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4课,主要讲述了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
联模式的相关知识,概述了它们在苏联(苏俄)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对比中国历史,
得出苏联经济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
史实。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弊端,认识苏联在
短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及斯大林模式的相关情况及其影响与弊端,认识到其对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和材料: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位农民对列宁的诉说
教师:同学们,材料中的农民在向列宁诉说,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面临
这样的局面,列宁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新课《苏联的
社会主义建设》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文字材料导入,更加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
的进入课堂教学。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境导入”情境视频
导入,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展示材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同农民利益尖锐对立,农民们的不满情绪愈来愈强烈,反抗
事件屡屡发生。1920年秋,就已有13个省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工作。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
农军事政治联盟有完全破裂的危险。
——《苏联东欧问题》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
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教师: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真的错了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没有,只是国情变了。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教师:同学们请阅读书本,找一下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背景:(1)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痍,经济
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2)列宁在调查后发现,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
复和发展生产。
过渡:接下来,苏维埃政府就做出一个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的经济政
策一一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目的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时间:1921年春;(2)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3)主要内容:农
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核心);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工业:允许
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商业: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合作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展示表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余粮征集制征收粮食税
取消自由贸易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
剩余产品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由国家级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过渡:同学们,大家对比表格,思考一下,新经济政策新在哪?其性质是什么?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性质
教师总结: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
济政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革取得了怎样
的成果呢?
4.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展示图表:
教师: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同学们想一下,新经济政策的
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
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教师: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经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这
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标志着俄国找到了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
路,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指导意义。
(设计意图)面临着满目疮痍,列宁领导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正确道路。本部分通过史料的深入发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
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过渡:经过新经济政策,苏俄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但是苏联的工业化发展如何呢?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建立
展示图片:
苏«的.扁一—发晨)
.上好维埃杜斗主义)K00«.
[,3劭,
教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2年12月最初入
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
展示图片:
教师:图中为苏联国徽和国旗,其中国徽上四周麦穗被红绸缠绕,红绸上用十五国文字
书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代史上俄国名称的变化:首先是沙俄(1547年伊凡四世自
称沙皇一一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十
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建立,简称“苏俄”(1917
年11月一一1922年底),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2
年底——1991年底)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
1921年,一代伟人列宁逝世,同学们找一下,是谁接过了接力棒,继续领导苏联革命?
学生回答:斯大林。
展示图片: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导十月
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
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2.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展示材料: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除
之而后快。
3.苏联工业化的措施
教师: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展示材料: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列宁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兴旺也不
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
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斯大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苏联工业化开展的时间、领导者、方式和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时间:1926年起;(2)领导者:斯大林;(3)方式:实施两个五年
计划;(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苏联工业化的成果
展示图片《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喀秋莎火箭在怒吼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928T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实现了工
业化。
4.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教师: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历史上把苏联的的经济发展
模式称为计划经济。在我国建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也实行计划经济。我们该怎样评
价“计划经济”对苏联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积极影响: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
业化;消极影响: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
僵化。另外,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展示图表《1926年一1940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增长比较》:
行业增长/倍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18.421.2
轻工业6.24.1
农业0.261.5
展示材料与图片《跛脚巨人》:
苏联民间笑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教师:同学们,通过内容,你们会发现苏联工业化存在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设计意图)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包围,苏联积极进行工业化建设,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
现了这一目标。本部分通过史料的深入发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思考单个
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过渡:虽然比例失调,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可是资金缺乏却是其不可避免的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联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么?
三、农业集体化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那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
我们要求农民,除了要交的粮食之外,在购买商品时,我们要把商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
后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
----斯大林
教师: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资金,苏联实行了怎样的农业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农业集体化。
教师:请同学们找出农业集体化实施的背景、目的、时间和具体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3.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起
4.具体措施: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展示图片《苏联宣传画一一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与材料: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大鱼在水里划了
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教师:想一想,如果左图中的少女生活在文中的家庭,她会感到快乐么?这体现出集体
农庄的什么弊端?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她肯定不会感到快乐。因为在农业集体化中,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所以农业集体化的实质就是实
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设计意图)农业集体化的讲解主要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展开,培养学生的运用史料解
释历史的能力。托尔斯泰说:“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主
体是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通过漫画和笑话,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苏联农业集体化”视频,直观了解苏联农业集
体化的知识点。
过渡:20世纪30年代,苏联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接下来苏联又会怎样发
展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吧!
四、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展示图片《苏联宪法》:
教师: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
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所以我们说,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苏联模式的特征
教师: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教师:那么,它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
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4.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师:苏联模式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积极作用: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
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随
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设计意图)苏联模式讲解主要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展开,培养学生的运用史料解释历
史的能力。通过对苏联模式评价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苏联模式在早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
也成为了苏联解体的根源,从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议一议】苏联模式的弊端有哪些?
