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_第1页
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_第2页
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_第3页
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_第4页
房建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

钢结构主体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1.1项目概况................................................1

1.2项目平面图.............................................1

二、编制依据....................................................1

三、测量组织机构................................................1

四、测量施工准备................................................2

4.1技术准备................................................2

4.1.1技术文件学习......................................2

4.1.2建立测量控制网....................................4

4.2仪器准备..............................................20

五、测量的重难点...............................................21

六、钢结构安装测量.............................................21

6.1预埋件安装测量........................................21

6.2钢柱安装测量..........................................22

6.3钢梁安装测量..........................................23

6.3钢梁安装测量资料报验..................................24

七、钢结构变形观测.............................................24

7.1钢结构变形观测一般规定...............................24

7.2钢结构变形观测基本方法和要求.........................25

八、钢结构测量质量保证措施.....................................31

九、钢结构测量安全保证措施.....................................32

一、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1.2项目平面图

二、编制依据

1、设计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平面高程控制点

3、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

4、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2020

三、测量组织机构

1、测量队组建

配备钢结构施工经验丰富,有资格证的管理人员组建测量队,负责控制网的

布设、高程控制布设、建筑物轴线及钢结构定位校正测量、沉降及变形观测。根

据项目大小和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配备2〜4名专职测量人员。每个测量人员均能

独立完成日常测量工作,达到相互校核的目的,同时碰到测量难题也能群策群力。

测量队设置队长一名。具体测量人员配备见下表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联系方式备注

测量成果检验、现场实

1队长体检验、成果报验、对

外沟通

所负责区域日常测量放

2组员

样、内业资料整理

所负责区域日常测量放

3组员

样、内业资料整理

2、测量队职责

(1)测量队长职责

1)组织学习测量相关的合同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规程。

2)组织学习钢结构安装质量精度要求。

3)熟悉领会标书文件,核对设计图纸及数据,绘制项目施工测量辅助图,

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测量资料。

4)做好施工控制测量工作,制定测量线路,做好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工作,

严禁在没有做完控制的情况下用临时点测量。

5)根据需要做好施工监测工作,熟悉监测点位置、监测频率、确定监测警

戒值,认真填写监测报告和监测图,为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6)安排组员交叉测量,本层是测量员A放的线,下层由测量员B来放。

7)负责钢结构焊接前的最终现场复核工作。

8)内业资料报批工作。

9)测量安全管理工作。

10)加强学习交流,能够处理遇到的测量难题。

11)结合项目工作制度制定本部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12)建立仪器台账,做好仪器校检工作。

(2)测量员职责

1)认真履行工作安排和计划,服从具体的岗位安排,熟悉测量队和项目制

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2)熟悉标书文件、设计图纸及数据等工程常用资料和精度要求。

3)能快速、正确的使用各种测量仪器,能处理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

4)做好施工中的放样工作,放样前认真查阅图纸,复核计算结果,要求掌

握常用的坐标和标高计算。

5)在测量施工过程中,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并保护好仪器设备和控

制点。

6)负责所负责区域的内业资料整理工作。

四、测量施工准备

为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保证测量质量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需要

做好技术准备、仪器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技术文件学习

1、测量人员首先要学习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各栋平面布置图、设计说明文

件、结构图和深化图,了解拟建建筑物位置和高度与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的关系,

2

初步确定控制网的布设方式。结合建筑物构件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状、

构造,绘制施工小坐标,作为整个工程放线的依据。

2、认真学习钢结构施工质量标准,确定地脚螺栓、钢柱、钢梁等精度要求,

作为过程控制的依据。精度要求如下:

表10.3.4钢柱安装的允许偏差(mm)

用经纬仪

H/1200,且

弯曲矢高—或拉线和

不大于15.0

钢尺等实测

层H/1000,且

柱不大于25.0r~~,飞1

柱轴单用经纬仪或

节H/1000,且

线垂柱不大于10.01吊线和钢尺

宜度多等实测

层1/1

高35.0

3

4.1.2建立测量控制网

4.1.2.1一级控制网

一级控制即建设单位提供的原始控制点,在建设单位正式提供原始控制点之

后要对控制点进行复测,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复测有问题的及时向建设

单位反馈,查明原因改正后,办理变更手续。如果原始控制点距离施工区域较近,

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就需要间隔1个月左右定期复核,复核成果报建设单位。

原始控制点坐标及平面布置图如下:

