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人体内,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A.淋巴液和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C.淋巴液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和淋巴液〖答案〗B〖祥解〗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种。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同。【详析】毛细血管的外面是组织液,里面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于组织液和血浆之中,即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CD错误,B正确。故选B。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入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一般相反〖答案〗A〖祥解〗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详析】A、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A正确;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B错误;C、呼吸中枢是位于脑干内的,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错误;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相反,D错误。故选A。3.手指皮肤不小心被针刺破会立即缩手,但在采集手指端血液时,针刺手指后手并没有缩回。下列关于这种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针刺手指后产生痛觉属于条件反射C.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具有单向性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答案〗B〖祥解〗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析】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故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B、针刺产生痛觉,只是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缩手反射兴奋是沿着反射弧进行传导的具有单向性,C正确;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D正确。故选B。4.某小组为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甲组乙组丙组对照处理切除甲状腺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A.甲组运用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B.应选用生长发育情况相同的同种小鼠C.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D.各组小鼠的活动状态也可以作为检测指标〖答案〗A〖祥解〗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多肽类,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胺类。【详析】A、甲组切除甲状腺,是运用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A错误;B、为减小实验误差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B正确;C、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产生的影响,C正确;D、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小鼠的活动状态可以作为检测指标,D正确。故选A。5.如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B.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a、b过程会增强D.睾酮作为信使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答案〗C〖祥解〗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睾酮,这是睾酮激素的分级调节;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详析】A、激素的调节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A正确;B、下丘脑→垂体→睾丸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即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能促进睾酮的分泌,而睾酮分泌增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a、b过程会减弱,C错误;D、睾酮(一种激素)作为信使具有传递信息和调节受体细胞代谢的作用,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答案〗B〖祥解〗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二者都起源于骨髓,但是前者在胸腺中成熟,后者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包括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析】A、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二者都起源于骨髓,A正确;B、胃液不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B错误;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C正确;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D正确。故选B。7.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过敏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可能是外来物质,也可能是机体自身物质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参与C.过敏反应是由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D.找到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答案〗D〖祥解〗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抗体且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析】A、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过敏原具有异物性,一般都是外来物质,A错误;B、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是体液免疫过程主要起作用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D、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故选D。8.将未成熟的、味道酸涩的苹果和成熟香蕉放于同一封闭容器内,苹果在短期内可以变得味道香甜,这主要与香蕉产生的哪种激素有关()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答案〗D〖祥解〗植物激素的作用: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析】成熟的香蕉可以产生乙烯,乙烯可以促进苹果成熟,使苹果在短期内味道香甜,ABC错误,D正确。故选D。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则该区域内该种刺猬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A.400只/km2 B.450只/km2 C.90只/km2 D.100只/km2〖答案〗D〖祥解〗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也就是某种群密度=该种群中的个体数÷调查面积。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调查某丘陵地区的场所面积为4k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详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数=50只,第二次捕获数=40只,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只。所以种群中的个体数=50只×40只÷5只=400只;又因为调查某丘陵地区的场所面积为4km2,所以该种刺猬的实际种群密度=400只÷4km2=100只/km2。所以D正确。故选D。10.蝗虫侵入某地区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第2个月时,蝗虫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在第4个月时治理蝗灾效果最佳C.前4个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S”形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B〖祥解〗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析】A、第2个月时,蝗虫的种群数量在K/2值附近,所以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B、由图可知0到第2个月时间之内,蝗虫的种群数量较低,因此应该在0到2个月之内进行治理蝗灾效果最好,B错误;C、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所以蝗虫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为S型,C正确;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环境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B。11.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的生态位没有重叠C.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D.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互为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祥解〗1、群落的空间特征:(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2、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详析】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是群落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由图可知,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但它们的部分生态位存在重叠,B错误;C、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D、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因此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存”,D错误。故选A。12.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D.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颗粒大,适合弱光生存〖答案〗C〖祥解〗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详析】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A正确;B、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B正确;C、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C错误;D、森林中的阴生植物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D正确。故选C。13.某地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列关于该地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B.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改变C.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相同D.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向稳定〖答案〗D〖祥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得以保留,甚至保留有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改变,B错误;C、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故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不同,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向稳定,D正确。