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工程建设技术规范2015一4—7发布2015一4一7施行施行日期:2015年4月7日[2010]42号文件)的要求,规范修编组在总结深圳市三十年来的地基处理研美王启文王贤能丘建金刘国楠江辉煌吴旭君吴传清杨斌金亚兵高俊合常璐黄圭峰龚晓南顾宝和顾国荣周国钧叶观宝平涌潮莫海鸿2 12术语、符号 23基本规定 6 85换填垫层法 6排水固结法 217强夯法 398强夯置换法 4910砂石桩法 11刚性桩法 74 80 附录A单桩竖向承载力及变形模量静载荷荷试验要点 附录B复合地基静载荷荷试验要点 附录C软土地基固结后的稳定性分析计算方法 附录D用现场实测资料推算沉降量及固结度计算方法 附录E深圳市第四系地层划分及特征 附录F深圳市第四系黏性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1.0.5编制依据1.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文件:关于修编《深圳地区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通知(深圳节能[2010]42号文件)。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2.1.2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subgrade2.1.3软弱地基softground2.1.4加筋土垫层法Geosynthetics,cushionofreinforcedearth,stripsand2.1.5换填垫层法cushion2.1.6堆载预压法preloading2.1.7真空预压法vacuumpreloading2.1.9强夯法dynamiccompaction 2 2.1.11水泥土搅拌法cementdeepmixing,admixturestabilizationgwithcement2.1.14桩网法pile-netcompositefoundation,pileembankment2.1.15高压喷射注浆法jetgrouting2.1.16注浆法grouting保建(构)筑物继续安全使用的补强措施。 3 2.2符号A——基础底面积;Ca——次固结系数;Ep——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f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桩体单位截面积承载力特征值;fk——桩间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k——渗透系数;m——面积置换率; 4z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Pa——干密度;0——压力扩散角53.0.1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进行下列工作:2收集场地拟建建(构)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要求等资料;3收集场地自然环境条件、邻近建(构)筑物基础设计资料、场地周边可能3.0.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建(构)筑物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料情况、施工条件和邻近建(构)筑物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初步选定几种可供比3.0.5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6K——安全系数(不小于2)。3.0.6经地基处理后,地基应满足设计的承载力、变形、稳定性、抗液化和防渗及渗透稳定等要求。若在地基压缩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的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3.0.7对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构)筑物,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3.0.8地基处理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依据地基处理设计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工艺适用性试验,确定施工参数。施工技术人员应掌握所承接工程的地基处理目的、加固原理、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并做好技术交底。3.0.9地基处理前,应制定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和监测方案。地基处理施工中应由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做好施工记录。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有质量检测或监测要求的,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制定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和监测方案,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检测和监测。3.0.10地基处理完工后应按本规范及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每一地基处理场地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检测,当施工过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检测时,其检测结果可作为竣工验收检测资料。对建(构)筑物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的检测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地基处理后,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需要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构)筑物,应继续进行工后沉降观测,直到沉降达到相对稳定为止。74复合地基设计计算4.0.1以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刚性桩、砂石桩为竖向增强体的各类复合地基,其桩土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刚性桩复合地基,其桩土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或无实测数据时,可按式(4.0.1-1)估算: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Ap——桩的截面积(m²);响并按经验取值,缺少经验时,可取桩间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桩、墩)平均直径,de为一根桩(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按表4.0.1取值。复合地基类型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桩端地基土的承载力桩身强度系数λ水泥土搅拌桩和可取0.5~0.9,差值大时取高值;当qpa>qsa时,可取0.1~0.4,差刚性桩强夯置换块石墩82对砂石桩或强夯置换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也可按式(4.0.1-2)估算:式中N——桩(墩)土应力比。宜由现场实测确定,无实测数据时,对强夯块石墩可取3~5,当天然地基土强度低取大值,反之取小值;对砂石桩,黏性土可取2~4,粉土和砂土可取1.5~3,天然地基土强度低取大值,反之取小值。fk——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由现场实测确定,当桩间土有明显挤密效果时,可取fk=ηfk,η为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可按静载荷荷试验确定。