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哲学期末复习资料——唯物论知识总结
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世界统一于物质(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什么是客观实在(了解)?→“客观实在”概括了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区分:▲物质(永恒的、不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暂时的、可生可灭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区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理论。△马哲物质观的意义(了解)→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③“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旧唯物主义哲学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物质概念→▲内涵:定义;▲外延: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Δ物质的属性→①根本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人的意识);②根本属性:运动;③其他属性:可知性、无限性、永恒性。▲物质具有无限性、永恒性;▲物质形态则有其存在的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不能创造,只能转化;▲但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Δ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判断)。Δ客观实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共性(判断)Δ区分(了解)→▲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客观存在(相对于某人主观而言)。(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自然界是盲目的力量在起作用(判断);▲自然现象很盲目,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判断)(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A.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第一,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阅读: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A.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B.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第二,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放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讲解)。】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阅读: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们都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2.物质决定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第二,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A.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B.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阅读:(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阅读: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不管是感觉还是思维,不管是对现在的认识还是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了解:△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Δ意识的:①起源: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
③内容:是物质的反映;
④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⑤性质: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⑥层次:感觉、思维;⑦产生途径:社会实践。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判断)Δ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错误)。(“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判断)Δ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判断)Δ下列属于意识的有:①计划经济;②经济计划;③邓小平理论;④《邓小平理论》这本书;⑤语言、文字。△小结2: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阅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3.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A.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第二、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B.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区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错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能动反映论的意义→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判断)。(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表现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第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第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第一,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第二,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反作用≠阻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B.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Δ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判断);Δ正确的意识意识能直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判断)△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了解)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为前提。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判断)▲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判断);▲相互依存(判断)Δ物质能够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判断)。Δ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判断)。Δ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判断)。C.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1.客观规律(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规则和定律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Δ具体科学规律与哲学规律关系(了解)区别:①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②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联系:研究哲学规律是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Δ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判断);假象是错误的现象(判断)。Δ现象是对本质的反映(判断);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反映(判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判断)。Δ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判断)。Δ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判断)。Δ下列属于规律的有:①知识越多越反动;②春夏秋冬四季更替;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④足球规则;⑤需求定律;⑥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答:()(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是普遍的(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Δ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判断)。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判断);Δ规律是可以变化的(判断);Δ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判断);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判断)。Δ正确的规律(好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坏的规律)起消极作用(判断)。Δ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Δ规律的客观性具有阶段性(N);规律阶段性地起作用(N);同一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Y);规律会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Y)。(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2.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意识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第二个方面。(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P34下3.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阅读: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判断)。Δ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还须尊重客观规律,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Δ只要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Δ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判断)。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阅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的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等)。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去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②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第三、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判断)。3.怎么样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④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⑤要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全面性、变动性);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⑦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间接经验);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⑨要反对主观主义(从主观出发)。】Δ要努力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判断)Δ主观与客观:①具体的统一:符合当地的实际;②历史地统一:符合当时的实际(变化了的实际)。(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Δ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判断)。【唯物论部分总结】1.主要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第一,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
- 标识项目制作合同范本
- 4 保温和散热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 Unit 1 Lesson 5 Where Is Danny(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布料加工合同范本
- 法律合作建房合同范本
- 蜜饯工厂转让合同范本
-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维修阀门合同范本
- 成华区租房合同范本
- 数字化战略转型-深度研究
- 【上海】第一次月考卷01【20~21章】
- 2025年企业中高层安全第一课:安全责任意识强化专题培训
- 英语-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化学-浙江省首考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和答案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2025版)
-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技术要求
- 胜利油田压驱技术工艺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方向
- 依恋理论之母婴依恋
- 电气CAD-电气图基本知识
- 电气成套设备及元件知识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