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 《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 《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 《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 《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劝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10劝学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假

2.绝

3.强

4.中

5.于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君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博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金属;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其曲中规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而招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8.积善成德

9.用心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2.以为轮。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7.无以至千里。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王献之这卷书法真是青出于蓝,不弱于其父王羲之。()

2.在WTT世界杯比赛中力克张本智和的王楚钦,回到国内却连输三场,其表现给人以跬步千里的感觉。()

3.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新部署,释放了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强烈信号。()

4.学书法不可一曝十寒,古人有“日课三千"之说,日日临帖更是提升自身书法水准的必由之路。()

5.“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只有做到上下驽马十驾、众志成城,才能战胜各种困难。()

6.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积水成渊,有真正的收获。半途而废,只能一无所获。()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引申为举步、迈步,也用来表示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2.“规”的本义指画圆的工具,圆规;后引申为法度、准则等。文中“其曲中规"的“规”用的是本义。()

3.“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可借用为敬辞,称对方,如“劳驾”“大驾光临"。()

4.“骐骥”,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新高考Ⅰ)《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荀子·劝学》中,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作对比,蟹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原因就在于“_____"。

5.《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7.《荀子·劝学》中“_____"是说君子的天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君子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

9.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10.《荀子·劝学》中说,即便“_____",也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如果能“_____”,即便不善于奔走,也能远达千里之外。

片段阅读练

一、(2023陕西西安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节选自《孟涂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相辅而行者也”的“行"指进行,与《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意思相同。

C.“非学无以致疑”的“致"指“提出”,与《劝学》中“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相同。

D.“不欲虚以下人"的“下”指谦恭,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下”意思不相同。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贤A于B己C者D忌E之F而G不H愿I问J焉K不L如M己N者O轻P之Q而R不S屑T问U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2023黑龙江哈尔滨七十三中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为学[注]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节选自《白鹤堂文集》,有删改)

[注]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

5.下列对本文与《劝学》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运用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蜀地两个和尚想要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有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6.试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22浙江诸暨荣怀英才中学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淮海集》,有删改)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一见辄能诵——饮少辄醉(《醉翁亭记》)_

2.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曩者霸上、荆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3.掩卷茫然,辄复不省——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4.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负此自放”的“负"指依恃,与《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负"意思相同。

B.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曰“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通常合称经传。经,指儒家的重要典籍;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勒为若干卷”的“勒"指编辑,与《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勒"意思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如材料一第三段,用不同事物设喻,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材料一的第四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材料二中,秦观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长大后开始发愤读书,但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材料二中,秦观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废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邵的话后,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2022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

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再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

1.①借助②假装③借

2.①横渡②停止③独一无二的④与人世隔绝的⑤极,非常

3.①壮健,强盛②有余③勉强

4.①合乎、符合②内心③内,里④中间,当中⑤射中目标

5.①介词,从②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③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6.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④连词,表顺承

三、

1.(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广博地学习

2.金属制的刀斧等

3.爪脚和牙齿

4.寄居,存身

四、

1.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2.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名词作动词,奔走

6.名词作动词,游泳

7.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

8.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9.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蓝)放在句末。正常语序: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颜色深。

2.特殊句式: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应是“之以之为轮"。

译文: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直,这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这样的。

4.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然而)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名词(爪牙/筋骨)+之+形容词(利/强)。正常语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以及)强健的筋骨。

7.特殊句式:固定用法,“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无从”。

译文:就不能远达千里。

六、

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跬步千里:一步一步地坚持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千里之外。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不合语境。

3.√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4.√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5.驽马十驾:比喻人能力虽差,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取得成功。这里把“驽马十驾"误解为“齐心协力”。

6.√积水成渊:水汇集起来可以成为深渊。比喻积少成多。

七、

1.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2.√

3.√

4.“赤兔"“的卢”都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八、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跂而望假舆马

片段阅读练

1.B《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指行走。

2.DKO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很多结构一致的句式,可由此入手进行断句,“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结构一致,故两个“者"后均应停顿;“忌之而不愿问焉”“轻之而不屑问焉"结构一致,前后都应停顿,故在D、K、O三处加句读。

