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第一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完成第1~3题。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相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袤答案1.D2.C3.B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相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第3题,人口从南部迁移到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资源的开发供应了大量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改变图,完成第4~5题。“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Population)A—消费程度(Affluence)T—创建财宝的技术(Technologies)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Burden)4.图中最能反映我国1957—2000年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削减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削减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5.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建财宝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产量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答案4.C5.C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57—2000年,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削减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削减最能反映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第5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下图为某年春运首日全国十大热门迁徙线路图。读图,完成第6~7题。春运首日全国十大热门迁徙线路1.北京→上海2.天津→德州(山东)3.广州→重庆4.上海→六安(安徽)5.广州→荆州(湖北)6.沈阳→北京7.北京→太原8.上海→阜阳(安徽)9.广州→天门(湖北)10.北京→菏泽(山东)6.该日,人口流淌总体呈现()A.由中小城市流向特大城市B.由沿海城市流向中、西部地区C.由农村流向城市D.由北方流向南方7.该日上海、北京有人口流入,主要影响因素有()①婚姻家庭②旅游③就业机会④国家政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6.B7.A解析第6题,某年春运首日全国十大热门迁徙线路中,多数线路是由东部沿海城市指向中、西部地区的,故选B项。第7题,春运期间,人口流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家庭团聚共度春节,此外还有少部分人利用假期旅游;春节期间找寻工作的人很少,春运期间的人口流淌也非国家政策所致。故选A项。读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完成第8~9题。8.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9.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答案8.D9.D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在外来移民人口中,占比例最高的是20~50岁的青壮年,其次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例最低的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以外来移民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第9题,外来移民人口中,比例最大的集中在20~50岁,属于劳动人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候鸟式”迁移的人口流淌状况。“候鸟式”迁移指在城市务工但不能摆脱农夫身份,在农村仍保留宅基地的一种迁移方式。据此完成第10~11题。10.农夫“候鸟式”迁移而不定居城市的缘由有()①城市老龄化严峻②国家户籍制度严格③城市生活成本高④农夫工乡土情怀重A.②③ B.③④C.①④ D.①②11.“候鸟式”迁移带来的影响有()A.土地资源合理利用B.农村教化水平的提高C.农村留守儿童增多D.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答案10.A11.C解析第10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农夫不定居城市的缘由有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第11题,农夫“候鸟式”迁移导致农村很多土地荒芜,留守问题出现,制约了农村教化的发展。下表为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读表,完成第12~13题。年龄段/岁男性人口/万人女性人口/万人0~145.043.8415~2925.1437.030~4414.6811.6345~594.944.01≥601.761.7812.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像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13.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①缓和了当地就业惊慌的局面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答案12.B13.C解析第12题,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5~29岁、30~44岁年龄段迁入人数最多,说明以青壮年人口迁入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常常起作用的因素。第13题,迁入人口中包括0~14岁、60岁及以上人口,说明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同时,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20世纪90年头以来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料,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料数据。读表,完成第14~15题。2050年预料人口数量14亿~15亿人依农业资源最大供给的人口数量15亿~16亿人依粮食生产实力最多供给的人口数量15.1亿人或16.6亿人依小康消费水平最相宜供给的人口数量8亿~9亿人14.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A.15亿~16亿B.15.1亿或16.6亿C.8亿~9亿D.14亿~15亿15.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②地区开放程度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④国家人口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4.C15.A解析第14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依据现有的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变动状况,估算的将来某一时期某一区域所能容纳的最相宜的人口规模。第15题,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同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惊慌程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不同海拔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改变。读图,完成第16~18题。16.2000—2008年,该地人口与耕地关系始终处于高度惊慌状态的地带是()A.1300米以下地带B.1300~1600米地带C.1600~1900米地带D.1900~2500米地带17.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改变及其缘由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惊慌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惊慌18.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柴达木盆地答案16.A17.B18.B解析第16题,依据概念,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结合图示信息可知,2000—2008年,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明显变小,则人地关系趋于惊慌。第17题,图中显示,在1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大,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爱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状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第18题,该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云贵高原符合。读2006年至2014年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图,完成第19~20题。19.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A.2006年 B.2010年C.2013年 D.2014年20.近20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主要缘由是()A.老龄化加剧,死亡率增高B.诞生率低,人口增长缓慢C.受高等教化人口比例增加D.劳动力跨国流淌渐渐增多答案19.C20.B解析第19题,由图示可以看出,2013年及之前年份,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零,说明劳动人口始终增加,2014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小于零,说明劳动人口削减。所以2013年劳动人口数量最多,故选C项。第20题,近20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低增长,近年来甚至还出现负增长,主要缘由是诞生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导致老龄化加剧。