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_第1页
2017-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_第2页
2017-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_第3页
2017-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_第4页
2017-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II)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

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2.(6分)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

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3.(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4.(6分)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

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第1页(共22页)

时间/h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l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l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6.(6分)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

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

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

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

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i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

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B.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C.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D.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9分)如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第2页(共22页)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o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

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填“B和C”“C和D”或“B和D”)o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0

8.(9分)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久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

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久环境中l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

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

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汗液分泌会,从

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o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o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汽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分解代谢会o

9.(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

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

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

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0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o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

第3页(共22页)

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10.(12分)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

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

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

血友病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

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o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

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

,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

例为o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15分)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

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

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h内定期取样观测

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

O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

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

事情是o

(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

,脂肪转变为。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

第4页(共22页)

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回答下列

问题:

(1)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

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提取RNA时,提取液中

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

(2)以m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其原理是.

(3)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答出两点即可).

(4)当几丁质酶基因和质粒载体连接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

(5)若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己经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抗真菌

病的能力没有提高,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

第5页(共22页)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n)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

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

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123:模式图;521: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

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

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

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

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

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第6页(共22页)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

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

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

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的细胞

分裂图是否正确,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分)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

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考点】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题】157:教材经典实验;522:遗传物质的探索.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0、N、S)+DNA(C、H、0

、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一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一合成(控制者:噬

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一组装一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

杆菌混合培养一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一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

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第7页(共22页)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

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

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

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

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及其繁

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

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分)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考点】18: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3B: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专题】41:正推法;51A: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

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

少量的DNA.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解答】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

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

第8页(共22页)

化活性,B错误;

C、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

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

方法,C正确;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K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

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化学本质,掌握影响

酶活性的因素,明确酶应该保存在低温条件下;了解蛋白质的理化特性,能

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6分)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

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l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l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考点】32: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19: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分析】分析曲线图:0〜l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

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

第9页(共22页)

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解答】解:A、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

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可通过

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

B、0〜l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

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B错误;

C、2〜3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

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

D、0〜l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

渗透压,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

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答题。

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考点】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41:正推法;53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第1()页(共22页)

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

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

系统的发育。

4、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

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

B、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

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

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

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

部分的功能;识记神经中枢的组成及各中枢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

判断各选项。

6.(6分)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

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

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

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

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i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

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B.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第11页(共22页)

C.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D.AAbbDDXaaBBdd,或AABBDDXaabbdd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42:反推法;527: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

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

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

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

基因型为A_B_d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褐色的

基因型为Aabbddo

【解答】解: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B均为黄

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

」一二,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

52+3+964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要出现a的比例,

M

可拆分为上乂工乂工,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而

444

符合子二代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Ddo

故选:Do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黄:褐:黑=52:3:9的转化,同时推出相应的基

因型也是本题的难点。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第12页(共22页)

7.(9分)如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D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02、NADP、ADP+Pi、

C5.,「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NADH。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

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C和D(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缺氧条件下进

行无氧呼吸。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0:细胞呼吸的过

程和意义.

【专题】111:图文信息类简答题;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其中中A表示

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可代表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可代表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图中①是02,②为NADP+,③为ADP+Pi,④

为C5。

【解答】解:(1)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形成NADPH和氧气,因此图

中①^。2;②可形成NADPH,应为NADP+;③可形成ATP,应为ADP+Pi;

三碳化合物还原可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因此④表示C5.细胞呼吸过程

中产生的[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NADHo

⑵图中A表示光反应阶段,B表示暗反应阶段,C代表细胞质基质(可发生

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D代表线粒体(可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

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合成ATP,而暗反应阶

段不但不能合成ATP还会消耗ATP.因此,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

生在C和Do

第13页(共22页)

⑶植物叶肉细胞中,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最终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02NADP*ADP+PiCsNADH

(2)C和D

(3)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点评】本题结合光合作用和细胞有氧呼吸的综合图解,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

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产物等基

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准确判断各过程或各物质的名称,属于考纲识记

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9分)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久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

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冤环境中l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

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

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会增加,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理加。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41久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

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冤引起的o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久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增加,分解代谢会强。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114;实验性简答题;535: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

第14页(共22页)

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

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1)实验动物处于4PC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

力口;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的影响,使结果

具有可比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汽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

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

增强。

故答案为:

(1)舒张增加

(2)增加

(3)排除41冤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冤引

起的

(4)增加增强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的原理、中

枢及具体过程,能结合题设中所给的条件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

考查。

9.(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

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

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

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第15页(共22页)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

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考点】F1:种群的特征;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F7:种间关系.

【专题】41:正推法;536:种群和群落.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

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

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3、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16页(共22页)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解答】解:(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

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

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

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故答案为: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

识记种群的五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种群数量增长

的两种曲线及影响因素;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确答题。

10.(12分)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

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

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

血友病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

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lo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

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

,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

第17页(共22页)

例为1.98%。

【考点】8A:伴性遗传.

【专题】175:遗传基本规律计算;529:伴性遗传.

