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_第1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_第2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_第3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_第4页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营企业“走出去”与金融财政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而适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与“引进来”相对应,“走出去”战略也称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1]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选择。21世纪国际化经营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中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和实力。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比较容易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合作方所接受。[2]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不仅要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而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民营企业国际化,增加商品输出,扩大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拓国外市场,规避贸易摩擦,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宏观战略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结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已经成为事关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是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经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金融财政支持的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表现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民营企业作为商品出口和海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却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政府支持缺乏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帮助企业顺利实现跨国经营,防范各类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有赖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政策框架和保障机制。如何加大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无疑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第一节“走出去”的融资信贷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遭遇资金瓶颈。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把握了商机,市场拓展速度很快,但企业的资金规模太小,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尤其是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然而实际能融入的资金总量往往偏小,民营企业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尽管一些民营企业的市场前景良好,但是其固定资产却很小,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因为考虑流动资产价格波动大、不易监控、监督成本较高等原因,不愿接受流动资产抵押。同时国内银行认为对民营企业海外资产无法监管,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愿为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融资提供担保。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尚处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和政策性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与完善金融财政支持体系,以保证“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于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对北京、上海、重庆、河北、浙江、江苏、福建、四川、湖北和山东10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84%的民营企业都没有在东道国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融资。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第二层次是将外源融资划分为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政策性融资;第三层次是将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再细分(见图2-1)。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内源融资。当民营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大时,就必然要到金融市场上去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倾向选择对自身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其融资次序通常是先内源后外源,在外源中先债权后股权。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在政策性融资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主要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提供融资支持。其主要业务包括出口信贷(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贷款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对10个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调查表明,超过50%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得境外投资贷款和对外承包工程贷款“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见图2-2)。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贷款结构中,民营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慎贷”、“惜贷”现象突出。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不仅存量比重低,而且增量也趋缓。金融机构缺乏面向民营企业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品种。图2-1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图2-2民营企业“走出去”获得境外投资贷款和对外承包工程贷款难易程度分布民营企业“走出去”获得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对10个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的调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民营企业认为政府层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中,选择“金融支持乏力,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所占比例最大(见表2-1)。由于中国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比较缓慢,海外分支机构分布不广,资金实力不强,企业通过国内银行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融资比较困难,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金融系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企业新进入海外市场,需要在当地融资贷款,往往需要国内金融机构的担保或其他信用支持,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国内的金融机构有时觉得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对企业海外的资产难以掌控,不愿意提供担保等信用支持,影响了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大多数“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缺乏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信誉不高,东道国当地银行对它们了解不多,仅靠企业自身在国外融资是很不现实的,致使我国企业融资困难重重,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当地企业。