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24年7月石门一中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分)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甚至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享受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称人工智能可能在100年之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出现后,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人类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当智能机器彻底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后,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后期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如今对待人工体能技术—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3分)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须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3分)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D.“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4.(4分)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6分)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刘姥姥①初见贾母
曹雪芹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坐着。那板儿②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家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困了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刘姥姥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贾母又道:“今儿既认着了亲,别空空儿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我们也有个园子,园子里头也有果子,你明日也尝尝,带些家去。你也算看亲戚一趟。”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贾母笑道:“凤丫头,别和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说着,又命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益发得了趣味:正说着,凤姐儿便命人来请刘姥姥吃晚饭。贾母又将自己的菜拣了几样,命人送过去与刘姥姥吃。
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鸳鸯③忙命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彼时宝
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④,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刚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里虽不乐,也只得罢了。
(有删改)
【注】①刘姥姥,一个乡村老寡妇,其女婿家二十年前与贾政的太太王夫人家连过宗。《红楼梦》第六回曾描写她因女婿女儿生活困难到贾府寻求接济,此次到贾府是带着家产的果蔬来报恩。②板儿,刘姥姥的外孙。③鸳鸯,贾母的大丫鬟。④走了水,失火的委婉说法。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贾母房里围绕着贾母的人和贾母当时“歪"在榻上的姿态,表现了贾母在贾府的地位。
B.文中有两处对板儿的描写,这两处描写虽属闲笔却不可或缺,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可以陪衬主要人物,还能使叙述更显灵活。
C.“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吃了饭便又打发过来”一句,在平常的叙述中把凤姐的善于逢迎、贾母和刘姥姥地位的巨大悬殊都表现了出来。
D.贾母把家中失火归咎于刘姥姥讲故事说到了抽柴草,这并非贾母的真实的想法,而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
7.(6分)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她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8.(6分)小说写刘姥姥和贾母的谈话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22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9.(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10.(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11.(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2.(8分)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13.(5分)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边庭落日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14.(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15.(6分)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句子“___,___”。
(2)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王勃在风烟的迷茫之中,遥望送别之地的诗句是“___,___"。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概述自己在艰难时刻追随先帝,说明创业的艰难的诗句是“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有稳重大方、八面玲珑的(),冰雪聪明、敏感多疑的(),也有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的()等。许多人会问:“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可作者没有“嘲笑”或“不喜欢”,只有“悲悯”与“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①,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即便是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②。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由此,我们或许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不再随便说:③。
17.(3分)依次对应文中括号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迎春
B.王熙凤林黛玉贾迎春薛宝钗
C.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贾迎春
D.贾迎春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
18.(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阅读下面《乡土中国》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以“己”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1)(3分)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③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④一圈圈推出去
⑤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⑥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A.③①⑤②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C.③⑤①②⑥④D.①③⑤②⑥④
(2)(6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节选段落引用潘光旦的话有何作用?
六、作文(6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语文
1.B2.C3.D4.结构方面: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表达方面:①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5.①个人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能力,应对失业或转型问题;②人类未来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③以人类对人工体能的态度类比,人类对人工智能会日趋理性和冷静;④人和智能机器新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避免失控。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
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与霍金的观点不一致,材料二重点在于通过分析使人们树立信心,不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恐慌。
D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三观点不一致,材料三主要阐述如何对待人工智能。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知,并不是让人类无须工作,且文中也未提到共享社会财富。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利大于弊。
D项,突出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一致的。
A项,是证明工具的产生的必要性。
B项,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的评判,与材料二谈的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同。
C项,分析的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与材料二相差甚远。
