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5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余秋雨先生在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自然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抒发幽思。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何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分类叙事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eg: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散文,以描绘静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如《故都的秋》,写景散文常常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空间顺序的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中国现代散文(1919-1949)中国现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中国现代散文的概念:是一个文学概念,包括杂文、随笔、小品、序跋(bá)、速写、游记、特写、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人物传记、科普小品等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1949年间的文学,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7,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第二阶段1928-1937,以阶段斗争为主题。第三阶段,1937-1949,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主题。1.概括段意,理清思路,梳理行文脉络。2.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3.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目标借助《新优化设计》65页内容,了解作者、背景等知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代表作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散文有《山水》集。走近作者

好散文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冯至《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

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了解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彼时作者在西南联大德语系任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其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43年9月在重庆出版。后来冯至又加上之后写的三篇散文,再加上一个《后记》。

《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虽然冯至在四十年代只有《十四行集》和《山水》两小本著作,但是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住“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

冯至说:“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冯至曾在散文集《山水·后记》中说:“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检查预习读准字音采撷(

)赭色(

)靛蓝(

)悚然(

)嗥叫(

)飓风(

)麂子(

)孑然一身(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采撷(xié)赭色(zhě)靛蓝(diàn)悚然(sǒnɡ)嗥叫(háo)飓风(jù)麂子(jǐ)孑然一身(jié)检查预习解释成语俯拾皆是:风雨如晦: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错别字很多都可用俯拾皆是。例如: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皆是。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后用以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晦:昏暗。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研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段意,梳理脉络。壹贰叁第三部分(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第一部分(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

,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一段兴衰史

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活动一: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第二部分(4—10段):

研习任务二

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研习任务二

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物(景),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精读5-10自然段,完成下面任务:1.勾画出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自然风物);2.思考: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作者的感悟(情思)是什么?填写下面的表格。自然风物特点联想内涵小溪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自然风物特点联想内涵小溪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彩菌点缀、滋养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有加利树速长、最高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对疾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幻境死亡的可怕

研习任务三品读课文,赏析精彩句段。要求:按照示例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第7段)

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

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并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示例彩菌赏析句子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①一条路是指现实中存在的用石块砌成的路,通向现实。

②另一条路是指由那条路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它连接历史。③小山村是两条路的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现实和历史。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听闻远方有你》

①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赋予文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②这两句诗总结了前文今人和昔人的关系,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①第一句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花朵,这些花朵是由叶子演变成的,花朵上面有白色的茸毛以及花朵掺杂在乱草中间多重信息巧妙糅合,自然流畅。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②第二句是短句及整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形象地突出了花朵的纯洁和坚强。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3、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第6段)4.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第6段)①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②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③作者借助画家的思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5.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第6段)①运用通感手法,把心理纷扰变成可视的黄叶,形象生动。②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第六段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

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地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研习任务四

围绕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注意内容的前后勾连。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这是一个浩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怎么理解“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第11段)最后一段为文章点晴之笔,概括了作者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研习任务五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涵咏主旨,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体会情感,涵咏主旨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例:“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相通的地方。”等。

1、语言清新优美、含蓄深沉写作特色

2、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第五段,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中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3、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