“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如果能够获得我国几大专业银行的合作与支持,借助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和信用,民营企业在国外的融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表2-1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层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分布单位:家,%“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层面的最大问题样本数所占比例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6818.23审批手续繁琐,经常贻误对外投资商机6617.69外汇管制的制约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5314.21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5514.75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5915.82金融支持乏力,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7219.30合计373100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数据库”。|Excel下载表2-1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政府层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分布总之,融资问题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构筑各种融资支持系统以及拓展融资渠道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有力支撑。针对当前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出台政策措施,加强金融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江苏省财政建立起微小企业贷款风险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微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江苏和浙江还通过开展小额贷款组织的试点,在制度上为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成立铺平道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另外,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还推出集合债的新型融资模式,即由一个机构作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和担保,并通过券商进行捆绑式发行债券,主要用于解决单个企业申请规模受限制和中长期贷款的问题。总结各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所做的种种探索,根据上述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支持民营企业的“走出去”。第一,积极发展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融资难,核心在信用、在担保。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由中国各级政府出面设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也可以是企业集资联合建立商业性的担保公司。如福建省鼓励大企业注资成立信用担保公司,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及行业内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完善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在担保机构建设方面,政府应对一些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财税支持,由政府补贴部分中小企业担保金。同时,建立国家级再担保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增强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激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央行在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建议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将有助于完善小额贷款组织的法律环境,引导民间借贷规范有序发展。由于小额信贷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通过组建专门以当地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小额贷款组织,不仅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充裕的金融财政支持,而且有利于打破中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金融业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与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利用国际资本也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融资途径。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在海外上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民营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不足。比较典型的是从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一些民营企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内的民营企业,通过利用高盛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汇丰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纷纷登陆美国股市,并成功进行海外兼并。第三,鼓励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满足民营企业“走出去”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目前,国内中资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业务品种高度相似,客户群体相对集中,金融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一些有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和外资银行成为全球合作伙伴。中资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外投资企业设计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如离岸金融服务、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海外资产抵押贷款等形式多样的业务品种。中资银行还应加快海外发展的步伐,通过在境外新设网点和开展跨国并购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完善出口信贷制度,建立出口创汇与信贷规模的同步增长机制,为中小民营生产企业扩大出口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银行对实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生产型企业给予一定的出口信贷授信额度,通过出口担保中介机构对具有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而缺乏资产质押的民营企业给予银行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支持。针对发改委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的消息,表面看来这是一条对中小企业“利好”的消息,但其实施仍有待商榷。先抛开成立这样的银行所需要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成本不说,成立专门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最终的结果可能不但不能解中小企业融资之困,反而可能因为中小企业银行的成立,其他的金融机构则更直接的不再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而这样一种银行最后可能因呆坏账积累越来越多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致使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更为恶化。事实上,在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下,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也可以积极寻求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当前一些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部门,设立专门的客户经理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等。第四,在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民营企业更应加强自身建设。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受制于中国直接融资不发达、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也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融资难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不规范,例如管理不科学、财务不规范、经营风险大、信用状况不佳等,成为银行无法提供贷款的重要原因。仅仅依靠政策倾斜并不能轻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应加快转型,以自身发展应对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确立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健全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二节“走出去”的保险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会遇到更多的商业和政治风险,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规避这些风险的,因此需要保险支持为其分担风险,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作为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其所提供的保险产品主要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中小企业综合保险等。