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AS-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GXAS-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GXAS-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GXAS-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GXAS-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团体标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来源根据《广西标准化协会关于下达2023年第十三批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标协[2023]56号)精神,由来宾市农业科学院提出,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忻城县农业生态植保站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获批立项(项目编号:2023-1305)。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党中央关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十七部门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国标委联〔2022〕6号)》等文件精神,依据广西标准化协会发布的《2023年团体标准制修订立项指南》制定申请立项;落实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智力技术体系;广西是桑蚕丝的主产区,桑园种植面积大,是发展绿色、环保蚕桑产业的引领,抓好机遇,满足市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契机也是责任;传统蚕桑产业稳步向绿色、环保、高效化蚕桑产业转型,提高桑产量与质量,稳定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也为大势所趋。蚕桑产业有“短、平、快”的特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我国是蚕桑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我区传统支柱产业,2021年广西桑园面积19.18万hm2,蚕茧产量40.74万吨,蚕农售茧收入208亿元,为过去脱贫攻坚战及现正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突出贡献。我区紧紧抓住我国蚕业“东桑西移”区域性战略调整,积极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区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从2000年全国第6位跃升到2005年全国第1位,至今已经持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超过了传统蚕业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省(区)。2021年广西蚕业发展再创历史新高,全区桑园面积达到19.18万hm2、鲜茧产量40.74万t,约占全国53%,蚕农售茧收入208亿元。然而,广西境内所有桑园,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桑螟为害,为害叶片率达到10%以上,局部为害叶片率超过30%,特别是气候干旱年份,甚至绝收,造成桑叶产量及质量双下降,导致家蚕饲养量减少、茧质下降,乃至失败。如不能有效防治,按桑螟幼虫5g/头的进食叶量累计,桑螟虫当代可食530Kg/亩桑叶,产生下一代达400万头/亩以上,桑叶损失达到2000Kg/亩,意味着桑叶全部吃光,造成桑园绝收。因此,桑螟危害对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有着直接的威胁。目前,生产上桑螟的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要手段,但因桑螟的卷叶习性,药物防治效果难以保证,多次施药会灭杀田间有益昆虫,还易导致桑叶农药残留,影响家蚕饲养安全、污染环境、为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链,导致害虫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着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桑螟绿色防控是一种重要方向,以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及“以虫治虫”等安全、无污染、环保的手段进行桑螟防控,其最大优势就是突破桑螟的卷叶习性,持续灭杀桑螟,保障养蚕期间充足、安全的用桑,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威胁,同时能够催生环境物种生态链延长,极大地提高了种桑养蚕的效益,在生产应用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立科学的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填补了化学用药防治的缺陷,对于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蚕桑产业的稳定转型发展、提高种桑养蚕的效率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桑螟绿色防控技术需要研究监测桑螟发生规律、引进筛选桑树品种、科学养蚕、引进繁殖天敌昆虫程序等,是一个漫长精细求索的试验调查对比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调研、学习、调整技术方案、总结,这就需要有固定的平台、专业团队、专业技术人员、一定数量的耕地和设备资源等等,同时也决定了这样的探索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导致该技术迟迟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制定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对加速推进桑螟绿色防控发展进程,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稳步向绿色、高效化转型发展,满足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及蚕农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渴求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桑螟的绿色防控技术,能够持续降低桑螟为害程度,提高桑产量与质量,增加养蚕成功率,确保蚕农增收,促进环境友好发展,进一步提升养蚕效益。而桑螟的防控由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欠缺,发展相对滞后,其防控技术从栽桑、管桑、养蚕布局、防控措施选择及使用时间节点等都需要一个系统参考及指导,近几年生产实践表明,单单用化学药剂进行桑螟防治,如某个世代桑螟防治错失或某个年份天气高温干旱,极易引发桑螟桑群体性暴发,对桑叶危害非常之大。例如2022年7月份天气持续干旱,引发了桑螟的局部大暴发。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就必须寻找到一条绿色、环保、高效,并能填补化学用药防治的缺陷、符合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防治方法,以推动蚕桑产业兴旺,并持续稳定转型发展。因此,开发桑螟新型绿色治理手段迫在眉睫。