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工厂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buildingandsanitaryceramicplantGBXXXX-200X条文说明
1总则1.0.1本条是建筑卫生陶瓷工厂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1.0.2在一定的投资条件下,在设计中尽可能为工厂的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创造有利条件。1.0.3本条是建筑卫生陶瓷工厂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所必须做的。1.0.4在工厂设计中,陶瓷砖新建规模不应小于200万平方米的能力,以隧道窑烧成的卫生陶瓷不应小于年产60万件的能力。
3设计规模及设计依据3.1设计规模3.1.1设计规模会因技术、设备的发展而变化,本设计规模是当今的设计规模要求。3.1.2设计依据主要有:国家有关法律法则、政策,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文件,建设项目的有关合同和协议以及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3.2设计依据3.2.1设计基础资料包括:资源勘探、原料工艺试验、场区地质、供电与通信、外购原料、燃料、交通运输、区域地形图、厂区地形图、建厂地区气象和水文资料、地质热度、城建规划要求、环境影响的评价、污水排放、地方建筑材料价格和技术经济资料。3.2.2实行审批制的项目,在进行初步设计时,应有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厂址选择报告);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应有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在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有批准的项目申请报告(含厂址选择报告)。
4厂址选择及总体规划4.1厂址选择4.1.1场址选择涉及到国家政策、法令、法规标准和规范,因此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定,并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的防火、安全、交通运输、卫生、环境保护、防洪、抗震、节能、水土保持等有关规范的规定。在特殊自然条件地区建设工业企业,如地震区、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以及永冻土地区,尚应执行有关专门的规范。4.1.2为了寻求合理的设计方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厂址选择时,至少应有3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出较优的设计方案。4.1.3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相互协作,开展横向联合,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搞好专业化协作生产,是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克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充分利用依托城市的有利条件,开展相互协作。4.1.4工厂建设用地应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其相关规定的要求。充分利用地形,缩短内部运距,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厂址应根据远期发展规划的需要,在满足近期所必须的场地面积和不增加建设投资的前提下,适当留有发展的余地。4.1.5根据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岩土工程堪察规范》(GB50021)的要求,提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在厂址选择时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厂址选择时,应调查分析每个拟选厂址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岩土种类、场地的稳定性、地基条件、地基承载力等。按照上述两个规范确定的工程重要性等级(甲、乙、丙)和场地的复杂程度、地基的复杂程度确定的(一、二、三级)等级,来分析拟选厂址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作为厂址选择和比较的依据。4.1.7当场址标高低于当地洪水位时,厂区应有可靠地防洪设施,并在初期工程中一次建成。厂区位于山区时,应设计防、排山洪的设施。4.1.8为了保证企业不受洪水和内涝的威胁,厂址选择应重视防洪排涝。慎重地确定防洪标准和防洪措施。对在沿海选厂,还须审查潮位、风对水体的影响及波浪作用的综合因素引起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并按防洪标准确定有关洪水的设计基准。此条规定了单条生产线的防洪标准,多条生产线的工厂应提高防洪标准。4.1.9下列地段或地区不应作为厂址: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在9度以上地区建厂,既增加基建投资,又增加不安全因素。因此,不应在设防烈度高于9度的地区选厂。2厂址不应位于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或湖涌危害的地区。3场址不应选择在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流沙、活断层等不良地质地段或地区。4在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不能建厂。5在水库的下游建厂,必须确保水库堤坝稳固,且使厂址不受洪水及堤、坝决溃的威胁,如不能确保厂址的安全,则不应在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选厂。6在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水源地内不能建厂。7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8新近堆积黄土场地。9膨胀土场地。4.2总体规划4.2.1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满足生产、运输、防震、防洪、防火、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满足职工生活的需要。4.2.2分期建设的工业企业,近远期应统一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宜集中布置,远期建设项目,应根据生产发展趋势及当地建设条件预留发展用地。必须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审批程序,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及非耕地,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总平面布置应按生产性质、相互关系、协作条件等因素分区集中布置。布置时要注意不要产生交叉污染。4.2.3企业与城镇和其它企业之间在交通运输、动力供应、修理、仓储、综合利用及生活设施等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专业化、社会化,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发挥设备效率、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用地的有效措施。4.2.4在总体规划中,应按国家现行的规定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的大小,与国情、工艺生产技术水平、对污染的治理水平以及当地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为了节约用地,应尽量利用原有绿地、水塘、河流、山岗和不利于建筑的房屋地带作为卫生防护距离。在卫生防护距离内,应提高绿地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了使人身不受污染,在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设置经常居住的房屋。4.2.5由于大中型企业运量大,对所在地区的运输影响大,只有与城镇和地区运输规划统一考虑,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运输专业化、社会化。交通运输规划还应兼顾地方客货运输,方便职工通勤需要。4.2.6工业企业外部运输方式有水运、铁路、公路。当厂区邻近自然水系,具有较好的港口和通航条件时,应优先以水运为主;采用陆路运输时,应根据运量、运距、铁路接轨条件等因素,对铁路、公路运输做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按市场供销情况,测定铁路、公路承担运量比例。各种运输方式有其适用范围,对地形、地质、气象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企业外部运输方式的选择涉及诸多因素,一定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取经济合理的方案。4.2.7工业企业的厂外道路,是城镇道路网和地区道路网的组成部分,因此,应符合城镇或所在地区道路网的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现有道路的运输能力,企业厂外道路应与国家公路及城镇道路有效连接。4.2.8此条规定是为了减少变电站和锅炉房通向用户的管线敷设长度以及减少能源消耗,节约基建投资。4.2.9职工居住尽量能依托社会资源,当需要设置时,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要求,宜集中布置或与邻近工业企业协作组成集中居住区。4.2.11在某些情况下,利用荒地、劣地及非耕地,可能给职工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节约用地是我们的基本国家,必须予以贯彻。在山坡布置居住区时宜选择在不窝风的阳坡地段,居住区与工厂之间不宜有铁路穿越,居住区内不应有铁路或过境公路穿越。
