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21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新2021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新2021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新2021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新2021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师:课题: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2.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科学态度目标]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花生、蚕豆、凤仙花等)、放大镜、镊子、浸泡一天的蚕豆[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二、聚焦试着说一说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植物的种子?三、探索任务一:根据收集的种子,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任务二: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想法画下来。任务三:取一粒干的蚕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并用镊子解剖浸泡了的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任务四: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研讨: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小结: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未来会发育成植物。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学生分享猜测,并画下想法。学生解剖浸泡的蚕豆种子,并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做好记录。对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四、拓展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2种植凤仙花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2.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3.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科学态度目标]1.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盆、土壤等种花工具,透明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蚕豆种子。[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种植凤仙花,怎么种呢?二、聚焦我们种下的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 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三、探索任务一:花盆种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的种子,种到花盆或校园的花池中。(1)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2)用手指在土中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任务二:做种植杯问:什么办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方法: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要保证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注意: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和右,为观察根的方向做准备。小结:结合种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3.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小结:坚持观察,及时记录。 四、拓展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3种子长出了根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3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2.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3.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 二、聚焦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三、探索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四、拓展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4茎和叶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2.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3.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二、聚焦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三、探索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1、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2、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1、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2、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方3、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四、拓展1.认识不同形态的叶、茎。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5凤仙花开花了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5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2.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3.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教法学法实验法、演算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要解剖的花、镊子、放大镜,课件。[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同学们,相信你们精心照顾的凤仙花都相继盛开了吧!细心地同学应该都观察到了一株植物从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的过程。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二、聚焦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认识花的结构是关键。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三、探索任务一: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解剖花实验材料:一朵完整的凤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镊子、记录纸。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任务二:观察雄蕊和雌蕊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放大镜观察雄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雄蕊上面都有花粉,花粉很小,用手摸一摸,它还很轻;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体,用手摸一摸,有种黏黏的感觉。提问: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任务三:观察更多植物的花1、桃花:完全花。百合花:不完全花。小结:桃花是完全花,因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们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四、拓展1.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过程。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可以帮助花传粉,自然界中的风也能帮着传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6果实和种子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6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2.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科学态度目标]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教学难点1、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2.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聚焦我们观察一朵即将凋谢的凤仙花,我们会发现,花瓣和花萼都脱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却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渐膨胀起来,这就是凤仙花的果实。三、探索任务一:认识植物果实的生长变化任务二:认识果实的结构(1)摘下一个快要成熟的凤仙花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任务三:数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任务四:观察更过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1)在研究时,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根据果实的不同,可以用手将果实剥开研究,也可以将果实横切或纵切,切开来研究。在观察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2)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四、拓展思考: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比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实,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种子,课下同学们可以再辨认更多的果实和种子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7种子的传播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7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集中话题 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 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出示观察材料。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 巡视指导。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三、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 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四、回顾与拓展 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 五、布置作业 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8凤仙花的一生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8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的整理,认识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教学难点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的图片,PPT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个人观察记录或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导入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并且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二、聚焦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三、探索任务一:1、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结合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照片,可以将其按照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结合排序可以看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任务三:根据对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我们来计算一下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久时间。任务四:1、根据凤仙花不同阶段植株的高度,绘制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2、绘制完统计图,结合统计图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是: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四、拓展1.课下找材料,做一个凤仙花实物模型。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进行比较。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单元电路课题:

1电和我们的生活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9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到电与生活紧密相连。2.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科学态度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调查活动。2.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难点1.头脑风暴分享交流关于电所了解的内容和想知道的问题。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海报纸、马克笔[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用电器调查结果表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谈话: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提问: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二、探索任务一: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头脑风暴原则:1.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2.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不要批评或妄加评论。3.努力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任务二: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安全用电提示: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2.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裸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三、研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2点亮小灯泡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0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感受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教学难点1.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2.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谈话: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提问:它是怎样亮起来?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二、探索任务一: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任务二: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安全提示: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三、研讨1.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2.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观察连接图你认为哪些能过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3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3简单电路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教学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教学难点1.用电池盒和灯座以及开关点亮小灯泡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灯座、开关[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提问: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二、探索任务一:1.组装一个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任务二: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任务三:3.画电路连接图 三、研讨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 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4电路出故障了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所学的电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故障电路2.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讲解: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提问: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怎样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呢?二、探索任务一:1.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把我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任务二: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任务三:3.每个小组检测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时,将电路故障检测表补充完整 三、研讨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5里面是怎么连接的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3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2.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有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教学难点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接线盒2.电路检测器: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谈话: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提问: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吗?二、探索任务一: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记录检测结果。(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检测两次)任务二:2.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三、研讨1.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么连接的吗?2.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6导体和绝缘体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人合作。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通过检测认识到有的物质易导电;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教学难点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20种检测材料[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提问: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探索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1.先检测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2.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3.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到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4.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又什么异同吗?三、研讨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7电路中的开关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5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教学难点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回形针开关2.简单电路[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二、探索1.观察小开关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3.做个回形针开关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一个描点上。(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三、研讨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 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6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2.开关可以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倾听和表达设计的的想法。2.乐于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指定的任务。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教学难点1.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制作。2.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套装盒材料袋鞋盒(自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谈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提问: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 二、探索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1)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2)房间需要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2.班级交流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4.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 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课题:

