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K3+480~K4+160、K5+160~K6+570)_第1页
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K3+480~K4+160、K5+160~K6+570)_第2页
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K3+480~K4+160、K5+160~K6+570)_第3页
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K3+480~K4+160、K5+160~K6+570)_第4页
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K3+480~K4+160、K5+160~K6+57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冉家坝车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TOC\o"1-2"\h\z\u1 概述 11.1 工程概况 11.2 勘察阶段、勘察范围及工作内容 11.3 勘察等级 21.4 勘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21.5 已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利用 21.6 勘察目的与任务要求 31.7 勘察工作布置 31.8 任务完成情况 51.9 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52 自然地理 72.1 气象 72.2 水文 73 工程地质条件 73.1 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 73.2 地形与地貌 73.3 地质构造 83.4 地层岩性 93.5 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93.6 水文地质条件 93.7 地震 103.8 相邻建(构)筑物 103.9 不良地质作用 113.10 特殊性岩土 113.11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113.12 土、石可挖性分类 114 岩土试验资料的整理 114.1 试验成果资料整理 114.2 室内土工试验资料整理 124.3 水质分析成果 124.4 土腐蚀性试验成果 134.5 原位测试成果分析 134.6 岩土设计参数 145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65.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 165.2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75.3 填土地基处理建议 395.4 地震效应评价 395.5 水土腐蚀性评价 405.6 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用评价 405.7 路基均匀性评价 405.8 地基及基础 405.9 路基干湿类型评价 415.10 成桩可行性及施工条件分析 415.11 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415.12 天然建筑材料评价 426 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427 结论与建议 427.1 结论 427.2 建议 42附图:1、平面图 3张2、横剖面图 94张3、纵剖面图 26张4、柱状图 462张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3+480~K4+160、K5+160~K6+570)(详细勘察)概述工程概况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为规划路网中南北向城市主干道的一部分,位于九龙坡区西彭片区,是九龙坡区联系主城核心区最快捷的通道。道路北起于白彭路立交,南接小湾立交,采用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车速80km/h,按双向8车道设计,路幅宽度为64.00m,全长约7.74km。本次勘察的里程为K3+480~K4+160、K5+160~K6+570段,全长2.09km,其中包含:桥梁3座,下穿道1座,综合管廊1条,挡墙15座。本段填方边坡的高度约为0~11.5m,路堑边坡高度约为0~37.3m,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单位为,建设单位为(以下简称“业主”)。表1.1拟建线路工程特征一览表序号名称桩号主要建筑形式1主线K3+480~K3+774.328填方路基K3+774.328~K3+921.331桥梁K3+921.331~K4+160填方路基K5+160~K5+680挖方路基K5+680~K5+748半挖半填K5+748~K5+798桥梁K5+798~K6+042.5填方路基K6+042.5~K6+174桥梁K6+174~K6+350一般路基K6+350~K6+570挖方路基2辅道5K0+000~K0+120填方路基K0+120~K0+480挖方路基K0+480~K0+566.034填方路基3辅道6K0+000~K0+140填方路基K0+140~K0+480一般路基K0+480~K0+570填方路基4辅道7K0+000~K0+520挖方路基K0+520~K0+600填方路基5辅道8K0+000~K0+610挖方路基K0+570~K1+122.012一般路基6综合管廊-挖方、回填7下穿道-挖方勘察阶段、勘察范围及工作内容1.2.1、勘察阶段根据本工程性质、《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渝建〔2013〕346号文及“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要求,本次勘察按照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两阶段实施,初步勘察已于2022年8~9月由我单位完成,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勘察范围判定见下表:表1.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路堑边坡勘察范围约60m满足勘察范围2岩层较缓,裂隙较陡,勘察范围按层面及裂隙控制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回填路堤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各路堤边坡均大于坡脚范围满足勘察范围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承台基坑及桥台基坑计深度1倍控制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桥台基坑预计深度2倍控制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满足勘察范围判定结论:经详细核对,本方案所布置的勘察工作范围满足文件及规范要求。1.2.2、勘察工作内容本次勘察的工作内容为完成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K3+480~K4+160、K5+160~K6+570段的详细勘察工作,全长2.09km,具体工作内容分为详细勘察以及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提供的详细勘察成果应满足施工图设计需要。本次勘察筑路材料料场及弃渣场不在本次勘察范围。勘察等级本工程为城市快速路,本次勘察范围全长2.09km,主体工程范围内存在高边坡、高路堤、陡坡路堤,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综合判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定为一级。表1.3场地类别判定表判定因素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场地类别1地形、地貌丘包和沟谷两种地貌单元,地形坡度5~35°为主中等复杂2岩层倾角(°)岩层倾角4~7°简单3岩土特征种类较多,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存在特殊性岩土—填土复杂4岩体完整程度较完整~较破碎中等复杂5土层厚度0~22.0m复杂6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中等中等复杂7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不强烈简单总体上,本工程场地岩土种类多,存在特殊性岩土,土层厚度变化很大,部分地段厚度大于15m,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综上所述,拟建道路工程沿线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项目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勘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主要执行技术标准=1\*GB2⑴《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GB2⑵《