5总图运输5.1一般规定5.1.1工厂总体设计为工厂总图运输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本条明确了总图设计的依据、原则和要求。5.1.2节省投资和节约用地是总图运输设计的两项重大任务,应贯穿设计始终。5.1.3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集中、联合多层布置,减少了其间距和占地面积,且可减少运输环节,为采用连续运输创造条件。5.1.4妥善地处理企业近、远期工程关系,合理地预留发展用地,是总平面布置的一项重要任务。1分期建设的企业近期工程项目应集中紧凑合理布置,并在布置上与远期工程相协调,为远期工程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避免近期工程生产与远期工程建设相互干扰。2远期工程的预留用地在厂区外,并可避免多占或早占土地,且在今后土地使用上有灵活性。3考虑预留用地时需要通盘考虑,不能忽视非主要因素对项目的影响。5.1.5本条要求通过改扩建,使新老厂区总平面布置更趋于紧凑合理。5.1.6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建构筑物等设施,可以减少基建工程量,节约工程费用。山区、丘陵地带,场地坡度大,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平行等高线布置,既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又可避免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的危害。5.1.7合理地组织人流和货流,避免交叉干扰,使物料沿着短捷的路径,顺畅地输送到各生产部位,是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需,也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条件。5.2总平面布置5.2.2大型建构筑物荷载大,布置在土质均匀、土壤允许承载力较大的地段,可以节省地基工程费用,且可避免产生不均匀下沉。较大、较深的地下建构筑物,布置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填方地段,可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防水处理工程费用。5.2.3对产生和散发高温、有害性气体、烟、雾、粉尘的生产设施的布置,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使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或有害物质能尽快地扩散掉;二是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周围其它设施的影响和污染。5.2.4产生高噪声的生产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应将产生高噪声的车间与低噪声的车间分开布置,并远离人员集中和有安静要求的场所。5.2.5缩短物料的厂内运输行程,可以节省能耗,降低运输成本。5.2.6车间变电所、电力室、控制室,应附设在所服务的车间一侧,几个部门共用的变电所布置时,不应突出建筑红线,不得影响管沟及通道的使用。各种动力设施,宜布置在其负荷中心,或靠近主要用户。5.2.8总降压变电所,是企业生产的心脏,必须确保安全供电。1为了避免电气设备受到潮湿侵害,且有利扩建发展,故宜靠近厂区边缘地势较高的地段布置;2应考虑高压线的进出线对方位、走向和通廊宽度的要求;3防止电气设备受到振动而损坏,造成停电事故;4电气设备受到烟尘污染或受到有害气体的腐蚀,会使绝缘电阻的功能急剧下降,泄漏电流增大,电压降低,甚至造成短路事故。5.2.12给水净化设施采用这两种布置方式,可以缩短输水管(渠)长度,减少基建投资和运营费用。5.2.13循环水池除应靠近服务的生产设施外,还应能使回水具有自流条件,或能减少扬程的地段。沉淀池附近,应有相应的淤泥堆积、排水设施和运输线路的场地。5.2.14污水处理站是厂区中一个重要的公用设施。污水处理站与水源地之间应有卫生防护距离,并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要求;和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可参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中的规定。5.2.15机修仓库区包括机械修理设施及备品备件及小型原材料仓库。5.2.17建筑维修设施场地内,需堆放进出材料及生产设施等,且有运输量,人员作业,材料堆放场地和方便的运输条件。5.2.20仓库与堆场,应按不同性质、类别分类集中布置,可为采用机械化搬运、共用运输线路和装卸设备创造条件,且可节约用地,便于管理。此外,其布置尚需考虑货流方向、供应对象、贮存面积、运输方式等因素,以求缩短物料流程,避免二次捣运,解决好供需关系,满足生产需要,合理使用土地,使贮存与运输相协调。5.2.19大宗原料、燃料耗用量大,尤应注意贯彻贮用合一的原则,避免二次捣运。5.2.20甲、乙、丙类液体,闪点低,火灾危险性大,从防火安全考虑,对其库区布置做了五款规定。5.2.22《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中明确规定,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并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5.2.23主要人流出入口宜与主要货流出入口分开设置,并应位于厂区主干道通往居住区或城镇的一侧。主要货流出入口应位于主要货流方向,靠近运输繁忙的仓库、堆场,并应与外部运输线路连接方便。5.2.24为防止发生事故,一般不采用花式孔眼围墙,且高度不低于2.2m。同—厂区四周围墙也不强求采用同一型式标准,5.3交通运输5.3.1本条规定是厂内道路布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厂区道路布置,是以主干道把厂区划分为若干个分区,组成环状式道路网。当地形均较平坦,采用环形布置比较适宜。若在山区建厂,道路呈环形布置因受地形条件限制常明一定困难,因此,条文规定工业企业道路宜呈环形布置,而布置时尚应根据厂区地形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决定布置形式。5.3.2当地形均较平坦,采用环形布置比较适宜。若在山区建厂,道路呈环形布置因受地形条件限制常明一定困难,且这种布置形式需以道路沟通厂区各部分,相应地要增加道路总长度。因此,条文规定工业企业道路宜呈环形布置,而布置时尚应根据厂区地形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决定布置形式。5.3.3工业企业厂内道路路面结构类型应按使用要和路基、气象、材料等条件选定,类型不宜过多。在需要防尘、防火、防腐蚀的场所和地段应针对具体要求分别选用。5.3.5厂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缘转弯半径应根据其行驶车辆的类型确定。具体设计可按表6.3.6选用,该表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规定编列的。各值在场地条件受限制时可以适当减少。5.3.6厂内道路设计时应重视基建、检修期间的大件设备运输与吊装的要求。并要注意厂内外之间的道路通畅问题。大件运输对路面的平面、纵断面、桥涵、跨线管架及栈桥净空等都是设计时应该预先考虑的。5.3.7此条规定了生产装置和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引道或人行道的设置原则。5.3.8设置回车场是为了方便车辆调头。其型式可根据地形条件和场地情况选用O型、L型及T型回车场。由于道路行驶车辆各异,其面积应根据行驶车辆的技术特征和路面宽度予以确定。5.3.9地磅进车端的道路应设两辆车长的平坡直线段,以利车辆通行,便于司机对位,使称重车辆上下衡器平稳,衡器不受冲击。平坡直线段不包括竖曲线切线长度。5.3.10设置备用车道是为保证消防通道畅通,一旦主消防车道被堵时,可利用备用车道通行。所谓最长列车长度系指与消防车道平交的运行之最长列长度。