fk为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3当桩-土复合土层之下还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4.0.2复合地基中加固体(桩、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₄应通过现场单桩静1对刚性桩、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可按式(4.0.2-1)和(4.0.2-2)且由式(4.0.2-1)计算所得结果应等于或略大于式(4.0.2-2)计算所得结果,使之与桩身材料强度相匹配:式中Ap——桩的截面积(m²);R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n——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l,——桩间第i层土的厚度(m); 9 qp——对柔性桩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应据勘察报告提供的指标选用;对刚性桩应按现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有关规定取值;a——桩端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按表4.0.1取值;值;对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取与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水泥土试块(砂土和粉土采用边长150mm的立方体,其它土层采用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也可采用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设计龄期(对竖向承载的水泥土搅拌桩宜取90d,工期允许时可取28d、60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平均值(kPa);λ——折减系数,可按表4.0.1取值。桩的长度除满足式(4.0.2-1)外,还应根据建筑对变形要求及土层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2对砂石桩,可按式(4.0.2-3)估算:3对于小型工程的人工填土强夯置换复合地基,可按式(4.0.2-4)估算:4.0.3复合地基中桩可采用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布桩形式,其总桩数可按式式中n——布桩总数(根);A——上部结构物基础底面积(m²);m值可按式(4.0.1-1)或式(4.0.1-2)反算而得。4.0.4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复合地基的变形包括桩、土复合土层压缩变形和复合土层以下未加固天然土层压缩变形,总变形量按下式计算:式中s——复合地基总变形量(mm);s₁——桩、土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一般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的分层总和法估算;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中的分层总和法公式估算。2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厚度,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计算深度的其它规定;3桩、土复合土层压缩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yi——桩、土复合土层压缩量经验系数,宜按当地经验取值,无经验时4对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量s,可按下式计算:l——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的桩长;5当按本规范附录B做了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取得复合地基综合变形模量Espo时,可按下式估算复合地基的总变形量s:式中s——复合地基最终变形量(mm);b——基础宽度(m);P。——相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标准值的基底附加压力(kPa);y——经验系数,缺乏经验时,可按表4.0.4取值。条形基础片筏基础注:1表中矩形基础系指基础长边与短边之比a/b=1.5~4;条形基础系指长边与短边之比4.0.5复合土层压缩变形计算所需复合压缩模量或复合变形模量值应由载荷试验确定(见本规范附录B),无条件时可按以下公式估算:1砂石桩、强夯置换墩等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Esps——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MPa);Es——桩(墩)间土的压缩模量(MPa)。采用天然地基土的压缩模量;Espo——复合土层的变形模量(MPa);Eo——桩(墩)间土的变形模量(MPa)。宜按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宜按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土的变形模量;N——桩、土应力比,取值见本规范式(4.0.1-2)。2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柔性桩复合地基复合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及山地不均匀地基的处理,或地面标高低于基底设计标高时的地基填筑土的处5.1.2换土垫层材料主要采用砂、碎石、石粉渣、砂质黏性土和砾质黏性土等。5.1.3加筋土垫层由成层分布的多层水平加筋增强体材料和经压实的层间填料等土工合成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伸长率不大于4%~5%、有较强的耐(I)换土垫层法式中p₂——对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Pe₂——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a——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可分别按式(5.2.1-2)和(5.2.1-3)计算:式中b——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l——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m);θ——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对非加筋换填层,可按表5.2.1采用;对加筋垫层,当加筋材料为土工合成材料时可取20°~35°,加筋材料为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筋带网时可取30°~40°,当层间填料为砂石材料时取大值,为黏性土时取小值;当加筋材料只有一层时取小值,当加筋材料为多层时取大值。表5.2.1压力扩散角0(°)中砂、粗砂、砾砂、砾石、石粉渣、砂夹65.2.2换土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0.5m宜大于3m。式中b'——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垫层底面宽度(m);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或长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加长)。长不宜小于垫层厚度的1/3,且不宜小于1.0m。的当地经验放坡确定。砂及砂石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当素土垫层厚度小于2m时,基础外沿至垫层边沿不小于厚度的1/3,且不宜小于300mm;当素土垫层厚度大于2m时,可适当加宽且不小于700mm。5.2.6非加筋垫层承载力和压实系数,初步设计时可按表5.2.6选用,施工图设换填材料类别最大干密度(pa)或压实系数(λc)卵石、碎石砂夹石(其中卵石、碎石占全重的30%~同上土夹石(其中卵石、碎石占全重的30%~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石粉渣(Ⅱ)加筋土垫层法5.2.7加筋土垫层底面尺寸除应满足5.2.3条外,还应使每层加筋材料均超过基础底面两侧足够长度,并由基底压力扩散线外侧筋材的抗拔安全性确定,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以下公式计算:B——基础底面宽度b或长度l(m);T——加筋土材料极限抗拉强度(kN/m);在初步设计阶段,土工织物可取,土工格栅可取0.8tanφc;φc为垫层土压实后的等效内摩擦角(°),视压实程度不同,对黏性土,可取20°~25°,对砂土,可取25°~35°;γ——筋材上方垫层土重度(kN/m³);d——垫层上方基础埋深(m);θ——扩散角,见5.2.1条。5.2.8在加筋区域的边缘或端头,当形成临空边坡时,还应进行加筋土边坡稳定计算以确定加筋材料锚入填料内的锚固长度。(I)换土垫层法5.3.1换填材料应分层铺筑,逐层压实。压实机械宜用平碾、振动碾、振动压实机、插入式振动器和羊足碾等机械。应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通过现场度取200~300mm。非加筋土填层采用重锤夯实时,夯锤的质量宜为15~30kN,落距2.5~4.5m,锤底直径1.0~1.5m,锤底静压力宜控制在15~20kP均下沉量以及有效夯实深度等。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黏性土宜取10~20mm,砂土宜取10mm。过5%。