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考古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它不仅内向吸收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将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 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2.“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3.我国在西周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由与那时相适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的。那时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形式已是农业国家“村社主义”的成熟形态。能体现材料中“村社主义”内涵的是A.集体耕作 B.家庭生产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4.下面是关于春秋时期“出奔”(出亡、逃亡)现象的一些记载。这反映出,春秋时期记载出处“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棠溪氏。”《左传·定公五年》“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左传·昭公三年》A.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宗法分封制遭到了冲击 D.社会转型推动了人才流动5.“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周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封建的统一”是指“大一统”的形成C.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制度基础7.下图是反映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符合该漫画主旨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8.图1、图2分别为在新疆出土的古罗马纺织品图和在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图。这反映了古代()A.东西方存经贸联系 B.罗马帝国与汉朝官方交流频繁C.罗马丝织业长期发达 D.罗马开辟了通往汉朝的丝绸之路9.如表所示反映了西汉时期()武帝时尚书台的实权逐渐加重;设置大司马取代太尉,并附加兼职,如大司马(兼)大将军昭帝、宣帝时大将军执掌军事,其职权也涉及政务,统领内朝哀帝时大司马领衔三公之职A.权臣乱政的根源所在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动 D.武将把持军政大权10.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11.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A.唯物史观 B.时空观念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12.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3.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东汉蜀前秦 B.秦西汉梁 C.蜀东晋梁 D.蜀东汉隋1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秩序 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差距15.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16.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17.唐玄宗先后任用一批贤能的大臣,励精图治,革除后武则天时代的弊政,缔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的太平之世,把大唐王朝一举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史称()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8.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 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19.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20.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21.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姓名应授田实授田永业田口分田授田完成率杨法子1311514111.59%邯寿6%郭玄昉2012020010.0%赵玄义1012520524.8%阴承光2624940918.7%A.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C.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22.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23.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24.“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家服饰制度逐渐在佛教造像服饰中有所体现,佛的发髻与衣纹的造型已与中国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服饰衣着已摆脱外来形式,而改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A.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B.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C.佛教已经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25.“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元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B.发明了地动仪C.首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D.编定了《授时历》26.宋代虽然人才辈出,但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正所谓“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使偶尔有能人贤者在任,也因议论之多,互相牵制之严,其良谋普策也无法施展,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即是叨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藩镇武将的专权 B.宰相权力的分制C.重文抑武的国策 D.君主专制的加强27.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28.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29.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30.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①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②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③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④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31.下表是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部分地区人口、田地数及所占比例表。这表明当时()地区人口数人口数所占比例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华北平原7,463,92216.5%15%四川地区5,134,52011.3%11.8%江南地区30,213,73866.7%52.2%全国45,324,124100%100%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D.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32.唐代人口迁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地位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33.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勾栏瓦舍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市井文化取代贵族文化 B.儒家文化的再度复兴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中外交往的空前频繁34.宋明时期一位思想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 B.范缜 C.张载 D.董仲舒3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贡献 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36.《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三省六部制 B.设立南北面官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置军机处37.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A.王守仁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李自成38.清朝雍正年间,因对西北蒙古准噶尔部用兵,在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一个协助其处理军务文书的机构。后来这一机构演化为()A.宣政院 B.内阁 C.理藩院 D.军机处39.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A.“海上丝绸之路”也称“瓷路” B.宋元海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之际禁止外商到中国贸易40.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形成儒家经典②《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③唐朝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元朝农学家王祯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1.民族关系的处理,体现不同时期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材料二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三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某个朝代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局部)。材料四中国历代王朝不乏将境土扩展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西以北的事例,……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什么?(3)请判断材料三地图是哪一个朝代,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列举两则史实阐述“清朝的军事行动”。(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42.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随着王朝的更替,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探索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