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3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3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3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3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3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煤屑(xiè) 幽僻(pì)参差(cēncī) 颤动(zhàn)B.云翳(yì) 积攒(zn)戏谑(xuè) 氤氲(yīnyūn)C.蹒跚(pánshān) 害臊(zào)眷恋(juàn) 弥望(mí)D.坍圮(tānpǐ) 亘古(héng)樯桅(qiángwéi) 作揖(yī)解析A.“颤”应读chàn。C.“臊”应读sào。D.“亘”应读gèn。答案B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A.滋生 B.急不可待C.以讹传讹 D.混淆视听解析B项,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不当。形容时间急迫应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A项,繁殖、生长出来。C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D项,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B.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我们拟编写下列任意选修课教材。C.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D.学生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上课时就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解析B.“发展”与“知识面”不搭配;C.“有没有”和“提高”是两面对一面;D.“提出”与“质疑”语义重复,删去“提出”或将“质疑”改为“疑问”。答案A4.下面是阎慰鹏先生《读〈朱先生哀念集〉》中的一首七律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中间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荷叶依旧月高悬,________,先生踱步正歌酣。①风吹暗香花点点②蝉把枝头望眼穿③回首蓦然惊笑慰④梦里相思曲岸边⑤蛙浮水面轻声唤⑥光容倩影叶田田A.④①⑤⑥②③ B.④⑤②①⑥③C.④①⑥⑤②③ D.⑥⑤④①②③解析首先,四个选项里A、B、C三项都以④起,独D项以⑥起,据以往的经验,D项基本可以肯定是错的。但这并不是有说服力的原因。其次,这是一首七律,因此要按七律的格式。颔联、颈联对仗,如此①和⑥、②和⑤各是一组。七律压平声,可排出颔联、颈联顺序为①⑥、⑤②或⑤②、①⑥。尾联收尾,要引出最后的抒情,因此③“回首蓦然惊笑慰”恰好有一种引起下文的语气。答案C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①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渡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如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②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①刺:用篙撑。②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其所宝者异也 宝:宝物。B.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禨:事鬼神以求福。C.而子辞,请寝之丘 辞:谢绝。D.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举:谋划大事。解析“宝”在文中是名词作动词,“看重”的意思。答案A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于荆,至江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相如因持璧却立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B.均为连词,表顺承,“于是”。A.前“于”是介词,译为“从”;后“于”也是介词,译为“比”。C.前“之”是助词,无义;后“之”也是助词,起提宾作用。D.前“以”是介词,译为“把、拿、用”;后“以”是连词,相当于“从而”,连结果。答案B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3分)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③其主俗主也④去郑而之许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A.①④⑤ B.③⑤⑥C.②③④ D.①②⑥解析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关。答案D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D.文章最后一段,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解析D.说“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在此句中指小孩),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说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答案D9.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粗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粗/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2)①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眼前利益看作利益。(前“知”,智慧;后“知”,明白、知道;“为”看作)②假如现在把百两黄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让他选择),小孩一定选择黄米饭团了。【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看重的东西,只是他们看重的东西各有不同啊。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因为我的死,楚王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久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眼前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伍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伍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伍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篙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伍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渡伍员过江。伍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伍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起初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伍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伍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假如现在把百两黄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让他选择,小孩一定会选择黄米饭团了;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2)清幽静谧(清静)。以有声衬幽静。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______________。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2)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子夜歌》)答案(1)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文化散文的关键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的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气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有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决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化散文”。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等。解析A.不是所有的散文与杂文都是文化散文。B.原文: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D.原文: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E.原文:“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答案CF13.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 ()(3分)A.李敖的文化杂文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D.公刘《丑陋的风波》解析联系上下文意推断。抓住“太四平八稳”、“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等关键词语。答案C14.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取材上的文化性。②文化意识强烈。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④写作形式富有文化韵味。15.本文第三段和第七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重复。第三段阐述的是文化散文的其中一个内涵:文化散文应显示作者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第七段扣题,证明为什么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是文化散文的关键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带着村庄上路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做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做铺垫,当做背景。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16.“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17.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2)“我”尽力隐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3)“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18.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第二个“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我带着我去上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答案示例一:“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对村庄有新认识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