故选D。14.“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碳中和”主要依靠有效减少①②③途径来实现C.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强④途径的作用D.⑤表示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由丙向乙传递〖答案〗B〖祥解〗分析图碳循环模式图,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详析】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丙是生产者;乙、丙都有箭头指向甲表示乙丙的残体都能被甲分解利用,因此甲是分解者,则乙是消费者,图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正确;B、①是分解者分解作用,②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有: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采取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创新二氧化碳转化为碳燃料的技术等,并不是通过降低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实现的,B错误;C、④是绿色植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实现碳中和,C正确;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则⑤表示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由丙(生产者)向乙(消费者)传递,D正确。故选B。15.垃圾分类处理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回收垃圾收集处理可以减少废弃物污染B.厨余垃圾经发酵处理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有害垃圾中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D.垃圾分类处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答案〗B〖祥解〗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详析】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B、厨余垃圾中剩饭、剩菜所含的有机物经发酵处理后,有机物中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可由食物链进入人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积累,C正确;D、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计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乳酸和氧气等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CD〖祥解〗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从而使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详析】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B正确;C、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正确;D、醉氧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剧烈,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CD。
17.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①~⑦代表细胞,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①和⑤均是T淋巴细胞,②是B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C.③和⑦的细胞膜上均含有抗原S蛋白的受体D.乙肝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④能迅速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答案〗AB〖祥解〗分析题图可知,图示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能呈递抗原;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为记忆细胞;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详析】A、图中细胞①和⑤均属于T细胞,①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⑤参与的是细胞免疫,细胞②可以分化为产生抗体的③浆细胞,因此细胞②为B细胞,A正确;B、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其功能是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B正确;C、由图所示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膜上有该受体,C错误;D、乙肝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④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更多的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合成分泌抗体,D错误。故选AB。18.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对野生型和CRY2功能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的开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如图,开花时茎基部叶片越多代表开花越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日照条件下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B.短日照、16℃是野生型拟南芥最早开花的条件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拟南芥开花延迟D.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答案〗B〖祥解〗据图分析,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野生型和突变体相比,开花时茎基部叶片不同,说明收到CRY2功能缺失的影响。【详析】A、据图分析,长日照条件下,在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少,开花较早,野生型跟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有CRY2,说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A正确;B、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B错误;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跟突变体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多,说明开花延迟,C正确;D、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有无CRY2和不同温度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数目不同,说明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B。19.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中遗漏了一个箭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按照能量的传递效率,藻类的能量有10%~20%被乙同化B.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会堆积如山C.在不变动各生物营养级的前提下,补充的箭头可以添加在甲和藻类之间D.图中甲和乙属于不同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可能属于同一个种群〖答案〗ABC〖祥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详析】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数值一般在10~20%,第一营养级除藻类外还有水草,第二营养级含有甲、乙,故按照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藻类的能量不一定有10~20%被乙同化,A错误;B、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不对应丁,B错误;C、据题意可知,甲不摄食藻类,甲、乙、丙为3种鱼,在不变动各生物营养级的前提下,补充的箭头可以添加在甲丁之间,C错误;D、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图示甲和乙属于第二营养级,但据题干信息可知两者为不同生物,故不是同一种群;丁虽在不同食物链中属于不同营养级,但是同一物种,可能是同一种群,D正确。故选ABC。20.对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要禁止开发,减少人类干扰C.森林和沼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祥解〗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详析】A、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A错误;B、合理开发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而不是禁止开发,B错误;C、森林和草地对沼泽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计55分)21.人被蚊子叮咬后,叮咬处会又痛又痒,从而产生抓挠行为,有的人还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抓挠止痒”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2)蚊子叮咬人体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到体液中,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蛋白质渗出,引起组织液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从而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3)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以______信号形式传递到______,从而产生痒觉。(4)据图分析,“抓挠止痒”作用机理可能是痛觉信号产生的冲动使痛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Glu(谷氨酸),Glu与______(填“b”或“c”)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______内流,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进而释放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最终阻止痒觉信号的传递。〖答案〗(1)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增多(3)①.电信号和化学②.大脑皮层(4)①.b②.钠离子③.抑制性