用粉细砂做填筑料时,应掺入25%~30%的碎石或卵石,且均匀分布,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碾压夯实振动能量较大时,换填材料粒径不宜大于5.3.4处理淤泥和淤泥质土时,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150~300mm厚的砂5.3.6素土垫层的土料宜选用砂(砾)质黏土为宜,土料应过筛,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土料中不得夹有砖、瓦和石块等透水材料。素土垫层的夯(压)实应设计要求的填土夯(压)实后达到的干密度,可按室内击实试验和现场测得的最缝处应夯压密实。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Ⅱ)加筋土垫层法5.3.8加筋土垫层的每层填料厚度以300~500mm为宜,层间填料必须分层压实,且压实系数不低于0.94。加筋材料与填石、混凝土路面之间宜铺设200~ 300m²时,每30~50m²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面积大于300m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对条形基础,每10~20延米应不少于1个点。对独立柱15m²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对整片基础,面积大于300m²时,每20~30m²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对条形基础,每10延米应不少于1个点。对 1采用静载荷试验检测,单位工程每500m²不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个2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试验,单体工程每200m²不得少于1个点,且不少于3个点,每一独立基础下不少于1个点,条型基础每20延米不少于13对非建(构)筑物或大面积地基垫层工程,可视工程重要程度检测频率适 料排水板的当量直径可按下式换算:α——换算系数,无试验资料时可取α=0.75~1.00;b——塑料排水板宽度(mm);δ——塑料排水板厚度(mm)。3竖向排水体的平面布置可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每根竖向排水体的有效影响圆直径de和竖向排水体中心距s的关系宜按下列规定采用:4竖向排水体的间距应在满足地基处理技术要求及工期要求前提下计算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的间距可按n=15~20选用,普通砂井或砂石桩的间距可按5竖向排水体的平面布置范围,应超过地基处理场地范围,对建(构)筑物地基预压时应超出基础外缘4~6m;6竖向排水体的设计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以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竖向排水体设计深度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2)对以沉降控制的工程,如软弱土层厚度不大,竖向排水体应贯穿软弱土层。当软弱土层厚度很大,设计深度应根据工程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量的要求计算确定,若施工设备条件达不到设计深度,则可采用超载预压等方法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深度与超载量应由计算确定。对于竖向排水体未能贯穿的部分软弱土层,应计算其沉降变形量。6.2.5排水固结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大面积均布荷载及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载条件下,时间t所对应荷载的地基压缩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可根据下列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1)当竖向排水体贯穿压缩土层时:式中U.——t时间点对应的地基土层的平均固结度(%);n——总加载级数;T_1、T,——分别为第i-1级及i级荷载从零点起算的加载的起始和终止时间t——堆载预压全过程时间(d)(从零点起算);a、β——参数。根据排水固结条件,按表6.2.5采用。向内径向竖向和径向排水固结a1β注:1Cv——地基土的竖向固结系数(m²/d),以固结试验确定;2)当竖向排水体未贯穿压缩土层时: 式中U,——t时间整个地基压缩土层的平均固结度(%);Q——竖向排水体贯入比(竖向排水体深度与整个压缩土层厚度之比);U₁——设置竖向排水体部分土层的平均固结度(%),根据竖向和径向排水固结条件,按式(6.2.5-1)估算;U₂——竖向排水体以下压缩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将竖向排水体底面H₁——竖向排水体贯入的土层厚度(m);H₂——竖向排水体以下压缩土层厚度(m)。2对长径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井料渗透系数较小的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应考虑井阻、涂抹和土层扰动影响。当考虑井阻、涂抹和扰动影响时,固结度可按如下方法确定:1)有经验时,可按式(6.2.5-1)或(6.2.5-3)计算出地基平均固结度再乘以经验折减系数,折减系数可取0.85~0.95。2)无经验时,可直接按式(6.2.5-1)、(6.2.5-3)计算,此时Fn取为F,F按式(6.2.5-5)确定:k₈——涂抹区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可按1/3~1/5的k₁取值(cm/s);s——涂抹区直径与竖向排水体直径(或当量换算直径)的比值,可取2.0~3.0,对中等灵敏黏性土取低值,对高灵敏黏性土取高值;L——竖向排水体深度(cm);qw——竖向排水体纵向通水量,为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的排水量3总预压荷载下地基的固结沉降量可按下列各式计算。对于欠固结土:对于正常固结土:式中s.——总预压荷载下地基的固结沉降量(m)C.——第i层土层的压缩指数;Poi——第i层土层的自重应力平均值(kPa);Pci——第i层土层的前期固结应力(kPa);y——沉降计算经验系数。2)采用e-p曲线,按式(6.2.5-11)计算:式中eoi——第i层土层中点的对应于自重应力P₀由e-e,——第i层土层中点的对应于自重应力poi与附加应力△p;之和的孔隙比,由e-p曲线查得。y——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可取1.1~1.6,预压荷载大,地基土压缩性大时,取较大值,否则取较小值。4与堆载预压时间t对应的沉降量st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U,——时间t(从堆载预压始点起算)对应土层的主固结平均固结度;可用式(6.2.5-1)或(6.2.5-3)计算。5次固结沉降量sa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Cai——次固结系数(无因次量),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在主固结完成之后,试验荷载不变的条件下,其孔隙比与时间对数关系曲线上的直线t——次固结沉降量计算时间(从卸载时间起算);t₁——相对于主固结完成100%的时间(从零起算)在无试验数据情况下,次固结系数(Ca)可用以下公式估算:式中w。——土层初始含水率(%);C.——土层压缩指数。6卸载完成后剩余沉降量可按下式估算:式中△s——卸载完成后,对应使用荷载的剩余沉降量(m);其他符号同前。7预压荷载下,对于正常固结软土地基中某点在任意时间t时土的抗剪强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tn——加固过程中地基土t时刻的抗剪强度(kPa);Tf₀——加固前天然地基土的抗剪强度(kPa),可用十字板剪切试验现场测定;△tc——抗剪强度增量(kPa);△o₂——该点的附加竖向应力(kPa); η——土体由于剪切蠕动等因素而引起强度衰减的折减系数,可取(Ⅱ)真空预压法于80kPa; 4)堆载应根据本规范第6.2.5条要求进行地基整体滑动稳定性分析,并5真空预压荷载持续时间宜不小于3个月,且连续7d沉降速率<2mm/d。若进行计算,滤管横向间距宜为6~7m,纵向间距宜为30~40m。1密封膜宜采用2~3层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单层密封膜的技术要求应最小抗拉强度(MPa)最小断裂伸长率最小直角撕裂强度(kN/m)厚度纵向横向密封墙应达到消除真空预压有影响的深度范围。密封墙厚度不宜小于1.0m,黏土拌合后墙体的黏粒含量应大于15%,渗透系数应小于1×10-5cm/s;4真空预压密封膜上宜有一定厚度的覆水保护。应计算分析覆水围埝稳定工织物(如复合土工布、编织土工布条)。 4设置排水盲沟时,盲沟渗滤料应采用碎石或中粗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3)塑料排水板施工所用导管,管尖平端与导管靴应配合适当,应防止插入4)打入地基的塑料排水板宜为整板;5)塑料排水板需要接长时,必须用滤膜内芯带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且连接牢固,滤膜应包裹完好并做好检查记录;6)打设时回带长度不得超过500mm,且回带的根数不宜超过总根数的5%。