由于目前国内消防车辆的宽度均在2.3~2.5m范围,故条文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5.3.11一个人行走所占宽度为:空手行走时约需0.6m,单手携物约需0.7~0.8m,双手携物约需1.0m,一般情况按0.75m计。当屋面为无组织排水时,人行道紧靠建筑物散水坡布置,行人势必受雨水溅射,故人行道与建筑物间最小净距以1.5m为宜。当屋面为有组织排水时,利用建筑物散水坡作为人行道时,需考虑以建筑物窗户开启不致妨碍通行来确定其距离。5.3.12选用较大的交叉角度,有利于运行和安全。本条文对道路交叉角未作严格规定,仅规定不宜小于45°。5.3.14如果此种情况在总平面布置中确实难以避免时,即应采取措施,有效解决人流通行问题,其中架设人行天桥比较经济可行。单孔地道在地形和经济条件允许时,也可考虑采用。5.3.15表中所列的各项数值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并结合工业厂特点编写的。照明电杆(边缘)至公路型单车道中心不小于3m是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石油工业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第3.6.7条内容编写的。5.4竖向设计5.4.1本条是竖向设计总的原则要求,竖向设计方案必须经综合比较,比较的衡量标准是为生产、经营管理、厂容和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且使基建工程量和投资要少。5.4.2本条是竖向设计应达到的总要求:1本款要求应首先满足。2在地形复杂的场地建厂,竖向设计中设置过缓的放坡或较多的台阶,都会增加通道的宽度,不利于节约用地。3沿江、河、湖、海建设的企业,洪、潮、内涝水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4竖向设计最后体现的土(石)方、护坡、挡土墙等工程量,对建设投资和工期影响很大,是必须重视的因素。5山区建设中,土(石)方工程如处理不当,填土或挖土会造成大片山坡植被被破坏,而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6天然排水系统的形成有其自然发展规律,如对流域调查研究不够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刷、淤塞、水流不畅等问题。7工厂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厂区围墙、地面标高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8企业在竖向设计上应避免只管近期,不顾远期,从而给远期工程建设和经营带来问题。9改建、扩建工程,应与现有场地标高相协调,要注意新建项目场地、排水、运输线路的标高与原有竖向设计标高合理衔接。5.4.3应根据场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厂区面积、建筑物大小、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建筑密度、管线敷设、施工方法等因素合理选择竖向设计形式。5.4.5有条件的地区,场地坡度以5‰~20‰为宜。5.4.6建筑物位于排水条件不良地段和有特殊防潮要求、有贵重设备或受淹后损失大的车间和仓库,应根据需要加大建筑物的室内外高差。有运输要求的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应与运输线路标高相协调。在满足生产和运输条件下,建筑物的室内地坪可做成台阶。5.4.7厂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宜高出厂外路面标高,是为了防止厂外雨水灌入厂区。但在某些工程中,厂外较厂内标高高出很多,做不到上述要求,则在出入口处做横跨道路的条状雨水口,解决上述矛盾。5.4.8本条说明:1主要是为便于生产管理,节省运输费用。有的工厂由于运输技术条件决定,要求道路坡度小,故布置在同一台阶为宜。2可节省土(石)方及护坡支挡构筑物、建筑物基础等的投资。3本款均是决定台阶宽度应考虑的因素。5.5土(石)方工程5.5.1本条是对土(石)方工程中表土处理的规定。1本款根据《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3.4.1条第五款编写。2本款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第6.3.2条及现行国家标准《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第3.4.5条编写。3主要是为贫瘠地区绿化创造条件和节省劳力。5.5.2本条所提建筑地段粘性土的填方压实系数,是广义地指房屋、道路、管线的建筑地段的压实系数。5.5.3土方工程的平衡中,只考虑场地平整的平衡是不行的。本条所列各项的填、挖方,如有遗漏,往往会造成缺土或余土。如过去有些项目场地平整时,感到缺土、大量运入,但基础、管沟、路槽土方挖出后,大量剩土,又不得不外运,这种教训是很多的,故定本条。5.6雨水排除5.6.1决定场地雨水排除方式的因素很多,场地排水方式可参考下列条件选择:1当降雨量小,土壤渗透性强,不产生径流,或虽有少量径流,场地人员稀少,允许少量短时积水地段,可采用自然渗透方式。2场地平坦,建筑和管线密集地区,埋管施工及排水出口无困难者,应采用暗管。3建筑和管线密度小,采用重点式平土的场地、厂区边缘地带、设置暗管排雨水有困难的地段,应采用明沟排水。5.6.3明沟道路布置,一是有利于铁路和道路的路基排水,二是使场地不被明沟分割开,以保证场地的完整。5.6.5矩形明沟占地小,也便于加盖板,因此厂区内宜采用。在建筑密度小、采用重点式竖向设计地段及厂区边缘地带,采用梯形明沟为宜。三角形明沟断面小、流量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在岩石地段和流量较小地段才采用。本条规定的排水沟宽度的最小值,是考虑清理沟底污物的最小宽度。明沟的纵坡最小值,是保证水向低处流的最小坡度值,有条件时,宜大于此值。沟顶高出计算水位0.2m是安全超高。5.6.6雨水口的间距与降雨量、汇水面积、场地坡度、土质情况等因素有关,也难确定一个数。本条规定的距离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第4.7.2条和第4.7.3条规定编写的。5.6.7厂区上方设置山坡截水沟,一是防止上游水直接危害厂区,二是防止上游侵蚀和冲刷边坡,影响边坡稳定,造成次生灾害。截水沟离厂区挖方坡顶距离是参考公路及铁路路基横断面做法确定。此距离不应太近,否则截水沟内水渗入边坡,影响边坡稳定。但也不宜太远,否则中间面积加大,其积水量也就增加,而危害厂区。5.7防洪工程5.7.1防洪工程包括防江、河、湖洪水、山洪、海潮及排除内涝。本条所称防洪工程专指防洪堤防洪沟。5.7.2本条按照《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有关规定制定。5.7.3规定自然排涝与机械排涝的条件。5.7.4本条为防山洪的防洪沟设计原则及排出口注意事项,强调“取得书面协议文件”的重要性。5.7.6按《企总规》第6.4.7条制定。5.8管线综合布置5.8.1管线综合布置是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工厂总图布置合理程度的标准之一。工业企业内管线很多,各种管线的性质、用途和技术要求各不相同,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在布置上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合理的进行综合布置。5.8.2管线敷设方式有地上和地上两大类。地上敷设方式有管架式、低架式、管墩及建筑物支撑式。地下敷设方式有直埋式、管沟式和共沟式。5.8.3管线用地在企业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对敷设管线的占地问题需高度重视,以利节约用地。5.8.4管线通道与道路和界区控制线平行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布置原则之一。5.8.5~5.8.6此两条均是为了保护管线,保证安全生产,减少投资,方便交通运输,有利安全而制定的。5.8.7为了防止近、远期工程的管线布置处理不当而形成不合理的布局,造成土地浪费、布置混乱、生产环境不佳,并给施工、检修、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不便。5.8.8在满足安全生产、施工及检修要求的前提下,管线布置既要节约用地,同时需考虑其不受建筑物与构筑物基础压力的影响及符合卫生的要求。5.8.9本条适用于改、扩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往往有许多限制因素,约束多、难度大,在不能满足本规范中规定的管线间最小水平间距值时,结合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小间距,但减小间距的范围宜在10%~15%之间。5.8.12地下管线、管沟布置在道路下面,若发生或事故需大检修时,需开挖路面造成交通不畅。5.8.13本条列出了管线综合中常见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原则,按本条处理可做到有利生产、方便施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1压力管线与重力自流管线交叉时,整管压力管线高程。2管径小的易弯曲,同时施工较管径大的容易。3易弯曲材质管道可通过一些弯曲方法来调整管线的高程和坐标。