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分析案例12000字(论文)】_第1页
【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分析案例12000字(论文)】_第2页
【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分析案例12000字(论文)】_第3页
【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分析案例12000字(论文)】_第4页
【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分析案例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选题背景在全球化、多元化、娱乐化的今天,人们常常跨越地界、跨越文化、跨越种族,去学习交流合作,但是种族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黑白”的种族歧视,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如今全球影视娱乐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大量的反映种族歧视问题的电影应运而生。种族题材系列的电影通过人物的刻画,喜剧性的叙事,独到的情节安排等等,使之占有一席之地。纵观最近几年的种族题材的电影(尤其是“黑白”系列),经典影片有电影《触不可及》与《绿皮书》等等,他们无不将深刻的严肃的“种族问题”用喜剧化形式展现,吸引观众,直击人心。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一位高位瘫痪的白人贵族菲利普与刚刚出狱的贫民窟黑人德瑞斯在无意中成为雇佣关系,并发展友谊的故事。而《绿皮书》讲述了美国人白人托尼被黑人钢琴家雪利雇佣,充当司机与保镖,一同到美国南部巡演的故事。这两部影片分别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这两部影片是如何取得种族问题电影叙事上的成功的,又是如何将喜剧化的表达效果呈现的,这便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论文试图以电影《触不可及》和《绿皮书》为中心,从电影叙事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种族题材电影下的喜剧性表达。2.选题意义从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发现,对两部种族题材的电影一并分析的论文较少。同时,较少论文探讨种族题材电影下的喜剧性艺术。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种族题材电影(《绿皮书》和《触不可及》)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从电影叙事的角度解读种族电影题材下的一种喜剧性表达,体会到严肃问题(种族问题)的喜剧性的艺术魅力。本文的研究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种族问题系列的电影的喜剧性表达有着更深一步的理解。(二)研究现状探究种族问题的电影数不胜数,在已有的电影研究中,比如有对电影《为奴十二年》、《碰撞》、《悲惨世界》等等的种族问题探讨,他们叙述的手法角度各有千秋,但殊途同归都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笔者也试图从种族题材电影这一大类出发,从喜剧性表达的叙事角度出发去探讨其表达效果以及深刻内涵。最近几年中,《触不可及》与《绿皮书》两部电影可谓是颇为成功,成为了种族题材电影中的佼佼者,目前电影研究中对这两部影片的研究较多,尤其是《绿皮书》。对于《绿皮书》喜剧性研究较好的论文有许多,《绿皮书》的喜剧效果研究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方向,《触不可及》的幽默、喜剧性解读文章则有些少,但是仍值得笔者借鉴学习。大多数论文都则站在一部具体的种族问题电影的角度上进行探讨,其研究就有点像拉片式的影评写作,不像电影学研究。笔者试图通过两部具体的相关的更是相似的两部电影进行探讨,两部电影可以探讨出共性及个性,这样更能探讨出种族电影题材下的一种喜剧性表达,这样更有研究性和价值性。在已有的研究上,笔者的论文试图从种族问题电影这一题材出发,主要研究《触不可及》和《绿皮书》这两部电影,企图探究种族题材电影这一大类的电影叙事的一种喜剧性表达效果,从经典特例探究整体的共性,进一步对这类电影有更深、更新颖的解读。(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专著、学术会议、学术网站以及学术期刊上关于这两部电影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并对其相关研究展开系统的梳理,整理出西方种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进而探讨出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的背景与现状。并且充分利用知网或者图书馆等资源,阅览中文文献,分析种族题材电影中的喜剧性表达。2.个案分析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以这两部电影为个案,通过收集与整理有关这两部电影的文学评论和研究的相关文献等等,形成关于这两部电影的具体的研究材料,然后通过对这两部电影文本中人物、语言、情景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喜剧性的表达,并探究其喜剧性表达的意义与价值。