施工中应杜绝跟带现象;7)塑料排水板打设动力应根据施工条件选择,对振动敏感区段不宜采用振9)塑料排水板水上作业船应能在允许的风、浪、流11)一个施工作业区段塑料排水板验收合格后,对打设塑料排水板时在垫12)塑料排水板预留地表的长度不得小于200mm,在验收合格后埋入地表 2)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5%; 2)滤管应设置在水平排水垫层中间,其上覆砂层厚度应为100~200mm;3)滤管连接件与滤管连接牢固,连接长度应不小于100mm;4)滤管及其连接件在预压过程中能适应地基变形;5)滤管出膜处宜通过出膜器与真空泵吸水管连接,且应保证密封效果。1)密封膜加工后的边长大于加固区相应边长4m,当加固区地质复杂时,适2)密封膜应采用双热合缝的平搭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50mm,热合不紧或热穿现象或有孔洞时应及时修补。密封膜宜铺设2~3层;3)铺膜时风力不得大于5级,并从上风侧开始铺设;4密封膜周边采用压膜沟进行密封时,压膜沟的开挖与回填应满足下列要4)压膜沟内的塑料排水板沿边坡伸入到加固区内的水平排水垫层中20cm层搅拌桩工法,搅拌桩直径不宜小于550mm,搭接宽度不宜小于200mm,不宜6抽真空设备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抽真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1)正式施工前,先应进行试抽,试抽气时间宜为4~10h,发现问题应及 2)正式抽气阶段膜下真空度应保持在600mmHg以上,平均固结度应达到3)抽气期间应经常检查密封膜,有破损时应及时修补。3)堆载过程中稳定性控制参数可参照第6.3.4条要求。1)连续抽气使膜下真空度稳定地维持在80kPa以上,直至沉降稳定;2)沉降稳定标准为:实测地面沉降速率连续两次7d平均沉降量小于或等6.3.6动静排水固结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夯锤宜采用直径为3.0~3.5m、锤重150~200kN的扁平锤。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通常每10000m²安排一台强夯机;2软土上覆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砂土或砾(砂)质黏性土,以利于强夯4强夯施工时,浅层沉降板的隆起量不宜超过10cm,每一遍夯击后实测的动力孔隙水压力增量宜大于20kPa。4)地基土分层侧向位移(测斜);6)地基加固场地及周边地下水位。 周边建(构)筑物的位移和沉降监测;3)地面沉降观测点布置,条形场地间距宜为30~50m,大面积场地应按1)孔隙水压力和地表沉降在加载初期每天1次,中后期2~4d观测1次;2)膜下真空度在加载初期每2h观测1次,稳定一周后每12h观测1次;3)其余监测项目在加载初期每1~2d观测1次,中后期3~5d观测1次; 程的塑料排水板,每20万延米抽样检测不得少于1次,不足20万延米时200m²不少于1个孔; 建筑物地基且大面积处理场地地基可适当减少抽检数量,宜为每2000m²不少于6当堆载填料为建(构)筑物地基的一部分时,填料应按本规范第5.4.1条注: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夯后地面起算;7.2.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时为50~10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1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6000~10000kN·m时为200~2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10000~用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夯击遍数可适当增至3~5遍;若点夯夯完成后,应以低能量(1000~1500kN·m)进行满夯,满夯时每点夯2~3击,面标高,并用重型压路机碾压6~8遍。的消散时间(宜按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80%或以上所需时间)。对于重要工程,基,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1强夯竣工验收主要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如2.0m×2.0m或3.0m×3.0m的压板),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m²不少于1个点,且不得多于3个点,对20延米不少于1个点;大于500mm,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黏粒含量不宜大于5%。于3000kN·m。3采用强夯置换法对地基进行整体置换时,可将整个置换体当成一个换填碎石垫层,置换体的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8.2.11对于无现场载荷试验资料的小型工程的人工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墩单墩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式(4.0.2-4)估算。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式(4.0.1-1)计算。8.2.12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可按以下规定估算:1当设计采用强夯置换墩独立承担荷载,置换墩的变形包括墩体的压缩变形s₁和墩底面以下土层的压缩变形s₂:1)置换墩体的压缩变形si(mm)可按式(8.2.12)估算。l——置换墩的墩长(m)。2)置换墩底面以下压缩变形s₂可按本规范第4.0.4条规定计算确定。2当设计采用强夯置换墩和墩间土的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地基承担荷载。复合土层的变形模量可按本规范式(4.0.5-2)估算;3整体置换地基的垂直变形由置换体自身垂直变形和下卧层垂直变形组8.2.13采用强夯置换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整体稳定可采用圆弧滑动法验算,复合地基土体强度指标可采用复合地基土体综合强度指标,也可分别采用置换墩体和墩间土强度指标分别计算。8.2.14当路堤、油罐和堆场等柔性基础采用墩式强夯置换地基时,块石墩顶应铺一层颗粒级配良好压实垫层,其厚度宜为墩间距之半,垫层材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8.3施工8.3.1根据经验或强夯置换试验结果,预估场地夯后地面抬高值,根据基础埋深 8.4.1施工质量检验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28d进行;2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还应采用动力触探、物探(如地质雷达、瑞利波探测法)等有效手段查明置3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得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得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验数量不得少于墩点数的2%。对竖向承载的水泥土搅拌桩宜取90d龄期(工期需要时可取28d或60d)立方体泥或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比宜为被加固土重的10%~20%。水泥浆水初步设计阶段,也可按式(4.0.2-1)及式(4.0.2-2)估算。在初步设计阶段,也可按式(4.0.1-1)估算。桩可在基础平面范围内布置,但独立基础下的桩数不宜少于3根。柱状加固可采用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布桩形式,其总桩数可按本规范式(4.0.3-1)计算。9.2.8竖向承载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底部与搅拌桩桩顶之间设置材料可选中砂、粗砂或级配良好碎石等,且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9.2.9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包括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s₁和桩端以下未处理土层的压缩变形s₂,可按本规范第4.0.4条规定计算确定。头叶片不得少于2层且不多于4片,叶片宽度不宜小于100mm。搅拌桩正式施定施工方法及施工参数,试桩数可选3~5根。9.3.4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设计停浆面宜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500mm,桩 不得大于4%,搅拌头的直径应每根桩检查一次,其磨损量不得大于10mm。 