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兼爱》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类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三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上《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了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

2.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并编纂而成的文集,全书以语录体为主。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所有儒生的人生成长途径。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都有重要影响。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厚葬”等,与儒家思想大异其趣,曾一度成为“显学"。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B.八佾: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和墨家都把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由此产生了与道家、法家的学术分野。什么是爱?如何爱?儒家与墨家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充分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思想旨趣和理论特色。简言之,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

同样是对爱的渴望和呼唤,孔孟与墨子的出发点和主观动机判然分明。仁的理论初衷是道德之完善,兼爱的立言宗旨则是功利之追逐。

泾渭分明的主观动机和理论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儒家与墨家之爱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机制之别。

儒家强调“爱有等差”,注重分别是爱人的基本原则。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当作为思想内涵、内心情感和道德观念的仁转化为外在形式和道德行为的礼时,必须做到尊卑有等、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以期整个社会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状态。为了凸显被爱者与爱者的名分和把握爱的分寸,孟子把仁者爱人的等差原则概括为“亲亲”“仁民"和“爱物”三个等级,进而强调其先后、本末之分,其间的秩序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孔孟之仁的等差原则决定了其心理机制崇奉先后、远近和厚薄之别。对于仁的逻辑结构,有子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所讲的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将心比心,由己及人,推广到爱别人之亲。于是,孟子宣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仁之爱人的心理机制上,儒家试图从家庭关系入手由点到面、由近达远、由己及人,达到由爱已之亲、再爱路人乃至爱天下人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这再次印证了仁之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的行为路线和逻辑思路。其实,孟子所讲的亲亲、仁民和爱物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是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和情感上的厚薄关系。

墨子兼爱要求“兼爱天下之人",并且在向天下之人施予爱时,“兼以易别”: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同时地加以对待,这里,不仅没有了大国与小国、大家与小家的对峙,而且没有了君与臣、贵与贱、上与下、尊与卑的区分,更没有了强与弱、父与子、众与寡、诈与愚的差异,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便可断绝尊卑、长幼、厚薄和亲疏,不仅可以同时兼爱天下之人,而且平等地兼爱天下之人。

兼爱的平等、同时之内涵预示了其心理机制必然是超越尊卑、贵贱、人我之别的平面铺开。事实果真如此。墨子强调,在给予和承受爱时,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这种平等关系表现为时间和心理上的同时而无先后、本末之分,同时表现为空间和效果上的互动而无强权特权。兼爱的平等原则不仅体现在动机上,而且体现在效果上。首先,从动机来看,兼爱并非“无私的奉献",兼爱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为此,必须首先去爱他人。墨子断言:“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先王之所书《大雅》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这清楚地表明,兼爱绝不是无偿的,我之所以爱利天下之人,就是为了收获天下人爱我利我之效。其次,从效果来看,只有“兼相爱"才能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并称之为“所染"。在这种关系中,要想获取别人的爱,必须先给予别人爱;你先给予他人爱,他人也会以爱来回报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墨子写道:“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

(魏义霞《“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有删改)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二家虽然都注重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但它们的初衷与主观动机是相同的。

B.“礼”是“仁"的外化,“礼”要遵循等差原则,否则难以构建稳定的社会结构。

C.仁的逻辑结构不仅体现在时间的不同上,而且还体现在血缘和情感的远近亲疏上。

D.“兼爱"虽然是有偿的,但它看重平等、同时,此内涵预示了其心理机制必然是超越尊卑、贵贱、人我之别的。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论证了儒家和墨家关于“爱”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机制,并指出两派学说有同有异,异中有同。

B.孔子认为需辨清尊卑、亲疏、长幼之别才能论“爱",孟子则以三个等级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等差之爱。

C.与儒家相比,墨家学说强调功利的无区别之爱,爱人是为了得到他人回馈,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爱。

D.孟子所讲的亲亲、仁民和爱物是空间上的远近关系,更是血缘上的亲疏关系和情感上的厚薄关系。

6.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墨子“兼爱”观点的一项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C.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同身,恶施不慈?

D.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7.引用论证是一种常见且典型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作用。

8.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请结合本文,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并简要阐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材料三: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从人之性B顺C人之情D必于争E夺F合于犯G分乱理而归H于暴。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之善,即性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恶论”相对。性善论为孟子首倡,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

B.恶,指厌恶、憎恨,与《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词义相同。

C.国与家,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叫作“家”,也就是“采邑"。

D.贼,指危害、伤害,与现在所说的“偷窃者”并不一样。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在何处,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虽观点不同,但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墨子认为兴利除害是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不兼爱是一切灾祸之源。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3.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根据文木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真?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欢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也,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甲)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于齐。(乙)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王贵德而务行之。(丙)《孟子》曰:“推恩足以及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节选自《墨子·兼爱》)

1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大仁者[A]爱近[B]以及远[C]及其[D]有所[E]不谐[F]则[G]亏小仁[H]以就大仁。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看重、重视,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词义相同。

B.妻子,指妻子和儿女,此词所在的这句话引自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C.家,指家庭,与《大学之道》中“身修而后家齐”的“家"所指范围相同。

D.具,齐备,与《鸿门宴》“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具"词性不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符合真正的仁义,即使能得到高官显位或者当时享受到荣耀,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也不会去求取的。

B.共工、欢兜他们这些人有智慧有见识,最后落得被圣王诛杀的结局,是因为他们没有德行而且为了利益苟且偷生。

C.墨子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论述了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D.语言质朴平实,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议论说理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有说服力。这是典型的“墨子式"说理特点。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

(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于齐。

18.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荣;明主察焉,宗庙大宁。夫人臣犹贵仁,况于人主乎?

四、名著阅读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乱也。(《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比较分析“兼爱”与“仁爱"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5.D6.C7.①墨子引用《大雅》中的这句话,是为了证明“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的观点(或:证明“吾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