(一)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也叫出口信贷保险,是一种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险机构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在出口收汇、出口信贷等业务中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提供的政策性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的目的在于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扩大出口,是WTO规则允许成员国政府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鼓励出口的工具之一。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些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1/3。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出口信用保险分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是指贸易合同中规定的放账期不超过一年的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是指贸易或信贷的信用期限在1~10年的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的首要作用是防范不付款风险,保护出口商避免遭受因买方或者买方国家长期拖欠而造成的损失,保障收汇安全。其次,出口信用保险往往成为出口商获得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能够为出口商融资提供便利。出口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其收汇风险就转移给了保险人,出口商因收汇风险降低而更易于得到银行的融资。许多买方在出口商提供融资的情况下才愿意购买商品,出口商只有在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才能安全地向买方提供信用限额。另外,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出口信用保险不仅是出口商规避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而且也为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提供相应保险和保障。出口信用保险仍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2007年,中国信用保险支持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为7.0%,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通常水平,而且整体市场规模也与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规模快速增长不相称,不利于中国产品在全球的行销和中国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其中的原因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来分析。在需求层面,中国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理解比较肤浅,保险意识比较淡薄。民营企业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仍不足,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以及有关工具的使用和重视不够。加上出口信用保险不是全额保证,而是企业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民营企业主往往会认为投保信用保险会增加业务成本,造成额外负担,因此不愿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一定程度上,投保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而且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融资机会。实际上,经过合理测算,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支出少额的保费,出险后就可减少90%的损失,同时还可以新增80%的现金流。[3]另外,已投保的企业存在一些模糊观念,认为既然已经投保出口信用险,企业出口的一切风险都倚赖在保险公司身上,企业本身疏于对进口商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而导致企业自己提升了出口信用保险的门槛,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在供给层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十分有限,对投保金额要求偏高,保险费率较高。尽管从2004年6月开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保险费率下调了10%,但平均0.7%~0.9%的费率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保险的逆选择理论,偏高的费率将引致高风险的投保人参加保险,低风险的投保人不参加或退出保险,为保持收支平衡,保险人只能向剩下的投保人收取更高的费率,这将进一步导致其中风险相对偏低的投保人退出保险,如此恶性循环将最终导致保险制度的崩溃。实际上,费率高抑制了中国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积极性,风险单位的不足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当前较低的盈利水平。[4]另外,风险基金不足导致承保能力有限。政府出资是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的唯一来源,如果国家不能紧随业务发展步伐合理增补风险基金,一方面会限制高风险国家和买家的承保能力,另一方面也限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总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造成业务比例的失衡。再加之缺乏再保险的有力支持,也制约了承保规模的扩大。(二)海外投资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是针对中国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保障投资者的海外投资免受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违约等事件造成损失进行承保的保险产品。它适用于投资者在中国境外设立企业或取得既有企业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经济活动,投资方式可为新建、收购、兼并、参股、再投资、股权置换等。管理合同、服务协议等特殊形式的对外经济活动也可投保。海外投资保险承保的风险主要为汇兑限制、征收、战争及政治暴乱、政府违约、承租人违约等。海外投资保险为投资者因遭受政治风险而产生的投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维护投资者和融资银行权益,避免因投融资损失而导致的财务危机或坏账。投资保险通过承保政治风险,为投资者提供融资便利,同时也为投资者降低了融资成本,帮助投资者获得较为优惠的信贷支持。投资者可以借助中国信保与国际性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联系,获得多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支持服务,分散投资风险。一直以来,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并非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流业务。2007年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包括短期险和中长期险)的承保金额为335.5亿美元,海外投资保险的承包金额仅有39亿美元(见图2-3)。在中国信保的业务领域中,出口信用保险始终被当作工作重点,海外投资险的宣传、产品设计等力度均显得不够。很多国内企业根本都不了解海外投资保险。由于国内目前缺乏对海外投资保险操作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海外投资保险服务往往倾向于对国有大型企业的保护,而对国有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保护不够重视。图2-32005~2007年各险种承保金额对比图(三)中小企业综合保险2005年末,中国信保推出“中小企业综合保险”试点,承保中小企业经营中因买方拖欠货款、拒收货物和破产等原因造成的商业风险,以及由于买方所在国家发生汇兑限制、限制进口和战争等引发的政治风险。与其他产品相比,“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承保门槛低,为年出口金额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出口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二是适用范围广,以信用证、托收或放账为结算方式,信用期限一般不超过180天,而协商后可延长到365天;三是承保程序简化,实行始末管理,采用单一费率,可通过商会、协会等中介平台集体投保。对参加商会和协会等中介组织集体投保的中小企业,中国信保实行融资便利、费率优惠和限额优先等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保成本。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刺激下,国内出口企业的投保意识正得到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金额同比增长25.9%,而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也开始引起中小企业注意。除了保险功能之外,中国信保还可以为资质较好的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与银行签订业务协议来分担抵押贷款风险,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这也成为吸引中小企业投保综合保险的亮点所在。综合来看,中国保险机构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一方面,中国保险机构与世界担保组织的合作层次低;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其业务范围狭窄、业务规模较小、保费费率过高,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导致有的企业宁愿舍弃国际业务,也不愿承担过高的保险成本,从而使开拓国际市场的规模和力度下降,同时也使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难以扩大,单位运行成本趋高。