鉴于有关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尚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势在必行,这将对引导、规范和强化广西区乃至全国桑螟防控技术要求,保证现代蚕桑产业技术有效应用、转化,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稳步向绿色、环保、高效化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编制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团体标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来宾市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起草单位制定了起草编写方案与进度安排,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草案编写组、标准实施组。资料收集组负责国内外有关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阅前人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情况和目前科学界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草案编写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包括后期召开征求意见会、网上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实施组负责《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发布后,组织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相关企业、农户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会,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让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了解标准,并根据标准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按标准要求的进行管理,保证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能在生产上的应用,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对团体标准提出修正意见。(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有关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DB45/T86-2003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规程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1027-2006桑园用药技术规程DB32/T355-2000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205/T077-2004桑树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规程DB45/T433-2007桑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后,标准编制工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定义、防控原则,绿色防控技术,虫情测报、农业防控、新型理化防控和生物防控等要求。(四)调研及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近年来,众多国内大学和研究单位纷纷开展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索,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并在全区桑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来宾市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蚕桑生产先锋队、来宾市桑蚕种养加人才小高地等平台在桑螟绿色防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9年开始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研究,设有固定的监测、试验区域,有专业人员管护,几年来对桑螟在我地发生规律,选种抗、耐、避虫优良桑树品种,桑园种植管护,科学合理养蚕,食(性)诱设备田间设置,优势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扩繁等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调查,并成功解决了生产上化学农药防治桑螟效果差、易导致桑叶农药残留、影响家蚕饲养安全、破坏生态链、桑叶产量低及质量差等问题。掌握了一套能够突破桑螟的卷叶习性,持续灭杀桑螟,保障养蚕期间充足、安全的用桑,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威胁,同时能够催生环境物种生态链延长防控措施。目前已成功运用于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柳州市鹿寨县黄冕镇等示范基桑园,桑螟防治效果显著,示范区内桑螟减退率最高达100%。据田间调查,桑园中螟虫幼虫量控制在11头/亩,桑叶片为害率控制在0.5%,实现桑叶单产达3014.93公斤/亩,挽回桑叶损失2630.1kg/亩。已达预期要求。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编号:CARS-18-SYZ15)项目和来宾市科技项目《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合同编号:来科产211823)有关病虫害防控科技项目;发表《螟黄赤眼蜂对桑螟的防治效果》和《桑螟绿色防控方法》相关桑螟绿色防控论文。2023年1-5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清逻辑脉络,整合已有的参考资料中有关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要求,并结合广西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简化、统一等原则编制完成团体标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草案)。2023年6月-10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再次深入区内蚕业相关部门、企业针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情况进行分组实地调研学习。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各地方关于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技术要求。以草案为基础,提炼核心技术细节,广泛地针对广西不同地区开展技术对比和总结,并实际征求意见,通过收集反馈了大量意见,标准编制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讨论。进一步讨论完善标准草案,形成团体标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制定原则(一)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当前现状,调研行业桑螟绿色防控技术情况,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来宾市农业科学院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的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经验而总结起草的。