一、种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喜剧性表达(一)种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种族题材电影”这一概念,从目前的电影理论研究现状来说,理论学者对其没有一个准确的、公认的定义。种族是什么?一些流行的表述会认为,种族是区分来自于地理的界限或者不同肤色人体的界限,比如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划分。而当电影聚焦到了这种种族主义问题时,这恰恰就形成了“种族题材电影”。笔者在这里主要梳理一下以美国好莱坞为主的白人对黑人歧视的电影发展史,更有助于我们对种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理解。第一部以黑人演员为主的电影诞生于1913年,但是由于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现象十分严重,这部电影未能上映。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出现的《乱世佳人》让黑人再次走向大荧幕,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而后七十年代这段时间的作品里黑人白人出现的比例稍微持平了些,没有像最初那样受到了压制,2002年拍摄的电影《死囚之舞》诞生了第一个黑人影后。此后接下来的每一年几乎都有一部和黑人相关的或者是反对种族歧视的优质电影,代表作有2011年的《相助》、法版《触不可及》、2013年的《为奴十二年》、2018年的《水形物语》、2019年的《绿皮书》等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欧美赤裸裸的关于种族歧视的现实恰恰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两部电影取材于社会的现实,但其表现的电影艺术性高于了生活现实性。随着电影艺术的迅速发展,种族歧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在电影中也有了更好的展现。纵观21世纪以来的种族题材的电影,白人与黑人往往打破了那层种族对立,走向了和解,某种程度上这类电影也促进了种族融合。(二)喜剧及电影的喜剧性表达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对喜剧进行了探讨:“喜剧的模仿对象一般都不是高尚的人,然而,这并不是针对一切的恶来说的,而是针对丑来说的,但它们还不足以造成对人的伤害,也不足以使人痛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喜剧的来源并不至于会引起人的痛苦。鲁迅曾说,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是让人发笑的艺术,可以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得到审美的愉悦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喜剧风格的电影是电影中一种类型而已,它与喜剧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但是由于技术手段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荧幕上的喜剧性的独特表达。这类电影一般通过让人发笑的表现方式,运用电影语言和手法,将人物、人物语言以及情节加以喜剧化,从而产生幽默滑稽的效果。《电影艺术辞典》认为喜剧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欧美文学术语辞典》也认为“一部喜剧作品往往通过选材与巧妙的编排来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剧中人物和他们的挫折困境引起的不是忧虑而是含笑会意,观众确信不会有大难来临,剧情往往是以主人公如愿以偿为结局。”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二、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中的喜剧性元素分析《绿皮书》与《触不可及》是以喜剧的表现形式与电影的结合所形成的种族题材的系列电影喜剧。喜剧的表演风格偏向于轻松、幽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思量,这类电影喜剧颇受观众们的喜爱,也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口味和审美需要。这两部种族题材的电影在创作主旨上体现着浓浓的,甚至是严肃的种族歧视色彩,但如果要最大化的体现这种严肃主题与主旨,喜剧性元素的加入可以说是种族题材电影作为宣传效果来讲的最佳选择了。通常上来说,喜剧性元素的表现形式主要在对于人物、声音、情景的喜剧性创作。(一)喜剧性人物的塑造1.“一主一仆”的身份架构“主仆”,其字面含义是指主人和仆人。然而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中的两位所谓“仆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仆人,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主宰。主人没有左右仆人的思维,仆人也不属于主人的附属品,不需对主人百依百顺。苗新萍《倚靠、救赎与反哺——〈为黛茜小姐开车〉、〈无法触碰〉与〈桃姐〉中主仆关系解读》,《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这两部电影中两对主仆实际上只是雇佣关系,仆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尊严,他们帮助主人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是主人的得力助手,是司机,是生活助理,他们之间的主仆关系不像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主仆关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这两部剧和其他种族题材电影大不相同,而这种不同于往常的“主仆关系”,也是构成了种族题材电影中“喜剧性苗新萍《倚靠、救赎与反哺——〈为黛茜小姐开车〉、〈无法触碰〉与〈桃姐〉中主仆关系解读》,《当代电影》2014年第11期。