4.1.2.2二级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在一级控制网不能直接使用的情况下布设,一般布设在施工区域

的外围稳定区域。

1、高程控制网

布设高程控制网之前先复核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的高差,如果复测高差不符,

及时向建设方反馈,协助建设方找出原因,控制点高程确认无误后再进行高程控

制网布设。控制网等级的选择依据建设方提供控制点的等级和现场实际观测路线

长度及精度要求确定。控制点应设在基坑四周,施工期间不受扰动的区域,施工

区域周围至少布置3个控制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应小于1km。高程控制网一般采

用水准观测方式布设。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4

表4.2.1水准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

路线往返较差.附合或

育差全水准仪水准观测次数

等级长度环线闭台差

中误差型号尺

(km)平地(nim)

(mm)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illMb<mm)

二等2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

DS1因瓦往一•次

三等6<50往返各一次\2yfL4Jn

DS3双面往返各一次

四等10<16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oyr6y/fl

五等15一DS3单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3oyr—

注:1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

倍。

2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为测站数。

3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水准测量所用水准仪及水准尺应满足如下要求:

(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

过20"。

(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对于4a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

0.2〃,三等不应超过0.5"。

(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

0.15mm,对于条码尺不应超过0.1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将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

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

(2)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二、三等水准点标石及埋设结

构如下图所示:

5

四等水准点标石的埋设规格结构如下图所示:

15

图D.2.2四等水准点标石埋设图(cm)

(3)埋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视需要确定。必

要时设置指示桩。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6

表4.2.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视线前后视的前后视的视线离地面基、辅分划或

水准仪基、辅分划或

等级长度距离较差距离较差最低高度黑、红面读数黑、红面所测高

型号

(m)(m)累积(m)(m)较差(mm)差较差(mm)

二等DS150130.50.50.7

DS11001.01.5

—二•等”360.3

DS3752.03.0

四等DS31005100.23.05.0

五等DS3100近似相等———一

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2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

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

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

较差的限值。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

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

制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地形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

标尺点需设立木桩。

(2)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

跨越,也可采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不应超

过7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大于200m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

闭合环。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7

表4.2.6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可差()

半测回远尺mm

跨越距离(m)观测次数单程测回数

读数次数三等四等五等

<200往返各一次12—一一

200〜400往返各一次2381225

注:1一测向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

远尺,再读近尺。

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

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上表规定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4.2.7-1)

式中M、——高差偶然中误差(mm);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度(km);

〃——测段数。

(2)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

对值不应超过上表规定:

(4.2.7-2)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一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4)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应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水准应精确

至1mm。

针对本项目,高程控制点布设位置如下图所示:(项目实际位置)

8

2、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根据项目控制网等级、施工工艺、结构形式和周边环境情况综合

考虑后布置。按布设控制网的仪器选择分为GPS静态控制网和全站仪导线网。GPS

静态控制网适合没有遮挡,且必须在临近高楼上布设控制点时采用,全站仪导线

网适合三、四等以下的控制网,高楼布网时因为阳角太大,一般不采用,如果高

楼布网时,楼顶部有遮挡无法使用GPS时,可采用,但要增加观测次数。

(1)GPS静态控制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表3.2.1卫星定位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固定误差A比例误差系数B约束点间的约束平差后

等级

(km)(mm)(mm/km)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9<10<2<1/250000<1/120000

三等4.5<10W5M1/1500U0<1/70000

四等2<10<10<1/100000C1/40000

一级1<10<20<1/4000041/20000

二级0.5<10<40<1/20000<1/10000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计算方式如下:

3.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2+(口.心

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平均边长(km)。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计算方式如下:

9

/1VWW1

式中加——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异步环的边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且满足下式规

定:

mWo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

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

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

3)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L5

倍。

4)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

活的布网方式。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牢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

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

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

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见下表:

10

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

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1Omm+2Ppm10mm+5ppm10mm+5ppmlOrrm15ppm10mm15ppm

观测盘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

静态215>15>15>15215

卫星高度

角(°)

快速静态—一一>15>15

静态2525

有效观测

卫星数

快速静态———>5>5

静态30〜9020〜6015-4510〜3010〜30

现测时段

长度(min)

快速静态———10〜1510〜15

静态10〜3010〜3010〜3010〜3010〜30

数据采样

间隔(S)

快速野态———5〜155-1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

4646W6<848

因FPDOP

GPS控制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电量、接收机内存

和可存储空间是否充足。

2)观测中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3)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