5.8.14本条为地下管线交叉布置的基本要求,可避免交叉管线之间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安全、卫生、防火及保护管线。5.8.15确定地下管线的覆土深度,一般需考虑以下因素:保证地下管线在荷载作用下不损坏,正常运行;在严寒、寒冷地区保证管道内介质不冻结。在严寒、寒冷地区土壤冰冻线较深,给水、排水、燃气等管道属于深埋一类,热力、电信、电力等管线不受冰冻影响,属于浅埋一类。严寒、寒冷地区以外的地区冬季土壤不冰冻或冰冻深度仅有几十厘米,覆土深度不受影响。5.8.16本条按从严要求的原则制定。1热力管道指蒸汽管、热水管等。由于目前隔热材料、施工技术、检修手段的限制,致使环境温度比较高,这对电缆、压力管道内介质均产生不利影响。2排水管道包括污染严重的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及污染较轻的生产废水与雨水管道。排水管道接口常会产生漏水现象,为了卫生,缩小污染范围,都应将排水管道设置在沟底。3为了防止腐蚀性介质管道一旦发生事故或产生滴、漏时损害其它管线,将其敷设在其它管线下面是必要的。5.8.17~5.8.19此三条是在调查和总结设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照给水、排水、城镇燃气、电力、锅炉房、通信等有关现行国家标准以及有关行业的总图运输规范制定的。条文是在满足安全、管线施工、维护检修、尽量减少相互间有害影响的条件下,达到安全生产、节约用地、减少能耗、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制定的约束性条文。5.8.20本条为提示性条文。敷设方式应根据生产安全、介质性质、生产操作、维修管理、交通运输和厂容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和比较后确定。5.8.21条款中突出提出可燃、易爆危险介质管道与储存、装卸甲、乙类火灾危险物料的设施应保持有安全距离,以防二次灾害的产生而造成更大危害。本条中所指的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料,是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5.8.22防止管道内危险性介质一旦外泄或发生事故,对与其无关的建、构筑物造成危害,同时也防止了上述建筑物、构筑物或内部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对有危险性介质的管道造成损坏,从而带来二次灾害。5.8.23架空电力线路跨越条文所列建筑物、构筑物和贮罐区增加了潜在危险。5.8.2535kV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危险性较大。总变电站或车间如不靠近厂区边缘布置,势必加长厂区内架空高压电力线路的长度,从而增加了危险性及厂内火灾、爆炸事故对电力线的影响。5.8.27本条所指的管架是指一般性质的介质管道的管架;所指的建筑物、构筑物是指耐火等级为一、二级并与管线无关的厂房。对有泄压门、窗的墙壁不适用。表7.3.8所列数值已经管线较多的行业的部颁规范实施多年,实践证明是合适可行的。表8.3.8中所列数值除道路一栏外,采用了管线较多、实践时间较长的有关部门部颁规范中规定的数值,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有大件运输要求的道路,其垂直间距应为最大设备直径,加运输该设备的车辆底板高、托板高及安全高度,或为车辆装大件设备后的最大高度另加安全高度、前者均按具体物件尺寸计。安全高度要视物件放置的稳定程度、行驶车辆的悬挂装置等确定。《厂矿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高度为0.5~1.0米。
5.9绿化设计5.9.1用绿化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良好的效果。绿化所需用地,应结合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布置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并应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厂区绿化正确合理地确定各类植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与配置方式。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观赏与一般等类植物的合理比例,以及采用条栽、丛植、对植、孤植等配置方式的选择。5.9.2《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号)中明确规定,工业项目建设绿地率不得超过20%。1对房前屋后、路边、围墙边角的空地绿化,是提高绿化覆盖率,达到节约用地的行之有效的措施。2利用管架、栈桥、架空线路等设施的下面场地及地下管线带地面布置绿化,是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好办法,应予以推广。3应注意避免在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较高的生产车间或建筑物附近,种植带花絮、绒毛的树木,以免影响产品质量;注意避免将乔木紧靠管架布置,以免给检修工作带来不便。5.9.3本条所推荐的重点绿化地段是在总结工业企业绿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各类企业均适用。执行中如遇对绿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应根据工程条件灵活掌握,不局限本条所列地段。5.9.4林带的种类按结构型式可分为通透结构、半通透结构、紧密结构和复式结构(即由前三种型式组成的混合林带)林带四种,不同结构的林带其用途亦不同。用于厂区防风固沙的林带宜采用半通透结构,林带宽度为20~50m,林带间距为50~100m。通常以乔木为主体,乔木株行距一般采用2m×3m。用于厂区卫生防护的林带宜采用紧密结构,乔、灌木混交林,按1:1隔株或隔行栽植,株距0.5m,行距1.0m。5.9.5大乔木及灌木枝叶茂密、含水分大,能减弱爆炸气浪和阻挡火势向外蔓延。5.9.6易燃气体如果外泄将沉积于地面,随地表坡度或风向流向低处,遇阻则聚积。当浓度达到爆炸下限,一旦接触火源,将引起爆炸及火灾。茂密的灌木及绿篱似矮墙,实际起了阻挡气体扩散的作用。5.9.7工厂内产生高噪声的噪声源,如:空压站、鼓风机房、打磨工段等,噪声级达到100~110dB。可以利用植物自身浓密的树冠衰减噪声。当以下树枝厚度为200㎜~250㎜时,其隔声能力如表5.9.7所示。表5.9.7树的隔声能力项目槭树构树椴树云杉最大隔声能力(dB(A))15.511.09.05.0平均隔声能力(dB(A))7.16.04.52.35.9.8透风绿化带可组织气流,使通过粉尘大的车间的风速加大,有利于促进粉尘向外扩散;不透风绿化带有效的滞留,减少粉尘的影响范围。5.9.9如压缩空气站、制釉工段、施釉工段、试验室等,环境空气的洁净度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5.9.10从植物的选择上偏重于常绿与观赏;从品种上着意于树、花、草的合理配比;从布置上采用条、丛、孤、对植等多种灵活手法,组成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5.9.11行道树对于改善厂区气候和夏季行人环境具有明显效果,也是企业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9.12在交叉路口栽种乔、灌木,乔木株距4~5m,灌木高度低于司机视线,具体视距要求,应按国家现行的《厂矿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5.9.13“垂直绿化”就是利用长枝条类植物所持有的下垂效果来对垂直或斜面进行绿化。常见的垂直绿化有以下几种方式:1在建筑物的外墙、围墙、围栅前沿墙根栽种攀缘类植物(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等);2在挡土墙顶栽种长枝条类植物(如迎春、蔷薇等);3在人工边坡(或自然边坡)的坡面上种植攀缘类植物进行绿化。
6原辅材料6.1一般规定6.1.1本条是原料、燃料选择的原则规定。在因地制因原料制宜的前提下,力求简化原料品种,合理利用资源。有害组份限量主要指铁、钛氧化物含量,根据不同产品以满足其要求的最低限量为准。6.2原料的选择与质量要求6.2.1粘土原料的有害物质(铁、钛氧化物)最低限量为:三氧化二铁(Fe2O3)量小于1.5%;二氧化钛(TiO2)含量小于1%。在黏土三氧化二铝(AI2O3)含量13-39%范围内,根据三氧化二铝(AI2O3)含量确定其在配方中的用量。6.2.2脊性料指的是石英类原料。6.2.3熔剂性原料以长石类为主。有害组份为铁、钛氧化物。6.2.4辅助原料并非非重要原料,有的对产品性能具有决定作用。其指标要严格执行。6.3原料的储存与预均化6.3.1风化粘土原料的室内存放时间10~15d是指一般情况。如遇雨水较多、冬季室外气候恶劣地区应适当延长。室内料棚应适当加大。6.4原料综合利用6.4.1强调按比例加入的目的是保证正常的泥浆性能。一旦回坯料加多会影响泥浆的物理性能。6.4.2抛光砖废料只能部分使用,因为抛光砖废料中含有磨料,加多会影响产品质量。6.5辅助材料6.5.1实际要求的是色料与基础釉的匹配。6.5.2球石选用只要是考虑球石的磨损对釉料、坯料的影响。