《无法触碰》的主仆关系是高位截瘫的贵族菲利普聘用“贫民窟”黑人德瑞当全职陪护。影片讲述的是“主人”菲利普与“仆人”德瑞斯这一对主仆在他们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事:仆人对主人的极不尊重。本该对主人恭敬从命的德瑞斯,却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主人没有表现半点尊重,还肆无忌惮地开自己的“主人”菲利普的玩笑,甚至嘲笑菲利普没有幽默感没有音乐知识。菲利普恰恰想要找这么一位不把他当残疾人的仆人,他拒绝了其他应聘者,一眼就相中了这位曾经因抢劫坐过六个月牢,靠着领取失业救济金度日的德瑞斯。就是这样一对非常态的主仆关系的身份架构,他们之间发生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这恰恰就体现了电影的喜剧性。在艺术馆菲利普看到了一幅画作,他觉得很安静祥和并且带有一丝暴力,在德瑞斯眼里却是一滩鼻血;菲利普与德瑞斯还就女人、爱情话题有过讨论交流,并且德瑞斯也帮助菲利普与笔友埃莱奥诺见面,这些都使得他们俩之间的主仆关系逐渐松弛,友人关系越来越紧密,就是这样的“松弛”的主仆关系,形成了《触不可及》“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绿皮书》主仆关系是建立在白人托尼和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身上。由于窘迫的生活压力,托尼给雪利当司机,两个人开车驾驶向美国的南方进行音乐巡演。作为“主人”的谢利博士的出场就极具喜剧性效果。他穿着一身金黄色、宽松的华丽的服装,并且还带着三条宝石、象牙坠子的项链,俨然一副非洲酋长的样子。而“仆人”托尼没有固定工作,故而也没有固定收入,最终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在南下的路上,托尼看起来非常散漫,他肆无忌惮地在车里吸烟,在车里旁若无人地吃汉堡,听音乐,完全不像是一名司机,而像是地地道道的主人;而雪利高贵、傲慢,对于托尼的行为感到诧异与排斥,不肯接受鸡腿与黑人音乐。正是这种身份差异性,让观众对于他们的差异性行为也感到好笑。随后雪利对于鸡腿从不接受到接受,甚至品尝第二个;同时托尼从热衷于赌博到自觉在一旁等候、归还幸运石等等,这一系列行为有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托尼和雪利,其主仆关系显然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仆关系。在影片的最后,雪利给托尼当“司机”,这个时候他们的“主仆”的身份就被置换过来了,也预示着两个人的友谊形成。最后,雪利去了托尼的家里参加了圣诞节派对,一起度过了圣诞节,这也形成了该电影的“大团圆”喜剧结局。2.“一黑一白”的强烈反差种族歧视一直是欧美社会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种族歧视主要体现在“一黑一白”的肤色反差中,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好莱坞表现种族关系的电影中白人大多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而黑人一般被设定为弱势,以此来博得同情。《绿皮书》与《触不可及》全片主人公只有二人,一黑一白形成了一场“二人转”对手戏,在黑与白的反差中碰撞出了“喜剧”的火花。《绿皮书》中的人物关系,白人是黑人的司机,打破了原有白人拯救黑人的固有形象,黑人与白人在肤色、性格等各个方面反差。《绿皮书》中白人托尼是一个标准的美国男人形象,然而有坏脾气,并且失业了,作为一名男性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供养家庭,于是被迫与博士产生了联系,雪利则是一名高雅的、富有、品味不凡的黑人。二人种族的差异性在影片中体现,二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模式。故事就在“黑与白”的肤色反差下展开,正是这种来自于肤色的强烈反差,二人的旅行途中充满了喜剧性。电影《触不可及》中,一位饱受高位瘫痪折磨的富人亦是白人菲利普与刚刚出狱的“贫民窟”黑人小伙德瑞斯成为了雇佣关系。这部电影也是采用了黑白对比叙事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肤色的差别——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黑白”对比的这样两个角色一出现,便让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也为电影的喜剧性作了铺垫。导演将这一“黑白”色调对比鲜明的场面赋予了极富幽默性质的情节安排,使得观众捧腹大笑,让观众感受到了影片那特殊的喜剧性表达。(二)声音蒙太奇中的喜剧性声音蒙太奇也是蒙太奇手法中的一种。声音蒙太奇是以声音的最小可分段落为时空,在画面蒙太奇的基础上进行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各种从形式和关系的有机结合。邓烛非:《蒙太奇原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邓烛非:《蒙太奇原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1.个性的人物语言言为心声,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声音外化。