂推注完毕即行侧斜位及头尾位顺序采集。加压不宜过大,避免造影剂受压溢出。摄影条件应略高于平片。4.术后及并发症处理摄影完毕并观察图像效果满意后,嘱患者挤压乳房使造影剂尽量挤出。5.标准影像显示正常乳腺导管自乳头向里逐渐变细,分支为I级导管、Ⅱ级导管、Ⅲ级导管直达腺泡。管壁光滑、充盈完满,无压迫僵直现象,主导管壶腹部稍增粗。影像观察以主干型、支干型、支叶型多见胸部

X线检查技术胸廓、心脏摄影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脏后前位和侧位的摄影方法2.熟悉心脏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摄影方法3.熟悉膈上、膈下肋骨前后位摄影方法4.了解胸骨正侧位摄影方法一、基本解剖:(一)胸廓的骨性结构:胸骨1块,肋骨

12对,胸椎12块。(三)胸廓关节:肋椎关节,胸肋关节,胸锁关节。二、体表定位标志胸廓的体表定位标志:颈静脉切迹,剑突,肩胛下角连线,双乳头连线平面、肚脐。胸骨解剖示意图肋骨解剖示意图三、摄影注意事项胸廓摄影注意事项:1、胸骨正位摄影时,应避免与脊柱重叠,要采用倾斜中心线;2、肋骨左右成对,应采用正位、斜位及切线位摄影;3、膈上及膈下肋骨摄影最好分别曝光,膈下肋骨应采用滤线器摄影;4、胸廓摄影应在摄影时注意屏气;5、尽量使病变部位贴近胶片。(七)胸骨正位摄影目的:观察胸骨正位的骨质影像。照射野选择:8×10英寸或8×10英寸,探测器直放于摄影床上,下方垫高5㎝。摄影距离:焦—皮距,45—50㎝。1.体位设计立于摄影床一侧,俯身使胸骨紧贴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垂直,胸骨中点置于床面中线上。颌部前伸紧贴床面,支撑头部,两臂内旋180°置于身旁,保持身体稳定。呼吸方式:均匀缓慢连续浅呼吸时曝光。曝光方式:摄影条件采用低千伏、低毫安、长时间曝光。中心线:经第五胸椎外侧背部向胶片中心倾斜射入胶片。

胸廓前后径(㎝)入射点距胸椎棘突距离(㎝)

中心线角度

156.0220

16.56.3210

186.5200

19.56.7190

216.8180

22.56.8170

246.9160

体厚与入射点、中心线倾斜角的关系照片显示:胸骨显示于照片正中,不与胸椎、心影重叠,胸骨角清晰可见。肺纹理和肋骨影模糊,肺与胸骨对比良好。(八)胸骨侧位摄影目的:观察胸骨侧位的骨质影像。照射野选择:8×10英寸或10×12英寸。摄影距离:150㎝。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1.摄影体位: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胸部前挺,两肩尽量向后,探测器上缘超过胸骨颈静脉切迹,下缘超过剑突。2.中心线经胸骨颈静脉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水平射入探测器。照片显示:显示胸骨侧位影像,全部胸骨不与肺组织及肋骨重叠,胸骨前后缘骨皮质显示清晰,胸锁关节重叠,胸前壁软组织清晰可见。锁骨胸锁关节胸骨柄肋骨剑突胸骨体胸骨侧位胸锁关节后前位

目的:观察胸锁关节及邻近骨质的影像。照射野选择:5×7或8×10英寸,横向,探测器下方稍垫高。距离:近距离摄影,焦皮距不少于30㎝。体位设计:1、患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使胸锁关节贴近胶片;2、身体正中矢状面对暗盒中线,下颌前伸,并支撑床面;3、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双肩内收;4、颈静脉切迹对胶片中心。中心线:对准第三胸椎棘突垂直投射。屏气方式: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胸锁关节后前位胸锁关节后前位锁骨胸锁关节肋骨横突(九)膈上肋骨正位摄影目的:观察膈肌以上1—8肋骨前后位骨质的影像。照射野选择:12×15英寸或14×17英寸,探测器竖放于床面或摄影床下滤线器托盘内。摄影体位: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2.双手上举曲肘抱头,肩部内收,肩胛骨拉向外上;3.胶片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上方约5㎝,下缘超出剑突下3㎝。摄影距离:150㎝的焦片距。屏气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2.中心线向足端倾斜10°~15°角,经环状软骨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3.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部膈上肋骨正位影像,肋骨清晰可见,腋中线部肋骨弯曲重叠。(十)膈下肋骨正位摄影目的:观察膈下肋骨前后位骨质的影像。照射野选择:12×15英寸或14×17英寸,探测器横放于摄影床下滤线器托盘内。1.体位设计: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并重合。探测器上缘超过肩胛下角,下缘超过脐。摄影距离:90~100㎝的焦片距。屏气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2.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15°角,经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3.标准影像显示胸部膈下肋骨正位影像,肋骨清晰可见,对比良好。膈下肋骨正位膈肌肋骨第12胸椎第1腰椎

肋骨斜位目的:观察腋中线附近肋骨的影像。照射野选择:12×15或14×17英寸,探测器置于摄影架或摄影床下滤线栅托盘内。距离:150㎝(立)或100~120㎝(卧)。

体位设计:1、患者背向摄影架站立;2、身体转至与冠状面呈450,使被检侧的背部紧贴暗盒;3、双手上举屈肘抱头;4、胶片上缘超出肩部上方约5㎝,下缘超出肋弓外缘约3㎝。中心线:对准胸骨中段,水平射入胶片。屏气方式

深吸气后屏气。切线位二、心脏摄影(一)心脏后前位摄影目的观察胸廓、肺部、纵隔及膈肌的病变,了解心及大血管的形态和大小。照射野选择12×15英寸或14×17英寸,探测器置于摄影架。1.体位设计被检者背向X线管立于摄影架前。前胸紧贴摄影架,双足分开约30cm。双手掌向内翻转180°,手背置于髂骨上。双肩自然下垂使锁骨呈水平位。上臂及肘内旋紧贴摄影架,使肩胛骨拉向肺野外侧。头稍上仰,下颌置于摄影架上缘,正中矢状面垂直且重合摄影架中线。摄影架上缘超出锁骨5~6cm,下缘包括第12胸椎。摄影距离180—200㎝屏气方式嘱受检者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