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3\*GB2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GB2⑷《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5\*GB2⑸《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6\*GB2⑹《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7\*GB2⑺《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8\*GB2⑻《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9\*GB2⑼《土的工程分类标准(附条文说明)》(GB/T50145-2007);=10\*GB2⑽《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T7-2017);=11\*GB2⑾《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18;=12\*GB2⑿《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13\*GB2⒀《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⒁《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GB/T50585-2019;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⒃《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2014);⒄《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⒅《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参照执行技术标准:=1\*GB2⑴《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GB2⑵《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3\*GB2⑶《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渝建〔2013〕345号;=4\*GB2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渝建〔2013〕346号;=5\*GB2⑸《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6\*GB2⑹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7\*GB2⑺《岩土工程勘察图示图例规程》YS/T5204-2018;=8\*GB2⑻《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已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利用经收集整理,可利用的资料如下:(1)1986年~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重庆市幅H-48-94-A(1:5万)区域地质调查。(2)1975年~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重庆幅H-48-23(1:20万)区域地质调查。(3)1975年~1977年——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说明书》重庆幅H-48-2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4)1981年——《1:20万重庆幅地质调查》。(5)2022年重庆市勘测院完成的《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K0+000.000~K7+743.132段)》。通过初步勘察得到以下结论:勘察区内岩土工程条件较复杂,场地位于北碚向斜东翼,沿线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线路除西湖路两侧为现状道路和边坡、主线里程K5+840~K6+430段及牟家湾立交局部受人工改造后多为施工区、弃渣区以外,其余里程段为原始地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拟建范围内未发现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岩土层种类较多,拟建范围内区域构造作用轻微,地质构造简单,未发现断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因沿线局部存在小构造,导致个别里程段岩层产状存在反向的情况),基岩完整性较好,地层层序正常。线路沿线斜边,现状稳定;现状边坡多为路堑边坡,其多采用坡率法放坡结合锚喷处理,现状稳定。场地内现有溪沟两岸岸坡稳定,无岸坡稳定性问题。拟建范围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勘察目的与任务要求1勘察目的在充分利用沿线既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勘察,查明沿线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对线路通过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查明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性质、特征、范围、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提出对不良地质的治理措施或线路绕避方案;对线路经过区稳定性提出评价。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2勘察任务=1\*GB2⑴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范围的地形图。=2\*GB2⑵查明建筑场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基本情况。=3\*GB2⑶查明建筑场地内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模、成因及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稳定性提出处理意见。

=4\*GB2⑷对边坡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提供支护措施建议。=5\*GB2⑸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6\*GB2⑹查明场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7\*GB2⑺划定复杂地段、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查明其成因、类型、性质、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及对线路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治理意见。=8\*GB2⑻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地下水、地表水条件,按地貌单元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提出有关参数。=9\*GB2⑼确定沿线土、石可挖性分级及其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确定附属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并提出基础埋深建议、提出基础类型建议。=10\*GB2⑽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有关规范布置技术孔、原位测试孔、精心勘察、精心分析,作出详细勘察结论,对场地稳定性、建设适宜性、岩土工程条件提出明确结论,提出对工程建设的建议,提出预防和减轻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对后续工作提出工作建议,提供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勘察工作布置1.7.1工程地质测绘(1)对全线进行1:500工程地质填图基础,填图范围为本工程线路中线两侧直线段不少于100m、弯道段不少于200m,重点针对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及为研究解决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所扩展的范围;对潜在滑坡及不稳定斜坡,调查与测绘范围为周界外稳定区不少于50m;对危岩崩塌区,坡顶调查与测绘范围应至坡顶卸荷带后的稳定区域且不少于3倍陡岩坡高,坡脚调查与测绘范围应至实测或计算最大落距外50m。要求成图比例1:500,地层单位为段(岩体)、统(第四系地层),地层界限和地质观测点的图面位置误差不大于图面比例尺2mm,对大于1m的地质单元体均应在图上表示,对有特殊意义或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可采用超比例尺方法扩大标示并予以说明。