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6《好的故事》课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6《好的故事》课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6《好的故事》课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6《好的故事》课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26《好的故事》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

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

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

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

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

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

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

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

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

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

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

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页共11页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发质疑,介绍背景

1.引发质疑。

(1)回顾鲁迅: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

样的人。我们再来读读单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介绍资料。

(2)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一一《好的故事》。(教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

2.介绍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

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

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

品味。

【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

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

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交流想法: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学生交流)看看下面字词你是否会认会

读会理解。

第2页共11页

3.认读生字:检查字词,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

膝牌乌柏伽蓝蓑笠胭脂虹霓色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爹拳瘦削倒影碎散

(4)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课件出示: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

瞬间凝视骤然掷入陡然

(6)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

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

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4.理解词语:刚才圈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

理解。

5.朗读句子:字词我们疏通了,看看这些句子你是否会读。

课件出示: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

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

同荡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指名读。指导:要关注逗号的停顿,读的时候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2)学生范读,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难读的句子,扫除字词障碍,体会句式特点,依据学生认知的

第3页共11页

规律,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文本的学习。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写的是梦境?

2.理清脉络: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引出梦境中“好的

故事”。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消失了,重

新回到“昏沉的夜”。

课件出示:

第1〜2自然段现实卜3〜9自然段梦境|一>悌10〜12自然段现实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

纳总结能力。

板块四初探现实,落实书写

1.初探现实。

(1)思考: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

美好的梦。

(2)交流反馈。

(3)引导: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围昏沉悲凉的气氛。

(4)小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2.落实书写。

(1)请同学们认真抄写下面的词语。

课件出示:

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瘦削凌乱

解散瞬间凝视骤然陡然退缩浮动

(2)听写词语,学生对照批改、订正。

第4页共11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探鲁迅先生在昏沉悲凉的氛围下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为

下文把现实和梦境进行对比作铺垫。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书写,做到“堂堂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复习导入: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

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

的意境。

【设计意图】回顾文章内容,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让这节课的导入自然

流畅。

板块二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1.整体感知梦境,感受梦境的美好。

(1)默读圈画: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

中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板书“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2.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梦境的美好。

(1)默读勾画:“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

在哪里?请你勾画出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片段。

①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

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第5页共11页

a.借助图片理解“云锦”“错综”的意思。

b.抓住“万颗奔星”等词语感受梦境的变幻无穷。

c.学生齐读句子。

②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柏……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也都浮动着。

a.指名读,思考: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一样?(联系上下文、

借助插图等理解词语,如“澄碧”“参差”“夏云头”等。)

b.想象: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c.汇报:请大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d.练读:同桌互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e.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

③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

白云织入村女中...

a.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泼剌奔迸”。

b.观察:自由读,说说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

用了相同的字词。)

c.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

d.想象表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仿照句式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

样的景象。

课件出示:

(村女)织入(萍藻)中,(萍藻)织入(塔)中。

e.赏读: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

3.配乐朗读,重温美好。

指名接读第3〜9自然段,再次重温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课件配乐)

4.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第6页共11页

(1)互助交流:快速浏览,相互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梦境的开头和

结尾都写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2)对比阅读:请同学们再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

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景物很相似,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3)引导质疑: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①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②为何作者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

景致?

(4)交流反馈: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产生有价值的质

疑,而这些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

板块三借助资料,深入研读、语文要素

1.默读课文,梳理问题。

(1)标记疑问:同学们读完了第3〜9自然段,提出了不少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把读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梳理整合: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这美好的梦

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2.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难懂,要想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

要借助相关的资料。

(1)补充资料:课件出示《野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

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

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

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

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第三个艺术上的特征则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①指名读资料。

第7页共11页

引导:听完这段资料,我们再来默读课文,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

请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②《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我们再来读

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完成下面图示。

提示:方框内填写的“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的一

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板书“社会现实:昏沉黑暗”)

课件出示:

美的人和美的事

美好的梦境I美好的生活I.对比J黑暗的社会现实I昏沉的夜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结合图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总结主旨: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

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

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

的运用。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归纳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

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

呢?

2.拓展延伸: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

方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需要怎样借助资料,更好地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板书设计】

25好的故事

第8页共11页

象征好的故事

(理想)梦境:美丽优雅有趣对美好生

(社会)现实:昏沉黑暗活的向往

【教学反思】

本课在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上,运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

1.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在感受梦境中人和事的美丽、优雅、有趣时,

我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文字和借助书中插图展开想象,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

容,品味梦境的有趣和神奇,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充

分的锻炼。

2.对比阅读,引导质疑。

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绘

江南水乡景致”的疑问,而这些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

内容的内在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3.借助资料,深入研读。

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没有相应资料辅助教学,学生是较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的。

所以,在学生充分质疑后,给学生补充必要的阅读材料,再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学生的

疑问便会在阅读材料中悄然化解,文章的主旨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即会跃然在学生眼

、,-

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