持力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检测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测数量应分别为总桩数的0.5%~1%,且每项单位工程不少于3根桩。10砂石桩法10.1一般规定10.1.1砂石桩法适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和填土等地基。对饱和软黏性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10.1.2砂石桩法也可用于处理液化地基和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10的松散砂土地基。10.1.3采用砂石桩处理地基应准备设计、施工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饱和软黏性土地基,应有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应有地基土的天然孔隙比、相对密实度、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或动力触探击数;还要收集砂石料特性、施工机具性能等资料。10.2设计10.2.1砂石桩孔位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砂石桩直径可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或成桩设备等因素确定,通常采用300~800mm。对饱和软黏性土地基宜选用较大的直径。10.2.2砂石桩的间距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对粉土和砂土地基,不宜大于砂石桩直径的4.5倍;对黏性土地基不宜大于砂石桩直径的3倍;对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桩孔间距可为砂石桩直径的2.0~2.5倍。初步设计时,砂石桩的间距也可按下列公式估算:1松散砂土地基可根据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e₁来确定。等边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 式中s——砂石桩间距(m);d——砂石桩直径(m); 5——修正系数,当考虑振动下沉密实作用时,可取1.1~1.2;当不考虑振动下沉密实作用时,可取1.0;eo——地基处理前砂土的孔隙比,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对比求e₁——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可根据要求达到的密实度选emax、emin——砂土的最大、最小孔隙比,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确定;Dr₁——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可取0.70~0.85,要求愈密取大值,反之取较小值。2黏性土、填土地基等边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式中Ap——砂石桩截面积(m²);m——面积置换率。可按本规范式(4.0.1-2)确定。10.2.3砂石桩桩长可根据工程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计算确定:1当松散砂土层和软弱土层厚度不大时,砂石桩桩长宜穿透被加固土层,打入硬土层内1.0m;2当松散砂土层和软弱土层厚度较大时,对按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砂石桩桩长应不小于最危险滑动面以下2m的深度,同时满足稳定要求;对按变形控制的工程,砂石桩桩长应满足处理后地基变形量不超过建(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并满足砂石桩加固体下卧层承载力的要求;3对可液化的地基,砂石桩桩长应处理至液化层深度以下;4砂石桩桩长不宜小于4m。10.2.4砂石桩处理范围应大于基底范围,处理范围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场地有机质含量不得大于5%,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构)筑物邻近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在路堤和岸坡上施工,10.3.8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得大于0.3倍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成桩直径允许偏差为设计桩径±5%,成桩长度允许偏差为设计桩长±10.4.1施工质量检验载荷试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位工程不得少于3点;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点);水压力消散后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少于28d;对于砂土和填土地基,不宜少于7~11刚性桩法11.1一般规定11.1.1刚性桩法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砂土和填土等地基。在岩溶地区,应根据岩溶发育和填充物情况、基岩埋深和建筑物结构型式等条件综合确定其适用性。对淤泥、淤泥质土地基,应按当地经验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11.1.2刚性桩应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11.1.3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相邻柱荷载相差大且采用独立基础的结构,应按变形控制进行复合地基设计。11.1.4对复杂地质条件、复杂建筑结构型式和缺乏经验的场地,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11.2.1刚性桩法复合地基宜采用素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或钢管桩作为竖向增强体。刚性桩为摩擦型桩,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应布置在基础平面内;2对圆形桩,桩径宜取350~600mm;对方形桩,边长宜取300~600mm;对饱和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和挤土桩成桩工艺,桩径宜取大值;3桩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土性、基础结构型式和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且宜取桩径的3~5倍;4刚性桩的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得小于1倍桩径;5采用素混凝土灌注桩时,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取C15~C25。11.2.2桩顶与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褥垫层材料的粒径宜小于16mm,且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褥垫层厚度宜取150~300mm,桩径或桩距大时,褥垫层厚度宜取大值,反之宜取小值。11.2.3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式(4.0.1-1)计算。11.2.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按单桩载荷试验确定时: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K——安全系数,取K=2。2当无可靠试验资料时,可按本规范式(4.0.2-1)和(4.0.2-2)估算。11.2.5桩体抗压强度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f——桩体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N/m²),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N——桩的轴向压力设计值(kN);λ——桩身工作条件系数;采用素混凝土灌注桩时,可取λ=0.75~0.9;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时,可取λ=0.9,当施工质量有保证时,可取1.0;Ap——桩的截面面积(m²)。11.2.6刚性桩法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应按本规范第4.0.4条的规定计算,但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土层底部的深度。