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

GPS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2)基线解算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

3)基线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4)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

且满足以下要求:

11

Wx&g

D

o

5

W=+Wj+W;

式中〃一一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

式的要求:

WW2而。

忆42«。

w=,w污

W(2

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差(mm)。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

△dW2V2cr

12

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

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

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

中误差的3倍。

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位或三维约束平差。

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

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相应规定。

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

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

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相应规定。

(2)导线控制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要求见下表:

表3.3.1导线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平均测角测距测回数方位角导线全长

测距相对

等级长度边长中误差中误差闭合差相对闭

中误差1"级2"级6"级

(")(")

(km)(km)(mm)仪器仪器仪器合差

三等1431.8201/150000610—3.6n<1/55000

四等91.52.5181/8000046—5-Jn01/35000

一级40.55151/3000024io6<1/15000

二级2.40.258151/14000一1316<1/10000

三级1.20.112151/7000—1224-/n<1/5000

注:1次中n为测站数.

2当流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L1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尺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

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上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

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上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

合差不应大于13cm。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

大于上表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13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应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

3)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

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

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

四等以下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

读数较差,1"仪器不应超过2格,2”仪器不应超过1格,6”仪器不应超过1.5

格。

2)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仪器不应超过10",2"仪器不应

超过15",6"仪器不应超过20"。

3)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仪器不应超过0.3”,2"仪

器不应超过1",6"仪器不应超过1.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当观

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

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

测的最后观测成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水平角观测符合下列规定:

14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仪器精度光学测微器两次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同一方向值各

等级

等级重合读数之差(”)(")互差(”)测回较差(")

级仪器

四等1"1696

及以上

2”级仪器38139

级仪器

一级2"—121812

及以下

6”级仪器一18—24

注:I全站仪、电「经纬仪水平向观测时不受光学测速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用邮过±3•的范用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十•测回内2c

互差的限值.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

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

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

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

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上表中

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

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

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

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

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

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硒。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

并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

15

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应重测该站。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表3.3.18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边测网数

平面控制一测回读数较差单程各测何较差往返测距较差

仪器精度等级

网等级

往返(mm)(nun)(nim)

5mm级仪器3345<7

三等

10mm级仪器44<10<15

42-D)

5mm级仪器22<5W7

四等

10mm级仪器33<10<15

一级10mm级仪器2一410(15

二、三级10mm级仪器1—410〈15

注:1测回是指照准口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2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最代替往返观测。

测距作业应符合以下规定:

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

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

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4)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

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L5m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

地方,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50Pao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

离计算。

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16

2

Dp=\IS-h

式中DP——测线的水平距离(m);

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位);

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皿)。

4)导线网水平角观测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吗(3.3.24)

式中A――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

〃——计算4时的相应测站数;

N——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5)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可按下式进行:

1单位权中误差:

(3.3.25-1)

式中d——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mm);

〃——测距边数;

P—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JW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

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3.3.25-2)

式中——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第,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17

3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式中一平均测距中误差(mm)。

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上述中的方法计算,也

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

长的权。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

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

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

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

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3.3.31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边长观测值及各项

等级边长与坐标(m)方位角(")

修正数(")修正数(m)

三、四等0.10.0010.0010.1

一级及以下10.0010.0011

针对本项目,平面控制点布设位置如下图所示:(项目实际位置)

4.1.2.3三级控制网

三级控制网一般是日常放线所用,即场区平面控制网。一般以各单栋或所有

栋为一组换算施工小坐标,方便放样。外控点最好利用GPS井点做好的附近大楼

上的点,内控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布置成矩形或方形。外控点和内控点

的布设方法参照上述高等级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布设完后计算或直接在平面图上

两侧各栋建筑的施工小坐标,如果各栋建筑分布横平竖直的话,可以用同一个小

坐标系,方便放样。内控点要随层留放线孔,一般下口尺寸为150*150,上口尺

寸为200*200。高程传递一般在核心筒处用水准仪和检定的钢卷尺或盘尺传递。

内控点一般4〜8层复测一次,复测时采用内外控制点相结合的方法。

新建场区控制网,可利用原控制网中的3个或三个以上的点组成的点组进行

定位,小规模的也可以利用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边的方向进行定位。对于建筑场

18

地大于1kmz的工程项目或重要工业区,应建立一级或一级以上精度等级的平面控

制网;对于场地面积小于IkM的工程项目或一般性建筑,可建立二级精度的平面

控制网。

建筑方格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8.2.4-1建筑方格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边长(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

