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30《石钟山记》(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30《石钟山记》(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30《石钟山记》(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30《石钟山记》(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统编版)专题30《石钟山记》(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知识梳理与过关训练专题30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答案】《水经》云:“彭蠡(鄱阳湖的别称)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拍打),声如洪钟。是(这个)说也,人常疑之。今以(把)钟磬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响)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聆听,仔细地听)之,南声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慢慢)歇(消失)。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唯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到)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此)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选)其一二扣(敲打)之,硿硿焉(硿硿地响)。余固(本来)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阴森的样子)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正)心动(内心惊恐)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裂缝),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代指洞穴和裂缝),涵澹澎湃而为(产生,形成)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知道)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我)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终究)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不)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乃(竟)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真相)。余是以(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简略),而笑(讥笑)李渤之陋(浅陋)也。一、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3.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3.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承上文转折(三)词类活用1.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2.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3.磔磔云霄间(名词作动词,磔磔地叫)4.噌吰如钟鼓不绝(名词作动词,敲钟;敲鼓)5.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容词作动词,动荡;冲击)6.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浅度;深度)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8.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9.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0.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11.而臆断其有无(名词作状语,用臆想)1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四)一词多义1.壁(1)凿壁借光(墙壁)(2)至绝壁下(陡峭如墙的山崖)(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军营,营垒)(4)项王军壁垓下(坚守营垒,筑营垒驻守)(5)小姐这壁坐(边,面)2.察(1)徐而察之(仔细看,观察)(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了解,弄清楚)(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举)3.殆(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2)殆有神护者(大概,恐怕)(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差不多)(4)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同“怠”,疲乏,倦怠)(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噌咄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襄坎镗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此世所以不传也(4)所在皆是也(5)则山下皆石穴罅2.被动句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记之(2)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3)状语后置得双石于潭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二、文化常识1.彭蠡:鄱阳湖的别称。2.周景王之无射:《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3.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4.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其阴,济水东流C.道皆砌石为磴 D.明烛天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的判断能力。A项,“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没有活用;D项,“烛”,名词作动词,照。故选C。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适:享有;D项,相;互相。故选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答案】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①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⑫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特殊用法的能力。A项,“冯”同“凭”,凭借;C项,“采”同“彩”,彩色;D项,“圜”同“圆”,圆形。故选B。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 B.挟飞仙以遨游C.凌万顷之茫然 D.至于泰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A项,“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B项,“遨游”:游乐、嬉游。古今同义。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故选B。6.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故选C。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漫”的意思是“模糊”,而不是“流失”,本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故选C。8.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A项,古今相同。须臾:片刻;B项,古今异义。至于,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C项,古今异义。足下,古义:从脚底往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故选A。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泰安B.须臾成五采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D.多平方,少圜【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的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词语的意义。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C项,“动摇”,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D项,“平方”,古义:平整,方形。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指平方米;B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指时间短暂。故选B。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答案】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项,“自”从。故选A。【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全国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二、情景默写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一开篇即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的句子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以此统摄全篇,使读者对泰山有个总体印象。(2)《登泰山记》中“,”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的句子是“,”。(4)《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登上山顶看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句子是“,”。【答案】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阳、磴、极、臾、采、苍、负、烛。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3)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4)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5)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6)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7)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答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樗蒱、采、磴、徂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乙文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②,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由,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注释】①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偶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作的一篇散文。②齐云、落星与下文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B.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C.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D.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是最常见的两种纪年方法,一位皇帝在位时一般只有一个年号,也可有多个年号。B.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场所,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周易》与《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几部儒家经典著作一起合称为“六经”。D.十稔,谷物成熟叫做稔,庄稼通常一年一熟,人们把一年称为稔。十稔,谷物成熟十次,也就是十年。1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6.甲乙两文均借景物寄寓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回答两文作者表达的情感。【答案】13.A14.C15.(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16.①甲文作者借描写泰山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②乙文作者借竹楼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仕途失意之叹,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信念。【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远吞山光”中“山光”是偏正结构,意思是山色,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夏宜急雨”是主谓宾结构,意思是夏天宜有急雨,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是加上《乐经》。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既”,已经;“负”,覆盖;“烛”,照亮。(2)“幸”,希望;“同志”,志趣相同;“嗣”,继;“葺”,修缮。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登泰山记》全文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据此可分析出,甲文作者借描写泰山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黄冈竹楼记》是作者在真宗咸平二年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写的一篇记文。本文是借物寓意的名篇。首先说明为什么用竹子建楼,写出黄冈当地的风物特点。接着描写竹楼广揽山光水色,藏纳清幽深远的神韵,抒发了竹楼主人清雅出尘的情趣。体现了作者露出屡遭贬谪的哀怨,也隐含了宁折不弯的精神。据此可分析出,乙文作者借竹楼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仕途失意之叹,同时也传达出作者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信念。参考译文:甲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乙文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登泰山记(节选)(清)姚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李斯论(节选)(清)姚鼐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⑤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17.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B.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C.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D.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古代用干支纪日的一种方法。干是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是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干和十支依次组合成为六十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六十甲子周而复始。B.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史记》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即以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互相有告发犯罪人的责任,若隐而不告,则与犯人同罪。C.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名况,字卿,赵国人,世称荀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不同于孟子,他不同意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D.五刑: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一般是指墨、劓、剕、宫、大辟。自隋唐起,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这种体系一直延续到清末。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写景抒情,《李斯论》议史论政,主旨各异,文简意赅,都体现了“桐城派”文学“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流派特征。B.《李斯论》先破后立,先是反对苏轼关于李斯借荀卿的理论扰乱天下的观点,再考据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历史,得出李斯乃是“趋时”的结论。C.姚鼐透过表象,从本质上指出李斯即便不推进秦孝公以来严刑峻法的治国方略,秦始皇也同样会“为之而不厌”,因为秦国惯于严苛的统治。D.姚鼐在最后指出荀卿倡导儒学治世虽有得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李斯则阿附邀宠,与其相悖,一直采用和商鞅相同的方略。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②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答案】17.B18.A19.D20.①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为天门。②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就不会怪罪我的。【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害天下”动宾短语,其主语是“李斯”,“李斯之害天下”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D;“害秦者”省略主语“商鞅”,与“行其学”的主语一致,“而”表示递进关系,故“行其学而害秦者”其间不能分开,排除C。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干是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是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错误。干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一直采用和商鞅相同的方略”错误。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说明李斯和商鞅最初的主张是不同的。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当道者崖限”;“限”,像门槛一样;“云”,用于句首、句中、句末,无意义。②“谅”,原谅;“无可奈何于吾君”,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吾君之无可奈何”;“不吾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罪吾”;“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参考译文:登泰山记(节选)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李斯论(节选)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就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

况且人做善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世俗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无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基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B.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C.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D.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年号是封建时期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B.丁未,古代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一样,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周而复始。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一词就是干支纪年。C.晦,古人将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称为朔、弦、望、晦。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弦,最后一天叫晦。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山路,看似轻描淡写,却写出山高路漫,攀登艰险;写登山路线,顺势插入郦道元的相关记载及古人登山的路线,丰富文章内容。B.材料一“苍山负雪”采用拟人手法,作者不说雪覆盖着青黑色的山,却说青黑色的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情态,用语新颖、传神。C.材料一以日观亭为观察点,介绍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