〖祥解〗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1)神经元a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即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等含量有关,故血浆中蛋白质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3)痒刺激引起的兴奋需要多个神经元进行传递和传导,既有同一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又有不同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同一神经元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不同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因此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形式传递和传导;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位于大脑皮层,故痒觉中枢是大脑皮层。(4)据图分析可知,“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神经元释放Glu(谷氨酸)与c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Na+内流,致c神经元兴奋并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同时痛觉神经元释放Glu(谷氨酸)与b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Na+内流,致b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与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a,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22.人在运动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时葡萄糖消耗加快,会促使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2)进行冰雪运动时,运动员受到寒冷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位于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从而减少散热;同时引起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3)运动中出汗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某种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该激素是____________。若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胰岛A②.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2)①.下丘脑②.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3)①.抗利尿激素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祥解〗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去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1)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细胞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非糖物质的转化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2)运动员受到寒冷刺激后,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恢复正常;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23.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羊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事项有______(答出1点)。(2)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地藏羚羊种群的数量将保持增长。(3)图2是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不考虑迁入和迁出,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______,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______。(两空均选填“增加”“减少”“先增加后减少”或“先减少后增加”)。(4)图2中,如果在第c年,该草原迁来少量藏羚羊,则该草原藏羚羊的K值将______,原因是____。〖答案〗(1)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①.衰退型②.丙(3)①.增加②.减少(4)①.不变②.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K值的大小和环境条件有关〖祥解〗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据图2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3)据图2可知,a-b段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4)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K值的大小和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该草原迁来少量藏羚羊,则该草原藏羚羊的K值将不变。24.近年来,某省部分农村应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获得了良好效益。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稻蟹共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______。(2)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和饵料中的化学能。(3)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______流向分解者。(4)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这种信息类型属于______信息,该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角度至少答出一点)。〖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河蟹的粪便(4)①.行为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杂草密度降低,减弱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河蟹捕食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捕食,增加水稻产量;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土壤肥力(无机盐含量)
〖祥解〗题意分析,“稻鱼鸭”生态系统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而且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鱼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还有外部能量输入,因此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3)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4)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该信息发生在不同的种群之间,属于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稻田引入河蟹后,杂草密度下降,可减少与水稻对环境和物质的竞争,使水稻获得了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产量;同时加入河蟹可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损伤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另外河蟹的残体、排泄物和残饵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等物质,促进水稻生长。25.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用NAA处理葡萄茎段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______两种。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去除顶芽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浓度的NAA溶液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3)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乙图)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4)该科研小组用一未知浓度的NAA溶液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为Y1,从图丙中可查到与Y1对应的两个NAA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NAA的真实浓度,科研人员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并重新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葡萄茎段侧芽生长量为Y2。请预测Y2与Y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答案〗(1)①.浸泡法②.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抑制(3)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若Y2小于Y1,则NAA的浓度为低浓度(A);若Y2大于Y1,则NAA的浓度为高浓度(B)
〖祥解〗分析曲线图可知,图甲中,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a浓度最高。(1)图甲中,用NAA处理葡萄茎段插条比较简便的方法有沾蘸法和浸泡法。顶芽能产生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都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生长,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浓度的NAA下侧芽的生长量比对照组的生长量小,说明a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3)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浪费。(4)由丙图分析可知,若是低浓度A,稀释80%后NAA的促进作用减弱,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减少;若是高浓度B,则稀释80%后NAA的促进作用增强,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增加。故若Y2小于Y1,则NAA的浓度为低浓度A;若Y2大于Y1,则NAA的浓度为高浓度B。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人体内,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A.淋巴液和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C.淋巴液和组织液 D.细胞内液和淋巴液〖答案〗B〖祥解〗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种。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同。【详析】毛细血管的外面是组织液,里面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于组织液和血浆之中,即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CD错误,B正确。故选B。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B.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入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一般相反〖答案〗A〖祥解〗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详析】A、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A正确;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传出神经,B错误;C、呼吸中枢是位于脑干内的,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错误;D、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传出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一般相反,D错误。故选A。3.手指皮肤不小心被针刺破会立即缩手,但在采集手指端血液时,针刺手指后手并没有缩回。下列关于这种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针刺手指后产生痛觉属于条件反射C.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具有单向性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答案〗B〖祥解〗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析】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故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B、针刺产生痛觉,只是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缩手反射兴奋是沿着反射弧进行传导的具有单向性,C正确;D、缩手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D正确。故选B。4.