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二百日维新(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eq\a\vs4\al(基础达标)eq\a\vs4\al(36分)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裁汰冗员“因之失职业的将及万人”,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②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③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④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废除八股取士,裁汰冗员,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树敌太多,反映出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急于求成,终致最后失败。答案D2.说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因为()。A.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B.地方官对新政犹豫观望,并不实行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D.新政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解析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专制,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政体等政治主张。答案D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进行了妥协解析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方面去思考,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所以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由其软弱性所决定的。答案D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掩卷而流涕”是因为革命造成的流血牺牲,再加上他的核心思想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良,所以他反对革命。答案C5.戊戌变法符合了历史发展趋势,这是由于戊戌变法 ()。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B.进行了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D.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外都被废除解析结合“符合了历史发展趋势”的限定语,可知其力图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是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答案6.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解析本题是站在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A项说法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是局限性。答案C7.维新派竭力游说外国公使,希望得到支持,结果无果,这说明()。A.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B.维新派实力弱小C.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D.列强与守旧势力关系密切答案C8.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解析本题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两项。题干中明确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项。答案D9.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深刻全面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评价戊戌变法运动。答案Aeq\a\vs4\al(能力提升)eq\a\vs4\al(14分)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就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8分)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中“不知道”和“‘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两者形成的对比可知其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第(2)问的第一问根据当时清王朝所面临的背景进行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中“缺乏工作经验”、“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等方面进行概括。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