对重要地质现象应拍照并附文字说明。(2)钻孔测放:全部勘探点及钻孔位置均采用仪器定位及测量。(3)进一步搜集和分析已有勘探资料。1.7.2勘察工作布置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有重点和针对性布置勘察工作,以查明拟建工程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工程部位钻孔布置、钻孔深度及相应测试工作分述如下:⑴钻孔布置及钻探深度1、高填方、高切坡部分的布孔原则: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3.4.14、4.1.4款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2.8及3.2.1、3.2.2条款之规定;本项目所有高边坡部分的边坡安全等级均为一级(本道路为城市快速路,其边坡失稳破坏后将导致很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结合本项目特点综合考虑,高填方及高切坡部分的勘探线间距按20~40m考虑,勘探点间距按20~40m考虑。其中1/3的钻孔为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钻至潜在滑面下稳定岩岩层不少于5m,一般性钻孔钻至潜在滑面下稳定岩层不少于3m。2、主线路基工程(1)一般路基:根据地形地貌的变化情况每间隔40~60m布设1条横断面。地形比较平坦的区域取大值;地形起伏较大、微地貌变化较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取小值。每条横断面布设2~5个钻孔,钻孔采用钻探、人工螺纹钻相结合方式,基岩露头较好地段采用地质点代替钻孔,钻孔间距20~40m。其中1/3的钻孔为控制性钻孔。控制性钻孔钻至设计路面标高下稳定岩岩层5m,一般性钻孔钻至设计路面标高下稳定岩层3m。对于线路沿线的鱼塘、水田,采取人工螺纹钻的方式,查明其表层软弱土的厚度。(2)路堑:对高边坡部分按每间隔20~4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40m。对一般边坡部分按每间隔30~5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40m,每条横断面布设2~5个钻孔。技术性钻孔不少于总孔数的1/3。技术性钻孔钻至潜在的不利结构面下5m,一般性钻孔钻至潜在的不利结构面下3m,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3)路堤:对高路堤部分按每间隔20~4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边坡高度大者取小值,反之取大值,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40m。对一般路堤部分按每间隔30~5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边坡高度大者取小值,反之取大值。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40m,每条横断面布设2~5个钻孔。技术性钻孔不少于总孔数的1/3。技术性钻孔钻至稳定岩岩层5m,一般性钻孔钻至稳定岩岩层3m,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4)桥梁段:沿桥梁的轴线和垂直于桥轴线布置勘探线,勘探点布置在桥墩或桥台位置,每个墩台均布置勘探点。技术性钻孔占总孔数的1/3~1/2,每个墩台至少有1个技术性钻孔。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技术性钻孔孔深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25m,一般孔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18m。另外,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必要的路段增设探井、探槽或者人工钻等勘探工作。(5)挡墙:沿挡墙轴线和垂直于结构轴线布置勘探线,按每间隔20~3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挡墙高度大者取小值,反之取大值,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30m。技术性钻孔占总孔数的1/3。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对一般挡墙,技术性钻孔孔深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5m,一般孔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3m。对桩板挡墙,技术性钻孔孔深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18m,一般孔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15m。另外,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必要的路段增设探井、探槽或者人工钻等勘探工作。(6)下穿道沿下穿道轴线和垂直于结构轴线布置勘探线,按每间隔20~3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30m。技术性钻孔占总孔数的1/3。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技术性钻孔孔深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8m,一般孔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5m。另外,在野外工作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必要的路段增设探井、探槽或者人工钻等勘探工作。(7)综合管廊沿综合管廊轴线和垂直于结构轴线布置勘探线,按每间隔30~40m布设1条横向勘探断面,地形复杂的段落取小值,反之取大值,横向勘探孔间距取20~30m。技术性钻孔占总孔数的1/3。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技术性钻孔孔深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5m,一般孔钻入设计标高以下中等风化岩层3m。1.7.3钻孔取样1、土样采集当残坡积层厚度大于2m时,应在取样孔内按照1.5~2.0m的竖向间距,连续采集土样,土样质量等级为I级。2、岩样采集线路路基部分,填方路基段在中等风化岩面下1.0m处采集岩样,挖方路基段在设计路面下采集岩样。挖方边坡段,在边坡高度1/2~1/3处采集岩样。在预计采样位置若遇岩性变化分层,则增加取样。岩石试验统计按地质年代、地貌、岩性等的差异分段进行,每段参与统计的样本数不少于9个。3、水样采集在每个水文地质单元内分层采取地下水样品,钻孔内利用水样瓶采集或在抽水试验稳定阶段在堰箱出水口接纳,并适量采集地表水试样。1.7.4原位测试A波速测试:选取钻孔作声波测井,并对岩芯进行波速测试(利用岩芯试件),判断强、中风化界线,确定地基岩体完整性。在填土厚度较大的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钻孔作剪切波速测试,计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判定场地类别。B抽水试验:对地势低洼的冲沟,选取有代表性的钻孔做简易抽水试验,了解地下水的赋存情况,并取水样作水质分析。C水文观测:对钻孔进行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测量,每次起下钻量测孔内水位情况,遇初见水位应停钻观测稳定水位,并观察记录冲冼液变化情况;当存在多层地下水的情况进行分层测定;本次详细勘察钻孔均为水文观测孔。任务完成情况本次详细勘察工作,于2022年12月1日开始进行线路踏勘,于2022年12月8日编制完成勘察纲要,业主于2022年12月9日组织了详细勘察大纲专家评审会。于2022年12月12日开始进行钻孔放测及钻探设备进场,采用10台150型钻机施钻,于2022年12月30日结束外业工作。在外业工作完成期间同时进行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本次勘察具体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8-1。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62岩土工程勘探钻孔m/孔4909.6/242利用钻孔m/孔5097.54/220工程物探剪切波m/孔26.5/2声波测试m/孔71.2/3原位测试抽水试验台班1水位观测个242取样及试验岩样组83土样件10工程测量控制测量个2图根点勘探点及地质点测量组日3剖面测量1:500km8.426条1:200km9.494条勘探工作质量评述接到任务以后,我院工程人员在充分收集已有勘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和周边环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拟建工程场地踏勘的情况,对收集的勘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和周边环境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分析、利用,最后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编制了勘察方案,制订了作业计划;工作过程中,坚持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要素,对勘察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的三环节控制,杜绝不合格资料产生。