某小组为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组别甲组乙组丙组对照处理切除甲状腺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灌胃甲状腺激素,1次/天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14天A.甲组运用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B.应选用生长发育情况相同的同种小鼠C.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D.各组小鼠的活动状态也可以作为检测指标〖答案〗A〖祥解〗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多肽类,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胺类。【详析】A、甲组切除甲状腺,是运用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A错误;B、为减小实验误差控制其他无关变量,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B正确;C、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排除手术的影响,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产生的影响,C正确;D、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小鼠的活动状态可以作为检测指标,D正确。故选A。5.如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各激素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B.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a、b过程会增强D.睾酮作为信使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答案〗C〖祥解〗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睾酮,这是睾酮激素的分级调节;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详析】A、激素的调节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有相关受体的细胞,A正确;B、下丘脑→垂体→睾丸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即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能促进睾酮的分泌,而睾酮分泌增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a、b过程会减弱,C错误;D、睾酮(一种激素)作为信使具有传递信息和调节受体细胞代谢的作用,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答案〗B〖祥解〗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二者都起源于骨髓,但是前者在胸腺中成熟,后者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包括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析】A、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二者都起源于骨髓,A正确;B、胃液不属于体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B错误;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C正确;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D正确。故选B。7.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过敏现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可能是外来物质,也可能是机体自身物质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参与C.过敏反应是由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D.找到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答案〗D〖祥解〗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产生抗体且抗体会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析】A、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过敏原具有异物性,一般都是外来物质,A错误;B、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是体液免疫过程主要起作用的物质,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D、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故选D。8.将未成熟的、味道酸涩的苹果和成熟香蕉放于同一封闭容器内,苹果在短期内可以变得味道香甜,这主要与香蕉产生的哪种激素有关()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答案〗D〖祥解〗植物激素的作用: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析】成熟的香蕉可以产生乙烯,乙烯可以促进苹果成熟,使苹果在短期内味道香甜,ABC错误,D正确。故选D。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则该区域内该种刺猬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A.400只/km2 B.450只/km2 C.90只/km2 D.100只/km2〖答案〗D〖祥解〗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也就是某种群密度=该种群中的个体数÷调查面积。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调查某丘陵地区的场所面积为4k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详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数=50只,第二次捕获数=40只,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只。所以种群中的个体数=50只×40只÷5只=400只;又因为调查某丘陵地区的场所面积为4km2,所以该种刺猬的实际种群密度=400只÷4km2=100只/km2。所以D正确。故选D。10.蝗虫侵入某地区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第2个月时,蝗虫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在第4个月时治理蝗灾效果最佳C.前4个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S”形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B〖祥解〗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析】A、第2个月时,蝗虫的种群数量在K/2值附近,所以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B、由图可知0到第2个月时间之内,蝗虫的种群数量较低,因此应该在0到2个月之内进行治理蝗灾效果最好,B错误;C、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所以蝗虫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为S型,C正确;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环境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B。11.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因此它们的生态位没有重叠C.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D.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存”,说明它们互为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祥解〗1、群落的空间特征:(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2、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详析】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是群落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由图可知,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但它们的部分生态位存在重叠,B错误;C、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D、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因此混合放养时四大家鱼能“和平共存”,D错误。故选A。12.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D.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颗粒大,适合弱光生存〖答案〗C〖祥解〗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优势,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森林中树栖和攀援的动物种类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详析】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A正确;B、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B正确;C、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C错误;D、森林中的阴生植物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D正确。故选C。13.某地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列关于该地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B.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改变C.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相同D.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向稳定〖答案〗D〖祥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得以保留,甚至保留有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改变,B错误;C、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故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不同,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向稳定,D正确。故选D。14.“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碳中和”主要依靠有效减少①②③途径来实现C.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强④途径的作用D.⑤表示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由丙向乙传递〖答案〗B〖祥解〗分析图碳循环模式图,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详析】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丙是生产者;乙、丙都有箭头指向甲表示乙丙的残体都能被甲分解利用,因此甲是分解者,则乙是消费者,图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A正确;B、①是分解者分解作用,②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有: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采取节能低碳生活方式、创新二氧化碳转化为碳燃料的技术等,并不是通过降低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实现的,B错误;C、④是绿色植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方式实现碳中和,C正确;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则⑤表示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由丙(生产者)向乙(消费者)传递,D正确。故选B。15.垃圾分类处理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回收垃圾收集处理可以减少废弃物污染B.厨余垃圾经发酵处理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有害垃圾中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D.垃圾分类处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答案〗B〖祥解〗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详析】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B、厨余垃圾中剩饭、剩菜所含的有机物经发酵处理后,有机物中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可由食物链进入人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积累,C正确;D、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计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乳酸和氧气等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CD〖祥解〗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从而使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详析】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内环境稳态失衡的结果,B正确;C、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正确;D、醉氧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剧烈,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BCD。
