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4 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4 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4 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4 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14 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衔接点14古诗阅读之赏析表达技巧(解析版)初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高中要求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探究文化问题的意识;对汉语、汉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有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意识。初中阶段考查形式:课内古诗的理解,多为主观题,有的省份也考课外古诗词,侧重于浅显的词句理解。高中阶段考查形式:客观题+一道主观题形式,客观题,侧重于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主观题侧重于情感、技巧、语言风格等。初高中不同:一是对于诗歌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细,越来越深,重视对于诗歌内容的精准理解;二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2023、2024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除此之外,新高考的古代诗歌阅读还倾向于与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联系,强调课内外诗词的比较阅读。一、赏析表达技巧1.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2.主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的区分,都统称“借景抒情”。(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比如《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衬托衬托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作者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用典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其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3.赏析描写技巧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景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有:(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2)描写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技巧同散文、小说中描写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4.抒情技巧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5.结构技巧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古诗常用的技巧有:特点效果巧设线索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抑扬结合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6.答题技巧精准审题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2)角度:大/小或宽/窄。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精准分析表达效果(1)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2)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二、突破导图三、古诗精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注]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鉴赏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岑参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两句,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因而同府共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1.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直抒胸臆。首联的“蹉跎”“自怜”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2.请赏析颔联写景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描写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②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③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3.请赏析颈联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求进的愿望。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判断诗句使用的艺术手法。第三步:结合上下文,分析使用艺术手法的作用。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注意事项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一)(23-24高一上·湖北宜昌·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技,一年灯火要人归。【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雁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D.“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故选D。(二)(23-24高一上·天津北辰·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颊。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得返自然。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不学巧伪、不争名利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作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误。此处是以“羁鸟”和“池鱼”自比,表达对官场束缚的厌恶;同时诗中透露的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喜爱。故选A。(三)(22-23高一上·上海虹口·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题溪山叠翠卷[明]唐寅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答案】虚写/想象隐者采药,突破白云下柴门紧闭的实景。使寂静的春山有人的踪迹,有人的声响,静中有动,视角也由眼前拓展到整个春山,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隐逸的由衷喜爱与向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这一提示。本题要求选出最能突破画面视觉限制的诗句加以赏析,也就需要对每联进行分析,找出除了突出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外,还用了哪些突破视觉的表现手法。第一联,直写山中景象,全是视觉效果。第二联,用了听觉“泉声”,突破了视觉限制。第三联,由青草的模样想象昨日的宿雨画面,突破了视觉限制。第三联以白云掩映下柴门紧闭的画面,想象隐逸者出门采药的景象,想象的画面中有动有声有人迹,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视觉限制,所以可选第四联进行赏析。以虚实结合的角度,突显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尾联“采药知何处”是虚写,想象采药之人到春山中的哪个地方去采药。突破了视觉限制,让人由眼前的实景“柴门掩白云”想象到整个春山的画面。且在前面描写春山的美景的基础上,读者可以尽情想象山中我们还没有见到的景色,一定更加美好,这就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一联在前面三联写春山、泉声等自然景观之外有了“人”的踪迹,原来在这春山中还住着采药人,虽未出场,但可以想见他住在这里的一些活动,让这山中也有了人的声响。而此人能够在如此美好幽静的地方生活,也是让诗人羡慕不已的吧,这就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四)(22-23高一上·上海浦东新·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弹琴(唐)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结合艺术手法的运用,赏析本文描写音乐的妙处。【答案】①把琴声比喻松涛阵阵,凸显了琴声的高远清越;②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与音乐的魅力。③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聚精会神地听琴,而不知天色已晚,反衬弹琴之人琴艺的高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如听万壑松”的意思是“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凸显了琴声的高远清越。“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的意思是“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通过写自己听琴的感受,侧面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与音乐的魅力。“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聚精会神地听琴,而不知天色已晚,反衬弹琴之人琴艺的高妙。(五)(22-23高一上·上海徐汇·期中)阅读以下作品,完成各题。阮郎归·春思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答案】画线句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青梅如豆柳如眉”,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青梅”比作“豆”,把“柳”比作“眉”,比喻形象生动,贴切自然,观察细致;“日长蝴蝶飞”是动态描写,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前后动静结合,“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情感蕴藉。(六)(22-23高一上·上海浦东新·期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划线诗句的表达技巧。【答案】①通过虚拟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深化了主题。②视听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增添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的别情。③末句的“长”字,生动形象表现了猿声凄厉悠长的意境,让人回味悠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说“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诗人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诗人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猿声凄厉悠长的意境,有余韵不绝之感,让人久久回味。(七)(23-24高一上·四川雅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忆秦娥·娄山关[注]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问中,“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在长征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正经历最严峻的考验,此时的革命形势正处在生死关头。“西风烈”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烈”是词人的主观感受,强烈的秋风吹起,及暗示革命形势的严峻,又表明革命者不屈的决心。联想到长征的艰苦,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八)(23-24高一上·河南郑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唐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移步换景。③虚实结合。颔联和“碧松”“芍药”是实写,“通月朗”“待春还”是虚写。④寓情于景。作者带着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来描绘院外院内美景,景中含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是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从意象选择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本诗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从描写顺序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颔联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有层次地写院外的远景。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写院内的近景,“碧松”“红药”,移步换景。从虚实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和颈联的“碧松”“红药”是实;颈联的“通月朗”“待春还”是虚写,想象到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从抒情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通过对新居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九)(23-24高一上·河南信阳·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选自曹操《短歌行》)诗的最后两句的用典寓意是什么?【答案】“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思贤之急,慕贤之切,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突出地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作者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同样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思贤之急,慕贤之切,跃然纸上。(十)(23-24高一上·江西宜春·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刘敏中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日明①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②犹怒。直入山深处。【注】①明:动词,照亮。②断虹:彩虹被如雾的山遮住了一部分,故称“断虹”。请简要分析“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山深处”中“怒”字的妙处。【答案】“怒”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彩虹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彩虹直入如雾的山深处的景象,用字极妙,给诗句增添了一些灵动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怒”,本是人类才有的情绪,在句子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彩虹人格化,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彩虹直入如雾的山深处的景象,把静态的彩虹描写得富于气势和动态,使人如见其“面”,给诗句增添了一些灵动感,表达了诗人对此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答案】1.D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运用想象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木叶下”,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下”与“飞”则皆为动词,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二)(高一上·安徽合肥·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潭州①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②语留人。贾傅③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注】①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漂泊于潭州一带。②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③贾傅、褚公: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称。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贾谊和褚遂良都曾被贬湘地。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写出诗人虽然沦落天涯,前途渺茫,但因湘水一带春色盎然,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B.颈联是用典抒情,身处湖湘大地,诗人自然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联想到历史上才人志士的沉沦命运与自己是何等地相似,“借人行己”,手法高妙。C.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写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被贬,与自己流落湖湘、漂泊无依的境遇相似,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高潮。D.这首诗歌借古抒怀,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4.诗歌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答案】3.A4.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分析】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赏析能力。A.“心情为之大喜,喝酒助兴”错。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三)(23-24高一上·云南大理·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6.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答案】5.C6.“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地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己的天真意趣。所以不能把“见”改成“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错误。“地自偏”不是指“环境的偏僻幽静”,“心远地自偏”说明只要内心宁静,远离尘嚣,就不会受外界的干扰。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见”是无意中的偶见,诗人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秀丽景色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它更能表现作者当时悠然自得的心态。而“望”则表现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少了“悠然”之意,也失去了一种忘己的天真意趣。(四)(23-24高一下·河北张家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赴京途中遇雪孟浩然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