7燃料与燃料系统7.1一般规定7.1.2建筑卫生陶瓷工厂生产不应以煤作燃料。7.2燃油7.2.2供卸油系统的工艺布置,其内容均为生产经验的总结。工艺布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供卸油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用油品质进行。7.3天然气7.3.1本条为建筑卫生陶瓷工厂使用天燃气必须具备的要求,其他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天然气硫化氢含量小于20mg/NM3,是根据天燃气设计手册及参照《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78第12条的规定。7.4煤气7.4.1本条是根据建筑卫生陶瓷工厂窑炉生产的特点提出的。
8生产工艺8.1一般规定8.1.18.2工艺流程8.2.1陶瓷砖的生产工艺从烧成上既可分为低温快烧工艺和高温慢烧工艺,又可分为一次烧成工艺和二次烧成工艺,二次烧成工艺又分为高温素烧、低温釉烧工艺和高温素烧、低温釉烧工艺。从制粉方法上分为干法制粉工艺和湿法制粉工艺。从成形上分为挤出成形和半干压成形。卫生陶瓷的生产工艺基本全部采用注浆成形。8.2.2为陶瓷工厂生产工艺的基本原则,结合各厂具体条件,在设计中需灵活运用。8.3原料加工及坯料制备8.3.7加装固定蓖板,防止不合标准的大块原料漏入破碎机内。颚式破碎机的给料粒度,不应大于给料口宽度的0.8~0.85。8.3.12根据球磨机出料口的尺寸,来确定球磨机中心线至地面的距离。8.3.16球磨机的布置,根据加料方式的不同,可以布置为一排或多排。加料方式多用于喂料机或电子秤配料,皮带机或卸料小车加料的方式。球磨机均应设置加料平台。8.3.19浆池内壁必须铺贴白色瓷质砖。8.3.20用于处理回坯料时,必须采用螺旋式搅拌机。8.4釉料制备8.4.5球磨后过筛的泥浆,必须经过湿法除铁,除铁设备除了小型工厂可以采用永久磁铁外,大、中型厂一般不宜采用。8.4.7釉浆储存时间不得过长,一般不大于10~15d。8.5模型制作8.5.6石膏模型干燥必须装配成套干燥。8.6成形8.6.1干压成形和挤出成形多用于陶瓷砖的生产,而注浆成形则用于卫生陶瓷的生产。陶瓷砖多采用干压成形,其单位面积上成形压力:墙砖为250㎏/cm2,地砖为330㎏/cm2,瓷质砖为410㎏/cm2。8.7干燥8.7.2卫生陶瓷制品干燥周期不宜超过24h,,但当泥料性能不好,干燥敏感性过大时,则应适当调整,具体时间应根据半工业试验的结果确定。8.7.3干燥室热风温度,应以坯体允许的最高干燥温度为准,并考虑干燥车材料及热源种类。8.8施釉8.8.1陶瓷砖施釉线的装置包括:扫尘机、吹尘机、喷水机、水刀式喷釉机、钟罩式淋釉机、直线式淋釉机、单峰打点机、双峰打点机、云彩机、磨釉机、分坯机、多色滚筒印花机、合坯机、干粉印花机和精抛机等,可以根据产品种类,进行不同的设备配制。卫生陶瓷多采用喷釉,特殊制品部分用浇釉法上釉。8.9烧成8.9.2有特殊要求的应根据半工业试验的结果确定,或根据生产情况确定。。8.9.5窑车数量是在装卸车作业为2~3班时的配备。当装卸车作业为1班时,应增加窑车数量。8.9.62座以上隧道窑,视产品品种和车间布置等具体情况,可侧面装车,也可窑头装车。8.9.71座窑设1条回车线,并另设容纳3~4辆窑车的修车线;2座窑设2条回车线,修车线均应设置;2座以上隧道窑,视产品种类和厂房面积等情况,具体确定。8.9.12一般自窑顶至梁低的高度不大于2.5~3m。8.10冷加工8.10.2冷加工工序消耗的水量占全厂用水量的30~40%,抛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必须进行处理后回用。8.11检验8.11.3冲水试验设施的安装,可参考卫生间的安装方法。8.11.4冲水试验的水沟底标高可高于车间地坪400㎜,也可与车间地坪一致。设计时应根据厂区排水的具体条件而定。8.12包装、成品堆放8.12.
9供配电9.1一般规定9.1.2供电方案中还应考虑到远近期发展规划,以近期为主。9.2供配电9.2.1对一级负荷的设备,应确保正常情况下的不间断供电。条件允许时,供电电源宜选用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路工作电源加一路备用电源的供电方案,当供电电源为专用供电回路且工厂附近又无其他电源时,宜采用单电源加柴油发电机供电方案。9.3变电所9.3.4电池容量应满足分合闸、信号和继电保护的要求。9.4厂区配电线路9.4.3直埋电缆需采用铠装电缆。9.4.5计算经济电流密度以节约投资成本。9.5车间配电9.5.4减少电网中冲击电流和电压波动。9.6照明9.6.1工作区内不能只设局部照明。9.6.5光效高的光源如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金卤灯、混光灯、LED灯等。对光效低的白炽灯、卤钨灯也可在以下场所使用:1局部照明的场所。2需防止电磁干扰的场所。3因频闪效应会影响视觉的场所。4需频繁开闭灯光的场所。5照度不高且短暂使用的场所。9.6.7对具有防水、防腐、防尘、防震动等要求的场所应使用符合安全的灯具,对具有危险气体及碎石飞溅的场所应使用防爆灯具。9.6.8对潮湿场所、高温场所、具有导电灰尘的场所、或安装高度2.2m以下且无防触电措施及移动式灯具的供电电压不应超过24v。
10自动化10.1生产过程自动化10.1.1控制管理范围宜从堆料场至成品入库。其成品的管理和控制,宜采用独立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PLC),其运行信号与DCS系统通讯。通信网络宜采用冗余配置。DCS的选择原则,应可靠、先进、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易操作性和易维护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并且有合理的性价比。对生产经营进行计划、管理与决策10.2通信10.2.1在采用部分双向、部分单向混合的中继方式时,应使任何一方向的呼叫,都能作到先选单向中继线,然后再选用双向中断线。在一个电话网内,应采用统一位数的用户号码制度。
11建筑结构11.1一般规定11.1.1本条文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是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陶瓷工厂土建设计必须贯彻的方针。11.3辅助用室、生产管理及生活建筑11.3.1辅助用室的建筑面积指标及设施水平应符合国家建材局和劳动部颁布的《陶瓷工业劳动安全卫生设计规定》的有关条款。11.3.3办公室建设标准参照国家计委计标[1987]184号文第七条:“适用于县(市)级的行政机关,每人平均建筑面积9~10㎡”,车间办公室最多按县级考虑。会议室按全员开会的需要。存衣室面积按每人有0.25㎡的衣柜及柜前0.9m宽的通道考虑。11.5建筑结构设计11.5.1空气中有酸性气体容易形成酸雾,对金属材料有腐蚀,如煤气中的SO2等。11.5.2推动墙体改革是我国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料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建筑设计在墙体改革中应发挥龙头和纽带作用,依法行事,克服各种阻力,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框架填充墙禁用实心粘土砖。对于某些边远地区或确实没有非实心粘土砖或因当地以制砖开山造田等情况,可不受此限。11.6主要结构选型11.6.1基础方案是陶瓷工厂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地基比人工地基经济,但对重型建(构)筑物和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天然地基不一定能满足设计要求和达到经济的目的,故此时应采用人工地基。11.1.2建筑和结构设计首先应满足工艺需要,保证对生产设备的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以及对环境保护等问题,还应切实考虑自然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1.1.3结构型式的选用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总原则,结合具体工程的规模、投资、所在地区施工水平、进度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该用什么结构,就用什么结构。11.1.4本条是根据《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对建筑卫生陶瓷工厂各建(构)筑物安全等级的具体划分。11.1.5本条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分类标准》,对建筑卫生陶瓷工厂各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的具体划分。11.1.6建筑卫生陶瓷工厂的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他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结合建筑卫生陶瓷工厂的建筑特点制定附录A。11.9结构计算11.9.1根据实践经验,高宽比大于4的框架、天桥支架的柔度较大,风振系数的影响不能忽略,应该加以考虑。11.9.2以前对塔架和高宽比大于4的框架、天桥支架及转运站,在水平荷载作用的顶点水平位移,没有明确的规定,设计时不好掌握,故提出此条。11.9.4球磨机基础允许差异沉降,《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规定,但设计中经常要碰到这个问题。根据经验,对球磨机基础沉降提出的要求,本条文差异沉降定为10mm是可行的。附录A建筑卫生陶瓷工厂建(构)筑物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的要求.