教师通过本课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从农
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
济的持续发展等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给我国的启示
教师:中国有没有学习过苏联模式,结果如何?苏联模式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引导学生回忆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计划经济)
展示图片:
教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总也曾遭受过严重挫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但
是我们党采取了正确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同学们知道是哪次会议上么?
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
在摸索中前进,逐步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那么,
同学们你们结合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制定经济发展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因国情而
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方法之一,苏联和中国作为曾经和现在世
界上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本部分设计以苏联模式为出发点,探讨其给我国经济建设带
来的启示,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画一画:苏俄(联)历史大事件年代尺”
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爱国热情。
课堂小结:
开始时间1921扉
而质询七瞽余博收*制
允许使用属佣劳劭力构出也土地.农民可日自工
会新经济政策内容泰嗣屈的弱余产金,实行白亩贸易
允诧事国和外凶的资本家经寓中小企业
寿育曲而怖'
列宁时期]
作用巩固了工衣款盟.'---
♦芮联成立F滓
开始时间1926年
苏联的社会♦社会主义
主义建设*工业化年a19三一1937淬,苏萩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后果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
大双核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会衣业集体化
斯人林时期,空洱开电通天赢1哥]逅集体KE0k堂
」空竺懑51M.亚先生
离度集中而计划经而体制和诙度集权的政治体型
★主要利征
-:业化,为日后■得皮法港裔战争的胜利a定了物质基
职生匕58丕「一岂£幺缸星屿坡母性,餐得了巨大的任•左二
评价「
消极使苏县住出了流重的生好.成为日后苏以解体的历史粮源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
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在50年
代后逐渐得到巩固,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导航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
问题。
思维导图
自主导学
知识点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2.开始:1921年春。
3.实施者:列宁
4.内容: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允许使用雇倜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
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④实
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
步发展。
知识点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
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苏联工业化中的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1)利: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⑵弊: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
体制日就僵化。
知识点三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
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知识点四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特点: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
金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
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影响
⑴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
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释疑解难
1.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当时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苏联面临的战争危险依然存在;另一方
面,苏联国民经济落后,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苏联必须优先
发展以国防力量为主的重工业,以保障国家安全。
2.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教训?
(1)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种类少、质量差;农业集体化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广
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低下,消耗
和浪费了大量资源。
(2)教训:要全面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部门协调发
展,避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要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为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创造条件。
3.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教材P49:问题思考)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苏联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制度使国家
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⑶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
易混易错
1.新经济政策中"新”的含义: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它是列宁
从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1917—1922年是苏俄时期;1922-1991年是苏联时期。
考点链接
考点一新经济政策
1.(2021•山西太原市二模)列宁在《论妥协》中指出:“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
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
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下列列宁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符合他这一观
点的是(C)
A.领导了十月革命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D.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列宁认为真正革命的政党可以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
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阶级和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为
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苏俄需要
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
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它的实施,巩固了工农
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
项正确,A、B、D三个选项的内容与题干“妥协”不符.故选C。
考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5年1考)
2.(2021•山西晋中市太谷区校级月考)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
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
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B)
A.完成工业化形成苏联模式B.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
主义过渡
C.农业集体化解决粮食问题D.广种玉米解决苏联的经济
体制弊端
【解析】根据“1921年""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结合所学,1921年,苏
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
了工农联盟.故选B。
课后训练〔答案附后〕
1.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
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一战"和国内战争的摧残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施行D.国家工业发展过快
2.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1924年,深受列宁支持
的美国人哈默用高薪和自由平等来吸引精干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莫斯科郊外建
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材料反映了当时的苏俄()
A.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C.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D.倡导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
经济
3."它实质上是(列宁)把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
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B.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D.加速了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4.图形标志用于表达特定的历史或事物信息。下图是()
A.奥运标志B.法西斯标志C.美国旗帜
D.苏联标志
5.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
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因此,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B.针锋相对建立经互会C.与中国结成同盟
D.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
6.【时空观念】如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
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的原因()
□19134
□1937年
A.俄国农奴制废除B.新经济政策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D.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
实行
7.【史料实证】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
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重工业发展迅速C.苏联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
8.纸张是现代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下表信息可以用来佐证的是()
1937年各国人均纸张生产量统计表(单位:磅)
9.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10.【时空观念】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
征购量对比如图,以下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口谷物生产总量
(单位:百万公担)
■谷物征收量
(单位:百万公也)
A.余粮征集制破坏了农村生产力B.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C.粮食税限制了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削片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船舶机械装配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核安全级阀门检修工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绝热衬层配方试验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乳品配料工岗位实习报告
- 弹簧工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送电线路直升机航检员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机械手表装配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钻井协作工基础技能培训手册
- 船舶管系工实操任务书
- GB/T 12703.7-2010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 202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高频词汇1500打印版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2023年韶关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革兰氏阴性菌课件
- 聘用证书合集通用PPT模板
- 建筑工程文件归档管理明细表
- 海姆立克手法理论知识、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考核试题与答案
- 碱性脱漆剂配方
- DB32∕T 186-2015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XX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及年度评价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