所以只有D项可以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共分为五段。第1段,结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可知,这是提出问题。第2段分析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恐慌。第3段是从另一个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分析人们恐慌的原因。这两段是分析问题。第4段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必恐慌害怕,得出人工智能对人类有益的结论。这是解决问题。体现严密性还可以从词语使用上看,比如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文章论证逻辑严密;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准确、严密。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是从原文中找到引起人们忧虑的原因或人工智能出现后人们的积极态度及做法。如由材料二第4段中“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可得出第一条。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得出第二条。结合材料三第1段“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可得出第三条。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可得出第四条。
6.D7.①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在谈话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②知自己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问话,忙立身回答。③懂投人所好,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见贾母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8.①详写刘姥姥与贾母初见时的谈话及刘姥姥编的故事,表现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②略写刘姥姥搜寻乡村逸事等内容,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兼顾对主要人物(宝玉姊妹)和场面的描写。
③使行文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解析】6.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说法错误,根据前文失火后,贾母“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判断,贾母即使不认为讲故事说到抽柴草就引发火情,至少也认为不吉利,所以选项说“是为阻止宝玉继续打听故事结尾找的借口”是错误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情节等来概括答案。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概括: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中说刘姥姥经历过世情这个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此题可从对人物的描写中分析概括答案。从原文第1段“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及2、3段的人物对话可知刘姥姥的这个特点表现在善察言观色,颇有眼光。虽没见过,但根据神态和周围人的表现就能一眼认出贾母;刘姥姥很会说话,称贾母为“老寿星”,不断恭维贾母享福并表示羡慕;从原文第6段“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可知刘姥姥的这个特点表现在从谈话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贾母和宝玉姊妹的喜好;懂投人所好,见贾母和宝玉姊妹喜欢听自己讲话就编故事给他们听。从原文第2段“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可得出刘姥姥的这个特点表现在知自己身份,行为谨慎。一见贾母忙上前请安;贾母问话,忙立身回答。
8.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小说情节叙述艺术的能力。小说详略得当有以下好处:1、使读者感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2、让读者可以更加容易的抓到重点;3、有详有略,相辅相成。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写刘姥姥和贾母的谈话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的好处,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谈话的详写部分和略写部分,然后分析总结这样安排的好处。
从选文1、2段可知内容可知小说详写刘姥姥与贾母初见时的谈话表现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从详写刘姥姥编的故事,表现刘姥姥的个性;从第6段“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可知略写刘姥姥搜寻乡村逸事等内容,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行文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9.A10.B11.C12.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13.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①“概”,一致,符合。⑦“既”,已经。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
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一)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14.A15.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从时空落笔"错误。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京城以东
是一条曲折的灞水。“紫塞”,亦可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这两句将关塞与京都相提并论,意指诗人身在边关,心在京城;也是指自己身赴北庭为的是报答朝廷的恩惠。这是种跨越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这种横跨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被称作诗家笔法。故选A。
15.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词的格调,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题干内容“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结合诗歌的意境、人物形象塑造、情感等方面分析。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沙蓬,指蓬草丛生,黄沙飞扬,意即塞外。句意为: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这是诗人追思自己毅然放弃赋闲无聊的京中小吏的职务,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诗人回忆戍守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诗人由眼前景想到遥远的长安,驰骋想象中,回顾了自己对从戎的选择;随即生动地描写了战地上杀伐之气纵横、干戈之象满目的情景;承此而抒发了为报君恩,将更加奋勇作战,以澄清边塞烽烟的雄心壮志。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鉴"阙”“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C18.①善良的、残酷的(凶恶的)/富有的、贫穷的②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也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也值得尊重(欣赏)③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薛宝钗,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有不同的面对方式,对长辈尊重顺从,对兄弟姐妹则温柔宽容,对于丫环仆人则平易近人。
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贾母疼爱,但她生性孤傲,敏感多疑,又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
王熙凤,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观色,其判词中所称机关算尽可以说是其性格的最好写照。
贾迎春:性格善良且有些懦弱,经常被欺负捉弄,不过命运十分凄惨。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本处是说《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并且列举了一些生命形式,所以本处应填没有列举的生命形式,如善良的、凶恶的,富有的、贫穷的。
第二处,本处是说贾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即便是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贾宝玉的心中也是值得被关心、被尊重的、被欣赏的,因为他看到每一个生命就像自然中的花,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
第三处,第一段通过《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进行发问“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所以最后还要回归这一问题,多读几回《红楼梦》,回到现实中,就不再随便说:最喜欢谁或最不喜欢谁。
19.(1)A
(2)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引用潘光旦的话,形象的把“仑”作为构字要素的字(论,伦),说明其具有“条例、类别、秩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工仪器仪表买卖合同
- 仓库合作协议范本
- 公益活动合作协议书范本新
- 大厦室内设计委托合同
- 湖北省随州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附答案】
- 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外研社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下册Module6练习
- 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中人教版生物选修三专题五第一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测试
-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A卷)2
- 工程项目管理
- (完整版)检验批划分及验收计划方案(房建工程)
- 《科学家的故事》PPT课件.ppt
- 关于成立治安巡逻队的实施方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建议PPT课件
- 氩弧焊通用焊接工艺
- 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PPT.ppt
- 豇豆栽培技术PPT课件
- 脑病科优势病种护理方案
-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歌诀
- 防静电标准规范1
- 浅谈预应力锚索张拉验收及其张拉伸长量的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