12给水排水10.1一般规定10.1.1本条规定给水排水设计的基本原则。水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国家水法明确规定,应实行计划用水和厉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国家环保和水污染防治法也明确规定,要保护自然水域,执行废水排放标准,防止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必须根据建厂地区水资源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总体规划,与有关方面协商对水的综合利用与协作。10.2给水10.2.1本条规定陶瓷工厂的用水标准,包括生产用水量,工作人员生活用水量,居住区生活用水量,冲洗、化验和绿化用水量,以及未预见的用水量等。根据有关的国家规范结合多年设计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生产用水包括全部生产和辅助生产各部位的用,如: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空气调节、各种锅炉、原料等用水,随生产规模,生产方法,设备选型,地区条件等因素而定。关于生活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由于陶瓷工厂一般远离城镇,大部分车间工作人员接触粉尘,地面也不可避免的有粉尘污染,而建筑及室外给水设计国家规范规定的生活用水定额,普遍都反映偏低,为此本条按相关规范中,取用较高值制定。化验室主要是化验用水及清洗用水,一般根据同类规模由工艺提供用水量。修理车间主要是清洗用水用水。该两处用水量不大.根据生产规模和装备情况确定用水量。未预见用水量按生产、生活总用水量(新鲜水)15%~30%计算,主要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用水量及系统渗漏等冈素,适当留有富余,按生产规模取值。12.2.2陶瓷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产生的热,有水冷却时,一部分直接由水吸收,或由润滑油吸收,再以水冷却油。测定资料表明,一般要求油温不小于60℃,机械设备冷却水给水温度宜小于32℃。同时,由于敞开式循环水系统,循环水与大气接触,水中游离及溶解C02大量散失,水温越高,C02散失越严重,引起CacO3沉积结垢。陶瓷机械设备冷却水的水质要求,根据国家现行的《压缩宅气站设计规范》及其他标准和规定,见表12.2.2,结合陶瓷工厂设设计与实践,规定碳酸盐硬度宜控制在80~250mg/L之间(以CacO3计),因小于80mg/L,且pH<6.5,极软、偏酸性的水易腐蚀;大于250mg/L的硬水易结垢。表12.2.2水质硬度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表标准编号(资料名称)用水名称水质标准备注项目指标CacO3计(mg/L)GBJ29—90空气压缩机及后冷却器冷却水碳酸盐硬度以CaO计≤140rag/L168mg/L196mg/L280mg/L≤250300350500排水温度45℃40℃35℃30℃GBl576--85锅壳锅炉给水热水锅炉给水总硬度<3.5me/L<175锅内加药处理GB5749—85生活饮用水总硬度以CaCO3计450mg/L450《给水排水手册》第4册第311页(1986年)循环冷却水碳酸盐硬度<3me/L<150不加阻垢剂6.9m/L300~450加阻垢剂12.2.3本条规定锅炉、化验、空调和生活等用水水质均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12.2.4生产用水水压差别较大。车间进口水压本条规定为:0.25~0.35MPa,为常压,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水设备的水压要求,使给水系统设计合理,但对于高楼层或远距离、高台段车间的个别用水部位,可能水压不足,可用管道泵或其他加压设备局部加压。对于水质要求高、水压为中高压的喷雾用水,一般自成系统,单独加压。12.2.5本条规定水源选择的基本原则。为满足陶瓷工厂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水源工程设计必须保证取水安全可靠,水量充足,水质符合要求,投资运营经济,维护管理方便。10.2.6~10.2.8取水工程中,对取用地下水心遵守地下水开采的原则,并确保采补平衡;对取用的地表水,枯水流量与水位的保证率及最高水位的确定是参照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编制的。其中枯水位保证率的上限,上述国家规范化《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94)等均为99%,本规范采用97%,与枯水流量保证率相同,因陶瓷工厂从取水量和供水的重要性,不如发电厂要求高。10.2.9为了保陶瓷工厂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可靠,对输水管线的安全输水设计本条作了明确的规定。10.2.10陶瓷工厂内备水厂的规模.由生产生活最大用水量加上消防补充水量和水厂自用水量等项确定,并根据陶瓷工厂的总体规划要求,确定是否留有扩建的可能。10.2.11本条规定生产给水系统的选择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机械设备冷却水采用敞开式循环水系统,循环回水可结合工厂的具体布置,采用压力流和重力流。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是根据多年设计与实践经验确定的.其计算式如下: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生产间接循环回水量/(生产间接循环给水量+生产直接耗水量)//×100%为了保持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平衡,应有保持水质稳定的措施,如:加水质稳定刹、加杀火菌藻的措施、加旁滤改善水质浓缩、采用冷却塔降低水温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锅炉房等用水,本条规定“可”由生活给水系统供水。如有确保供水水质的措施.也可采用循环冷却水或中水回用作为备用水源。经验表明,循环水不可避免的有少量渗漏油污,含油水和杂质混合,易堵塞喷水系统。中水是污水、废水三级深度处理后的水,应有严格的管理和维护.才能确保连续的、稳定的供给符台要求的水,以维持正常生产。12.2.12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合陶瓷工厂的实际情况制定。112.2.13本条根据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如必须作为备用水源而连接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空气隔断措施,可在两个阀门中间装一个放水阀,并在生活管网(或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一侧设单向阀,防止停水时水倒流入生活管网(或城镇管网)。12.2.14由于生活用水的不均匀性及消防要求。贮存水量,本条规定生活消防给水系统设置水量调节贮存设施。在适用可靠的前提下,首先考虑利用厂区附近地形,设置高位贮水池,无高地可以利用或技术经济不合适时,可设置水塔;也可采用变频调速水泵或气压给水设备,但该产品必须有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批准认证,同时与生活给水供给部分生产用水时,应有其他系统给水作备用,确保生产用水安全可靠。12.2.15本条规定设计用水计量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通则》、《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制定。对外购水总管、自备水井管、生产车间和辅助部门均应设置用水计量器具。各个间和公用建筑生活用水的计量,每户家属宿舍用水的计量均应单独装表。循环水泵站计量仪表设置应符合现行同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的规定。个允许停水地点设置的用水计量器具应设旁通管路和控制阀。12.3排水12.3.1本条对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划分作了规定。12.3.2本条对生产排水量作了规定;对于生活污水量,应按现行国家规范的排水定额确定,为满足设计前期工作的需要,根据经验也可按生活用水量的80%~90%取值。12.3.3本条对部分车间和建筑物的污水排入排水管网之前,进行局部处理作了规定。处理设施通常设在室外,寒冷地区,有的设在室内,可随建筑物项目划分为室内内工程.12.3.4本条规定陶瓷工厂的污水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确定处理方案。污水排放标准,应取得当地县以上环保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因为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中污水排放标准,一般基本相同,但也有的指标地方标准要求更高,都应执行。12.3.5本条规定室内外给水排水系统必须协调一致。室内给水排水系统是按用水水质、水压的不同要求设置的,因此为满足用水要求,室内外相应的系统必须一致。12.3.6本条规定生产设备的水压,应根据工艺和设备要求确定。由于生产规模、设备型号、制造厂家的不同,有不同的水压要求。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低压,多数用水设备水压小于0.3MPa;一是中压,用于喷雾喷嘴水压约为1.5~6.0MPa。12.4消防及其用水12.4.1为了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陶瓷工厂必须有消防给水及消防设计。消防设计应征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同意。