对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直接反映,也是表现电影喜剧性的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都充满了个性的人物语言,前者充斥了浓浓的美式幽默,后者则充斥了浓浓的法式幽默,两部电影的喜剧性大都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绿皮书》中的人物对白涌现了很多经典台词,白人司机和黑人音乐家在旅途中的的互动温馨欢乐。初次见面,托尼见到雪利时,形容他“Heisthekingofthejunglebunnies”译为“他是丛林之王”,这里无疑把雪利“穿着一身金黄色、宽松的华服,带着三条宝石、象牙坠子的项链”的形象描绘的非常形象,其幽默感跃然纸上。在一段驾车途中,托尼极力劝说谢利博士吃肯德基炸鸡,但是谢利博士怕炸鸡上的油沾到他的手上和滴到他的毯子上,托尼却说:“别磨叽了,手拿着,肯德基就是这样吃的”,让谢利博士快点吃。“别磨叽了”这一对白使得整个情节更加连贯,也是整个剧幽默氛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谢利博士为纠正托尼的发音,给他进行训练时,说了句“Bettyboughtabitofbetterbutter”,可译为中国俗语中“八百标兵奔北坡”,这里颇具有趣味。《触不可及》中的人物对白也是颇具喜剧性。影片一开始,而德瑞斯这个人物的幽默感就彰显无遗,在面试环节就将其他应聘岗位的人给比了下去。在画廊看画的那个片段中说“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幽默。在法国,这句话一般是对小孩说的,其内涵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德瑞斯无意间对菲利普说的这句俗语,有点过分,但又一语双关。在画廊那一段,谈到画的价格时,德瑞斯一脸惊讶地说道:“你最好确认一下”。然而女职员确认后说到:“我搞错了……其实更贵”,一开始得意洋洋的德瑞斯瞬间成蔫了的茄子,这种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喜剧效果。还有更让人发笑的“一个人流一滩鼻血在画布上,就要11000欧元?”“你给我50欧,我就能给你来一幅相似的画,而且还能来点蓝色作为奖励。”菲利普的女儿艾丽莎被男朋友甩后,她在房间闹着要自杀,德瑞斯来了句“这只会让你便秘3个月”。电影中这一段幽默的对白,都是法式幽默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触不可及》的喜剧性。2.俏皮的音乐语言随着影视文学的发展,电影中的音乐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重视和喜爱,而作为声音蒙太奇中的音乐通常也是一种符号一样的存在,音乐的风格形式有助于奠定电源的主题基调,音乐语言的幽默感也往往能够渲染出电影的喜剧氛围,甚至能够代表着人物的性格、形象。一首好的音乐,往往也能够随着电影的票房大卖而走红。音乐是衬托出喜剧电影黑幽默感的“助燃剂”,音乐艺术中所传递出的情感理念能够与故事情节相融合,能够推动影片情节逐步发展。《绿皮书》是一部充满音乐艺术的影片,其中主要有雪利演奏的古典音乐、旅行车里播放的流行音乐、原生黑人自由爵士乐等。《绿皮书》片中大量的使用了Doo-wop风格的曲子,这种音乐类型是非裔美国人在1940年代创造的,首先在纽约、费城、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出现,之后逐渐成为主流风格,非常贴合当时的种族隔离的年代背景。其中FieldWorkers这首曲子是专门作的曲,曲名就是田野上干活的黑人农民兄弟。在这悠长的曲调下,是一个极具强烈反差意味的场景:一边是埋头干活、生活困苦的黑人“奴隶”,一边是优雅站在车边等着车修好的黑人音乐家雪利。都是黑人,但差别却显而易见。黑人“奴隶”对眼前这个穿着西服的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有白人在“伺候”着黑人,可能感叹着世道变了。正是有这首曲子的穿插,使得这一幕的喜剧氛围铺陈开来。电影《触不可及》在音乐上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不同的情节与人物个性选择对应的音乐,通过此勾勒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物复杂情感。菲利普热爱的是古典音乐,而德瑞斯喜欢的是流行音乐,然而却在两者的碰撞中寻求到了特殊的和谐,并借此表达出来了喜剧性效果。《触不可及》这部电影是在流行与古典音乐的碰撞之下完成了电影的喜剧性表达。电影中,片头便用了FLY这首古典音乐,当两个主人公德瑞斯和菲利普开着车在凯旋的乐曲中驶向远方时,伴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个长镜头有意营造了一种结束感,将主体为放入整体背景中,形成了倒叙的镜头。这首曲子优雅婉转,配合了两位主人公沉默无语的表情,给人一种神秘感,勾起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后德瑞斯和菲利普在车上狂欢,此时的配乐是美国男子乐队Earth,Wind&Fire的成名曲September。这首曲子融合了爵士、福音、蓝调、非洲民族音乐等等,这首歌正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内心的欢乐,将影片从开始的沉闷带向了明朗的喜剧氛围。而电影中菲利普的舞会是影片古典音乐与流行嘻哈摇滚音乐最鲜明的一次对比,在菲利普要求乐队演奏莫扎特的名曲之后,德瑞斯则让乐队演奏他最喜爱的美国乐队的BoogieWonderland,在欢快的节奏下,德瑞斯带领着仆人跳起来舞,给华丽却空虚的大房子带来了生气和喜剧氛围。(三)故事情节的喜剧性1.设置文化冲突增强喜剧性一个好的剧本故事,其精彩程度往往取决于故事中所设置的冲突,电影艺术也不例外。而冲突的意义往往是用来反映主角内心情感、思想、状态的变化,推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发展。