17.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①~⑦代表细胞,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①和⑤均是T淋巴细胞,②是B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C.③和⑦的细胞膜上均含有抗原S蛋白的受体D.乙肝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④能迅速产生数量更多的抗体〖答案〗AB〖祥解〗分析题图可知,图示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能呈递抗原;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为记忆细胞;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详析】A、图中细胞①和⑤均属于T细胞,①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⑤参与的是细胞免疫,细胞②可以分化为产生抗体的③浆细胞,因此细胞②为B细胞,A正确;B、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其功能是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B正确;C、由图所示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膜上有该受体,C错误;D、乙肝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④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更多的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合成分泌抗体,D错误。故选AB。18.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对野生型和CRY2功能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的开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如图,开花时茎基部叶片越多代表开花越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日照条件下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B.短日照、16℃是野生型拟南芥最早开花的条件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拟南芥开花延迟D.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答案〗B〖祥解〗据图分析,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野生型和突变体相比,开花时茎基部叶片不同,说明收到CRY2功能缺失的影响。【详析】A、据图分析,长日照条件下,在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少,开花较早,野生型跟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有CRY2,说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A正确;B、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B错误;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跟突变体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多,说明开花延迟,C正确;D、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有无CRY2和不同温度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数目不同,说明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B。19.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中遗漏了一个箭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按照能量的传递效率,藻类的能量有10%~20%被乙同化B.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会堆积如山C.在不变动各生物营养级的前提下,补充的箭头可以添加在甲和藻类之间D.图中甲和乙属于不同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可能属于同一个种群〖答案〗ABC〖祥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详析】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数值一般在10~20%,第一营养级除藻类外还有水草,第二营养级含有甲、乙,故按照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藻类的能量不一定有10~20%被乙同化,A错误;B、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不对应丁,B错误;C、据题意可知,甲不摄食藻类,甲、乙、丙为3种鱼,在不变动各生物营养级的前提下,补充的箭头可以添加在甲丁之间,C错误;D、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图示甲和乙属于第二营养级,但据题干信息可知两者为不同生物,故不是同一种群;丁虽在不同食物链中属于不同营养级,但是同一物种,可能是同一种群,D正确。故选ABC。20.对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要禁止开发,减少人类干扰C.森林和沼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祥解〗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详析】A、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A错误;B、合理开发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而不是禁止开发,B错误;C、森林和草地对沼泽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计55分)21.人被蚊子叮咬后,叮咬处会又痛又痒,从而产生抓挠行为,有的人还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抓挠止痒”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2)蚊子叮咬人体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到体液中,可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蛋白质渗出,引起组织液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从而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3)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以______信号形式传递到______,从而产生痒觉。(4)据图分析,“抓挠止痒”作用机理可能是痛觉信号产生的冲动使痛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Glu(谷氨酸),Glu与______(填“b”或“c”)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______内流,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进而释放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最终阻止痒觉信号的传递。〖答案〗(1)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增多(3)①.电信号和化学②.大脑皮层(4)①.b②.钠离子③.抑制性
〖祥解〗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1)神经元a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即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a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等含量有关,故血浆中蛋白质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加,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3)痒刺激引起的兴奋需要多个神经元进行传递和传导,既有同一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又有不同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同一神经元的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不同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因此痒刺激引起的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形式传递和传导;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位于大脑皮层,故痒觉中枢是大脑皮层。(4)据图分析可知,“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神经元释放Glu(谷氨酸)与c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Na+内流,致c神经元兴奋并将兴奋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中质量检测(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DB11T 1483-2017 小型消防站建设规范
- 国家消毒产品随机监督抽查计划表
- 全区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各层级参赛选手统计表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专项训练卷 (三)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含答案)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半导体芯片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保温杯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公路自行车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s 1-5复习练习题
- 四川省成都市九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秋国开《四史通讲》期末大作业试题B答案(第1套)
- 2024年8月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管理体系认证基础》考试题目含解析
- 2024新版(北京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户外广告安装施工方案
- 钠离子电池低成本硬碳负极关键技术开发-2024-10-技术资料
- 2024年中央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考试真题库(含答案)
- 《中外舞蹈史》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我家漂亮的尺子》课件-定稿
-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总结-(最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