消防给水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火灾的扑救效果。陶瓷工厂消防设计主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如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GB50156);—《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12.4.2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陶瓷工厂占地面积等于或小于100×104㎡,居住区人数等于或小于1.5万人,故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应为一次。12.4.3~12.4.5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结合陶瓷工厂具体情况制定。通常陶瓷工厂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给水系统合并,也可与生产给水系统合并,采用低压给水系统。对设有储油系统的消防给水,因有特殊要求,按规定油库区采用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管网应布置成环状,只有在建设初期或消防水量不超过15L/S时,可布置成枝状。12.4.6根据国家消防规范结合陶瓷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12.4.7本条对设置固定灭火装置做了具体规定:1容量在400MVA及以上的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内有大量的变压器油,规定宜采用水喷雾灭火。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如有条件,室内采取密封措施,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可采用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灭火。油量小的变压器不作规定,可用移动式灭火设备。2油罐区采用低倍数空气泡沫灭火和喷水冷却等的规定,参照《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制定。3本款为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的规定。在一些大型、特大型及建筑标准要求高的陶瓷工厂,这些建筑物设有集中的空调系统。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设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在条件许可时,各楼层虽设有服务台,客房亦宜设自动喷水灭火设备。12.4.8为保证陶瓷工厂重要设备、仪表不受损坏,对设置火灾检测与自动报警装置的部位做了具体规定。12.4.9本条对建筑物设置灭火器的规定。12.4.10陶瓷工厂的灭火设施很多,主要由室内外消火栓供水灭火,同时按需要,可能设有自动喷水、泡沫、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和其他多种灭火设施。有的部位设有火灾检测与自动报警装置,为集中监测,方便管理,本条规定消防集中控制盘(箱)宜设在中央控制室或保卫消防室。13采暖、通风与除尘13.1一般规定13.1.1采暖、通风与除尘设计方案,直接涉及到投资、能源、环境保护与管理使用。北方厂供热投资、能耗较大;南方厂空气调节设备投资及能耗较大,因此设计方案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建厂地区综合条件,确定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13.1.2本条规定按国家现行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规范》,为设计陶瓷工厂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计算方法的依据.13.2供热13.2.1本条是对采暖设计的规定。1本款系参照原《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编制的。条文中给出了集中采暖地区的气象条件及设置集中采暖的原则。2是否设置集中采暖,它取决于企业的财力、物力以及对卫生条件的要求。目前有些厂地处集中采暖地区,但由于资金短缺,不设集中采暖。然而有些非集中采暖地区的工厂,企业效益较好,或外资、合资企业,卫生条件要求较高,要求设置采暖设施。现在有些非集中采暖地区的工厂,托幼及浴室等生活福利设施已设有集中采暖,本款就是依据上述具体情况制定的。3本款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如压缩空气站、有水冷却或消防要求的车间),水管和其他用水设备发生冻结现象。由于生产厂房比较高大,从节省投资与能源角度出发,对工艺系统有温度要求的地点设置集中采暖,其他无温度要求的空间,可用围护结构隔断。4本款是从节省基建投资作出的规定。5由于生产厂房不规则,设备多,粉尘较大,热风采暖受空间限制,卫生条件不好,而用散热器采暖可保证采暖效果,卫生条件好,因而以热风采暖为辅。6本款从安全方面作了规定。7由于供暖方式不同,造成采暖房间卫生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过热,有的偏冷,因此参考有关资料,规定了,不同供暖方式的采暖间歇附加值。13.2.2热水和蒸汽是集中采暖系统常见的两种热媒,实践证明,热水采暖比蒸汽采暖具有节能、效果好、设施寿命长等优点,因此本款规定厂前区和厂区均采用热水采暖。但对于严寒地区,高大厂房和除尘设备保温的需要,为节省采暖投资,在保证卫生条件下,规定厂区可以采用蒸汽采暖。13.2.3本条是对供热热源的规定。1当陶瓷工厂所在区域有集中供热规划时,从节省投资、减少管理环节与环境污染等综合考虑,应按区域供热总体规划,确定陶瓷工厂供热热源。2本款规定了新建厂及改、扩建厂锅炉房设计的基本原则。3锅炉房位置选择,直接影响到供热系统的投资、运行、环境保护、安全防火、经营管理等诸因素,因此本款作了规定。4~5根据国家现行的《锅炉房设计规范》,结合陶瓷工厂特点,规定了工厂供热热源,锅炉台数确定的原则。新建锅炉房锅炉台数不宜过多,台数太多,说明单台锅炉容量过小,影响建筑面积大,投资增加,管理复杂,需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一般寒冷地区采暖供热不考虑备用锅炉,允许采暖期短时间室内采暖温度适当降低。严寒地区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采暖供热应设置备用锅炉。为节省投资,对一些既有生活用汽,又有少量采暖用热的区域,可采取设置两台蒸汽锅炉加换热器设计方案,保证供汽与供暖。6从采光、日晒等因素考虑,锅炉房控制室宜设在南向与东向,控制室面对锅炉间一侧应设通窗。对于较大的锅炉房(一般寒冷地区,大、中型厂锅炉吨位折合12蒸吨左右)人员较多、维修工作量较大,因此应设置必要的生产、生活辅助房间。对于严寒地区,大、中型厂的锅炉房设置生活辅助房间尤为必要。7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锅炉房供煤与除渣,原则上均采用机械上煤、机械除渣。对于规模较大的锅炉房,供煤、除渣量大,当地处严寒地区,采暖期长,工作条件差,劳动量大,设置集中上煤,联合除渣是较适宜的。有些合资、独资企业或要求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定员,要求锅炉房机械化程度较高时,也可采用集中上煤、联合除渣系统。8~9锅炉房的噪声、烟尘对环境影响较大,为减少噪声对环境影响,鼓、引风机应设置厂房,阻挡噪声传播。实际测定鼓、引风机设在厂房内可降低噪声10~15dB(A)。鼓风机放在锅炉间是不适宜的:第一,工作环境噪声大;第二,鼓风需从室外补风,造成锅炉间温度降低。锅炉烟尘排放标准、烟囱高度及个数等应执行国家现行的标准。13.2.4本条是对室外热力管网的规定。1厂区采暖热水管网,采用双管闭式循环系统,主要考虑闭式循环系统可防止系统内软化水流失,补给水量小,以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目前水泥工厂采暖热水管网,均采用双管闭式循环系统。当采暖采用蒸汽管网时,一般采用开陶瓷统。它的优点是:系统比较简单、效果好、运行管理方便。其缺点是对高压蒸汽采暖将浪费一些热能。蒸汽采暖的凝结水,从节能出发应尽量回收,回收方式可利用地形自流或设凝结水箱用水泵将其打回锅炉房。当采暖系统凝结水量太小,回收不经济时,也可就地排放。2本款规定了热力管网敷设的基本原则。从节省投资、减少占地及美观考虑以直埋敷设为宜。有的建设单位习惯采用地沟敷设,根据多年设计及使用实践,地沟敷设的主干沟以半通行地沟为宜,接往各采暖用户支管可用不通行地沟。因建设场地紧张或解决严寒地区水管防冻问题,也常采用联合管沟方式。对于改、扩建工程,地下管线复杂或新建厂因场地紧张,可采用架空敷设。新建厂厂区场地允许,从节能、安令运行等方面考虑采用直埋敷设或地沟敷设为好,尤其是在严寒地区。无论直埋敷设或地沟敷设,其采暖人口的调节阀门,宜装在室外阀门井内。室外设阀井有利于供热系统的调节和单个建筑检修放水。为保证工厂重点采暖用户的供热效果,在入口阀门井内应装设测量温度、压力的检测管座。13.3通风13.3.1本条足对自然通风设计的规定。在陶瓷工厂总体布置时,对有余热产生的厂房布置原则,应避免西晒,车间主要进风面应置于夏季最多风向一侧,以及采取的自然通风方式。产生余热、余湿的车间、场所,一般是根据建厂所在地区环境状况,从建筑物布置及厂房围护结构上,考虑以自然通风方式消除余热、余湿,当工艺布置或工厂地处炎热地区,无法达到卫生条件时,才作机械通风。11.3.2本条是对生产与辅助生产建筑机械通风设计的规定。1本款规定了机械通风的通风量计算原则,但实际上有些产生湿热的房间、场所,难于准确地计算出有害物质量,当缺乏必要的资料时,可按房间换气次数确定。根据陶瓷工厂设计与使用实践,参考《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规定了陶瓷工厂各建筑物通风换气次数。2卫生瓷装卸车和陶瓷产品打包处,工厂劳动强度较大,特别是炎热地区,工人操作条件恶劣。3化验室通风柜排风量,可根据标准通风柜标明的风量选取。