1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7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岩石的分类及转化关系。2.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3.理解土壤中的物质循环。[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更好地认识自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很多帮助教学重点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对植物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实际的岩石认识岩石的分类。2.通过实验更好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岩石标本、土壤、量筒、水、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土壤下的植物等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活动1观察三种岩石,可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石头,进行展示。教师展示的三种代表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已有的岩石标本进行系统分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条件。二、活动2观察土壤,教师给出一些录像资料,其中包含土壤的形成过程。学生总结概括土壤的概念。教师提供土壤给各小组,指导各组学生观察土壤。教师给各个小组发放吸水纸,让学生体验土壤中的水分。三、活动3土壤与水混合,讲清实验过程和方法,请同学猜测混合结果。利用实例,说明土壤中的水、空气(氧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四、活动4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多媒体内容或平时的经验谈谈土壤中的动物是如何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如何不利于植物生长的。观看多媒体课件描述土壤中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的作用。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进行物质循环。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8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教学重点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教学难点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让我们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岩石有什么特征。(二)探索1.观察下面三种常见的岩石。要求: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花岗岩:颜色为黑麻肉粉色(肉红色至浅灰色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砂岩:颜色为土黄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大理岩:颜色为白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2.更细致地观察三种岩石标本。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岩石时还采用了一些更为细致的观察方法,对认识岩石的特征很重要。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砂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大理岩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2)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它们是由颗粒组成的吗?颗粒大小一样吗?可以看出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吗?通过实验发现:花岗岩粗糙,砂岩粗糙,大理岩粗糙。(4)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观察光泽度。发现:花岗岩、大理岩有光泽,砂岩无光泽。(5)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刻画后可以用手抹擦刻画位置,避免把指甲粉末等认为成痕迹)三、拓展请学生课下分别用小钢锉在岩石的一角锉出粉末,让粉末散落在白纸上(按颜色深的粉末)或黑纸上(按颜色浅的粉末),观察岩石的内部物质是否一样。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3岩石的组成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19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科学探究目标]学生利用工具,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通过对岩石的观察,收集记录岩石的一些性状。通过阅读资料,能够确定一些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科学态度目标]学生对研究身边的岩石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岩石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花岗岩、云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二、探究过程1、研究花岗岩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1)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2)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2、常见的矿物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三、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四、课外延伸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课后反思课题: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20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习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知道岩石标本盒制作的流程。2、了解自己采集的岩石的特征,尝试制作岩石的“身份证”。[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自己采集的岩石的观察与研究,了解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盒,并未岩石制作“身份证”。[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动手制作的好习惯,激发对岩石研究的热情。[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岩石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教学重点1、学习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知道岩石标本盒制作的流程教学难点通过对自己采集的岩石的观察与研究,了解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盒,并未岩石制作“身份证”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剪刀、胶水、笔、纸盒、卡纸、棉花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我们收集了很多的岩石和矿物,怎样把它们做成标本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探索活动一:我的岩石标本盒1、将岩石制作成标本,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常见的岩石。2、任务:给收集到的岩石进行编号,然后放入标本盒的相应位置,同时填写名称。3、工具与材料:剪刀、胶水、笔、纸盒、卡纸、棉花4、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步骤:第一步:采集岩石;第二步:把岩石砸成小块;第三步:把岩石洗干净并晾干;第四步:编号,作标签;第五步:把岩石装进盒子里,用胶水和胶带纸把岩石固定住。活动二:展示交流我们的岩石标本分小组展示交流标本,并进行评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拓展搜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精心制作标本。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5岩石、沙和黏土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2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2.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态度目标]1.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2.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点1.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2.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教学难点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它破碎后会形成什么?它和砂以及黏土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知识。(二)探索1.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等)2.比较岩石、沙和黏土(1)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2)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发现:岩石无明显气味;沙无明显气味;黏土有明显气味。(3)摸、捻: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发现:岩石颗粒最大,沙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细密。(4)团球散落: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发现: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从而说明沙比黏土黏性差。(5)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图痕,用手抖一下纸。发现:沙掉下来了,没有留在纸上,黏土牢牢粘在纸上,没有掉落,再次证明沙比黏土黏性差。(三)研讨1.经过观察,你知道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对照表格简单复述)2.经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岩石可能会向土壤进行转化.作业设计1、背诵知识点。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

6观察土壤备课教师:欧汉萍教学内容课型:新授第一课时累计2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教学难点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岩石,土,植物,小动物教学过程个性二次备课教学环节(一)聚焦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有什么呢?(二)探索1.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岩石,土,植物,小动物等等)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1)在校园或田野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2)整体观察: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闻土壤的气味。用手捻一捻,体会有什么感觉。(1)颗粒观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发现: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2)沉积实验: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