11.3.1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工艺可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或素填土地基;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工艺可用于黏性土、粉土或素填土地基;泥浆护壁灌注成桩工艺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砂土、碎石土、填土或风化岩地基;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或钢管桩可用于挤土效应不严重的地基,但对振动、噪声有限制的场地应采用静压法。11.3.2采用长螺旋钻孔压灌成桩工艺的素混凝土灌注桩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宜取160~200mm,混凝土的碎石粒径宜小于20mm,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宜小于6h。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混凝土成桩工艺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宜取30~50mm。11.3.3混凝土灌注前,应进行材料复检和混凝土配比试验。11.3.4成孔前应根据建筑物定位轴线进行现场桩位放样和标识。桩位放样允许偏差应为20mm。11.3.5采用长螺旋钻孔压灌成桩工艺时,其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或100mm×100mm×100mm,Pk——荷载标准组合下的地基平均压力(kPa);A——单桩承担的地基处理面积(m²)。2对于端承型基桩,应考虑负摩擦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Q,并按下式验算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有关公式计算;其他符号同前。3正方形布桩时,布桩间距S满足下式要求:对于端承型桩(12.2.4-3)对于摩擦型桩(12.2.4-4)式中S——布桩间距(m);其他符号同前。4桩身强度应符合本规范式(11.2.5)的要求。12.2.5当正方形布桩时,可采用正方形桩帽;桩帽上边缘设20mm宽的45°倒12.2.6桩帽采用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5,桩帽的尺寸和强度应满足1桩帽面积与单桩处理面积之比宜取15%~25%;2桩帽以上填土高度,根据垫层厚度、土拱计算高度确定;3在荷载基本组合条件下,桩帽的截面承载力能够满足抗弯和抗冲剪强度4钢筋净保护层厚度50mm;5桩帽采用现浇时,可不设桩顶连接钢筋;6桩帽采用预制时,应有对中措施。 12.2.7采用正方形布桩、正方形桩帽时,参见图12.2.7,桩帽之间的土拱高度Hc=0.707(S-b)cotφ式中Hc——土拱高度(m);b——桩帽边长或直径(m);φ——填土的内摩擦角,黏性土取综合内摩擦角(°)。12.2.8桩帽以上的最小填土设计高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He——土拱高度(m),由式(12.2.7)计算确定;12.2.9桩帽作为结构构件,采用荷载基本组合验算截面抗弯和抗冲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设计。当采用圆形桩和正方形桩帽时,抗冲剪和抗弯截面验算简图如图12.2.9所示。(a)桩帽抗冲剪验算简图(b)桩帽抗弯截面验算简图图12.2.9桩帽计算简图1桩帽抗冲剪应满足:式中Ps——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桩帽上的压力值(kPa);h₀——桩帽的高度(m);β——冲切高度影响系数,取1.0;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kPa);d——桩的直径(m);η——影响系数,取1.25。2桩帽截面抗弯承载力应满足:MR≥M式中Mr——截面抗弯承载力(kN·m);M——桩帽截面弯矩(kN·m),由下式计算:12.2.10加筋层材料可选用土工格栅、复合型土工格栅或复合土工布等,应具有双向抗拉同强、低蠕变性和耐老化型等性能;加筋层设置在桩帽顶部,加筋的经、1加筋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T根据式(12.2.11-1)确定:式中T——加筋体抗拉强度设计值(kN/m);Yem——桩帽之上填土的平均重度(kN/m³);△——加筋体的下垂高度(m),可取桩间距的1/10,最大不宜超过0.2m。2加筋材料的强度和对应的应变率应与允许下垂高度值相匹配,宜选取加筋材料设计抗拉强度对应的应变率4%~6%,蠕变应变率小于2%;3当需要铺设双层加筋材料时,两层加筋应选同种材料,铺设竖向间距宜式中T——加筋体抗拉强度设计值(kN/m);T₁——桩帽之上第一层加筋材料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N/m);T₂——第二层加筋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N/m)。孔径尺寸,最大粒径小于50mm;垫层厚度h宜取200~300mm。12.2.14桩网地基的沉降s由加固区土层压缩变形量s₁、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2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s₂,参照地基下卧层沉降计算方法计算;3桩帽以上垫层和填土层的变形s₃在施工期完成,在计算工后沉降时可忽 4当处理松散填土层、欠固结软土等有明显后续沉降的地基时,桩帽以上的垫层和土层的沉降量s₃,可按下式计算:12.3.1在地层变化复杂的场地,应进行施工勘察,勘察孔间距宜取20~30宜采用双桥静力触探试验,进一步查明地层分布,提供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设计参12.3.2预制桩可选用打入法或静压法沉桩,灌注桩可选用沉管灌注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长螺旋压浆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和套管桩等;桩的施工应按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和规定执行。12.3.3根据地质资料和试桩结果确定持力层位置和设计桩长,后续施工应根据现场地层分布和工艺试桩结果控制施工桩长;饱和黏性土地层预制桩沉桩施工时,应以设计桩长控制为主,并以工艺试桩确定的收锤标准和压桩力控制为辅的方法控制施工桩长。12.3.4预制桩、沉管灌注桩等挤土桩在饱和软土地层施工时,应加强对相邻已施工桩及施工场地周围环境的监测;应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必要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因挤土效应而产生的负面影响。12.3.5加筋层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和要求:1材料的运输、储存和铺设应尽量避免阳光曝晒;2应尽量选用较大幅宽的加筋材料,两幅拼接时重叠宽度不得小于300mm,拼接缝宜布置在桩帽上,用同强的筋带穿孔编织连接;3铺设时要求地面平整,不得有尖锐物体;4加筋材料铺设平整,用编织袋装砂(土)压住;5加筋材料的经纬向与布桩的纵横方向相同。12.3.6桩帽宜现浇,预制时,要有对中措施;桩帽之间采用砂土、石粉渣等回12.3.7加筋之上铺设的垫层应选用较高强度的碎石、砾石填料,不得混有泥土和石粉渣,碎石最小粒径大于加筋材料孔径尺寸,要求铺设平整。 3)随机选取总桩数的10%,采用低应变动4)随机选取总桩数的0.5%,且每个工点不宜少于3根桩进行静载荷试1)桩位和桩距偏差小于5cm,桩径偏差小于5%;3)桩长偏差不大于300mm;4)抽芯试验岩芯的单轴抗压强度最小值不得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的5)静载荷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不得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13.1.1高压喷射注浆法可用于既有建(构)筑物和新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13.1.4在制定高压喷射注浆地基处理方案时,对既有建(构)筑物应搜土质二重管法15~20cm/min,15~20rpm;13.2.8竖向承载旋喷桩复合地基宜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褥垫层,厚度可取 小于300mm。13.3.2喷射注浆的高压射流压力宜大于20MPa,流量宜大于50L/min;压缩空13.3.6喷射孔的垂直偏差不得大于1%,水平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0mm。13.3.13高压注浆(清水)泵与注浆孔位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50m。总数的1%,且不少于3个点。匀性。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0.5%,且每个工点不宜少于3根;11变形监测点布置及技术要求。