该款规定的数据是参考《民用建筑采暖通风设计技术措施》提出的。通风柜排出的气体为含有酸、碱蒸汽或潮湿气体,故应采用防腐风机及管道。4以往陶瓷工厂设计中,有的总降压变电站的配电室,设有机械过滤送风系统,室内保持正压,其目的是防止室外粉尘的侵入。当粉尘在带电体表面沉积较多,会影响电器零件正常工作,尤其是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潮湿粉尘的导电作用,会造成系统短路,因而配电室是否设机械过滤送风,视环境状况及电器元件性能确定。主要生产车间配电室由于导线及各种电器元件,在运转过程中都产生热量,尤其是炎热地区室内温度较高,不利于操作工厂巡视与检修。5目前中央控制室采用的灭火剂为卤代烷。卤代烷是惰性、不燃的低毒气体,随火焰或高温热表面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危害。7水泵站的加氯间散发出氯气等,为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卫生条件,需设置通风系统。凡是有腐蚀性气体产生的场所应设防腐风机,对于有害气体比重大于空气比重的,其排风口应设在房间的下部。13.3.3本条是对事故通风设计的规定。1~5供配电系统的高压开关,其绝缘介质用油、加惰性气体等措施。当高压开关发生故障时,高温电弧使油燃烧,室内烟雾弥漫;或气瓶破裂,六氟化硫在电弧作用下,会产生多种有腐蚀性、刺激性和毒性物质。在供电系统中设置电容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功率因数。但设置电容器会散发出大量热量;再则电容器在高压电作用下有可能被击穿,致使绝缘材料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射油泵问产生柴油雾气;燃油附件间挥发汽油;电瓶修理间产生铅蒸汽;为防止事故,保障人身安全对上述场所均应进行排风。13.4除尘13.4.1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是我国实行的重大技术政策之一。为此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有关部门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害物排放标准,例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为了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排除有害气体的局部排风系统,有时必须设置净化设备。净化设备的种类繁多,本条指出应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净化设备的选择原则及考虑的因素,只是与有害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关系更为密切。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净化措施,有回收价值的应加以回收。13.4.2除尘方式的选择。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虽允许加湿,但对加湿量有一定限制,如破碎、筛分等,过量加湿会使产量下降,采用湿法除尘就受到一些限制。至于加湿后会影响产品质量。13.4.3密闭形式的选择。密闭是陶瓷厂综合防尘措施的关键环节之一。机械除尘和联合除尘的效果好坏,首先取决于扬尘地点的密闭程度。密闭得好,机械除尘的排风量就可大为减少;反之,即使增大机械除尘系统的排风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据调查,有的厂过去密闭不严,排风后粉尘仍大量外逸;加强密闭后,风量为原风量的1/8时,罩内仍有10Pa负压,满足了除尘要求;生产过程中,在采用同样机械除尘的条件下,采取较严格的密闭措施与未采取密闭措施,对车间内空气含尘浓度影响很大,有的差8~9倍,有的差l0倍以上,甚至有的差100多倍。至于密闭形式,对于集中、连续的扬尘点(如胶带机受料点),且瞬时增压不大的尘源,多在设备扬尘处采用局部密闭;对于全面扬尘或机械振动力大的设备,多采用留有观察孔和操作门并将设备(除电动机、减速箱外)大部分封闭在罩内的整体密闭,特点是密闭罩本身为独立整体.易于密闭;对于大面积扬尘且操作和检修频繁,采用整体密闭不便者,多采用留有观察孔和操作门并将扬尘设备全部密闭在罩内的大容积密闭。一般说来,大容积密闭罩比小容积密闭罩效果要好,特点是罩内容积大可缓冲含尘气流,减小局部正压,这种密闭罩适用于多点扬尘、阵发性扬尘和含尘气流速度大的设备或地点,如多卸料点的胶带机转运点等。但是,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一律对待,应根据设备特点、生产要求以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密闭形式。13.4.4吸风点排风量的确定。在陶瓷厂机械除尘系统的设计中,如何确定吸风点的排风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排风量过小会使含尘空气逸入室内达不到除尘的目的;排风量过大会使除尘系统复杂。设备庞大.造价和运行费用高。所以,在保证粉尘不外逸的情况下,排风量愈小愈好。为此,设计时必须通过计算或采用实测与经验数据正确确定吸风点的排风量。吸风点的排风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工艺过程本身产生的烟尘量(包括处理热物料时,由于热压作用和体积膨胀等而增加的空气量);物料输送过程中所带入的诱导风量和保持罩内负压(包括有时消除罩内正压)所需的空气量等。13.4.5吸风口的位置及风速。在密闭罩上装设位置和开口面积适宜的吸风罩同除尘风管连接,使罩口断面风速均匀,为了防止排风把物料带走.还应对吸风口的风速加以控制。在吸风点的排风量一定的情况下(见本规范第13.4.4条),吸风口风速主要取决于物料的密度和粒径大小以及吸风口与扬尘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等。本条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针对破碎筛分工艺特点规定:对于细粉料的筛分过程,采用不大于0.6m/S;对于物料的粉碎过程,采用不大于2m/S;对于粗粒径物料的破碎过程,采用不大于3m/S,由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难以做出更为详尽的规定。13.4.6除尘系统的排风量。为保证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和便于生产操作,对于陶瓷厂一般除尘系统,设备能力应按其所联接的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而不考虑个别吸风口的间歇修正。当一个除尘系统的非同时工作吸风点的排风量较大时,为节省除尘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则该系统的排风量可按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加上各非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的15%~20%的总合计算。后者15%一20%的漏风量为由于阀门关闭不严的漏风量。如某厂的4个除尘系统,按15%漏风量附加,间歇点用蝶阀关闭,阀板周围用软橡胶垫密封,使用效果良好。13.4.7附录N的引文。为了防止粉尘因速度过小在风管中沉降、聚积甚至堵塞风管,因此本规范附录N中根据不同的物料给出了除尘系统风管中的最小风速。13.4.8除尘系统的划分原则。陶瓷厂除尘系统的划分原则,应考虑吸风点作用半径不宜过大,便于粉尘的回收利用以及由于不同性质的粉尘混合后会引起的不良影响因素或导致风机功率过大的浪费电能现象。13.4.9选择除尘器应考虑的因素。除尘器的种类繁多,构造各异,由于其除尘机理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技术性能和适用范围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是否用水作除尘媒介,除尘器分为两大类:干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干式除尘器可分为重力沉降室、惰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干式电除尘器等;湿式除尘器可分为喷淋式除尘器、填料式除尘器、泡沫除尘器、白激式除尘器、文氏管除尘器和湿式电除尘器等。选择除尘器时,除考虑所处理含尘气体的理化性质之外,还应考虑能否达到排放标准、使用寿命、场地布置条件、水电条件、运行费、设备费以及维护管理等进行全面分析。13.4.10粉尘的回收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汇编
- 202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年度工作计划
- 计划春季学期幼儿园工作计划
- 初三年级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 学校生物培优补差工作计划范文样本
- 2024年香江中学工会工作计划
- 2024实验学校中学部教学处工作计划范文
- 美容工作计划汇编
- 2024年社区计划生育年终工作总结
- 《坠积性肺炎研究(论文)》
- GB/T 3179-1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 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 GB 12130-1995医用高压氧舱
- 杨辉与纵横图课件
-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上册全册配套同步习题写作
-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 教师口语课程课件
- 粉笔字入门详解课件
- 家长会 课件(共44张ppt) 九年级上学期
- 肿瘤免疫与CART细胞治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