=1\*GB2⑴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使用比例1:500的地形图,观测定点。对拟建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作了较详细的地质测绘。点位精度图上误差小于2mm,重点观察记录拟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邻近建构筑物特征等。=2\*GB2⑵钻孔测量和管线探测勘察测量系统采用重庆市独立座标、黄海高程系,测量基准点采用我院一级测量控制点A0102、2Y0410,每个钻孔测放采用全站仪测量,测放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在管网分布区域,钻探前采用探管仪逐孔核实孔位处地下管线等设施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对可疑孔点位进一步采用先人工开挖至基岩面,再钻探的措施进行控制。=3\*GB2⑶钻探质量勘探线、点间距、钻孔深度以及测试样品的采集位置和数量均符合规范要求。钻探开孔、终孔直径108mm,钻探全部采用岩芯管清水回旋全取芯钻进工艺作业,钻探人工填土层采取率大于50%,岩芯采取率土层大于90%,强风化层大于65%、中等风化层大于85%。钻探中无伤及作业人员、伤及地下管线、伤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等安全事故。在勘探及测试工作完成后对勘探、测试孔进行了封填。=4\*GB2⑷取样岩样采用岩芯取样,及时蜡封后装箱,并填好标签,取样岩芯管直径不小于89mm。样品采集数量严格按勘察大纲要求执行并及时送实验室试验,样品质量满足规范要求。岩石试验由重庆市勘测院承担。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及现场原位测试的单位均具有相应的资质并通过计量认证,试验成果已加盖CMA计量认证标志。=5\*GB2⑸水文地质全部钻孔按要求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钻探结束后抽排循环水并观测水位变化和流量的变化情况,抽干后第二天再观测孔内水位。本次勘察简易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抽水试验前应对试验孔及观测孔进行静水位观测;②稳定流抽水试验应作三次水位降深,最大降深迎接近工程设计及所需的地下水降深高程,每次降深稳定的延长时间分别为16、8、4小时,简易抽水试验可简化为1~2次。③水位降深顺序,基岩含水层宜先打后小(反向抽水),松散含水层宜先小后大(正向抽水),逐次进行;④在稳定延续时间内,渗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应没有持续的上升或下降。⑤停泵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时间间隔与抽水试验要求基本相同,当连续3小时水位不变或水位单向变化,4小时水位变化不超过1cm时,可停止观测。本次勘察压水试验根据工程要求,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资料,确定试验孔位,按岩层的渗透特性划分试验段,按需要确定确定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级数,及时绘制压力与压入水量的关系曲线,计算试段的透水率,确定p-Q曲线类型。本次勘察进行的抽(压)水试验,其测试仪器、设备性能满足要求,测试操作方法恰当。=6\*GB2⑹原位测试岩土体物剪切波采用高分辨地震仪三分量检波器,震源采用地面横向锤击木板两端的方式产生,测点间距0.5米;岩体纵波使用WSD-2A型声波仪,采用一发双收源距0.5m,测点距离0.5m,孔内以水为耦合介质,岩块测试采用单发单收,使用测试段岩芯进行声波对穿测试,测试操作方法、测试仪器设备性能满足要求。本次勘察人工填土原位动探试验采用初勘试验成果。=7\*GB2⑺外业见证本工程的勘察外业工作由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全程见证,见证人员许跃华,见证印章号YKJZ-2310390-0022。坚持外业见证制度,控制点的来源、钻孔的施放以及外业钻探的过程均有见证单位技术员进行旁站、巡视、验收,钻探外业资料真实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质量良好。⑻勘探孔封孔本次勘察,在钻探及测试工作完成后,对全部钻孔采用C20水泥砂浆封孔,水泥砂浆采用现场人工拌和,封孔质量合格。⑼其它本次勘察存在个别钻孔由于受到环境条件影响进行了移位,对勘察精度、勘察成果总体质量影响较小;部分钻孔由于钻机无法就位未能施钻,我院在内业资料整理过程中通调阅该区域老地形图,对地层情况予以提高其精度,同时通过加强施工阶段的现场验槽工作予以弥补。本次勘察场地内软土分布区域受环境条件影响,部分仅在鱼塘、水田等边缘区域采用人工钎探的方式对软土厚度进行探查,其对精度会产生较小的不利影响,但后期可通过施工开挖结合现场验槽的方式予以弥补。=10\*GB2⑽本报告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eword2003,制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CAD6.7单机版——重庆版)。勘察工作按规范和大纲完成,勘察的重点突出,查明了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满足规范要求,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自然地理气象拟建工程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属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GB3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GB3②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0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0mm。=3\*GB3③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GB3④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0m/s。=5\*GB3⑤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水文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沿线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其规模均较小。工程地质条件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拟建工程行政区划隶属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管辖,场地交通四通八达,交通较为便利,详见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图3.1-1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地形与地貌一纵线白彭路至小湾立交段工程位于长江流域切割的狭长地带,宏观地貌景观呈深切割丘陵地貌景观。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背斜轴部的坚硬砂岩组成单面山或台地。本报告勘察范围道路沿线最高点位于K5+400处,高程约325.89m,最低点位于K6+290处,高程约268.16m。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的差别,沿线地貌形态主要为构造剥蚀丘陵区,其地貌单元区特征如下:拟建工程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浅丘地形,为构造剥蚀浅丘区,现状地貌绝大部分保持原始地貌,局部段受人类活动改造为居住区和道路。反向坡较陡,顺向坡较缓。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岭、谷相间平行,谷底宽广平缓,间或高地、平坝,纵、横冲沟较为发育。拟建工程沿线总体地势南高北低,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多呈宽缓“U”型,一般宽35~50m,发育方向大致呈南北向,呈东西高,南北低发育,纵向上沟床地形平坦、开阔;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20~35°,局部人工挖方边坡60°左右;丘包斜坡地段植被发育,主要为荒地,坡顶宽缓,斜坡坡度一般10~30°,一般呈上缓下陡,局部陡坎可达50°。目前,项目区域内尚未开发建,区域内主要为自然山体、农田,局部存在有少量挖、填方区域,零星分布有少量民房。