14.2.2注浆设计应根据注浆目的提出注浆加固处理后的强度和变形标准、防渗标准、充填标准和施工控制标准。14.2.3注浆处理范围包括平面处理范围及深度处理范围,应根据地基加固、防渗堵漏和孔洞充填等不同工程要求确定。14.2.4注浆方法、注浆材料应根据不同的注浆对象和目的选择。14.2.5渗透注浆,所选用的粒状浆液应满足可灌入比N的要求。,持续可注;对于土层:当或,持续可注;对于岩层:当持续可注;的粒径(mm);D、D₅——相应于浆液材料的颗粒级配曲线上的颗粒相对含量分别为85%、95%的粒径(mm);d——相应岩层裂隙的宽度(mm)。14.2.6用作地基加固的注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必要时可掺入速凝剂、减水剂或膨润土等。若用磨细粉煤灰、粗粉煤灰或硅粉等材料部分替代水泥时,必须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其掺入量、初凝时间应通过室内试验确定。14.2.7用作防渗的注浆,宜选用水玻璃与水泥的混合液或化学浆液;用作堵漏注浆,宜采用双液注浆或凝胶时间短的速凝配方。当选用化学注浆时,必须防止环境污染。14.2.8浆液初凝时间必须根据地基土质条件和注浆目的决定。在碎石土、砂土中注浆,初凝时间可采用5~20min;在粉土和黏性土中注浆,初凝时间可采用1~2h。对既有建筑的地基注浆加固时,应尽量缩短浆液初凝时间,防止既有建筑物 基础因注浆而产生瞬时下沉及不均匀沉降。14.2.9浆液配比,可根据初凝时间确定。水泥浆的水灰比宜取0.8~1.5,外加剂掺入量可参照相关技术标准选用。双液浆的配比,应通过室内试验确定。14.2.10当采用袖阀管注浆时,套壳料应以黏土为主、水泥为辅的低强度配方。为提高套壳料的脆性,可掺入细砂或采用粉粒含量较高的黏性土。套壳料的配方和级配应根据具体工程通过试验确定。14.2.11浆液扩散半径宜通过现场注灌浆试验来确定。对于砂土中的渗透注浆,当无试验资料时,扩散半径可按下式估算:1注浆浆液呈球形扩散:式中r——浆液扩散半径(cm);k——砂土的渗透系数(cm/s);h₁——与注浆点注浆压力相当的静水头高度值(cm);r₀——注浆管内半径(cm);t——注浆时间(s),一般取2.4×10²~9×10²s,注浆点深度大时取大值,β——浆液黏度对水的黏度比,一般取3~5,浆液浓度高时取大值,反n——砂土的孔隙率(%)。2注浆浆液呈柱形扩散:14.2.12注浆量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算:式中Q浆液总用量(m³);V——被注浆土体的体积(m³);n——土的孔隙率(%);管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进行注浆。浆取大值;钻孔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0%,宜为qu=0.3~0.5MPa,黏度80~90s。 14.3.13注浆的流量一般为7~10L/注浆体强度和均匀程度,检验点的数量应不少于施工注浆孔的2%~5%,不足施工注浆孔的1%,单体工程试验点的数量应不少于3个;量应不少于施工注浆孔的2%,单体工程试验点的数量应不少于3个;15.1.1托换法主要用于既有建(构)筑物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或不均匀沉降过大而影响其正常使用,或因地下工程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地基基础产生不利影响,而采取的地基基础加固处理措施,也可用于建(构)筑物的增层、改15.1.2托换法主要包括注浆托换法、基础加宽(深)法、桩式托换法等。桩式根据托换目的、建(构)筑物的结构状态、地质条件、地基基础型式、现场施工序号法适用范围1法导致的建筑物倾斜、开裂等,也适用于为预防以上情况发生而进行的预防性托换。2加宽法或施工质量等原因引起的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而引起建筑物开裂或倾斜时的持力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降、排水措施)3法基础埋置深度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引起建筑物开裂或倾斜,或因底面积不足,但不具备基础加宽条件时的托换施工。的持力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降、排水措施)4建筑物自身能够提供压桩反力,较大厚度软弱的基础托换、增层、新建建筑预防性托换等。土和人工填土等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小于8.0MPa的地层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5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等6件地下水位较低;淤泥、淤泥质等7灌注各类地基土序号1注浆法、树根桩法、锚杆静压桩法、2基坑开挖34他托换方法不能提供足够的托换承载力2场地内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调查资3被托换建(构)筑物的结构构造、荷载、基础类型及埋深、层高、施工 适用范围迫降纠倾人工降水纠倾法附加应力差异对地基变形进行调整物法适用于基底附加应力较小即小型法通过沉降大的一侧地基的加固,减少纠倾法水冲掏土纠倾法适用于砂性土地基或具有砂垫层的基础纠倾法顶升纠倾法顶升纠倾法顶升纠倾法先在基础中压足够的桩,选用桩竖向力作为反力,将建筑物抬升高压注浆顶升纠倾法力将建筑物顶托升高础15.1.8在制定纠倾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前,首先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建筑15.1.9托换、纠倾施工过程中,应对既有建(构)筑物、托换结构及地基基础15.1.10对被托换和被纠倾的建(构)筑物应进行变形(沉降和倾斜)观测,直 (I)基础加宽(深)法15.2.7锚杆静压桩布置应尽量靠近墙体外侧或柱子四周。桩数应由单桩竖向承载力及上部结构荷载情况计算确定,同时必须控制托换部位的压桩力不大于该部分的结构自重。当既有建筑基础承载力不满足压桩要求时,应对基础进行加固补强;也可采用新浇筑钢筋混凝土挑梁或抬梁作为压桩的承台;15.2.8静压混凝土预制基桩的设计最终压桩力可按式(15.2.8)估算,亦可按单桥静力触探的比贯入阻力进行估算:η——压桩力系数,可由试验确定,或根据经验确定,在触变性土、软土中,当桩长小于20m时,可取不小于1.5,非触变性土中,可取不小于2.0;R——静压混凝土预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有关规定估算(kN)。15.2.9桩身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桩身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或型钢;2桩的截面形状可采用方形、圆形等,钢筋混凝土桩宜采用方形,其边长宜为180~300mm;3每段桩节长度应根据施工净空高度及机具条件确定,宜为1.0~3.0m,并尽可能采用较长的桩节;4桩内主筋应按计算确定。当方桩截面边长为20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φ10;当边长为25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φ12;当边长为300mm时,配筋不宜少于4φ16;5桩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6当桩身承受拉应力时,应采用焊接接头,焊接接头桩节的连接端均应设置钢板套。15.2.10锚杆分为预埋式和后埋式,预埋式锚杆可采用爪式锚杆,后埋式锚杆可用光面直杆镦粗锚杆或焊箍锚杆,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压桩力小于400kN时,可采用M24锚杆;当压桩力为400~500kN时,可采用M27锚杆; 15.2.14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20,钢筋笼外径宜小于设计桩径40~15.2.16坑式静压桩桩身可采用直径为150~300mm的开口钢管桩或边长为 (I)基础加宽(深)法 2混凝土灌注前应清除原基础老化、松动部分,刷洗干净旧混凝土基础部分。接触面应涂刷界面剂或高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以增强新旧混凝土粘结15.3.4基础加深法施工,在距离原基础10cm左右,应停止浇筑,待养护一天(II)锚杆静压桩法1桩位平面偏差不得超过20mm,桩节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5%;2压桩架应保持竖直,锚固螺栓的螺帽或锚具应均衡紧固,压桩过程中应3就位的桩节应保持竖直,使千斤顶、桩节及压桩孔轴线重合,不得偏心过20mm,桩节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0%的桩节长;4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停压时,桩底端应停留在软土层中,且停压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24h;5压桩施工宜采用先中间后两端,间隔跳压的方法施工8压桩完成后,应立即封桩。