3.答案(1)(对于)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向他们请教来消除那些疑惑。

(2)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事情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罢了。

解析(1)贤:有德行有才能。于:介词,表比较。破:消除。其:代词,那些。

(2)足:值得。服:佩服。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以己心为师,以己为是。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必然喜欢向别人请教。请教和学习是相互辅助着进行的,不学习就不能提出疑问,不请教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请教,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或许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具体的事情;了解了那些大的方面,或许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请教,还能怎么解决呢

(对于)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向他们请教来消除那些疑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请教来求得一点收获,(这就是曾子)所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请教,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请教;(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请教来帮助相互研讨勉励,(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质询诘问,详细地问疑探究,明确地分辨是非。《书》不是说过吗“乐于请教,学到的东西就多。”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一般人共同的毛病。学习有未通达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生几乎都没有可请教的事了。(对于)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请教;(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轻慢他,不甘心向他请教。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了。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事情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还是小的错误;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无法精进,也不想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是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4.EJM“久而不怠焉"中“久”作“不怠"的状语,应在“久”前加句读;“焉"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停顿;“迄乎成”语意完整,其后应停顿。故应在E、J、M三处加句读。

5.A“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错误。《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运用比喻,说明通过学习,人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

6.答案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即为学的态度。②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为学对人的影响。③第三、四段,举蜀僧欲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学习的态度对于做学问而言的重要性。

解析第一段以“为天下事"类比“为学”,运用设问修辞,引出中心论点:人只要去学习,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去学习,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即使资质愚笨,但只要不停地学习,也会变得不再平庸;相反,即使资质聪明,如果不去学习,也会变得平庸。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举蜀僧欲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只要愿意为之,即便贫穷也一定能到达目的地,进而说明学习的态度对于做学问而言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资质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愚笨与平庸了。我资质聪明,远远超过别人;我才能敏捷,远远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羞愧的表情。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温故知新

1.就,便

2.从前,先前

3.遮、掩

4.择取

习题演练

1.B“从滑稽饮酒者"作“游”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旬朔之间"是时间词,指较长一段时间,前后需要断开;“把卷无几日”中,“无几日"补充说明“把卷”的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2.A《愚公移山》中“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负”是“背"的意思。

3.D“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错误。原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的意思是“我心中认为他说得好,于是选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并不是“有文采的句子”。

4.答案(1)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

(2)(如果)小时候学习不尽心尽力,就没有任何办法补救了。长大后健忘,希望用这样的方法加以弥补。

解析(1)精骑三千:定语后置句,应为“三千精骑"。敌:抵挡,对抗。羸:瘦弱,疲困。

(2)勤:尽心尽力做。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庶几:希望。

5.答案(1)可以论证。

(2)《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自己年少时有好记性却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以及读书时学时辍所导致的后果,他的做法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解析秦观年少时读书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所以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作为反面论据来论证《荀子·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即先明确可不可以论证,再阐述自己的理由。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我年少的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默写文章,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恃这样的本领而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十天或一月之内,捧着书读的日子没有几天。所以我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往往因为不尽心尽力而荒废了。

近几年来,我十分努力地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已经衰减,大概不如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查阅一件事情,必定从头到尾翻寻数次,合上书卷便感到模糊不清,就又不明白了。所以现在虽然勤劳辛苦,学业却往往因为健忘而荒废了。

唉!败坏我的学业的,常常是“不勤”和“善忘"这两样啊。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回答邢邵的话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我心中认为他说得好,于是选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事例,得到若干条,编辑成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如果)小时候学习不尽心尽力,就没有任何办法补救了。长大后健忘,希望用这样的方法加以弥补。

1.C“魏歃盟于秦"的意思是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所以”是固定搭配,“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说自己效忠大王的原因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方法技巧

文言断句六凭借

1.凭借名词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常在其前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常在其后断开。

2.凭借对话断句。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断句。

3.凭借虚词断句。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唯、斯”等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中,“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句尾,“耶、与(欤)、邪”等常用于疑问句句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句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3)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需要贯通上下文意,然后根据文意断句。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4.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可据此特点断句。

6.凭借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语境断句。

2.C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