地质构造拟建工程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工程位于北碚向斜东翼,但线路沿线局部存在小构造,导致个别里程段岩层产状存在反向的情况,构造条件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无区域性断层通过。(1)里程K3+480~K4+160段对基岩出露处进行实测:岩层产状为350°∠8°~10°,地质构造简单,层间裂隙较发育,表面平直,无胶结,岩层层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区内主要发育二组构造裂隙:J1:组裂隙产状270°∠79°,延伸长度3~6m,发育间距2~6m,浅部张开1~3mm,无充填或少量砂质充填,节理面平直,结合差,属软弱结构面。J2:组裂隙产状160°∠80°,延伸长度2~5m,发育间距1.5~3.0m,多数闭合,局部张开1~3mm,少量砂质充填,节理面平直,结合差,属软弱结构面。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2)里程K5+160~K5+580段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50~56∠6~8,优势产状54∠7,属软弱结构面,主要呈闭合状,结合很差,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160~169°,倾角80°~84°,优势产状为169°∠80°,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3m,走向方向延伸2~3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263~274°,倾角70~77°,优势产状为274°∠70°,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4)里程K5+580~K6+180段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65~68∠3~6,优势产状66∠4,属软弱结构面,主要呈闭合状,结合很差,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160~166°,倾角79°~86°,优势产状为162°∠84°,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3m,走向方向延伸2~3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260~265°,倾角70~78°,优势产状为263°∠77°,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2~10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5)里程K6+180.000~K6+570段线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58~65,倾角5~7,优势产状为64∠7,属软弱结构面,主要呈闭合状,结合很差,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330~335°,倾角72°~77°,优势产状为333°∠75°,裂隙面平整,多裂开2~5mm,局部闭合,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3m,走向方向延伸2~5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229~233°,倾角70~74°,优势产状为232°∠73°,裂隙面平整,多呈闭合状,无充填物,局部倒倾,裂隙间距1~5m,走向方向延伸1~3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呈共轭“X”,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图3.3-1构造纲要图地层岩性通过对场地的地面地质调绘,结合工程地质钻探并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成果,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崩坡积层(Q4col+dl)、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3.4.1第四系全新统(Q4)①素填土(Q4ml):以紫褐色为主,局部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块(碎)石、砂质泥岩块(碎)石,等组成;块石一般含量25~45%,局部最高含量可达60~80%,一般粒径200~800mm,最大可达1.5m,在与素填土接触面上多分布有大粒径块石,形成架空结构。填土结构一般呈松散状,局部稍密,稍湿,人工分多次堆填而成,厚约0.20~22.0m,堆填年限3~12年,表层为新近回填,尚未完成自身固结。主要分布于施工区、现状道路及居民区附近。②粉质粘土(Q4el+dl):黄色~褐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成层性差,可塑~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0.20m~7.0m,主要分布在沿线原始地貌低洼、沟槽地带。该层顶部为耕殖土,富含有机质、植物根系;在丘包斜坡地段,厚度0.50~1.50m(灌木1.5m0、乔木2.50m),呈可塑~软塑状;在谷地、水田、鱼塘,受耕作和水浸泡影响,土体呈灰黑色,呈流塑~软塑状(局部在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淤泥质土),厚度1.00~2.50m,(藕田可达2.50~3.50m)。该层与基岩接触地段,一般呈软塑状。其中流塑~软塑状粉质粘土(淤泥质土)主要分布于主线里程K3+480~K3+520段、K3+550~K3+630段、K3+790~K3+940段、K5+160~K5+260段。~~~~~~~~~~~~~~角度不整合~~~~~~~~~~~~~~~3.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场地内广泛分布。于线路沿线均有分布,是沿线的主要岩层。本地层内的泥质岩及砂质岩主要为突变分层,局部为相变过渡分层。相变主要为岩体胶结物所含的泥质比例逐渐增减,进而转变为泥质岩或砂质岩。砂岩: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00~2.0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属较软~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砂质泥岩:红色、紫红色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20~2.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Ⅴ级,场地内广泛分布。粉砂岩:黄色,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度1.50~3.0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岩体较完整,多为泥质、泥~钙质胶结,属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的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基岩面埋深约0.00~22.0m,场地整体的基岩面随地形起伏,倾角5~30°,场地基岩风化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1~2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5.0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水文地质条件线路沿线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低洼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为砂岩、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排水管线渗漏补给,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场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⑴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层块状基岩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其补给源一般较远,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如溪沟与水库),水量大小与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呈滴状或脉状,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斜,局部基岩中的裂隙水具承压性。⑵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不连续分布在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中,多为局部性上层滞水,一般水量较小,动态幅度大,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不统一,无直接水力联系。根据水位观测,线路在主线K6+009~K6+209段存在稳定水位265.24m,其余路段无稳定地下水位。