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性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和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政策性保险业务需要政府以风险基金的形式提供保险偿付能力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只有实现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其规模经济的特性才能得以发挥,才能实现长期内的盈亏平衡甚至赢利,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政府的支持应该从增加保险基金规模入手,使其能适应外贸出口发展的需要,并能随出口的增长而有所增加。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企业的收款等待时间比以前明显增加,次贷危机所造成的金融冲击波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信用风险,中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受到威胁。出口企业现在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是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问题。地方政府如果能够以政策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投保,那么更多的企业将能够从中国信保获得保险和融资支持,从而有效降低收汇风险,缓解资金荒的问题。第三节“走出去”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是指政府以财政资金对企业“走出去”直接提供资助,一般是直接将企业“走出去”的有关研发费用等支出和投资损失列入国库支出范围,或者是政府从财政中拨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海外投资发展资金,用于资助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凡是符合政府鼓励政策框架下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均可得到基金的资助。设立海外投资基金,是各国政府推动本国海外投资的通行做法。目前中国对海外投资已经有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政策性支持基金。(一)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项活动的政府性基金,该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均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会、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境外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等。市场开拓资金的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支持项目所需金额的50%,对于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活动,支持比例为70%。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中小企业项目申请,每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70万元;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项目申请,每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50万元;团体项目申请,每个项目给予支持的资金最高为300万元人民币,资金由中央和地方两级分配。截至2007年末,中央财政共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8.8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生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取得国际相关资格论证。民营企业通过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支持,不仅降低了企业参加展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这些展会获得出口订单,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二)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是中央政府建立的专项资金,目的在于在全国范围内用以调节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基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财政实行专项专户、列收列支管理。每年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绝大部分实行有偿使用。每年度使用计划均由商务部会签财政部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商务部负责在国务院批准的年度计划指标内组织选定项目,并将当年选定项目的借款金额按使用年限汇总报送财政部。目前,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为主体的中央财政对外贸出口的支持体系正越来越不稳定。一直以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注重培育出口生产能力,按照项目来分配使用基金,其使用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办法,注重培育和开拓企业的出口市场,鼓励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支持和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贷款贴息的支持,带动各地方相应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在促进外贸扩大出口中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对10个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调查表明,民营企业获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资助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见图2-4)。在所调查“走出去”民营企业样本中,约25%的民营企业均认为获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难度一般,但约50%的民营企业认为获取上述两种专项资金资助的难度在“一般”以上,即“比较困难”和“非常困难”。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性支持资金审批手续比较复杂,并且实际优惠少,相当一些鼓励、优惠政策都是面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本上没有列入其中,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将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这种政策歧视将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力度与广度。图2-4民营企业获取财政专项资金难易程度分布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作用。2008年中国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有增无减,民营企业应抓住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已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针对大量从事外贸业务的沿海民营企业2007年外贸环境恶化、效益大幅下滑的情况,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比去年提高了20.3%,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财政可通过实施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和境外加工贸易,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从事风险勘探等国际资源开发活动,鼓励企业开展以贸易促投资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享受境外加工贸易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以及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的支持。第四节“走出去”的税收支持为扶持、引导企业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和境外投资,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相应的税收鼓励扶持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包括国内税收法律法规和国际税收协定两个部分。这些政策措施,对企业的“走出去”起到了一定的规范、推动作用。对非公有制企业以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出口和以设备及零配件等实物形式对外投资的,按现行政策予以出口退税。民营企业“走出去”涉及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和进出口税收方面。(一)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中国对“走出去”企业境外所得的境外已纳税款作出“限额抵免”的配套规定,主要是:中国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准予在汇总纳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但是扣除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所得依照国内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5]2008年实施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对我国经营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外国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可以纳入税收抵免范围。间接抵免的引入,将进一步拓宽企业境外投资的方式和领域。