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0C/1B/wKhkFmaofsKAZCePAAI5X8n88dc451.jp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0C/1B/wKhkFmaofsKAZCePAAI5X8n88dc4512.jp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0C/1B/wKhkFmaofsKAZCePAAI5X8n88dc4513.jp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0C/1B/wKhkFmaofsKAZCePAAI5X8n88dc4514.jpg)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0C/1B/wKhkFmaofsKAZCePAAI5X8n88dc45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登岳阳楼》
(1)《登岳阳楼》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生活窘迫之境,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①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②。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③。
[注]①元和九年(814)作者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此诗作于赴任途中。②玉幢:玉楼,指神仙居处。③西江:长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首句着一“衔"字便唤起读者联想,将红日斜照楼窗之景写得生动传神。
B.次句紧承首句写岳阳楼的倒影,“赤玉幢”之喻写尽了红日斜照下岳阳楼的静穆与美好。
C.第三句语意丰富,诗人在残春时节抒发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也有人生失意之嗟。
D.相比杜甫《登岳阳楼》,元诗对岳阳楼的描写虽另有风致,但与杜诗一样皆为直接描摹。
3.本诗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诗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注】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今昔对照,虚实交错,表达出作者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紧扣上联“水”字,写出洞庭湖波浪滔天,浩瀚无边,境界广阔,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C.颈联对仗工整,写诗人老病孤苦,漂泊在外,其凄凉落寞之境,哀痛伤感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5.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阅读一首诗或研究一个诗人时,人们常常想到“背景",这首诗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个诗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背景”分析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毫无犹豫地信手拈用,而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事实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二者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因果链条,“背景"只是阐释者借以理解诗歌的途径之一,意义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审美的历史一样,并非是当时的真实而是现时的理解,所以我们应当再次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
②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它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表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是“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等,它的语言文本只须涉及种种情感与故事便可为人领会,一旦背景屏入,它的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正像尼采在《历史的使用与滥用》里说的,有时人们不得不学会忘却,因为有时过多的记忆损害了人的自身创造力,而在文学里,过多的背景记忆正妨碍了诗歌欣赏的自由,使阅读者在历史专制下不得不被背景耳提面命。像李商隐《无题》,当批评家用窥探王茂元家婢女或窥探入道女冠的“背景"参与解释时,诗歌就失去了永恒的魅力而只成了隐私的实录,“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也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可是,人们读诗是为了读诗而不是为了通晓历史,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文本,充其量有一些虚构的历史痕迹,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历史”来取代它呢?
③既然诗歌是“特殊语言构成的一个传情达意的艺术品",那么,它在写作时就包容了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当然受到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种种影响,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换句话说整个文化都会在诗人心里留下痕迹,但是,这一切都必须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才能渗入创作,并受到诗人个人的禀赋、气质、性格这一磁场的扭曲,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往往迂回曲折,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诗史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盛世的诗人未必总写快乐爽利的颂诗,一个衰世的诗人未必总写愁苦哀怨的讽刺,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都当成了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④毫无疑问,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是,意义毕竟是由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提供的,我们不应让背景替代人们的阅读与理解,更不应让背景越俎代庖地取代审美主体的感悟,换句话说,“背景”不应当成为“压倒"的力量成为解读诗歌的唯一钥匙,诗歌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这里没有大门,没有关闭大门的锁,更没有手持武器检查通行证的卫兵,克菜曼在《莎剧意象之发展》里说:“把诗歌与历史现象划分为一个个鸽笼般的系统,再把每一首诗上贴个标签,这样仿佛我们的理解便达到了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错误。这一刻板的分解的分类破坏了有活力的感悟,使我们领会不到诗歌的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同样,背景之于意义也不是标签,而只是参考性的“提示"。在这里切忌犯“决定论”的毛病,把一种垄断的专制的权力轻易地交给了“背景",却阻塞了其他通向“意义”的途径,以享有特权的历史学家的外在权威取代了诗人及作品的内在权威,在面对诗歌的时候,批评家还不如先行承认那句虽然令人尴尬但也令人轻松的古老箴言:“诗无达诂①。"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注]①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被背景限定了探寻诗歌意义诠释的途径,只是因为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
B.经典抒情诗歌之所以能传唱不绝,不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其时代的支撑,而是因为其本身拥有完足的意义。
C.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也吸收和转化了其他文本,这其中便包括了历史背景。
D.背景批评固然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但这也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力为代价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经历、政治形势、学术思潮、地理民俗、民族心态、经济环境等都属于诗歌“背景"的范畴,会对诗人产生种种影响。
B.“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整个文化经由一连串的“移位"渗入创作,并受具体创作时的心境变形后在文本中留下“印迹”的过程。