<1/30000

-级100〜3005

二级100—3008&1/20000

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方格

网的对角线;当采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得少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

应在180°±5〃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5"以

内。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5"。

方格网的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8.2.4-2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仪器精度测角中误差半测回归一测同内2c各测同方向

等级测回数

等级O零差(”)互差(”)较差(")

1"级仪器52〈6<946

一级

2”级仪器53<841349

2"级仪器82<12&18-<12

二级

6"级仪器84&18—<24

方格网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器往返观测各1测回,并应进行气象和仪

器加、乘常数改正。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

确定归化数据。点位归化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值,一

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8",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90°±12";距离偏差值,

一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25000,二级方格网不应大于D/15000(D为方格网的边

长)。

施工层标高的传递,宜采用悬挂钢尺代替水准尺的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应

对钢尺读数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改正。传递点的数日,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

和高度确定。规模较小的工业建筑或多层民用建筑,宜从2处分别向上传递,

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或高层民用建筑,宜从3处分别向上传递。传递的标高较

差小于3mn)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施工层的标高基准,否则,应重新传递。

19

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标高传递的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8.3.11建筑物施工放样、轴线投测和标高传递的允许偏差

项目内容允许偏差(mm)

单排桩或群桩中的边桩±10

基础桩位放样

群桩±20

L430±5

30VL&6O±10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60<L<90±15

90<L±20

各施工层上放线

细部轴线±2

承重墙、梁、柱边线±3

非承重墙边线±3

门窗洞口线±3

每层3

H4305

30<H<6010

轴线竖向投测60VH<9015

总高H(m)

90<HC12020

120<H<15025

150<H30

每层±3

H<30±5

30<H<60±10

标高竖向传递60VH490±15

总高H(m)

90VH4120±20

120<H<150±25

150<H±30

4.2仪器准备

为保证测量精度,本项目仪器设备要求每个月校准一次,每六个月送检一次,

20

送检要出具检测报告,并形成仪器校准检测记录。

序号检测设备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

1全站仪TS09PLUS台1

2全站仪TZ08台1

3水准仪AL12A-32台1

45m卷尺把2

510m卷尺把2

650nl卷尺把2

7垂准仪AZJ2台2

8对讲机个6

9油漆桶2

10铅笔、画笔支15

11墨斗个2

12红色自喷漆箱2

五、测量的重难点

1、钢结构框架施工速度较快,混凝土楼板相对进度处于滞后状态,楼层板

施工后不能及时浇筑混凝土,内控点无法随柱投放,同时仪器无法稳定安放,使

用全站仪或水准仪均不能准确放样。

2、核心筒部分也是钢框架,仪器无法架设在高处,俯视放样。

3、利用附近大楼上的外控点,一方面距离一般都较远,另一方面两栋楼扰

动大小及类型不一致,误差较大。

六、钢结构安装测量

6.1预埋件安装测量

1、预埋件平面位置测量

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结构图,利用电脑提前标好预埋件四边中点的坐标,

根据二级或三级控制网用全站仪进行放样。对放样出的四个点进行弹线或拉线,

构成十字交叉定位线,分出预埋件的中点,然后根据定位线安装预埋件。预埋件

定位放样图如下:

2、预埋件标高测量

根据施工结构图,计算出所安装钢柱预埋件的顶标高,利用引设到基坑或楼

层上的标高水准点,使用水准仪进行预埋件顶标高的测算控制。预埋件定位和标

高控制好后,对预埋锚杆丝口部分进行包裹保护,并对预埋件进行固定,固定必

须稳固不可动,避免浇筑混凝土时产生偏移走位,等混凝土硬化后,要对预埋件

的定位和标高进行复核。

6.2钢柱安装测量

1、第一段钢柱安装测量

第一段钢柱的安装与预埋件基本一致,钢柱标高主要受预制成品控制,标高

控制主要在二段柱及以上通过加垫板或构件加工时调整。第一段柱一般位于地下

室,外包混凝土,钢梁比较少,整体性较差。浇筑过程要加强固定措施,浇筑过

程和浇筑后混凝土终凝前要实时监测,防止施工过程位移。

2、其他段钢柱安装测量

第二段及以上钢柱都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控制垂直度和标高。钢柱、

钢梁、钢板墙安装完成后进行初步校正,校正完后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