根据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10个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的调查,在办理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难易程度上,民营企业总体的感觉趋于“一般”(见表2-2)。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制度的完善,已经对企业的“走出去”产生积极而正面的影响。但由于对于企业“走出去”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税收管理制度,税务机关管理和监控较为乏力,难以掌握企业境外经营和纳税情况,“走出去”企业偷逃避税行为也时有发生。表2-2民营企业办理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难易程度分布单位:家,%难易程度样本数百分比非常容易3011.90比较容易4517.86一般9738.49比较困难5722.62非常困难239.13合计25210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数据库”计算。|Excel下载表2-2民营企业办理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难易程度分布(二)免退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退还或免征间接税(目前我国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的税收措施。对于企业以实物投资出境的设备及零部件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实物投资出境的外购设备、零部件以及自用的旧设备,给予出口退税优惠;对于运出境外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设备、原材料、施工机械等货物,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可以申报出口退税;对企业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所使用的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实行出口退税。为解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困难,2008年8月财政部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现在民营企业最大的困局就是资金问题,由于出口退税对企业的成本和企业的资金周转皆有影响,出口退税政策应该做到应退尽退。但是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在出口退税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应退尽退。在办理免退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上,民营企业总体的感觉仍然是“比较困难”(见表2-3)。由于不少民营企业的利润本身就很薄,如果出口退税没有应退尽退,或者逐额退税的话,企业运转的流动资金就会非常紧张的。表2-3民营企业办理免退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难易程度分布单位:家,%难易程度样本数百分比非常容易2710.97比较容易4317.48一般7731.30比较困难7530.49非常困难249.76合计24610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数据库”计算。|Excel下载表2-3民营企业办理免退出口环节增值税或消费税难易程度分布联系当前的外贸环境,改革出口退税政策是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较为直接的方法。由于全球经济放缓、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许多出口企业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部门的实际状况与承受能力,给予此类出口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否则将引发大量外贸企业破产倒闭,进而严重影响就业,摧垮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实行转型和产业升级。另外,我国在税收政策上没有体现出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地区以及投资方式上的政策导向,对特定项目和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几乎是空白,体现不出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这种无差异政策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应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来落实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指出的是,未来推进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改革,必须把握好促进“走出去”战略实施和保证税收收入、维护公平竞争的关系问题。相关税收政策的改革,既要做到促进“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还要维护我国的税收利益,避免我国财政收入的流失,同时为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五节“走出去”的外汇支持长期以来,外汇管制是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障碍,“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当前外汇管理政策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出口企业境外销售通常采用销售代理制,需要向代理商支付“销售返利”,但外汇管理法规中要求按商业单证约定内容支付的规定,就无法与现实中“销售返利”这类支付相匹配,原因在于销售返利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折让比率,而这并不是事前就在销售合同等商业单证中固定下来的,这就给出口企业对外支付带来不便。在其他方面,企业贸易规模的扩大,需要赋予企业更大的资金权益处置自主权;大企业内部化运作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外汇管理政策空间,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境内离岸金融业务的支持等,这些都给外汇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外汇管理政策的支持。从2006年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外汇管理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一是取消了境外投资购汇限制,保证境内机构境外投资的合理用汇需求,允许投资主体一定的购汇额度用于境外投资。二是取消强制投资主体汇回利润的要求。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不再强制要求调回境内,可由企业自主决定保留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2008年8月,新修订的取消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按照规定的条件、期限等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简化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的行政审批,增设境外主体在境内筹资、境内主体对境外证券投资和衍生产品交易、境内主体对外提供商业贷款等交易项目的管理原则。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10个省市“走出去”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购汇和利润汇回难易程度的认识总体趋于“一般”,并不显著(见图2-5)。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刚刚颁布实施,效果的反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另一方面,尽管外汇管理政策在境外投资购汇和利润汇回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应根据市场发展和企业实际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操作规定。外汇管理政策应根据企业“走出去”的需求适时进行跟进调整,通过藏汇于民、藏汇于企,促进“走出去”企业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支持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图2-5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购汇和利润汇回难易程度分布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6]人民币的升值会降低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企业从事投资、并购和海外融资的成本降低,空间加大,使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具有客观优势。但是人民币汇率改革也将对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形成很大的冲击。汇率的变化幅度如果超过企业的利润率,这将直接抵消企业的盈利空间。人民币汇率未来有升有降的变化态势,也将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当前,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国内也呈现一定的通货膨胀,“走出去”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还会进一步上升,从外部环境来说,2008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可能会比上半年更严峻。从中长期来看,“走出去”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恰恰是推动民营企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动力。过去由于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供给,“走出去”民营企业升级的动力不够,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逐渐提高,它会迫使“走出去”民营企业放弃那些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