【分析】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绘制系谱图如下:

□O正常

物@患者

(2)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H、h表示,则7号的基因

型为XhY,由此可推知1号和5号(大女儿)的基因型均为XHXh,则小女儿

(4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工乂叱入1XHXH,其丈夫的基因型为XHY,他们

nn

生出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则小女儿

24R

的基因型为XHXh,其所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HXh:XHXH:XhY:XHY=1

:1:1:1,可见其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工。

4

(3)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

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的频率也为1%;又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

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则女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的频率为1%,正常基因

的频率为99%,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X1%X

99%=1.98%o

故答案为:

(1)如图

第18页(共22页)

□O正常

E©患者

⑵11

R4

(3)1%1.98%

【点评】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类型,

掌握各种伴性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绘制遗传系谱图并能据此推断

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

考查。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15分)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

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

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h内定期取样观测

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发酵时间。

(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

好氧菌o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

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

事情是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

最佳发酵时间。

(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

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o

【考点】K7: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专题】114:实验性简答题;544: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的制作.

【分析】解答本题可借鉴腐乳制作的相关原理。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

第19页(共22页)

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

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

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

(2)容器内上层为有氧环境,底层为无氧环境,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

效果比底层的好,则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菌。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

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延长发

酵时间继续进行实验。

(4)大豆到豆豉的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被

脂肪酶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答案为:

(1)菌种发酵时间

(2)好氧菌

(3)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

酵时间

(4)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点评】本题考查豆豉的制作及相关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

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识记腐乳制作的原理,能进行迁移应用;能

根据题干信息推断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

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回答下列

问题:

(1)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

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嫩叶组织细胞易破碎.提取

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RNA降解.

(2)以m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其原理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第20页(共22页)

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以合成cDNA.

(3)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

±(答出两点即可).

(4)当几丁质酶基因和质粒载体连接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避

酰J徽.

(5)若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几丁质酶基因已经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抗真菌

病的能力没有提高,根据中心法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目的基因的转录微

译异常.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专题】41:正推法;548:基因工程.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①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

合成.

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

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⑶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

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

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

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

-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1)由于嫩叶组织细胞易破碎,因此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

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

料.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提取的

第21页(共22页)

mRNA被RNA酶分解.

②以m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原因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以合成cDNA.

(3)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质粒载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便于目的基因

的表达;质粒中含有复制原点等.

④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

⑸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若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几丁质酶基因

已经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抗真菌病的能力没有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几

丁质酶基因没有转录或翻译异常.

故答案为:

(D嫩叶组织细胞易破碎防止RNA降解

②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以合

成cDNA

③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

④磷酸二酯键

⑤目的基因的转录或翻译异常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

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

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第22页(共22页)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n)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6分)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3.(6分)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

4.(6分)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

5.(6分)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第1页(共21页)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6.(6分)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

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必考题:

7.(8分)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问

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B组的处理是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

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激素和激素。

8.(8分)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

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

图回答问题:

第2页(共21页)

(

-

s

・C

E.

・o

u

n

f

(

2

)

(

(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

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受到抑制。

(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

常用的有机溶剂是。

9.(11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

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

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问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

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

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

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

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

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

原因有(答出两点即可)。

10.(12分)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

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

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回答下列问题:

第3页(共21页)

(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理论

上,Fi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o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

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

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

(3)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

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

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

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

括o

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

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生物一选修1:生物

技术

11.(15分)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经常通过消毒和灭菌来避免杂菌的

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填"可以"或"不可以")

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

两种方法的优点是o

(3)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其原因是紫外线能o在

照射前,适量喷洒,可强化消毒效果。

(4)水厂供应的自来水通常是经过(填"氯气""乙醇"或"高锅酸钾")消

毒的。

(5)某同学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并没有达

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o

【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第4页(共21页)

12.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线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

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某科研团队将某种病毒的外壳蛋白(L1)

基因连接在GFP基因的5,末端,获得了L1-GFP融合基因(简称甲),并将

其插入质粒P0,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1,其部分结构和酶切点的示意图如下

,图中E1〜E4四种限制酶产生的黏性末端各不相同。

启动子L1基因GFP基因终止子

tttt

ElE2E3E4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该团队在将甲插入质粒P0时,使用了两种限制酶,这两种酶

是o使用这两种酶进行酶切是为了保证,也是为了保证

(2)将P1转入体外培养的牛皮肤细胞后,若在该细胞中观察到了绿色的荧光,

则说明L1基因在牛的皮肤细胞中完成了和过程。

(3)为了获得含有甲的牛,该团队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将能够产生绿色荧光细

胞的移入牛的中,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

(4)为了检测甲是否存在于克隆牛的不同组织细胞中,某同学用PCR方法进行

鉴定。在鉴定时应分别以该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填"mRNA""总

RNA"或"核DNA")作为PCR模板。

第5页(共21页)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n)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考点】17: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专题】41:正推法;51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复合

物,A正确;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B正

确;

C、蛋台质结合Fe"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02运输,C错误;

D、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

成分,D正确。

故选: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