这两部电影都采用了文化冲突的这样冲突方式,增强了电影的喜剧性,电影的喜剧性往往也通过这种文化冲突展现。影片《绿皮书》中设置的最大的文化冲突就是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在60年代的美国,非裔黑人的民权运动如火如荼,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核心所在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白人对黑人的排斥越严重。因此影片中黑人只能通过“绿皮书”这本小册子上的指南才能去美国南方,雪利不被允许使用“白人厕所”,不被允许试西装,甚至不被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大环境下,为后文的喜剧性作了铺垫。这样的严密的“黑白”划分的文化冲突背景下,雪利作为黑人本该被“劳役”“虐待”,他却成为黑人钢琴家,享受高等教育,但他却“事儿多、矫情、自负”;而托尼作为白人,应该处于上层社会享受优等待遇,他却沦落成白人人群的下层(好赌、爱贪小便宜、暴饮暴食)。就是这样的文化冲突背景下,“二人转”式的主人公在文化冲突中反转再反转,其人物设定颇具喜剧性。雪利与托尼从一上路,敌对的气味就若隐若现。雪利不让托尼抽烟,托尼把雪利的汉堡吃掉。雪利讽刺托尼词汇量贫瘠,托尼则拿唐博士专辑封面“不听话的孩子”开玩笑。随后雪利通过自己美妙的琴声渐渐“征服”了托尼,托尼则用“炸鸡”征服了雪利,也爆出来了搞笑的“炸鸡梗”。就是这样身份上的矛盾冲突,营造了喜剧的氛围,让观众捧腹大笑。随后情节上也设置了“深夜袭警”“浴室被抓”“演出罢演”等等这样的矛盾冲突,两人逐渐走向和解,电影的喜剧性也随着剧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触不可及》中的文化冲突没有《绿皮书》那么强烈,种族歧视的冲突稍小,但其由文化冲突带来的阶级差异一样也为了电影的喜剧性作了铺垫。电影最重要的文化冲突是法国社会巨大的阶级差异性——德瑞斯所代表的底层社会和与菲利普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对比。主人公德瑞斯(非洲男子)出身简单,没有正经职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一出场时他大大咧咧进入面试间,言语间还充满了毫无遮掩甚至野蛮的表达,他完全代表了“小混混”型的下层阶级。而菲利普古典音乐世家出身,满腹经纶,每天接受着上流的艺术的熏陶,他是典型的欧洲正统教育下的上层阶级的产物。就是在法国这样明显的阶级文化冲突下,这两位主人公各方面存在的天渊之别首先在视觉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此为契机,电影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比叙事,设置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带动了观众的审美期待。2.独具匠心的细节安排优秀的电影皆是靠细节取胜,细节描写,如工笔画一样精致细腻,细节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形象、助力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而细节恰恰是电影喜剧性的完美表现,电影里大量的信息都隐藏在需要观众思考才能发现的细节里,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更是如此,在细节处体现了喜剧性。电影《绿皮书》中,有不少细节之处都体现了电影的喜剧性。电影中讲究的服装也是细节体现之处,黑人音乐家雪利出场穿着一身金黄色、宽松的华服,带着三条宝石、象牙坠子的项链,俨然一个“非洲酋长”的样子。雪利帮托尼“润色”家书之后,托尼的妻子每次都看得很感动,每次还特别自豪地向亲朋好友炫耀。然而,最终当她见到雪利时,她在雪利耳边低语,感谢他的代笔。托尼耳濡目染,最后自己也能写出一个富于浪漫意味的家书。影片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细节,在公路驾驶途中托尼强烈建议雪利吃黑人爱吃的炸鸡,起初雪利很厌恶,最后却吃得恨享受,再后来有一站巡演,从那个高雅的餐厅里端出来食物居然是雪利最爱的炸鸡。高雅的氛围与“接地气”的炸鸡,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氛围。在影片的结尾,托尼终于在平安夜回到了家,家里一片热闹,但托尼心不在焉,他应该是在担心雪利太孤独了。接下来镜头切到雪利,他让管家回家过圣诞节,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家里。当托尼家的门被敲响的那一刻,观众特别期待看到的是雪利,然而出现的人物却是当铺夫妇,观众跟着托尼一起失落,后面居然站着颇为“羞涩”的雪利。“大团圆”的结局一波三折,其喜剧性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电影《触不可及》中,不少细节之处透露出了独具特色的法式幽默。德瑞斯在画展欣赏画作的剧情充满了喜剧性,他将其视作为“一滩鼻血”。最绝妙的“幽默”是:德瑞斯通过自己创作,通过菲利普的牵线搭桥,德瑞斯的处女画作竟卖出了绝高的价。另外德瑞斯对女秘书孜孜不倦地追求,却最后发现她是女同志那一幕,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在生日派对上,德瑞斯还将古典音乐家的名曲解释为“咖啡广告”、“一群裸奔的人”、“猫和老鼠”等等,正是这些“解读”使全身瘫痪的菲利普捧腹大笑,将电影的喜剧氛围推向高潮。菲利普害怕失去暧昧许久的笔友不敢与她会面,甚至把本该寄给她的照片换掉,而德瑞斯在档案夹里发现了照片便明白了菲利普的“怯懦”,进而“偷偷”给菲利普不断安排与笔友的见面,最后菲利普重获了自己的幸福,形成了喜剧性的结局。