为了查明主线K6+009~K6+209段土体渗透系数及涌水量,选取了代表性钻孔CXK202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结果见表3.6-1及图3.6-1。表3.6-1 钻孔抽水成果表钻孔编号土层名称含水层厚度(m)静止水位(m)水位降深SW(m)稳定流量Q(m3/d)渗透系数K(m/d)CXK202素填土9.87.91.514010.3图3.6-1CXK202号孔抽水试验Q-S历时曲线图根据勘察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可知,沿线覆盖层的均匀性差,其中素填土渗透系数5~18m/d,差异较大,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取0.12~0.14m/d,为弱透水层;砂质泥岩岩体渗透系数0.05~0.1m/d,透水性为弱透水;砂岩岩体渗透系数0.1~0.15m/d;粉砂岩体渗透系数0.1~0.16m/d,透水性为弱透水。按照以往勘察经验综合试验结果,填土的渗透系数取15m/d,粉质粘土取0.075m/d、砂质泥岩取0.09m/d,砂岩取0.14m/d、粉砂岩取0.15m/d。综上所述,场地沿线原始地貌地势低洼处地下水较发育,其水量大小、水位埋深与大气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关系,其特点主要为雨季水位高、水量大,旱季水位低、水量小。本次勘察期间主线K6+009~K6+209段测得地下水位265.24m,地下水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余地段地下匮乏,本次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震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相邻建(构)筑物(1)沿线重要建(构)筑物根据踏勘,拟建场地内及周边主要建(构)筑物为市政道路工程、电线杆以及众多的民房;道路工程主要包括已建的西沙路、西湖路。根据踏勘,拟建主线将在里程K5+260~K5+270段切断无名道路、将在里程K5+340~K5+620段切断西沙路;拟建主线将在K5+740~K5+800段上垮西湖路并于该里程段将辅道于其进行顺接。砖2民居位于主线里程K5+600左侧约12m;马鞍二期农民新村多栋砼7建筑物位于8#辅道路基里程K0+700~K0+860左侧11~12m;城西家园小区多栋建筑(2栋砼33、2栋砼/-1F、1栋砼33/-1F)位于7#辅道路基里程K0+660~K0+800右侧8~23m;西彭一小教学楼(砼3)位于7#辅道路基里程K0+660~K0+800右侧14~16m;城西家园小区2栋砼31建筑位于7#辅道路基里程K1+140~K1+180右侧22m;城西家园小区2栋砼31建筑位于主线路基里程K6+380~K6+480右侧15~22m。拟建主线K4+060~K4+080段穿越现状10KV高压线,该高压线线高约298.79,设计路面高程约292.5m,设计线路下穿高压线,两者最小高差约6.3m,拟建线路与高压线高差较小,拟建线路对高压线影响较大,建议施工前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必要时对其进行改迁。拟建主线K4+140~K4+160段穿越现状10KV高压线,该高压线线高约294.26,设计路面高程约293m,设计线路下穿高压线,两者最小高差约1.26m,拟建线路与高压线高差较小,拟建线路对高压线影响较大,建议施工前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必要时对其进行改迁。拟建主线K5+380、K5+580、K5+560、K5+730、K5+740、K5+780、K5+800、K6+480位置与现状高压电杆发生冲突,建议施工前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对其进行改迁。(2)地下管线由地下管网图反映,场区内管网主要沿现状市政道路展布,地下管网一般埋深小于3m,其对挖方路基段、综合管廊的影响较大,建议施工时加以保护或迁引。同时根据我院测量专业提供的现状地形管网图对现场核实。不良地质作用通过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次地面地质调查,在本项目拟建线路范围斜(边)坡地貌天然状态稳定,区域构造作用轻微,未见断层通过,未发现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特殊性岩土根据勘察,沿线的特殊性岩土为素填土、崩坡积成因的块石土、基岩强风化层、残积土和流塑~软塑状残积土(淤泥质土),以人工填土为主。素填土(Q4ml):以紫褐色为主,局部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块(碎)石、砂质泥岩块(碎)石,砼块、砖块、建筑垃圾等组成;局部表层零星分布有瓷砖、碎木屑、编织袋等建筑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组成的杂填土;块石一般含量25~45%,局部最高含量可达60~80%,一般粒径200~800mm,最大可达1.5m,在与素填土接触面上多分布有大粒径块石,形成架空结构。填土结构一般呈松散状,局部稍密,稍湿,人工分多次堆填而成,堆填年限3~12年,表层为新近回填,尚未完成自身固结。主要分布于沿线零星施工区及居民区附近。流塑~软塑状粉质黏土(淤泥质土):主要分布于道路沿线的水田、藕田及鱼塘范围,主要呈灰黑色,一般为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残积。一般淤泥厚度1~2m,局部可达3m左右。厚度一般较小,沉降量有限,对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小。风化岩:场地内风化岩由于分布于地表附近,厚度不均,顶界起伏较大,力学性能差,厚度一般较小,沉降量有限,对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小。另外,场地范围内分布有残积土和粉砂岩,粉砂岩零星分布于主线局部区域,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数据分析重庆市区范围残积土和粉砂岩一般不具膨胀性,对工程的影响较小。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表3.1.7,本场地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如下: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本报告1#、2#桥梁,即K3+774~K3+921、K5+748~K5+798段,下同)单轴饱和抗压强度3.5~9.1MPa之间,标准值5.6MPa,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Ⅳ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主线K6+009~K6+209段)单轴饱和抗压强度2.7~6.0MPa之间,标准值3.6MPa,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Ⅴ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主线K3+480~K4+160、K5+160~K6+009、K6+209~K6+570段)单轴饱和抗压强度1.9~8.6MPa之间,标准值4.3MPa,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Ⅴ类;沙溪庙组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9.8~45.5MPa之间,标准值24.2MPa,属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Ⅳ类;粉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1.7~2.4MPa之间,标准值1.8MPa,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属Ⅴ类。土、石可挖性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施工区土、石可挖性分类如下:⑴Ⅱ级(普通土):粉质粘土:紫褐色,灰褐色,可塑状,零星分布在岩土界面附近,有一定的承载力。⑵Ⅲ级(硬土):素填土:杂色,主要分布在地表,物质成分复杂,稍密为主,局部松散,力学性质不均。块石土:灰黄色~青灰色,稍密为主,主要为砂岩块石组成,充填主要为黏性土、砂土。强风化岩层:岩石强度低、质软,部分风化强烈,岩体多呈碎块状,岩质极软,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⑶Ⅳ级(软石)粉砂岩:黄色,中厚层状,层理及节理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强度相对较低,属软岩,抗风化能力差,施工工程分级为IV级。砂质泥岩:紫红色,薄~中厚层状,层理及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强度相对较低,属软岩,抗风化能力差,施工工程分级为IV级。⑷Ⅴ级(次坚石)砂岩: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强度相对较高,抗风化能力强,为较硬岩,一般采用爆破法开挖。岩土试验资料的整理试验成果资料整理 标准值; 平均值; 样本数; 变异系数。