封桩前应凿毛和刷洗干净桩顶侧表面后再涂 时须采用焊接接头。整个焊口(包括套管接头)应为满焊。3桩位平面偏差不得大于20mm;桩节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的桩节长;4桩尖应到达设计持力层深度、且压桩力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少于5min;5对钢筋混凝土方桩,顶进至设计深度后即可取出千斤顶,最后用C30微对钢管桩,应根据工程要求,在钢管内浇注C2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最后(VI)灌注桩法1灌注桩施工可采用钻(冲)孔或人工挖孔施工,具体可根据地质条件、3钻孔嵌岩微型钢管桩在灌浆前,应清孔干净,保证孔底沉渣不大于4灌注桩施工准备、机械选择、成孔、钢筋笼制安、混凝土浇筑、承台施3一个建筑物有多个桩基需要托换时,应综合考虑施工难易、对建筑物的 新桩施工1~2次/d实时实时暗挖隧道施工1次/d暗挖隧道完成至隧道运营1次/7d隧道运营一年内1~2次/15d1)梁-柱(桩)接头处:不允许滑移;3)托换大梁挠度:小于3mm;4)内托换柱(桩)顶升位移:-3~+1mm;5)托换梁端顶升位移:2mm;槽宽度应根据不同的迫降量及土质的强度情况确定,可取0.3~0.5m,槽深可取4水冲压力宜控制在1.0~2.0MPa,流量宜取40L/min。可根据1取土工作井可采用沉井或挖孔护壁等方式形成,应根据土质情况及当地经验确定,井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井的内径不宜小于0.8m,井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2井孔施工时应注意土层的变化,防止流砂、涌土、塌孔、突陷等现象出3井位应设置在建筑物沉降较小的一侧,其数量、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建筑4当采用射水施工时,应在井壁上设置射水孔与回水孔,射水孔孔径宜为150~200mm,回水孔孔径宜为60mm,射水孔位置应根据地基土质情况及纠倾 3检查施工竣工图、桩材试块强度报告、封桩混凝土试块强度报告、环氧1每3~6根桩应留一组试块,测定抗压强度,桩身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应采用载荷试验检验树根桩的竖向承载力,有经验时也可采用动测法检5托换梁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15.4.7纠倾加固质量检验主要是检验其纠倾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且不出现15.4.8对于地基部分加固纠倾法可选用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质量检验方法进行质16.2.2气泡混合轻质土的重度等级按表干重度进行划分,采用符号A与表干重重度等级表干重度ya(kN/m³)最小值不小于最大值不大于号CF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和最小值按表16.2.3中强度等级立方体抗压强度qu(MPa)最小值不小于16.2.4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法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设计应确保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体的安全性、耐久性、稳定性。在可能2设计项目应包括材料性能设计、构造设计、使用范围设计项目设计内容时提供弹性模量确定断面形状、空间范围和构造细节算,必要时验算基底承载力础、防排水、抗滑锚固、补强钢丝网充或管线回填等湿重度、抗压强度填充饱满、无空隙3计算荷载组合应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填筑体受水作用时,所受浮力按计算水位的100%计算;4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用于减少荷重或土压力时,湿重度、抗压强度按表湿重度γ无渗水接触地下水位以下小于或等于3米,加防排水设施小于或等于3米,无防排水设施路床顶面以下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一级公路、主干路 下路堤1.5以下16.2.5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及管线等建(构)筑物地基加固。过10m,对于大于10m厚度的淤泥区可采用辅助方法(如强夯、爆破等)使其佳,石料中黏性土含量应低于5%(重量百分比); A.0.1本试验适用于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和刚性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A.0.2用于测试桩身变形模量的桩,其桩端宜穿过软土层到达承载力较高的土A.0.3加载反力装置应根据试验要求和现场条件选取,作为反力装置的锚桩的A.0.4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A.0.4的表A.0.4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试桩与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座墩力)台支座墩边)≥4d且>2.0m≥4d且>2.0m1水泥土桩、旋喷桩及刚性桩的桩顶应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应与桩承2试桩桩顶应予加强。砂石桩顶整平后宜铺设厚10~15cm的1:2水泥砂浆,砂浆表面抹平;对水泥土桩、旋喷桩及刚性桩应在桩顶1.5倍桩径范围内,用厚度约3~5mm的钢板围裹或增设箍筋,其间距5~10mm,钢板与桩表面之间的间隙内充填细石混凝土。桩顶面应凿除掉软弱夹层和破碎层,并以1:2水泥砂浆找3加载试验时桩顶应设置形状和尺寸与桩断面一致的、厚度不小于20mm的承载钢板。A.0.7试验方法:1单桩竖向静载荷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加荷载法;2试验最大加载量:为设计提供的试验最大加载量以加载至破坏为止,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加载;对工程检测桩,最大加载量不得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3加荷等级:分级不得小于8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8~4读数量测:每级加载后,第5、10、15min时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5加载稳定判别准则: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视为相对稳定。判断本级荷载相对稳定后,可加下一级荷载;6终止加载的原则: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2)第n+1级与第n级荷载的沉降增量比值且经24小时尚未4)在特殊条件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7卸载要求: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两倍。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小时再测读一次。A.0.8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2当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4当出现第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集合6篇
- 西游粘土课件
- 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6篇
- 小学一年级英语期末工作总结
- 扶贫电影杨得操家的幸福观后感启迪(10篇)
- 副园长个人述职报告示例【三篇】
- 介绍春节的初三作文600字(5篇)
- 小学生中国梦诗歌演讲稿2分钟
- 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 学校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例文文本
- Byk助剂说明手册
- 2024新外研版初一上英语单词默写表
- 提高教育管理与组织能力三篇
- 2024年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1000题)
- 铜仁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 申请线上开庭申请书
- 碳汇潜力评估
- MOOC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刑事诉讼法学(湘潭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爬墙机器人设计-机器人结构设计+外文翻译
- 2024年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