B项正确。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据联合国最新统计,世界人口总数由2011年的70亿上升到2024年的75亿。读图,完成第21题。21.全球人口在6年间增加了5亿,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A.东半球各国B.西半球各国C.欠发达国家、地区D.发达国家、地区答案C解析从统计图可知,发展中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特殊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须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须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月份来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完成第22~23题。22.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淌属于()A.国内人口迁移B.人口流淌C.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23.影响材料中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C.文化教化因素D.政治因素答案22.B23.A解析第22题,人口流淌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缘由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淌属于人口流淌。第23题,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单位:万人)。读图,完成第24~25题。24.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25.下列关于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放宽生育政策,激励生育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答案24.B25.D解析第24题,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而干旱的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25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垦和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26.(12分)读表中数据(某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省级行政区北京市河南省自然增长率/%-0.0150.564总增长率/%5.2920.562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万人1961.29402.42000—2010年增加人口/万人604.3146.6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分析其最可能的缘由。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分析其人口数量改变最可能的缘由。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改变趋势为,分析影响人口这种改变的主要因素。
(4)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其缘由。
答案(1)高外来人口多(外来人口大量迁入)。(2)低人口大量迁出。(3)增长经济因素。(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城市有较好的就业条件、就医条件、教化条件以及生活条件等。解析第(1)题,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最可能的缘由是外来人口多,即人口机械增长率高。第(2)题,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其人口数量改变最可能的缘由是人口大量迁出,即人口机械增长率是负值。第(3)题,北京市的人口总量改变趋势为增长,影响人口这种改变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北京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第(4)题,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主要缘由是城市有较好的就业条件,就业机会多;较好的就医条件,医疗技术高、医疗设备好;较好的教化条件;较好的生活条件等。27.(12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淌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淌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汲取的流淌人口占全国流淌人口比例表。经济板块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北部沿海11.9713.2大西北地区3.134.1黄河中游地区7.9811.1大西南地区10.9813.5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东部沿海地区20.5819.9南部沿海地区28.7021(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淌人口的数量改变特点。(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汲取的流淌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试分析其缘由。答案(1)流淌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淌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淌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加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不利影响:产生交通拥堵、城市环境破坏、住房惊慌以及就业困难、治安压力大等社会方面的问题。(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数据可知,1982—2010年我国流淌人口的数量改变特点为流淌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淌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淌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第(2)题,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入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增加劳动力;增加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不利影响就是城镇化问题,即产生交通拥堵、城市环境破坏、住房惊慌以及就业困难、治安压力大等社会方面的问题。第(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汲取的流淌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的缘由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的劳动力从东部回流到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8.(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气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1)图中显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级行政区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入手,试分析其主要缘由。
(2)分析图中省级行政区间人口大规模流淌的主要缘由。答案(1)广东省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2)①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③户籍制度的改革。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人口负担最轻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省。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广东自然条件优越,包括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够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所以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mea英语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辅导员考试的关键试题及答案分析
- 辅导员考试中的管理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如何系统学习花艺师考试相关知识试题及答案
- 花艺师考试相关知识及试题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的关键能力提升与市场分析试题及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在线辅导试题及答案
- 《机械制图》课件-项目4 组合体的投影
- 急诊预检分诊规范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思维导图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课件
- 第六章-GIS分析导论
- 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研究
- 儿童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 光伏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2024年中国斜交轮胎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
- 300MW300MWh源网荷储一体化储能电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外研版(三起点)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 激光雷达产品商业计划书
- 网课智慧树知道《老年医学概论(浙江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