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忽略了文学本身经由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意义。
D.承认“诗无达诂"有助于避免给诗歌贴标签,避免刻板分类对诗歌整体魅力和多彩的丰富性的消解,尽管这可能带来解读的不确定。
8.下列选项对诗句的解读,不太适合作为划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A.宋之问《渡汉江》所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经查证,表达的是诗人于公元706年从流放地私自出逃,途经汉江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B.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所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呈现的是诗人晚年因被人诽谤而请友人去洛阳为其表白心迹的恳切。
C.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认定为旨在影射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风云变幻和诗人渴望重返政坛的迫切。
D.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既用大笔刻画出洞庭湖的壮阔无垠、波涛浩渺,也暗示出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
9.请简要分析概括本文的行文脉络。
10.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之旅。
四、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中国的乡村,看戏如过节一般隆重。戏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中,①有关部门尽管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青睐。②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戏曲演员用个人账号发视频、开直播,③对着手机屏幕唱戏,吸引了广泛关心。④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鸣惊人,一夜成名。⑤通过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演员有了存在的价值。
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况且,戏曲如今已然处于大众娱乐的边缘,能通过直播收获更多受众,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对此现象,也有人⑴_____________,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地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⑵_________________。明珠蒙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戏曲传承的当务之急。
1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⑴___;⑵___。
1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第一处序号_____________,改为
第二处序号_____________,改为
第三处序号_____________,改为
1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B.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C.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既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上笑。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蔡国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义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B.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C.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D.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称怀道为是"中的“是”意思是“正确的",与“斯是陋室”(《陋室铭》)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剖身以藏之,有诸?”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乎”,与成语“付诸东流"中的“诸”含义不同。
C.“必流涕"中的“涕”意思是眼泪,与诗句“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中的“涕”含义相同。
D.“因之饥饿"中的“因”意思是“于是,就",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因"含义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善于思考。他从胡商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要求近臣与君王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B.唐太宗有情有义。大臣杜如晦生病,他派太子去探望;去世后,他亲临吊唁、赐物;很久之后,太宗提到杜如晦时总是会流泪。
C.唐太宗爱护百姓。他痛惜隋末天下大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还下令拿出皇宫的钱财赎回关内老百姓因旱灾而变卖的子女。
D.唐太宗心怀天下。他因连年灾害,大赦天下,下诏书称即使以己身代替百姓承受灾情,也毫不吝惜,只希望五谷丰登,天下安宁。
1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
(2)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8.唐太宗是如何鼓励杜淹进谏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D3.参考一: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用在诗词的结尾,使抒发的情感更加蕴藏含蓄,“满棂湖水入西江"一句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暗含着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把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参考二:“满棂湖水入西江”不仅状写了诗人凭窗遥望,湖水占满视野,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一图景,而且暗示我们诗人的愁思如入江湖水那样绵长幽远,诗歌以此作结,抒发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是借景抒情的特殊方式,它使得抒发的情感更蕴藏含蓄。
4.D5.①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
- 锌锭买卖合同书
- 长期合作购销合同协议
- 湘教版地理八下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听课评课记录1
- 专项借款合同范本
- 采购委托合同
- 智能制造与企业韧性:机制与效应
- 层状复合与粒子改性对电弧熔丝增材制造Al-Mg-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2025年粤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修5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新能源发电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 2025年上半年潞安化工集团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鲁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云南省丽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复习统一检测试题 物理 含解析
- 医务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培训
- 中小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现状与膳食经费优化方案
- 第15届-1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含答案
- 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点)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
- 月结合同模板
- 上海市黄浦区2024年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