三、种族题材电影喜剧性表达的价值(一)在喜剧的氛围中凸显平等意识社会文化的变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在文艺作品当中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或者文化符号,有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作为种族题材的电影,自然也反映出来了背后的文化意义与精神。《绿皮书》中,“神奇黑人”与“白人救世主”,达成了种族之间的和解。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用理想式的救赎方式完成了美满幸福的结局。影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性的温情能够跨越文化壁垒和种族歧视乃至肤色。《触不可及》中,黑人与白人同样也和谐共处,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体现的是“平等”的思想意志。菲利普不居高自傲,德瑞斯不妄自菲薄,他们在交往中的真诚以待,则体现了“博爱”的处世态度。如今自由、平等、博爱所体现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法国人的血液中,已然变成了法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这两部电影不乏人性中的平等意识的吸收、发扬,因此公映后得到观众的强烈反响。(二)满足大众娱乐化的审美诉求电影的制作播出过程,其实是创作者与观众审美心理交流的过程,电影创作者会根据受众的审美期待按照电影的制作规律进行创作,以期能够与受众产生更大的情感共鸣。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也是观众以自身的审美诉求进行解构、消化电影的过程。而观众的审美诉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民族文化心理、社会经济以及个体心理同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正是这些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影片《绿皮书》与《触不可及》在种族题材电影市场中颇受欢迎的原因。种族题材电影表现的是种族歧视的社会现实以及期待种族和解与平等的人物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大众所共同期待的审美诉求与价值取向。随着大众文化、影视艺术的发展,文化的消费性行为在兴起,比如看电影(为电影艺术买单消费),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心理与诉求也在发在发生着变化。现如今,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生活压力也在增加,这种来自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压迫促使观众希望把看电影当成娱乐消遣的方式,希望能够享受电影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感。恰恰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以剧情上的搞笑、人物语言上的幽默满足了观众对于娱乐化的需要。结语电影《绿皮书》与《触不可及》分别获得了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和2011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它们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上映后票房颇丰。这两部影片都以种族作为题材,都采用了喜剧性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种族题材电影中的佼佼者。这两部电影中的喜剧性的元素就比较丰富,都塑造了喜剧性的人物角色,通过“一主一仆”的身份以及“一黑一白”的反差,塑造了“黑白主仆”的“二人转”的人物,使两部电影的角色幽默感跃然纸上。其次,两部电影都在视听语言上表达了喜剧性,人物在表演中都运用了个性的对白,《绿皮书》中充斥着美式幽默;《触不可及》中充斥着法式幽默,都使电影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趣味。另外俏皮的音乐语言也是两部电影视听语言上的绝佳表现,两部电影都充斥着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博弈,加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的穿插,俏皮的音乐语言随着人物的对白将电影喜剧性推向高潮。最后两部电影的喜剧性还体现在了情节上,都采用了设置文化冲突的方式,以及独具匠心的细节安排,这些都增强了电影的喜剧性效果。这两部电影作为种族题材电影中的典范,是一种文化景观或文化符号,有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它们通过了喜剧性的一种表达方式,以种族为题材,在喜剧的氛围中弘扬了种族平等和阶级平等的精神。观众通过观看幽默欢快的电影文化达到了娱乐放松的目的,开怀大笑,产生了笑的结果。这两部电影也满足了大众娱乐化的审美需要。参考文献1.图书[1]赵岚.电影美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影视传媒专业系列教材,201607.181.[2]周清平.电影审美: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201312.298.[3]李波.电影艺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05.239.2.期刊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