注: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其中作用项取“+”,抗力项取“-”,如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在地基承载力、结构设计按抗力项进行统计分析,在考虑岩土施工工程分级、设备选型时应按作用项进行统计分析。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按不同地层、岩性分别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见附表。沙溪庙组中风化砂质泥岩(1#、2#桥梁)天然抗压强度在6.3~14.7MPa之间,标准值9.3MPa,变异系数0.23,变异性中等;饱和抗压强度在3.5~9.1MPa之间,标准值5.6MPa,变异系数0.26,变异性中等。沙溪庙组中风化砂质泥岩(主线K6+009~K6+209段)天然抗压强度在4.9~9.9MPa之间,标准值6.4MPa,变异系数0.24,变异性中等;饱和抗压强度在2.7~6.0MPa之间,标准值3.6MPa,变异系数0.28,变异性中等。沙溪庙组中风化砂质泥岩(主线K3+480~K4+160、K5+160~K6+009、K6+209~K6+570段)天然抗压强度在2.6~13.8MPa之间,标准值7.2MPa,变异系数0.28,变异性中等;饱和抗压强度在1.9~8.6MPa之间,标准值4.3MPa,变异系数0.30,变异性中等。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在16.6~56.5MPa之间,标准值33.0MPa,变异系数0.25,变异性中等;饱和抗压强度在9.8~45.5MPa之间,标准值24.2MPa,变异系数0.30,变异性中等。中风化粉砂岩天然抗压强度在3.4~4.6MPa之间,标准值3.6MPa,变异系数0.10,变异性低;饱和抗压强度在1.7~2.4MPa之间,标准值1.8MPa,变异系数0.12,变异性低。根据岩石试验成果统计反应,变异系数为0.10~0.30,由于线路较长,砂质泥岩砂质含量差异较大,砂岩结构及胶结差异较大,个别参数统计变异系数为0.30,变异系数低~中等。综上所述,岩石试验成果可靠,岩石的试验值能够反应场地内各岩层的物理力学特征,本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为在概率统计基础上的标准值,在实际工程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的差异,建议设计人员应予以重视,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室内土工试验资料整理表4.2-1粉质粘土工室内试验成果汇总表土层名称土样编号天然含水率ω天然重度(kN/m3)比重(g/cm3天然孔隙比eo液限ωL(%)塑限ωp(%)液性指数IL塑性指数IP天然饱和压缩系数a1-2(MPa)压缩模量Es(Mpa-1)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粉质粘土CK531-T20.120.42.720.60129.415.50.3313.923.317.615.912.70.246.61CK552-T19.420.52.730.59029.315.60.2813.722.919.315.114.10.227.22CK595-T24.619.82.730.71833.519.30.3714.224.715.217.711.30.315.53CK565-T20.320.32.710.60629.415.60.3413.823.116.716.012.00.275.92CK682-T19.820.52.720.59028.615.10.3513.522.217.715.312.80.266.05CK695-T18.920.52.720.57828.715.10.2813.625.220.315.914.80.217.36CK697-T22.819.92.730.68532.518.20.3214.3026.616.417.712.00.295.75CK698-T21.220.32.720.62430.917.10.3013.8024.118.116.413.20.256.37FN119.820.42.720.59728.314.20.4014.123.714.815.811.00.275.94FN222.6202.730.67332.117.70.3414.424.815.315.311.80.335.05FN318.920.32.730.59928.614.10.3314.524.016.415.812.10.266.12FN422.520.12.710.65232.018.30.3113.724.014.617.110.70.315.27FN519.120.52.730.58628.013.70.3814.323.815.414.911.70.285.73FN623.0202.720.67332.718.80.3013.924.215.115.711.20.325.18平均值fm20.920.32.720.6330.2816.300.3313.9824.0516.6416.0312.250.276.01标准差σ1.80.20.010.01.91.90.00.31.11.80.91.20.00.7变异系数δ0.090.010.0010.070.060.120.110.020.050.110.060.100.140.12样本数n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最大值24.620.52.730.7233.5019.300.4014.5026.6020.3017.7014.800.337.36最小值18.919.82.710.5827.9713.670.2813.5022.2014.5914.8710.660.215.05标准值fk20.020.12.720.6129.3615.400.3113.8323.5315.8015.6111.690.265.67根据勘察试验成果可知,室内试验各指标值与野外鉴别较为吻合,采集的样品具代表性,能反应其物理力学特征。水质分析成果表4.3-1SY1水质分析成果表检测项目ρ(B)/C(1/ZBZ±)/x(1/ZBZ±)/检测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Ca2+72.553.62056.34游离CO26.58Mg2+13.851.14017.74侵蚀性CO2<4.0K++Na+13.340.3415.31矿化度472.20K+30.431.32420.61总硬度(以CaCO3计)238.19Na+———总碱度(以CaCO3计)197.71NH4+130.176.425100暂时硬度(以CaCO3计)197.71合计49.761.40421.87永久硬度(以CaCO3计)40.48阴离子Cl-51.191.06616.60负硬度(以CaCO3计)0.00SO42-241.083.95161.53物理性质HCO3-0.000.0000.00OH-0.000.0000.00pH值7.13CO32-———臭和味—NO3-342.036.421100色度—合计72.553.62056.34浑浊度(NTU)—表4.3-2SY2水质分析成果表检测项目ρ(B)/C(1/ZBZ±)/x(1/ZBZ±)/检测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Ca2+72.783.63256.42游离CO28.22Mg2+13.801.13617.65侵蚀性CO2<4.0K++Na+12.870.3295.11矿化度472.61K+30.831.34120.83总硬度(以CaCO3计)238.59Na+———总碱度(以CaCO3计)199.76NH4+130.286.438100暂时硬度(以CaCO3计)199.76合计52.381.47822.97永久硬度(以CaCO3计)38.83阴离子Cl-46.370.96515.00负硬度(以CaCO3计)0.00SO42-243.583.99262.04物理性质HCO3-0.000.0000.00OH-0.000.0000.00pH值7.09CO32-———臭和味—NO3-342.336.435100色度—合计72.783.63256.42浑浊度(NTU)—表4.3-3SY3水质分析成果表检测项目ρ(B)/C(1/ZBZ±)/x(1/ZBZ±)/检测项目mg/L(mg·L-1)(mmol·L-1)%阳离子Ca2+63.953.19150.49游离CO24.93Mg2+15.591.28320.30侵蚀性CO2<4.0K++Na+30.750.78612.44矿化度460.29K+24.271.06016.77总硬度(以CaCO3计)223.88Na+———总碱度(以CaCO3计)143.41NH4+134.666.320100暂时硬度(以CaCO3计)143.41合计42.561.20119.00永久硬度(以CaCO3计)80.47阴离子Cl-108.192.25335.65负硬度(以CaCO3计)0.00SO42-174.882.86645.35物理性质HCO3-0.000.0000.00OH-0.000.0000.00pH值7.08CO32-———臭和味—NO3-325.636.320100色度—合计63.953.19150.49浑浊度(NTU)—根据勘察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判定: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按II类环境,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土腐蚀性试验成果表4.4-1土腐蚀性试验成果表检测编号客户