符合当前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防止桑螟为害造成的损失,挽回农民经济损失,对推动我区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三)规范性原则本文件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四)前瞻性原则本文件在兼顾当前区内桑螟绿色防控技术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桑树病虫害绿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标准中体现了个别特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条款,作为对桑螟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指导。标准主要内容及依据来源本文件确立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程序,界定了桑螟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涉及的术语和定义、测报措施、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施等。(一)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新型理化防控”、“桑螟”、“螟黄赤眼蜂”、“卵卡”、“叉角厉蝽“、“混腔室茧蜂”、“智能虫情监测系统”、“桑螟发蛾高峰期”、“用叶量高峰”的术语和定义,其中,“桑螟”主要依据《DB41/T2359-2022桑园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确定,“螟黄赤眼蜂”主要依据GB/T35879-2018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确定。(二)虫情监测情况(1)监测时间。根据编制组多年的调研和研究结果,从掌握的桑螟发生规律分析,一般正常年份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为3月上旬,暖冬年份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为2月中、下旬。因此,正常年份调查时间为3月上旬至11月上旬,暖冬年份可将调查时间提前至2月中旬。(2)监测方法。根据桑螟成虫趋光特性,采用智能虫情监测系统监测桑螟成虫发生数量。(3)防治指标。根据监测到的螟蛾情况,不同防治方法的特性,其防治指标不同,详见表1。表1桑螟防治指标桑螟发蛾高峰日监测到的雌成虫(头/666.7m2)预计田间桑螟雌成虫发生量(头/666.7m2)每次投放的螟黄赤眼蜂卵卡卵粒数(粒/666.7m2)每次投放的混腔室茧蜂蜂蛹数量(头/666.7m2)每次投放的叉角厉蝽数量(头/666.7m2)1~52~10200040505~1010~2030006010010~1520~30500010015015~2530~508000160200≥25≥5010000200250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依据(1)农业防治。一是桑树抗、耐、避虫特性,可以减少桑螟发生,因此选种抗、耐、避虫优良桑树品种,并合理密植,均衡施肥,保持桑园中沟渠通畅,增强树势,提高桑树病虫害抵抗力。二是合理安排蚕作布局,使养蚕用叶量高峰早于桑螟危害高峰,通过大面积采叶,把大部分桑螟带出桑园。三是及时做好夏伐工作,减少桑螟从春夏季至秋季、桑园田间的过渡性寄主,切断桑螟幼虫食物来源。四是根据桑螟的习性,越冬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和蛹在束草上、树根裂缝处及枯枝落叶中隐藏越冬,因此及时清理桑园内的枯枝残叶,伐条的桑枝应及时移出桑园,减少桑螟越冬息栖场所。(2)新型理化防控。一是利用桑螟对趋光性特点,在桑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桑螟成虫;二是利用性信息素诱捕雄虫,减少成虫交配,控制桑螟的发生基数;三是通过人工捕杀,捕捉桑螟幼虫、蛹,摘除卷叶或叠叶,连叶带虫一并处理;冬前束草或堆草于枝干分叉处,诱集越冬老熟幼虫,翌年2月底前及时将束草解束,集中处理。(3)生物防治。一是通过桑螟成虫喜欢的食物、性信息素等,在桑园内安装桑螟食诱捕杀器、桑螟性诱捕杀器诱杀桑螟成虫。二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减少或者避开施用对天敌有害的农药,合理适时释放寄生蜂、叉角厉蝽。根据编制单位长期从事桑螟绿色防控经验,针对广西桑园桑螟绿色防控的技术试验情况和分析,提供相应实验数据内容:根据桑螟成蛾监测点结果,放蜂治螟需依据桑螟的发生规律早放蜂早防治,故试验区需提前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性诱剂、食诱剂、测报灯均对桑螟成蛾有诱集作用,可同时进行诱集测报,对比三种诱集方法诱集情况差异(详见图1)。(1)性诱剂: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桑螟性信息素,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中,从而破坏其与雌蛾的交配。试验设立五个性诱监测点,监测历期3-6月、8-11月,每日计数诱蛾数,15日更换一次诱芯。(2)食诱剂:利用创新的专利高分子缓释载体,持续高浓度释放芳香物质和昆虫信息素等引诱物质,广谱高效的吸引和诱集危害桑叶的桑螟至诱捕器中,用内置的农药将害虫杀死。试验设立三个食诱监测点,监测历期3-6月、8-11月,每日计数诱蛾数,20日左右更换一次诱芯。(3)测报灯:通过光电技术诱集桑螟成虫至箱体内,用内置的农药将害虫杀死。试验设立一个测报灯监测点,位于示范区河对面桑园,监测历期3-6月、8-11月,通过互联网+太阳能杀虫灯监测平台数据每日计数诱蛾数。图1不同诱集手段诱集桑螟成虫监测图2021年上半年螟黄赤眼蜂不同释放量对桑螟的防治效果研究,防治效果十分显著。表22021年上半年释放寄生蜂后桑螟田间为害情况调查数据调查区调查时间桑数(丛)桑枝数(枝)幼虫为害枝数(枝)为害枝率(%)250丛桑树虫口数(头)桑螟虫口密度(头/m2)百张桑叶桑螟卵数(粒)寄生卵数(粒)寄生率(%)处理A:10000头放蜂区3月29日250243032013.171051595000.004月8日250144132222.3565981100.005月20日25098523423.76691300.005月26日250100024924.912400.006月4日2509269410.1500200.00处理B:8000头放蜂区3月29日250216524511.3240606500.004月8日250140951536.551652491900.005月20日25095933735.14121300.005月26日25091526629.07121100.006月4日2508118410.3658400.00处理C:常规化防对照区3月29日25024152409.94801216500.004月8日250141227219.2678118900.005月20日250105932830.97231900.005月26日250100731331.08121600.006月4日2509169610.4823300.00表3试验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处理3月29日4月8日5月20日5月26日6月4日处理A:10000头放蜂区038.10%94.29%99.05%100.00%处理B:8000头放蜂区0-312.50%97.50%97.50%87.50%处理C:常规化防对照区02.50%97.50%98.75%97.50%由表2可知:处理A、处理B、处理C的百片桑叶桑螟卵数平均值分别为16.00粒、22.40粒、22.40粒,处理A的百片桑叶桑螟卵数最少;桑螟为害枝率平均值分别为18.87%、24.49%、20.35%,处理A<处理C<处理B;桑螟虫口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3.60头/m2、67.00头/m2、49.40头/m2,处理C<处理A<处理B;虫口减退率平均值分别为66.29%、59.59%、59.25%,处理A>处理B>处理C。由表3可知:处理A虫口减退率不断上升,四次放蜂后在第二代发生期达到100%,优于化防对照区。处理B在第一代虫口密度比试验前有所上升,故虫口减退率为负值,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