自编号检测项目pHCa2+Mg2+Cl-SO42-HCO3-CO32-无量纲mg/kgmg/kgmg/kgmg/kgmg/kgmg/kgGT220431-002CK595-T6.897211451141990GT220431-003CK682-T6.8653916421800GT220431-004CK697-T6.71691095273310GT220431-008填土-16.94671010232420GT220431-009填土-27.09871111273040HF220388-1FN27.3611934482073560HF220388-2FN57.784917491031520HF220388-3TT17.4310431402202410HF220388-4TT25.9027365235564260根据勘察试验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判定:按II类环境,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在B类条件下,该区域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在B类条件下,土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原位测试成果分析4.5.1声波测试表4.5.1-1声波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m)岩性Vp波速范围(m/s)Vp平均速度(m/s)岩块声波速度(m/s)岩体完整性指数岩体完整程度CK3939.0~11.0砂质泥岩2721~3021290737840.59较完整11.0~13.0砂岩3367~3623349245080.60较完整CK57210.0~31.2砂质泥岩2724~3257296638610.59较完整31.2~33.8砂岩3401~3634350145190.60较完整33.8~40.6砂质泥岩2760~3296306038610.62较完整40.6~43.0砂岩3379~3651351145190.60较完整CX21319.5~25.0砂质泥岩2495~2646258037800.66~0.70较完整25.0~28.5砂岩2483~2636257838200.65~0.69较完整28.5~36砂质泥岩2409~2555248836500.66~0.70较完整CXK19313.5~27.5砂质泥岩2445~2665255536500.67~0.73较完整27.5~31.5砂岩2559~2750265538200.67~0.72较完整CXK1542.5~6.0砂岩2483~2636255938200.65~0.69较完整6.0~26.0砂质泥岩2482~2628255536500.68~0.72较完整26.0~29.5砂岩2521~2674259838200.66~0.70较完整场地内砂质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409~3296m/s,岩体较完整,岩体完整系数为0.59~0.73;砂岩层声波速度为2483~3651m/s,岩体较完整,岩体完整系数为0.60~0.72。4.5.2剪切波测试表4.5.2-1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表孔号岩土类别测试范围(m)Vs速度范围(m/s)Vs平均速度(m/s)Vse等效剪切波速(m/s)CK393粉质粘土0.0~5.6153~177165165砂质泥岩5.6~6.0792792--CK685素填土0.0~10.3131~161150152粉质粘土10.3~13.0167~172170砂质泥岩13.0~14.0789789--CXK213填土0.0~15.0143~161154156粉质粘土15.0~17.0157~165162强风化砂岩17.0~19.0683~702693CXK193填土0.0~11.0139~158151151强风化泥岩11.0~13.0586~5995924.5.3动力触探试验表4.5.3-1N63.5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汇总表孔号样本数(N)平均值(fm)标准差(σ)变异系(δ)标准值(fk)CK670268.624.240.497.2CK676519.765.310.548.5CK678719.385.010.538.36CK68114794.640.518CK6831199.454.920.528.7CK6871169.224.060.448.6岩土设计参数设计参数按不同岩性,不同风化程度分别提供:(1)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①岩体物性指标直接使用岩石相应指标的统计平均值。②岩体弹性模量、变形模量由岩石的室内测试平均值乘以0.7后提供,泊松比取岩石室内试验平均值。③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参照试验成果及已有勘察资料,按地方经验取值。一般岩体粘聚力c为岩块标准值的0.3倍,岩体内摩擦角为岩块标准值的0.9倍。时间效应系数按0.95考虑。④岩体抗拉强度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4。时间效应系数按0.95考虑。⑤岩体完整性系数根据声波测试资料结合钻孔岩芯质量综合提供。(2)地基承载力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05第14.3.2条、第14.3.5条。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抗压强度标准值砂岩取饱和值,砂质泥岩取饱和值。桩基础: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嵌岩桩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Quk=Qsk+Qrk,上式各项定义及取值详见该规范第5.3.9条。(3)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基底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表8.2.3-3和表11.2.3确定。(4)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为无侧限试验,由于粉砂岩胶结差在外业钻探过程中岩芯呈散沙~短柱状,为满足取芯要求只能采取强度较高的短柱状岩芯,故试验成果无法准确反映该地层承载力。后续设计参数提值时,粉砂岩的参数根据现场钻探情况结合工程特点及重庆地区经验综合确定。(5)其它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确定,对于统计数小于统计样本数的参数,采用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和的小值平均值。(6)场地内各界面抗剪建议值。粉质粘土与岩石界面:饱和:C=15.1kPa,φ=9.4°填土与岩石界面:饱和:C=5kPa,φ=15°填土与粉质粘土界面:饱和:C=17kPa,φ=8°强风化与中风化界面:饱和:C=35kPa,φ=15°(7)其他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设计参数推荐值一览表详见下表。表4.6-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石名称人工填土粉质粘土J2s裂隙面层面砂质泥岩(1、2号桥梁)砂质泥岩(主线K6+009~K6+209)砂质泥岩(主线K3+480~K4+160、K5+160~K6+009、K6+209~K6+570段)砂岩粉砂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20*(天然)21*(饱和)20.0(天然)20.5(饱和)25.525.825.5*26.0*25.525.924.825.223.7*24.6*自然抗压强度(MPa)9.36.47.233.03.6饱和抗压强度(MPa)5.63.64.324.21.8黏聚力C(kPa)5*23.5(天然)450*2963401200100*502015.6(饱和)内摩擦角φ(°)25*15.8(天然)3030303828*181211.7(饱和)抗拉强度(kPa)1146510642546*弹性模量(MPa)108067111552453550*变形模量(MPa)8575389052000500*泊松比0.380.390.380.140.4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0](kPa)以现场实测为准300*3375200*1300300*2600350*8780200*650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803003601200290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250.200.350.450.350.400.350.450.400.550.350.40负摩阻力系数0.25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14*20*40*30*40*60*3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60*50*55*300*45*注:(1)“*”为地区经验取值,(2)粉砂岩胶结差在外业钻探过程中岩芯呈散沙~短柱状,为满足取芯要求只能采取强度较高的短柱状岩芯,故试验成果无法准确反映该地层承载力。取值时,粉砂岩的参数根据现场钻探情况结合工程特点及重庆地区经验综合确定。(3)当水平荷载未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中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乘以0.4后采用。(4)K6+009~K6+209段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饱和抗压强度计算,其余段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按天然抗压强度计算;砂岩按饱和抗压强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